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2017年山东省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后生存分析

来源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bg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了解山东省2003—2017年艾滋病患者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reatment,ART)后生存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对研究对象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利用寿命表法计算生存率,Cox回归模型分析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

结果

9 813例研究对象中,接受ART的平均年龄为(34.9±11.0)岁。治疗开始时,CD4+T淋巴细胞计数中位数为300.0(P25P75:163.0,428.0)(个/μl),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o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临床分期标准,83.2%为Ⅰ期。研究对象在ART后第1、3、5、10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7.7%、96.7%、95.8%、93.7%。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经同性性传播感染的ART患者较经血液及其他途径感染的患者死亡降低38%,HR为0.62(95%CI:0.43~0.89);受教育程度为大学及以上的患者较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患者死亡风险低,HR为0.41(95%CI:0.26~0.65);基线有临床症状的患者死亡风险增加78%(95%CI:1.31~2.41);基线时WHO临床分期为Ⅱ、Ⅲ、Ⅳ期的患者较Ⅰ期患者死亡风险高;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较低的患者死亡风险高。

结论

山东省艾滋病患者ART后生存率较高,治疗开始时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WHO临床分期、有无临床症状是艾滋病患者ART后生存时间的主要影响因素。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血栓栓塞事件是其严重并发症,左心耳是房颤患者血栓形成的主要部位,左心耳封堵术已逐渐发展成为房颤患者预防脑卒中的一种有效安全的替代治疗方法。残余分流是左心耳封堵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多个研究报道结果显示,左心耳封堵术后残余分流的发生是很常见的现象,关于左心耳封堵术后残余分流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及临床预后,目前尚不明确。现就与左心耳封堵术后残余分流的研究现状进行
期刊
目的观察黄连素协助治疗小鼠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效果。方法建立Hp感染小鼠模型,按不同抗Hp治疗方案分为3组:标准三联组给予抗Hp标准三联治疗方案(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奥美拉唑),黄连素组在标准三联疗法基础上加用黄连素,铋剂组在标准三联疗法基础上加用胶体果胶铋。连续给药2周,停药4周后采用胃黏膜Giemsa染色法、快速尿素酶试验检测Hp根除情况。通过体外继
为了更好地解决用旋光晶体制作电光Q开关中的问题,需要从理论上对光的传播方程进行研究。通过对硅酸镓镧旋光晶体中电光效应和旋光效应对光的偏振态影响的研究,推导出了处于外加电场中的旋光晶体中光的传播方程的表达式,以及透过光强的表达式,并利用几种简单的光学器件在实验上得到了很好的验证。利用光的传播方程和实验的结果,推算出硅酸镓镧晶体电光系数γ11=2.1×10-12 m/V,与以前测量的结果吻合得很好;找到了利用旋光晶体制作电光开关应该满足的条件,给出了一种制作方法,在实验上得到了很好的实现,从而证实了旋光晶体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