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纳西族素以能歌善舞著称,舞蹈是纳西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热美磋就是纳西族传承千百年的民间舞蹈,是纳西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热美蹉主要是在丧葬仪式的祭祀活动中跳,具有很浓的仪式性,充满神密的宗教性色彩。随着时代的变迁,只在祭祀仪式中才跳的热美蹉,走到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被申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走上舞台。以前象征着不好事物发生时唱跳的“热美蹉”在丽江大东乡愈来愈生活化,因此热美蹉本身就是一部活着的变迁史。
一、热美蹉基本形态
“热美蹉”是纳西族史上的古舞之一,记载在东巴的口诵经中,是在丧葬仪式上唱跳的歌舞。东巴口诵经“热美蹉”中说:在纳西祖先梅生都狄都塔之世,人们射杀了白鹿,白鹿腐烂的尸首中生出了蛆,从这蛆中生出了白卵,白卵中生出了“热美”这种会飞的精灵。当时人们尚未学会处理尸体,因此,“热美”这种精灵便来吸食死者的血和肉。人们在惊慌失措中,群起跳跃吼叫,继而用火烧它们,但这些飞魔反而在烈火中练成了一种精灵“热美鬼”。人们最初驱赶它们的跳跃吼叫逐渐演化成了“热美蹉”舞蹈,这种最初为护尸舞性质的舞蹈也成为丧葬仪式上驱邪祈福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云南卷》记载,“热美磋”也叫“哦忍仁”,它们时而合二为一,时而一分其二。著名纳西族学者杨福泉在书中记载“热美蹉”是人死后驱赶动物破坏尸体的舞蹈,而“哦忍仁”是人们丢失羊羔,寻找羊只的舞蹈。可是现今丽江大东乡将热美蹉也称作哦忍仁。
“热美蹉”是纳西族男女老少手拉手,围着火堆唱跳的集体歌舞。舞蹈时男女舞者各站一边,手牵手围成圆圈,按逆时针方向环篝火跳起轻缓的舞步。舞蹈是以即兴作歌的方式边唱边跳,唱说死者一生的事迹,护送他回到祖先地方。每唱完一段,跳的人都会接着尾音模仿羊随声附和。热美蹉舞蹈表演场域较为随意,少则十余人,多则几百人的祭祀场面,极为壮观。
宣科先生文章中称,热美蹉的音乐、舞蹈变异不多,尤其是它至今排斥乐器的使用,始终发扬“混唱先于齐唱”的音乐形式,堪称“音乐的活化石”。人们驱鬼时本能发出的呼喊声依旧存在热美蹉现在的艺术形态中,主要体现在女声部羊叫声的模仿以及男声部的念咒声。
二、热美蹉的文化解读
泰勒的《原始文化》提出“原始人开始是对人的灵魂的信仰,后来延伸到动物、植物以及高山、大河等无生命的物体,从而形成泛灵信仰。[1]热美蹉是安送去世人灵魂的舞蹈,可见热美蹉对灵魂安抚的功能,因此可以推测热美蹉舞蹈的古老性。
纳西族先民视灵魂为生命之本,认为灵魂离开生命体便是整个生命的结束。既然灵魂成为了生命的根本,那么守住灵魂便是维持整个生命完整的全部。灵魂维系了生命的存在,灵魂与人的生命体结为一体时,人就健康平安,灵魂一旦与生命体分离,人就要得病或死亡,因此要防止丢失灵魂。而人若失了灵魂,就要举行招魂仪式。招魂,包括招生者之魂与死者之魂,而为生者招魂与为死者招魂其目的都是为了使人生命体、灵魂平安大吉,生者活得平安顺利,死者也能顺利地到达祖先之地。[2]丧葬仪式中充分体现了纳西族人对死亡的探索,唱挽歌是丧葬仪式中重要的内容。纳西族人们对死者的安慰、送行都体现在挽歌歌词中。它体现了纳西族人们魂归故里的人生价值观。
三、熱美蹉的传承
热美蹉传承人分国家、省、市、区级,是文化站的工作人员在定期举办的“热美磋”传承班中挑选公认的跳的好的人担任。现丽江大东乡热美蹉的传承人共计十二人,一个国家级,一个省级,四个市级,六个区级传承人。国家级传承人和振强已经去世,他的儿子和红亮是市级传承人,很遗憾初次拜访时,和红亮先生恰好在市里开会。初次进入丽江大东乡是在2015年10月,由于正值丽江雨季,且山路陡峭、不好走,因此只访谈了一位区级传承人何志勤(79岁(2015年),丽江古城区文化传承人)。
据传承人介绍,每个月的20号左右,都要要举行传习会,但是2015年笔者初次进入那次因为下雨取消了。不过幸运的是,那天也是他们一月一次的集会,古城区传承人和执志勤老先生恰好在那里卖自己编的竹筐,所以有机会跟传承人细致的了解热美磋。现在的热美蹉已经不再只是在丧葬仪式中跳了,它已经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走入校园,充分的实现传承的目的。甚至热美蹉也逐渐的走上舞台,最典型的是舞蹈剧目《热美姑娘》的成功创编。《热美姑娘》是云南民族大学常娉娉老师深入田野、提炼原生态舞蹈中极具民族特色的舞蹈元素创编而成。这一将原生态元素与现代舞台的充分结合,直击人们的心灵,引起观众情感的阵阵共鸣。
四、热美蹉的变迁
热美蹉的变迁主要体现在艺术形态、功能以及意义的变迁。首先,艺术形态的变迁。原大东乡文化站站长谷老师说,热美磋演出现在分为两个场合,葬礼和农作时。人们会在丧葬仪式中跳它来缅怀去世的人,这就需要懂得人来唱。而现在他们也会在干农活时唱,只不过歌词与唱词都发生了变迁。其次,功能的变迁。《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云南卷》就记载“跳“哦忍仁”无地点限制,广场、空地、坡头都可围火起舞,或白日劳作闲暇时也可在田头起舞。舞者拉手围圆或成半圆,由一老者根据不同场合即兴编词吟诵领舞,众人随之逆时针方向行进。“热美磋”多在灵前跳,一人领唱众人合,有专门的曲子”。[3]不知是时代的变迁还是源归如此,“哦忍仁”与“热美磋”的功能产生了分烈性的变迁。最后,热美蹉社会意义的变迁。以前在村子里人们对待热美蹉的态度是连提也不敢提,现在却被人们挂在口头。
【参考文献】
[1]泰勒.原始文化[M].连树声译.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75.
[2]刘祥远.古代纳西族对生命对生命与死亡的思索[D].云南师范大学,2007.
[3]聂乾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云南卷.中国ISBN中心.1999年1月.
作者简介:李晓敏,党员,1991年5月27日,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2014届研究生。
一、热美蹉基本形态
“热美蹉”是纳西族史上的古舞之一,记载在东巴的口诵经中,是在丧葬仪式上唱跳的歌舞。东巴口诵经“热美蹉”中说:在纳西祖先梅生都狄都塔之世,人们射杀了白鹿,白鹿腐烂的尸首中生出了蛆,从这蛆中生出了白卵,白卵中生出了“热美”这种会飞的精灵。当时人们尚未学会处理尸体,因此,“热美”这种精灵便来吸食死者的血和肉。人们在惊慌失措中,群起跳跃吼叫,继而用火烧它们,但这些飞魔反而在烈火中练成了一种精灵“热美鬼”。人们最初驱赶它们的跳跃吼叫逐渐演化成了“热美蹉”舞蹈,这种最初为护尸舞性质的舞蹈也成为丧葬仪式上驱邪祈福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云南卷》记载,“热美磋”也叫“哦忍仁”,它们时而合二为一,时而一分其二。著名纳西族学者杨福泉在书中记载“热美蹉”是人死后驱赶动物破坏尸体的舞蹈,而“哦忍仁”是人们丢失羊羔,寻找羊只的舞蹈。可是现今丽江大东乡将热美蹉也称作哦忍仁。
“热美蹉”是纳西族男女老少手拉手,围着火堆唱跳的集体歌舞。舞蹈时男女舞者各站一边,手牵手围成圆圈,按逆时针方向环篝火跳起轻缓的舞步。舞蹈是以即兴作歌的方式边唱边跳,唱说死者一生的事迹,护送他回到祖先地方。每唱完一段,跳的人都会接着尾音模仿羊随声附和。热美蹉舞蹈表演场域较为随意,少则十余人,多则几百人的祭祀场面,极为壮观。
宣科先生文章中称,热美蹉的音乐、舞蹈变异不多,尤其是它至今排斥乐器的使用,始终发扬“混唱先于齐唱”的音乐形式,堪称“音乐的活化石”。人们驱鬼时本能发出的呼喊声依旧存在热美蹉现在的艺术形态中,主要体现在女声部羊叫声的模仿以及男声部的念咒声。
二、热美蹉的文化解读
泰勒的《原始文化》提出“原始人开始是对人的灵魂的信仰,后来延伸到动物、植物以及高山、大河等无生命的物体,从而形成泛灵信仰。[1]热美蹉是安送去世人灵魂的舞蹈,可见热美蹉对灵魂安抚的功能,因此可以推测热美蹉舞蹈的古老性。
纳西族先民视灵魂为生命之本,认为灵魂离开生命体便是整个生命的结束。既然灵魂成为了生命的根本,那么守住灵魂便是维持整个生命完整的全部。灵魂维系了生命的存在,灵魂与人的生命体结为一体时,人就健康平安,灵魂一旦与生命体分离,人就要得病或死亡,因此要防止丢失灵魂。而人若失了灵魂,就要举行招魂仪式。招魂,包括招生者之魂与死者之魂,而为生者招魂与为死者招魂其目的都是为了使人生命体、灵魂平安大吉,生者活得平安顺利,死者也能顺利地到达祖先之地。[2]丧葬仪式中充分体现了纳西族人对死亡的探索,唱挽歌是丧葬仪式中重要的内容。纳西族人们对死者的安慰、送行都体现在挽歌歌词中。它体现了纳西族人们魂归故里的人生价值观。
三、熱美蹉的传承
热美蹉传承人分国家、省、市、区级,是文化站的工作人员在定期举办的“热美磋”传承班中挑选公认的跳的好的人担任。现丽江大东乡热美蹉的传承人共计十二人,一个国家级,一个省级,四个市级,六个区级传承人。国家级传承人和振强已经去世,他的儿子和红亮是市级传承人,很遗憾初次拜访时,和红亮先生恰好在市里开会。初次进入丽江大东乡是在2015年10月,由于正值丽江雨季,且山路陡峭、不好走,因此只访谈了一位区级传承人何志勤(79岁(2015年),丽江古城区文化传承人)。
据传承人介绍,每个月的20号左右,都要要举行传习会,但是2015年笔者初次进入那次因为下雨取消了。不过幸运的是,那天也是他们一月一次的集会,古城区传承人和执志勤老先生恰好在那里卖自己编的竹筐,所以有机会跟传承人细致的了解热美磋。现在的热美蹉已经不再只是在丧葬仪式中跳了,它已经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走入校园,充分的实现传承的目的。甚至热美蹉也逐渐的走上舞台,最典型的是舞蹈剧目《热美姑娘》的成功创编。《热美姑娘》是云南民族大学常娉娉老师深入田野、提炼原生态舞蹈中极具民族特色的舞蹈元素创编而成。这一将原生态元素与现代舞台的充分结合,直击人们的心灵,引起观众情感的阵阵共鸣。
四、热美蹉的变迁
热美蹉的变迁主要体现在艺术形态、功能以及意义的变迁。首先,艺术形态的变迁。原大东乡文化站站长谷老师说,热美磋演出现在分为两个场合,葬礼和农作时。人们会在丧葬仪式中跳它来缅怀去世的人,这就需要懂得人来唱。而现在他们也会在干农活时唱,只不过歌词与唱词都发生了变迁。其次,功能的变迁。《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云南卷》就记载“跳“哦忍仁”无地点限制,广场、空地、坡头都可围火起舞,或白日劳作闲暇时也可在田头起舞。舞者拉手围圆或成半圆,由一老者根据不同场合即兴编词吟诵领舞,众人随之逆时针方向行进。“热美磋”多在灵前跳,一人领唱众人合,有专门的曲子”。[3]不知是时代的变迁还是源归如此,“哦忍仁”与“热美磋”的功能产生了分烈性的变迁。最后,热美蹉社会意义的变迁。以前在村子里人们对待热美蹉的态度是连提也不敢提,现在却被人们挂在口头。
【参考文献】
[1]泰勒.原始文化[M].连树声译.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75.
[2]刘祥远.古代纳西族对生命对生命与死亡的思索[D].云南师范大学,2007.
[3]聂乾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云南卷.中国ISBN中心.1999年1月.
作者简介:李晓敏,党员,1991年5月27日,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2014届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