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学工厂”模式下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创新研究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hua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工厂”有效地实现了教学环境与生产环境、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交融。主要分析了高职校园文化的现状和基于“教学工厂”模式下校园文化创新建设的原则、途径和要求,校企文化只有在碰撞和交融中才能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
  关键词:教学工厂;高职;校园文化
  作者简介:韩鹤进(1978-),男,江苏东台人,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组织部,讲师。(江苏?徐州?221116)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十二五”立项课题“基于‘教学工厂’模式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体系创新研究”(课题编号:GZYLX2011006)、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党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立项课题“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性研究”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6-0142-02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主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因而高职校园文化也要融入行业、企业文化,以文化浸润服务于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前在校企文化融合与对接的过程中,整体上是学校主动,企业被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仍然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教学工厂”作为一种合作模式与理念,实现了学校与企业、专业与行业、课程与职业的对接,有效地实现了教学环境与生产环境、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交融,彰显高职校园文化的特色,实现了校园文化育人的目标。
  一、“教学工厂”的内涵
  “教学工厂”(NYP范式)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创始人林靖东先生在借鉴德国“双元制”基础上建立的一种适合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和职业技术教育需求的教育模式。它将工厂环境引入学校,在校内建起技术先进、设备完善、环境逼真的教学型工厂,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最终达到培养学员实践能力、提高学员职业素养的目标。双元制的成功充分吸引了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界的关注,众多高职院校学习取经,并将其成功经验纳入到学校的事业发展中。
  我国高职院校在“教学工厂”的借鉴探索与实践中,打破了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单一主体,确立起“学校+企业”的“双核”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参与专业设计和课程开发,保证专业的职业性与课程的应用性。学院依托“教学工厂”,完成学生的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和素质养成的任务,并借此实现了理论教学、校内实训、校外顶岗实习的有机衔接,形成一个校企合作的育人平台,深化了校企合作的模式。
  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在规模跨越、模式转型、向内涵提升的高职发展道路上,校园文化建设也获得了相当的发展,但这种发展源于文化的自发性,使得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仍相当薄弱。
  1.过于注重形式,教育性有所失重
  校园文化建设需要载体与形式,在活动过程中“化人”,实现教育的功能。但现行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一定程度上过于追求载体和形式,导致了形式过度。一是略化于校园文体活动。激情中活跃的文体活动只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部分,但频繁的活动组织让学生疲于奔波,专业技能的学习时间和精力受到影响,但学生社团的主体性却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二是等同于物质文化建设。虽然有不断立起的建筑,不断出现的景观,不断改善的设施,但总是让人感觉到校园里缺少应有的学习氛围与文化气息。三是校园文化建设书面化。很多时候校园文化的建设总是停留在领导的讲话稿中,学校的文件规划里,有着明确的奋斗目标,详细的建设规划,但却缺乏内容的落实或建设成果得不到师生的认可。
  2.职业倾向泛化,技能性内涵失真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行业元素,引进企业文化,有助于实现培养目标。但对企业文化和职场文化过于推崇,反而会丧失校园文化建设的本真,偏离职业技能教育的内涵,造成学生职业素质和技能培养的障碍。一是有的院系在物资投入、硬件改造、环境布置上,形似教学做合一,但却并不一定适合教学的需要,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二是有的院系为了所谓的“业绩”,为合作而合作,盲目引进企业及其文化,结果只能是水土不服,文化流产,影响培养质量;三是有些教师自身专业及职业技能能力不足,不能正确引导技能文化的传输,不能发挥校园文化的涵养作用。
  3.建设内容简化,系统性设计乏力
  由于高职院校建立的时间不长,很多院校又是易地而建,校园文化的累积较为薄弱,缺乏系统性设计。一是内容雷同,缺乏特色。由于缺少高职类型校园文化建设的参考,很多时候建设一味参照甚至搬抄本科院校经验,或者脱离所在地域文化和学校发展优势进行文化建设,多数只是形式的单调与重复,没有形成特色。二是建设支离破碎,缺乏系统设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生态工程,并不是说盖几个楼,运用几项新工艺,做几次讲座,搞几次活动,就是校园文化建设,就是校园文化创新,它需要进行顶层设计,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几个方面入手,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整体设计和推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支持。
  三、“教学工厂”模式下高职校园文化的创新
  “教学工厂”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组织,首先它要承担人才培养的重任,担当技能提升的使命,但同时它也是一种企业组织,需要市场与利润来维持自身的发展。因此,它需要依托于学校自身专业与智力发展的校本优势,汲取区域与行业的参与并服务其发展,才能拥有较好的生存能力。因此,在“教学工厂”模式下,高职校园文化在建设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校企文化融合,突破了传统习惯创新发展,有效地服务于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1.创新建设的原则
  (1)以人为本。根据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人的智能具有多元性、差异性、丰富性、发展性等特点。这就要求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要充分尊重学生,帮助学生激发本有的潜能,帮助他们选择最适合自己智能结构和社会发展的成长成才道路。
  (2)能力为本。职业性是高职教育的根本属性,它强调以就业为导向,教育瞄准就业岗位,增强教育的适应性和教学的针对性,把能力培训放在首要位置。因此,校园文化活动也要充分体现职业性,把学生的技能培训和职业素养放于重要的位置,培养能力强、技能高、素质好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3)产品为本。“教学工厂”是独特的教学组织,它既要为行业、企业的发展提供高端技能型“产品”,同时也要向市场、消费者提供产品。市场和消费者对于“产品”的质量要求便成为“教学工厂”生产“产品”的质量标准。因此,高职教育在专业设定、课程设置上必须遵循人力市场的需求规律,真正落实到“产品为本”上。
  2.创新建设的途径
  “教学工厂”模式下,高职校园文化自然地与企业文化融合为一体,学生与员工合二为一,成为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参与者与建设者。通常情况下,高校校园文化是由四个层面的文化合成的文化共同体。“教学工厂”模式下高职校园文化的创新建设,可从文化合成的四个层面,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出发着手构建。
  (1)物质文化层面。物质文化是指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和生活设施等办学条件方面的物质因素,是校园文化的物质条件,是办学的基础和前提。它主要包括校园内的建筑设计、设施构造、校园景观和工厂内职业环境、工位设置、操作流程、人员配置等方面的有序布置、优先组合等方面。其功能是通过物质内容发挥精神作用,通过实体构成的空间保证教育活动和生产性教育过程的顺利展开,起着“环境育人”的作用。
  (2)制度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建设属于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机制建设,它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具有导向、约束和规范作用。在“教学工厂”内部深化管理制度改革,实行准市场化、企业化运作,建构良性的企业、院、系权责利关系与组织管理机构,提高管理运行效率。学校要对校企合作各事项进行制度化、规范化、日常化和市场化的运行与管理,形成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人员、项目、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教学优势,同时要对传统上学校的组织结构、管理职能和规章制度进行再造,弱化科层化取向,强化专业倾向,加强校企合作部门专职化与职能部门专业化建设,充分发挥系部及专业的功能与作用,推进校企深度合作。
  (3)行为文化层面。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主体的行为、活动和习惯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校风、教风、学风。高职行为文化要紧贴人才培养目标,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在“教学工厂”生产性教学过程中,运用5S管理制度(具体内容为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和素养),让学生养成自我管理、勤俭求学的良好品质,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节约意识和团队意识,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尝试探索企业化班级管理,在校企合作模式下,按照企业的架构构建班集体,以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班级管理,让学生感受企业文化气息,突出学生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习惯。积极开展技能竞赛、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等文化活动,促使学生在竞争中提升技能水平,在应用中增强创新能力,在服务中拓展职业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与职业素养。
  (4)精神文化层面。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核心,是深层次的校园文化。目前多数企业在录用高职学生时更看重敬业精神、团队意识、吃苦耐劳精神、责任感等职业道德素质。高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要旗帜鲜明地突出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培养。在生产过程中,学生通过感受工序间的有效配合、工作责任心与产品质量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责任感、团队精神、质量意识和踏实认真的职业习惯。积极邀请优秀企业家、劳动模范、企业师傅,举办各类技术、技能、技巧和职业、敬业、创业讲座或座谈会,与学生结对辅导,通过榜样模范的言传身教,强化学生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培养,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逐步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荣辱观,塑造良好的个性品格。
  四、结论
  “教学工厂”是高职校企合作的一种较为深入的模式,是一种职业教育思想的实践。在深度融合的过程中,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是必然的,关键是要在两种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中形成校企更大的凝聚力与合作力,推进校企合作,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
  1.文化的认同是校园文化创新建设的前提
  从表象看,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是两种不同的社会亚文化生态。校园文化注重社会效益,追求的是优秀人才的培养;而企业文化注重经济效益,追求的是良好的生产利润。但不争的现实是高职需要不断培养高素质的应用人才,而企业则不断需要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这是校企合作的共同基础,也是核心利益所在。只有形成校企合作、共育人才的价值认同和文化认知才可能确保校企合作的有序、健康、可持续发展。
  2.文化的融合中要坚持学校的主体性
  高职学校是开放的、互动的,应当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主动把企业文化中的积极内容纳入到高职校园文化的结构要素之中,通过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相互作用、优化组合,形成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实现高职教育输出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有效对接。
  3.要坚持文化的发展观
  学校要充分意识到文化的融合是由表及里的一个长期的过程,要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选择和凝炼,而且一经形成,便会具有相对独立性,推动学校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因此文化的融合不能急于求成,而应当是系统设计、循序渐进。企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直接服务对象,不能把校企合作简单地功利化,要主动参与人才培养;高职院校要克服校企合作中的短视行为,树立科学发展观,主动适应企业需要,密切与行业企业的合作。
  参考文献:
  [1]单强.“教学工厂”的人才培养模式:S学院案例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09,(2):16-22.
  [2]陈锡宝,朱剑萍.高职校企合作的核心价值与文化认同[J].上海城市管理,2011,(6):71-72.
  [3]刘兰明,张金磊.高职教育文化的反思与建构[J].中国高等教育,
  2011,(18):40-42.
  [4]阚丽.面向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组织结构再造探析——以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7):63-66.
  (责任编辑:孙晴)
其他文献
摘要: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外合作办学事业迅猛发展。以易班建设为例,通过分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内容和功能,结合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类群特征,探讨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易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张慧之(1986-),女,湖南湘潭人,上海师范大学建筑工程学院。(上海?200235)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
<正>《致教师》一书深深吸引着我,每读一篇,我都掩卷思索,深深为朱教授的智慧和情怀折服。这本书共收录朱永新教授与一线教师对话的46封问答式书信,以解答教师问题为主线,每
摘要: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的培养得到了加强,其规模也在持续不断增长,这就给高校研究生就业工作带来了新的特点。通过较为全面地分析论证,提出了构建“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社会化”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以增加就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就业指导体系  作者简介:宋桂云(1984-),女,天津人,天津科技大学研究生处,研究实习员;王光大
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在近年来政府、社会的高度重视下,大学生的就业紧张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是大学生的就业思想在多种原因的影响下产生了新的动向,文章旨在通过审视学生的思想新动态,分析产生新动态的原因,为高校进一步建立良好的就业秩序,顺利推进就业提供帮助。  关键词:地方性高校;大学生就业;思想;新动态  作者简介:钱国庆(1980-),男,江苏泗阳人,淮阴工学院生命
《金融学》在中央财经大学是全校一本教材,采用慕课后,在教学组织上,教师每周发布教学视频、课件讲义、参考文献、教学案例和问题释疑等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按单元分工并由教学
期刊
摘要:高校学生权力是高等教育权力系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法律权利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归纳我国学生参与高校管理中的权力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学生权力的法律保障体系不健全,行政权力占主导的高校管理权力的二元权力结构,传统的高校管理观念,学生本身存在的问题等,并对这些原因进行思考,提出一些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权力  作者简介:段爱敏(1985-),女,河南郑州人,江西师范大
摘要:在“90后”已成为现阶段高等教育主要对象的时代背景下,如何结合“90后”大学生群体特征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一个现实性问题。分析“90后”大学生的特征和近四年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呈现的新形势可发现,生涯教育是重要的切入口之一。将生涯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利于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运用“90后”大学生的话语体系,引导学生合理规划大学生活;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实现
期刊
概况rn2016年CCS在霍夫堡宫殿(Hofburg Palace)举办.这次CCS是历史上参会人数最多的一次,一共有1006个参会者,来自42个国家、426个组织.会议组织者统计了参会者来自的国家,前
期刊
摘要:大学校标是彰显大学精神和形象的重要载体,其本质属于大学文化的范围。大学校标将大学文化和办学精神以艺术的形式集中地表现出来,是大学社会形象的代表。大学校标自身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探寻大学校标的历史演进过程,了解分析大学校标在历史发展中的变化和呈现出来的独特品格,深入发掘大学校标的文化内涵,对于我国高校重新认识和改进自身形象,进一步丰富大学文化的理论研究有着积极意义。  关键词:大学校标;历史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