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ub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当前,学生“问题意识”之淡薄、提出问题能力之低下,令人忧心忡忡。笔者认为,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时刻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在化学教育中大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已成为新形势下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 问题意识 学生 培养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情况还是老师讲、学生记,老师问、学生答。学生被老师经常问的一句话是:“布置的作业做完了没有?”绝大多数老师最关心的,是规定的任务完成了没有。其实,在教育的过程中,启发学生质疑最重要。
  有限的学校教育在人的一生中只是一个短暂的片段,学生在结束学校生涯后,能够对生命深处的智慧和潜质进行主动长久的开发,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所在。有一个现象让人深思:中国的学生参加国际化学竞赛,屡获大奖,美国的中学生连前16名都挤不进,然而美国人却颇为自信地说,我们的学生虽然拿不到奥林匹克奖,但我们有信心拿诺贝尔奖。事实也正是如此,而在获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中,没有一人是在国内读的中学!我们的学生只習惯于解决老师或前人提出的问题,他们对已有的东西非常熟练,对科学上的已成定论非常善于解释和说明。只善于解决别人提出的问题,最多不过是个“工匠”,而要能提出一个有分量的问题,才有可能成为在该领域独领风骚的“领袖”。显然,学生“问题意识”之薄弱,学习功利性之明显,已经无情地成为制约学生终身持续发展的瓶颈。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措施
  1.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
  (1)发挥化学史的作用。一部化学发展史,其实就是化学问题被不断提出、解决,又不断地提出新问题的历史。向学生介绍一些化学史知识,让学生置身于化学家的发现和发明过程中,可大大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拉瓦锡对燃烧本质的质疑导致了科学的燃烧理论的诞生;雷利对数据千分之一误差的质疑使得稀有气体元素被发现……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要告诉学生,不少化学学说在诞生之初本身就很不严密,是经过后人慢慢发展和完善起来的,而发展到今天的化学大厦也绝非完美无缺,许多经典的化学理论在鲜活的不断变化的实践面前总是面临挑战;同时,超导材料、海洋新能源的利用、纳米技术……无数的新问题也正等待着一批又一批的有志青年去研究。
  (2)发挥化学实验的作用。作为一门实验科学,没有实验的化学教学是索然无味的,但流于形式的化学实验对学生化学素养的提高也是极为不利的。对课堂演示实验,能让学生自己上讲台做的或有学生自己要上讲台做的,教师应尽量满足,但做之前和做完之后,教师可发动其他学生就该实验提几个问题:步骤有什么要求,操作有什么注意点,刚才这位同学做的有无错误?对学生自主实验,要求可更严格些。每次实验结束,当学生把实验桌收拾干净后,教师可留出5~10分钟让全体学生坐下来思考、提问:刚才的实验有无发现问题?假如有和预料中的不一样的情况出现,是什么原因,应该怎样改进?比如,在做完“氨的制取和性质”后,有学生提问:收集了一试管的氨气,倒置于水槽中,不用说水充满整个试管,连水面的上升都没有看到!不是讲氨气极易溶于水吗?教师此时立即发动学生们讨论原因:收集得太少,试管移动过程中氨气逸散、也许还有个别学生会很有创造性地提出是否与溶解速率有关……在对实验问题的热烈讨论中,学生们不仅变得爱思考,还养成了爱提问的习惯。
  (3)紧密联系社会、联系生活。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从前,我们总觉得课堂就是我们的世界,其实,世界也是我们的课堂。”生活实践中的化学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食品中的苯甲酸钠起什么作用?煤中怎么会有那么多的硫?臭氧空洞为什么在南北两极出现?频繁见于媒体的“基因工程”到底是怎么回事……只要稍微留意,生活的化学问题就会滚滚而来,有些问题即使一时无解,也有助于学生保持一份好奇,养成思考、探究和提问的习惯。
  2.积极挖掘新的课程资源,大力推进教学改革
  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信息资源得到了极大地丰富,跨时空、大容量、高速度的信息交换,为教育改革长期追求的个性化的、研究性的、交互式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施展平台。可以说,信息社会对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甚至师生关系都产生了巨大冲击,也无疑会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产生有力的推动作用。教师一定要从一本书、一支笔、一张嘴的传统授课模式中解脱出来,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挖掘新的课程资源,广泛开展个性化教学、网络教学、研究性教学、合作教学,充分利用现代化的视听、传输手段,运用形、声、色、光等传统教学难以达到的动态感知,超越课堂教学的时空界限,使学生最大限度的逼近化学变化的真实情境,多角度全方位刺激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同时,放手让学生去做自己喜欢做的小研究、小发明、小创造,学生受到的刺激多、接触到的新事物新环境多,就容易提出一些有见地的问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很大程度是通过自己的探索和体验得来的!
  三、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几点原则
  1.大力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要像保护露珠一样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其实,也一定要像保护露珠一样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往往会导致新思想的露头,导致具有创新意义问题的提出。如果没有对苹果为什么落到地上的好奇,牛顿也许发现不了万有引力定律;戴维好奇于电解水能得到氢气和氧气,终于用电解法制得金属钾和钠……在教学中,讲到氯气的性质时,有学生好奇地想到,其水溶液既有漂白性又有酸性,把它滴入有酚酞的烧碱溶液中,红色定会褪去,但究竟是漂白性还是酸性使之褪色呢?能否用实验来证明?思维的闸门由此打开。
  2.给学生以充分的空间和时间进行深入的思考
  好奇于某一现象固然可嘉,但要想能就其中关键的本质的部分提出自己的见解和问题,还需要深入、持久的思考。著名数学家田刚为一个问题曾思考了三年!杨振宁在比较中美学生时提到:中国的学生学得多,思考得少;美国的学生是学得少,思考得多。学生假如每天都有塞得满满的东西要学,假如每天都有数不清的练习要完成,哪有工夫去思考、感悟和提问?另外,学生的问题五花八门,完全有可能偏离教师的预想,有时看起来甚至很幼稚,教师也很容易等不及,代替学生思考,无形中就扼杀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所以教师一定要彻底摈弃急功近利的“分数观”,注重“留白”艺术,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地点进行深入思考。
  3.充分尊重学生,努力创设民主宽松的氛围
  天才只有在自由的空间里才能自由自在地呼吸。教师要千方百计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在民主平等的交流中,学生才能活跃思维,大胆质疑,敢于申辩,获得灵感,才能发现问题,提出具有创新性的见解。只有当学生的问题一直被教师重视着、关注着,并得到妥善解决,学生发问的潜力才会被驱动,问题才会迸发出来。
  总之,只要我们在平时的化学教学中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时刻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一定能得到充分的激发。
其他文献
网络时代,农村孩子可以轻而易举地接近网络,网上丰富多彩的内容时刻吸引着他们。为适应时代要求,有效避免孩子受网上不良信息的影响,预防孩子网络成瘾,教师和家长也要及时转
"九五"期间,龙陵县档案工作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特色理论为指导,以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针,坚持在中共龙陵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帮助指导下,解放思想、转
期刊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档案馆作为科学文化事业机构,作为一个知识信息的传播站,与社会联系越来越广泛,与社会其它部门的协作关系也越来越密切.
期刊
盈江县档案馆从民间征集到少数民族土司大印多枚,其中2枚是清代乾隆时期傣族干崖宣抚使司、盏达副宣抚司文印.
期刊
档案资源的收藏工作是档案部门的一项经常性工作,在当前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各地根据自身实际努力建设生态农业县、绿色经济县的过程中,档案部门如何抓好档案资源的收藏工作,具
期刊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探究作为学生的学习能力之一,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起到基础性作用。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初中数学探究性教学策略运用进行了简要论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