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文明开涿鹿

来源 :贵州文史丛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ndyhai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地下发掘的实物与典籍记载相印证,探索华夏创世之谜。论文认同炎、黄二帝与蚩尤并列的华夏三祖地位,并指出:“三祖”地位的确立,其重要意义在于。不仅拨正了以往”独尊炎黄”的偏颇,又填补了历史传承的缺失。
  关键词:炎帝 黄帝 蚩尤 华夏三祖
  中图分类号:B2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0)04-30-34
  
  一
  
  这个题目,是从CCTV拿来的。有一次,打开电视机,见屏幕上正在播讲河北省有关部门在涿鹿地方考察黄帝与蚩尤争战的遗迹,引起了我的注意。因为我曾经在一些篇什中有所涉猎,便跟着看下去。其间又插进“蚩尤传奇”,以助其说。由于电子显示的画面和语音的速度太快,眼耳跟不上。尽管后来又有重播,却不能按时收视。断断续续,浮光掠影,只记得零星的断片。但“千古文明开涿鹿”的这句话给我的印象很深,并记在笔记本上了。想到过去所写的篇什有所局限,言犹未尽。现在不妨以此为题,旧话重提,再来做个“拼盘”,以为增补。
  怎么叫“做拼盘”?一来因为,中华文明出自多元,众源汇流;二来,中国创世史散见于诸多典籍,而地下遗存又遍布在黄河上下、大江南北,头绪纷繁,非得将五方杂陈的史料汇集起来,梳理整合,才能圆其说。过去所写关于中国文化的源流,以及蚩尤历史地位的篇什,就是这样做的。现在要做的这个“拼盘”,也就不能不如法炮制了。
  做“拼盘”,亦如中国人的烧制瓷器,其在瓷胎上绘画用的釉料有许多种,全靠画工的选择和调配,其中有一种叫“斗彩”的瓷器,业内人士解释说,那是将几种釉料“凑”起来的。“斗者,凑也”,就是诸彩争奇斗艳。其实,所有的彩瓷,都可以称为“斗彩”,只是所选配的釉料及其所使用的技法有所不同罢了。
  没有想到的是,这种中国瓷,却赢得众多的喝彩。首先是帝王的钟爱,然后是臣民的青睐,复招引海外倾慕的目光。老外们因为喜欢出自华土的瓷器,索性称中国为CHINA-瓷器。中国也就因此成了瓷器之国,享誉全球。
  瓷器,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文化。就华夏整体来说,中国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乃是集古今中外之大成。我国瓷器上所用的釉料,就有来自海外的成分。如青花釉“苏麻离青”来自阿拉伯;珐琅彩及西洋画法来自欧洲,等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早在石器时代,这种文化上的交融就已经开始了。而涿鹿开创的中华文明,则是最早的杰出篇章。
  
  二
  
  “千古文明开涿鹿”,这句话只有七个字,但其所蕴含的内容广博深厚,集中概括了整个华夏创世史。不过,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识和解读。也许有人将着眼点放在“涿鹿大战”上,认为黄帝战胜蚩尤,一战定乾坤。从此,黄帝便成了统治中华大地的宗主,普天之下就莫非王土,率土之滨,也就莫非王臣了。此为“战争决定论”,是沿袭传统的“成王败寇”说。可是,事情并不那么简单。战争的胜败,乃是兵家常事,其中必有其内在的原因。人们往往只看到涿鹿之战的胜负,而忽视了藏在参战者身后的“秘密武器”。传说黄帝与蚩尤之战,“九战九不胜”,说明双方势均力敌,各有其优长。其优长,说到底,乃是其文化在起作用。
  蚩尤的优势,概括起来,无非是两条。其一,其族善造兵器,号称“五兵”,即戈、矛、戟、酉矛和夷矛;其二,蚩尤所统率的九黎族群,英勇善战,顽强拼搏,故而多次取胜。最后之所以失败,是因为黄帝得到“玄女”授以兵法,将蚩尤的战阵攻破。另有一说,在战争中,蚩尤作大雾,士兵皆迷,黄帝令风后(或玄女)作指南车,以示四方,遂擒蚩尤。可见,蚩尤与黄帝的对阵,各显神通。黄帝所以擒住蚩尤,在很大程度上是凭借外力之助。
  蚩尤虽然战败了,但其所创建的战功,不可磨灭。历史上曾经将黄帝和蚩尤的兵法合而成集,题名《黄帝蚩尤兵法》,以资借鉴;又有《蚩尤传奇》一书,记述其生平业绩,以为效法的楷模,可惜已经失传。
  “兵器”和“兵法”,属于“战争文化”。涿鹿之战留下的“战争文化”,是黄帝与蚩尤共同创造的,其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蚩尤因其在战争中所显示的卓越才能,受到后世的尊崇,奉其为“兵主”、“战神”,而敬重之,祭奠之。
  在人类生活中,经常起作用的,乃是其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石器时代,这种能力就体现在人们对石器的使用和制作上。不要以为那只是一块小石头,不足为奇,它却是人类进化的重要标志。我们的祖先早就意识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可见“工具”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为什么叫“石器时代”?就是因为“石器”是人类在这个历史阶段生存斗争所必需的重要“武器”,亦即石器时代人类文明的显著特征。
  正如毛泽东用诗的语言所表述:“人猿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也就是说,“石器”是人猿揖别的分水岭。人之所以成为人,就是因为他们发现并以石为工具,进而学会磨石成器的本领,即用石器战胜自然,取得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财富,过上了人的生活,蜕去了猿的自然属性,由野蛮进入了文明。虽然还是个“小儿时节”,却向人类文明跨进了一大步,是很可贵的。
  涿鹿大战发生在石器时代的后期,早就将“小儿时节”甩在后面,进入陶器和玉器时代。人类由群居野处,形成一个个氏族群落,散布在中华大地上。在这些氏族群落中,有三个最强盛的部落。统率这三个部落的首领,就是炎帝、黄帝和蚩尤。他们统率的部落,又称为“炎帝族”、“黄帝族”和“蚩尤族”。
  
  三
  
  传说蚩尤的发祥地在江淮,后来北上,进入中原。居于西方渭河的炎帝,向东拓展,来到中原,在涿鹿与蚩尤发生冲突,三战而败。炎帝不服,遂北上向黄帝求救。于是炎黄联军南下,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将其打败。
  为什么会发生冲突?其说纷纭。有一说称:“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翼州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日魃,雨止,遂杀蚩尤。”从中可以窥见,冲突的原因,可能与水有关。
  自然史学家经过考察指出,四千年前,中华大地正处在“夏禹宇宙期”。在约二百年的长时间里,持续严寒,特大地震,水旱频繁。人们为逃避这场严重的自然灾害,四出流亡。“女娲炼石补天”的神话,也留下了这场灾害的影子,说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蜢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
  涿鹿之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炎帝与蚩尤三战,黄帝与蚩尤十战,可见其持续时间之长,灾难之深重,从中不难发现,冲突的根本原因,当是各个族群在灾难发生的时候,为争夺生存空间,而导致戈矛相向。
  兵器有二重性。人类制作工具,本来是用于渔猎和农耕。当着战争发生的时候,工具也就变成武器了。
  每一个历史时代的更迭,都是以工具的改进为其重要标志。华夏创世史,始于石器时代。黄帝与蚩尤之战,正处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在涿鹿大战中,无论胜者或败者,他们在工具的制作和使用上,都对中华文明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涿鹿,作为一个时空概念,它既是黄帝与蚩尤生活的地域环境,又是他们共同生存的一个历史时段。或 可称为“涿鹿时代”。这个时段长达数百年(黄帝在位三百年),灾难的发生是间隙性的,也不可能天天打仗。人们还得要生活。两个族群为邻,冲突不可避免。不打仗的时候,彼此之间,不可能互不往来,相互影响。涿鹿地方的历史遗存,除了战争留下的痕迹,还有大量的生产、生活用具。
  战争遗存主要有:石钺、兵符及合符石等。传说黄帝将蚩尤打败之后,其所率的部族在釜山地方会盟合符,留下一尊巨石,称合符石。黄帝死后亦葬于涿鹿。还有一口塘,传说是黄帝蓄水以战蚩尤的。蚩尤被斩,身首两端,归葬山东,但涿鹿又有蚩尤坟,不知是衣冠冢,还是尸骨冢?此外,还有蚩尤城、蚩尤泉、蚩尤血、蚩尤旗和蚩尤戏,等等轶闻趣事,渗透在涿鹿人的骨子里。
  为了纪念涿鹿大战,二十世纪后期,涿鹿地方还修建了一座庙供奉炎帝、黄帝和蚩尤,称“三祖庙”。
  生产、生活用具,有石磨盘和磨棒,是用来给粟和谷脱壳的。最具代表性的是一种小口尖底的陶瓶和一种三足陶鬻。经研究认为,小口尖底瓶属于仰韶文化,并指出,仰韶文化本来是统一的,即一个族群,后来这个族群一分为二,就是炎帝族和黄帝族。分立后的黄帝族,沿黄河南下复北上,在桑干河定居。
  三足陶鬻,属于龙山文化,与仰韶文化相异,而龙山文化原本属于东夷,因其西移复入中原。也就是说,黄帝族与炎帝族同宗共祖,又和东夷太昊族有密切的联系。
  蚩尤尸身葬在今山东东平寿张县阚乡城,称蚩尤冢,肩脾冢在山东阳谷巨野县重聚,大小与阚乡冢同。阳谷人退休教师王立泉经过考察认为,今阳谷县寿张镇的皇姑冢就是蚩尤冢。山东电视台曾播放该省莒县考古部门在当地发掘出一种三足鸟形陶鬻,认为源于东夷中的少吴族,因少吴之国,以鸟为官名,是崇拜鸟的部族,蚩尤亦属于少吴族。
  河北地方经过多次考察论证,认为“涿鹿大战”是信史,而非神话传说。这个结论,对于中国古代史具有深远的意义。它破了历史上“独尊炎黄”的偏颇。蚩尤在涿鹿大战中,虽然是失败者,但他在大战中的赫赫声威,在涿鹿地方流传数千年,至今仍活在人们心中。
  有一位年长的村民叫周德瑞。他给来考察的官员讲述涿鹿大战的故事,并带他们察看其遗迹。他说(大意),蚩尤因避洪水,来到涿鹿。黄帝筑坝蓄水以战蚩尤。蚩尤战败,被黄帝追逐,斩杀在立马关。其实,死的不是蚩尤,而是一名士兵。因为这名士兵看到蚩尤快要被捉住的时候,赶快前去把蚩尤的衣服脱下来,穿在自己的身上,蚩尤逃脱了。这位士兵舍身救蚩尤的英雄故事,在当地传为佳话,令人感动。但涿鹿人不知黄帝为什么要追杀蚩尤,于是周德瑞向考察官员讨教:
  问:蚩尤是好人还是坏人?
  答:当然是好人,而且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
  问:如果我说出蚩尤坟的地址,你能保证我的安全么?
  答:当然。
  周德瑞的疑虑,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历史上对蚩尤的讹传造成的。正因为这样,涿鹿人一直不敢说蚩尤,而称其为“白龙”或“老祖爷”。当地有一间祠,就叫“白龙寺”(已毁),蚩尤碑上无字,刻的也是龙纹图案。“白龙寺”有住持,负责看管。后来寺毁僧去,复由周家接替。文革期间,周家曾将龙纹碑搬去藏在猪圈里,担心被红卫兵砸了。幸得有守护者,才留存至今。为什么蚩尤碑上不刻字,只刻龙,很耐人寻味。不就是隐姓埋名,免其后患么?可见涿鹿人对蚩尤敬爱之深,护卫之切。
  考察官员经过考察及与当地民众的交流,无论官与民,都一致认为,蚩尤虽然被打败了,仍然还是英雄。
  涿鹿大战,以黄帝得胜,蚩尤惨败而告终,但其历史积淀,给华夏文明以深远的影响,而此历史积淀源远流长,并非自涿鹿始。这就需要追根溯源。中华文明出自多元,但其起主导作用的,当是黄帝族和蚩尤族。遗憾的是,由于灾害的袭击,以及战争的毁损,他们在战前所创建的文明业绩,于无意间消失了。喜幸的是,随着考古工作的推进和历史研究的深入,尤其是“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发现,给探索黄帝族和蚩尤族的历史遗迹提供了有力的物证,将断了的历史链条重新连接起来了。
  
  四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可是有个时期,国人“言必称希腊”,而忘记了自己的老祖宗。现在,“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的重现,激活了国人的历史记忆,仿佛又回到了“古国时代”,面对着祖宗的创造发明,倍感亲切和自豪。“红山文化”位于黄河以北,而“良渚文化”分布在太湖之滨。这一北一南,恰似照耀在中华大地上最为亮丽的两颗双子星,正在成为国人探讨华夏文明的热门话题。
  有研究表明,“红山文化”是黄帝族最初的源头,后来的“龙山文化”是其主流。其分布区域广及今河北、内蒙、辽宁,以及山东诸省。传说黄帝在位三百年,足迹东至于海(今山东半岛),南达于江(长江)。东海为太吴和少吴之地,太昊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
  传说中的黄帝,“身为龙之体”,其神职“主雷雨”,是为“雷神”,而“红山文化”以其玉琢的龙为其典型特征,此玉龙,不就是黄帝的写照么?
  蚩尤族源有两说,一为南方的九黎,其居处的区域在江淮,即长江下游。另一说为东夷,即少吴一支。少吴为百鸟之王,立国于东方,故为鸟师而鸟名。也就是以鸟为族徽的部族。“良渚文化”以太湖为中心,散布在浙江、江苏、上海,以及安徽、山东的一部分。蚩尤为九黎之君,其所统率的族群号称九九八十一个兄弟(氏族),这与“良渚文化”分布之广,亦相吻合。而苏北与山东相邻的地区,亦为“良渚文化”分布的范围。“良渚文化”的陶器和玉器,常以鸟为纹饰,说明“良渚人”与“少吴氏”都崇拜鸟。而蚩尤死后,亦葬山东。也就是说,蚩尤九黎族群生存的年代,足迹遍及长江、黄河下游广大的地区。
  “良渚文化”的典型代表,是玉琮。有一件最大的玉琮,号称“琮王”。琮面刻画的图案,为人、兽、鸟组合的纹饰,这与“红山文化”的玉龙,南北对应,都是玉琢成的。其造型和纹饰虽有不同,但二者所要表达的意念,概括起来,就都是对自然的崇拜。
  崇拜自然,是古人普遍存在的思想,因为他们对自然界缺乏认识,风霜、雨雪、雷鸣、电闪,猛兽、飞禽,不知其所由来。人类自身虽然同属自然界中的一员,往往会受到身外之物的侵害,无力抗拒,遂产生一种恐惧,以为是什么不可战胜的神力,只能敬畏之,崇拜之。
  至于不同的氏族,共同崇拜一种自然物,那是因为,其时已由母系氏族社会进入父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实行族外婚。所谓的“一村唯两姓,世世为婚姻”,乃是多元文化交融的发端。中华大地,众多氏族交错杂处,你来我往,血缘交融,文化认同,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益扩大。
  炎帝族与黄帝族,以及蚩尤所统率的九黎族群,就都是集众多氏族而形成的部落集团。炎帝族、黄帝族和蚩尤族在涿鹿相遇,虽然因为争生活空间而发生交战,但在经济文化上,也有交往,彼此吸纳。而在战争过程中,被俘的族众,也都归附到对方的族群之中。历史学家普遍认为,中华民族是由炎帝族、黄帝族和蚩尤族在交往和争战中逐渐形成的。
  
  五
  
  CCTV继“千古文明开涿鹿”之后,又在“中华文明”栏目中播放“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发现,及其对中华文明形成的历史渊源。从中又听到一个声音:“我们不仅是炎黄的子孙,也是蚩尤的 子孙。”此声,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流失多年,现在听起来特别洪亮,和谐而悦耳。
  “三祖”地位的确立,其重要意义在于,不仅拨正了以往“独尊炎黄”的偏颇,又填补了历史传承的缺失。浙江发现“良渚文化”的时候,有两个问题找不到答案,其一,不知其为何族所创?其二,没有找到后继的迹象,似乎突然消失了。现在认定“良渚文化”为蚩尤九黎的遗存,问题就都明朗化了。“良渚文化”之所以消失,是因为蚩尤北上。于是,“良渚文化”与“红山文化”就成为中华文明的两大源头,缺一不可了。
  玉器的出现,标志着石器时代的结束,正在向着铜器时代跨进,或可称为玉器时代。此时为定居的农业社会,主要生活来源靠种植和饲养所获,有了余闲和余物。人们的生活相对安定。由于财富占有的多寡,而出现贫富的区别。“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出土的玉器,大多是陪葬品,其墓越大,陪葬品就越多。从墓的大小和陪葬品的多少,可以看出墓主人的富有程度及其地位的高低。尤其是玉器,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不仅是一种财富,更重要的是权力的象征。墓主人的财富和权力,往往与其所在族群中的地位密切相关。
  玉器时代,华夏大地只有蚩尤能与黄帝相匹敌,用沈雁冰的话来说,涿鹿大战是“巨人族(蚩尤)”与神(黄帝)之战。
  传说黄帝在阪泉与炎帝争战时,率熊、罴、狼、豹、貙、虎为前驱,以鹛、鹖、鹰、鸢为旗帜。可见其所率的兵,皆以禽兽为名,其族如龙似虎般的威猛;其旗帜也如奋飞的鸟一样,士气昂扬。“红山文化”用玉琢成的龙,其形象,当是集众多猛兽和飞禽的特征而成。至今地球上仍未发现龙的存在。按《说文》的解释:“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风而潜渊。”也就是在人们想象中,既能上天,又可人海的神奇的物种。
  正因为这个缘故,黄帝族将自己的首领比拟为龙,从而敬畏之,并幻化为族徽,奉为神灵,生死与共,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良渚文化”的玉琮,像根柱子,内圆外方,其所绘的图案,由人、兽、鸟三种形象组合而成,三位一体,既写实,又抽象。有称其为“神人兽面纹”,甚至认为就是蚩尤形象。无论怎么说,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对自然的崇拜,也可以视为族徽。蚩尤既是九黎之君,其族将其比拟为神人,奉为灵威,也是顺理成章的。
  黄帝和蚩尤所开创的玉文化,其形制除了玉龙、玉琮之外,还有玉璧、玉环,等等,不仅成为青铜文化的先导,也为后世即夏商周三代所传承和发展。尤其是经过孔子的综合,归纳为“君子以玉比德”,将玉提升到最高的精神境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君臣皆佩玉,并形成规制,以示其对玉的敬重。玉,又成为最重的礼器,“以苍壁礼天”,以“黄琮礼地”。生前,君子无故,玉不离身;死后,以玉陪葬。从玉器到青铜器,以及秦砖汉瓦,其造型和纹饰,诸如龙凤纹和饕餮纹,都可以从“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的玉器中,找到原型。
  不久前,在成都参观“金沙遗址”,在其陈列的展品中,就看到一件玉琮。“金沙遗址”属于古蜀国。考古工作者经过考察认为,这件玉琮是从良渚地方流传而来的。这件玉琮的流传,足以证明“良渚文化”在历史上对古蜀国的影响。
  总之,玉文化自黄帝、蚩尤开创以来,其在华土流传时间之长,影响之深远,堪称世界文明之最。中华民族不愧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员,而又历久不衰,青春常在。
  
  责任编辑 张 翔
其他文献
内容提要:文章就儒学的性质、基本特征和根本精神等答记者问。指出传统儒学要经过批判性继承和创造性重建,同时接纳和融合西方文化的民主、博爱价值观,才能实现面向现代化、全球化的思想转型,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并立足于世界多元文化之林。  关键词: 儒学融合批判性继承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000-8705(2012)02-   时有报刊记者来采访我对当代儒学的一些看法,并在报端零星
期刊
摘 要:我国服务业的就业吸纳能力依赖于该部门相对滞后的劳动生产率及其较低的产出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服务业人均工资的相对提高不利于服务业就业份额的扩张。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滞后程度的加深和产业间工资差异进一步扩大,不利于服务业就业吸纳方式转型和健康增长。服务业就业的可持续增长要求增加服务业产品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同时提高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从而打破服务业就业增长依赖“双g低水平陷
期刊
《贵州文史丛刊》2012年第1期刊发陈德远先生《挽王天培联不是刘莘园先生所作》一文中,认为《辛亥革命老人刘莘园遗稿》(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一书中关于挽王天培:“功在定黔、罪在定黔、乱世为人真不昜;朝言革命、暮言革命、先生结局竟如斯”一联,非刘莘园所作。认定为陈廷棻先生撰。我们认为陈德远先生所论是错的,陈廷棻根本不了解刘莘园与王天培交情演变,不了解刘、王之间既有长期的同学情谊,又有较多的恩怨
期刊
内容提要: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军舰驻华特权制度给予了明确的规定。《虎门条约》是外国侵略者“合法”获取军舰驻华特权的开始。美、法等国通过《望厦条约》、《黄埔条约》使这一特权制度日趋完善。在攫取军舰驻泊权的过程中,美国人顾盛使外国军舰驻华特权条款扩展到几乎可以被人任意解释的地步,为日后列强军舰任意游弋中国内水埋下了祸根。通过第一批不平等条约,西方有约国家获得了军舰驻泊特权。第二次鸦片战争
期刊
内容提要:《毛诗正义》在《诗》学理论、《诗》学方法和《诗》学品格三个维度为宋代《诗》学的新变提供了可供更新和强化的基因,在唐代《诗》学向宋代《诗》学的演进过程中实扮演着继往开来、导夫先路的重要角色。它对后世《诗》学具有重要影响力,很大程度上须归功于其可贵的《诗》学品格。  关键词:毛诗正义 诗经 宋代 新变 考察  中图分类: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1)01-
期刊
摘要:要从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充分认识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正确理解和把握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涵与具体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艰巨任务,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经济发展、抓新房规划、抓教育文化;要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防止“刮风”和片面性,以推进社会主文新农村建设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一号文件”;以农立国;科学发展观;防止“刮风”  中图分类号:F
期刊
摘要:领导者因其地位、作用的特殊性,在工作和生活中普遍感受到较大的压力。引起领导者感受压力的刺激源很多,文章从内外两方面因素进行了分析,并依据有关理论提出了相关的调适对策。  关键词:领导者;压力;调适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06)03-0073—03
期刊
摘要:由于环境法上之权利(权力)的性质长期以来没有得到澄清,环境法上的权利(权力)不明晰及其司法实现手段的不足相互作用,使得环境治理缺乏有效的法律规制。因此,应当明确环境公益权的概念,通过环境立法,合理地配置权力和权利,井由此建立起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实现环境法权的可司法化。  关键词:环境;公益权;诉讼  中图分类号:DF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06)03—00
期刊
内容提要:明中叶以后,江右王门学者广建书院、频繁地举办讲会活动,不但推动了王阳明心学理论的发展,也使学术思想得到传承,并广泛流传于乡村社会。在学术思想草根化过程中,王门学者又将之与地方宗族紧密结合,在加快了宗族内部整合的同时,也使宗族更主动地承担起乡里的责任,如主持地方公共事务、教化乡里,维护乡村社会秩序,甚至为乡村利益而与政府谈判。江右王门的代表人物邹守益及其家族以书院为依托,以讲会为形式,以乡
期刊
内容提要:以革命手段推翻专制制度和逐步地建立“民主政治”,是孙中山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之一。而颇有特色的是,孙中山把这一建设过程分为军政、训政、宪政三个阶段。训政时期是进入宪政时期、实现五权宪法的必经阶段,是一种程序设计。也是在革命三阶段中别出心裁而又最具争议的部分。尽管它与孙中山毕生追求的民权目标存在内在冲突,但在一定程度仍对现代民主政治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孙中山 训政思想 政治民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