你的冲动与投资泡沫

来源 :第一财经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exzc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情感节目里,有个女孩说某人很帅,曾经女朋友无数,但现在他喜欢的是我。主持人说,你怎么知道他现在就你一个女朋友?你怎么知道他从你这里开始改头换面了?好了,这一次我们要说的话题与它有点类似。如何判断投资产品中是否存在泡沫?换言之,也就是在投资产品中如何提前规避风险。
  投资泡沫是个博傻问题,只要你不是最后一棒,也许就没那么惨。
  泡沫经济是指虚拟资本过度增长与相关交易持续膨胀,日益脱离实物资本的增长和实业部门的增长,金融证券、地产价格飞涨,投机交易极为活跃的经济现象。请注意过度增长和持续膨胀两个限定词,它们伴随着泡沫的产生、发展和破灭的全过程。
  
  市场容量与价值基础
  不是所有的投资都可以演变出泡沫的,即使成为泡沫也有先决条件。离我们最近的泡沫就是美国两房酿成的房贷之灾。在美国房地产鼎盛时期的2005、2006年,每年仅房屋交易额就超过了1.5万亿美元,这正满足了泡沫的先决条件之一—足够大的市场容量。
  1980年代后期,日本的股票市场和土地市场热得发狂。从1985年底到1989年底的4年时间里,日本股票总市值上涨了3倍。土地价格也是接连翻番,到1990年,日本土地总市值是美国土地总市值的5倍,而美国国土面积是日本的25倍!两个市场不断上演一夜暴富的神话,眼红的人们不断涌进市场,许多企业家也无心做实业,纷纷干起了炒股和炒地的行当—全社会为之疯狂。灾难与幸福是如此靠近。正当人们还在陶醉之时,从1990年开始,股票价格和土地价格像自由落体一般往下猛掉,许多人的财富转眼间就成了过眼云烟,上万家企业迅速关门倒闭。两个市场的暴跌带来数千亿美元的坏账,仅1995年1月至11月就有36家銀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倒闭,当年爆发了剧烈的挤兑风潮,极度的市场繁荣轰然崩溃。1990年代,日本经济完全是在苦苦挣扎中度过,这就是不少日本人哀叹的“失去的10年”。
  全球上万亿美元的流动资金是不会对一个仅用数十亿就可以吹破的泡沫感兴趣的。在互联网泡沫破灭前的1999年,美国股市共有475个IPO,大部分都是互联网或者高科技公司,共从资本市场上圈走了超过500亿美元。在2000年互联网的顶峰时期,纳斯达克的市值高达5万亿美元。任何一类投资,如果没有上万亿美元的市场容量是很难成为下一个泡沫的候选对象的。
  另外一个可能成为投资泡沫的明显特征就是失去了价值基础。每一个泡沫都必须要有一个动听的故事来吸引投资者。技术创新、信息时代、未来现金流等构成了互联网泡沫的故事主干。当炒作概念的方式遭到市场唾弃之后,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又成了托起房地产泡沫的故事核心—不幸的是,这故事在中国还在传唱着。
  
  投资冲动与资产泡沫
  西方谚语说:“上帝欲使人灭亡,必先使其疯狂。”在投资领域,一直有两个怪圈,一个是投资冲动怪圈,一个是资产泡沫怪圈,这两个怪圈总是相伴相随。四百年前的郁金香泡沫,其疯狂状态让今人不解,但是如今的泡沫经济下,其疯狂状态不亚于当年的郁金香事件,没有人觉得自己会成为接最后一棒的人。当投资者回顾过去十年来什么让他们最受伤时,据说是三大泡沫,那就是:网络股、房地产和金融服务。在经历了最近的几次泡沫之后,资本市场短期还会产生另一个泡沫么?答案是肯定的。
  《福布斯》曾经评选出了七大近在眼前的金融泡沫:黄金、中国房地产市场、新兴市场、美国国债、大学学费、交易买卖基金及铜将成为投资者未来所重点关注的投资,同时也存在着潜在的泡沫。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房地产前需要冠以中国二字。
  金价在过去十年内上涨了逾300%,部分是由于投资者认为黄金在金融危机时是财富最好的储备投资。黄金作为资产并不能产生任何实质的收入,但是金价上涨的趋势对投资者是永远的诱惑。正如国内房地产市场一样,已经有太多关于黄金产品泡沫的言论了。再看收藏领域,拉菲红酒已经出现泡沫。我们看看媒体公开数据:拉菲一年产量20万瓶,于中国市场配额不超过5万瓶。而央视《经济信息联播》报道称:仅东莞一家知名五星酒店的拉菲年销量就达4万瓶,广东每年的消费量是正常进口的5倍以上;另有媒体称:浙江一年的拉菲销量在30万瓶以上。那么你想想,这些数字说明什么?如今拉菲已被炒至上限,升值空间有限。很多红酒投资客开始转炒拉图、玛歌、罗曼尼•康帝等名庄酒。这回泡沫又有多少呢?
  最近的这次金融危机充其量仅仅挤掉了部分资产泡沫。从零和游戏的角度来看,实际的财富并没有遭受太大损失。投资是一个长期的行为,用一个短期的视野来看待泡沫,只会不必要地增加对投资的恐惧,失去让资产增值的机会。投资于泡沫并不是那么可怕,可怕的是在泡沫行将破裂之时,也就是价格严重背离价值之时再投入。最理想的投资结果当然是在泡沫建立之初进入,在其行将破裂之时退出—但这主要靠的是运气。
其他文献
北京简直成了雾都,灰茫茫令人沮丧,比空气更凶猛的还有人们的愤怒。  他们不知道情况究竟有多糟糕,这就是最糟糕的事情。在微博上一项关于北京空气质量的调查中,89%的人把票投给了“越来越差”这一项。  这令环保部门感到尴尬不已,因为多年来它用数据证明情况正逐渐改善。但现在人们更愿意相信隐藏在美国大使馆内的一台仪器,它所记录的数据通过一个App软件向公众发布。在被雾霾所笼罩的最糟糕的几天里,它提示人们北
期刊
Founder创始人  郭麟 25岁  曾在凯捷咨询公司做技术咨询,后在PHD、玩转四方负责市场推广。  他的创业项目“揣着”是一个iPhone应用推荐引擎。  Project项目描述  帮助i P h o ne用户找到符合自己兴趣的App应用。用户可以自己设置关键词来搜索A p p ,而不局限于App的名称,还可以根据中文搜索某些在A p p S t o r e中没有中文名称的国外软件,如“街头
期刊
与那些动辄一年甚至半年就更新一代的消费电子产品相比,灯泡实在太寂寞了。距离爱迪生发明第一只钨丝电灯泡已经过去了整整132年,但照明技术的革命性变化却屈指可数,更别提颠覆性的突破了。  现在,曙光初现。  在2012年底以前,如果一切顺利,你可能会在市场上看到一款造型奇特的灯泡:总共有4个发光的腔体,腔体与腔体之间还有四个裂缝用于散热,中部是散热器,尾部则安装着复杂的电子控制系统,用以调节光线的强弱
期刊
Founder创始人  云涛 28岁  曾在奇虎360从事了两年产品运作工作。  他的项目是一个名为嘟嘟快捷租车的汽车短期租赁平台。  Project项目描述  嘟嘟所提供的是一种短期自主式租车的服务,嘟嘟将挑选用户需求量密集的地点停放车辆,从预订、取车到还车,都可以在网上或者智能手机上完成,不需要填写纸面文件。  Innovation创新之处  成为嘟嘟会员后,用户无须再填寫任何繁琐表格,只需在
期刊
我想讲我年轻时的一段经验,到现在为止,我都无法确知自己的助人善心是否正确,仅供你参考。  事情发生在台湾最早的一次房地产不景气时期,也就是第二次石油危机(1979年—1980年)之后,当时许多知名的建设公司纷纷倒闭,其中最有名的一家公司是华美建设,老板是台湾房地产“教父”级的人物 ─张克东。华美传出周转不灵的那一天,我在外面采访新闻一整天,这则新闻一定是第二天的头条大事。大约在晚上9点左右,我接到
期刊
所有的节日里,感恩节排在我比较讨厌的阵营中。因为,这种一不会放假二不会有物资发放三不会收到什么礼物的所谓节日(也就美国人和加拿大人过过),存在的意义不大。  除此之外,这一天,还将遭遇肉麻高峰。数不清的人莫名其妙地在这一天发作,一下感谢妈妈把自己生下来,一下感谢爸爸没有抛弃他,一下感谢公司没有开掉他,最后感谢生命中的所有精灵。说的也许都是实话,看着就是显闹心。这么挂在签名档上,又或者发在微博上,图
期刊
我们面对的问题,可能并非是创意的缺乏,而是创意的浪费。对这一判断的不同观点,导致对于创意议题,人们分向两个截然不同的方向。相信创意缺乏的人出发去寻找更多的创意,对比而言,意识到创意浪费的人,则往往从系统的层面去解决问题,也就是消除对创意资源(也就是我们的智慧资源)的浪费。有意思的是,后一路线的成功者往往在整个过程中都可能显得创意不足,直到最后胜出,这时,他们往往又被错误地归入传统创意者之列。  创
期刊
配备了双核CPU、四核心显卡、1GB内存,通过USB供电,有HDMI视频输出端口,还有蓝牙和Wi-Fi无线模块,可以运行包括Android在内的操作系统。  过去,这是一部手机,也可能是一台笔记本;现在,它也可以是一块U盘。  它的名字叫Cotton Candy,由挪威一家名为FXI的公司制造。只需要一台输出设备,无论是电视机、显示器、平板电脑还是投影仪或者摄像机,Cotton Candy 都能立
期刊
在剛刚换到现在这份工作的那段时间里,向宇被问到最多的问题就是“为什么要换行业?”  在宝洁待了6年,从Customer Analysis(客户关系研究)做到CRM System(客户关系管理),一毕业就进入快消行业的他在外人看起来过得很是滋润。  继续留在宝洁或者去快消品行业里其他相关的公司工作,对于他来说都会是一个“看得到的未来”—似乎对未来太确定和太不确定都会让人不舒服。向宇希望做出些改变,不
期刊
“亲爱的未来的自己,你好。当你看到这封信的时候,已经是十年后了吧。”  这个文体是不是特熟悉?我们小的时候不是被迫写过这样的作文(如果你去搜一下本文题目,会得到一堆小学生作文精选),就是真的曾经诗兴大发,铺开一堆时兴的、色彩鲜亮的信纸给自己写过一封信。不知道你对这事儿怎么看,反正我看到从前的自己写给现在的信时,会觉得这件事有点儿温情,有点儿梦幻,还有点儿……酸。  非要认真剖析一下的话,“写给未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