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核心素养提出以来,已经成为各学科教学的主要目标。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与社会参与。具体到高中语文学科,则分为语言建构运用、思维发展提升、审美鉴赏创造与文化传承理解等几个部分。高中语文教学自然要瞄准这些内容,着重于学生能力的提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也概莫能外。本文即从创设阅读情境、丰富阅读素材和开展阅读活动三个方面,对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进行探讨,希望能够给广大同仁带来一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高中语文的阅读教学面临着一些特殊的难点,从漫长人生的大视角来看,高中生的阅读量显然是非常不充分的。但从表面看来,他们不论在阅读课文还是日常其他可能出现的一些文字材料时已经不存在难以逾越的障碍,阅读能力的提升进入了一个很难再次实现较大提升的瓶颈期。在以往的教学中,因为核心素养的概念还没有明确,有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带有较大的盲目性,师生的时间精力有很多被浪费了。而在核心素养视角下,教师的教学策略就可以更有针对性,从而发挥出阅读教学更大的作用。
一、创设阅读情境
高中生在阅读课文时已经不存在太大的问题,但是,他们是否能够形成对课文较为深入的理解其实是值得怀疑的。因为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很多都是名家名篇,蕴含着作者的巧思,带有特殊的时代背景下的人生感悟,高中生未必能够理解。理解不了这些,就实现不了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更谈不上对中国文化的传承。所以,教师应该想办法为学生创设较为生动的阅读情境,促进学生实现对课文内容的感悟,使他们的心灵受到震撼。
例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名作,感情极为细腻,同时又显得非常浓郁,清新隽永。而作为高中生,很难有类似的人生经历,没有产生过这么强烈的离愁别绪,也就没有办法实现与作者的共鸣。为了改善这样的状况,教师可以播放一些旋律舒缓、带有淡淡忧伤感情的音乐,让学生在音乐情境中进行阅读。通过音乐与文字的结合,学生的情绪就会逐渐沉浸到一种特殊的感情状态中去。虽然他们缺少相应人生经历这一点并没有得到弥补,但此时涌现出的感情是真实的,有助于他们更加贴近诗人当时的心境。
二、丰富阅读素材
阅读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锻炼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能够通过阅读汲取到足够的营养,以发展自身能力。上文提到的创设阅读情境,其实就是一条比较好的途径。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到了作者的感情,若今后自己产生类似情绪的时候就能够模仿作者的方式通过文字来进行自我表达。除了创设情境之外,提供更加丰富的阅读素材也是一个较好的办法。比如围绕课文内容的更多阅读对象,或者对作者经历、写作背景等较为详细的介绍,都能够帮助学生摸清文学作品的来龙去脉及其产生的影响,从而把握到作者的思维脉络。
例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记念刘和珍君》这篇课文,它的写作背景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而那个时代又是异常复杂的。也正是在这样的一个时代,才让鲁迅既为牺牲的学生感到痛心,同时又认为学生的斗争方式是错误的。为了让学生了解到鲁迅的写作动机和思路,教师不妨打破学科的限制,提供更多相关的历史知识,或者让学生通过预习、复习等方式自行寻找更多的相关内容。了解到这些背景后,学生必然会产生与作者更多的共鸣,更加理解作者的语言建构方式及其对读者所发挥的震撼性作用。
三、开展阅读活动
在有的教师看来,阅读似乎就是“读”而已,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从广义上来看,如上文提到的《记念刘和珍君》,很多人在这篇文章的影响下投入到了更加彻底地与北洋军阀的斗争中去,这些行动可以视为践行阅读的成果,是阅读的一种延伸。高中生在实现较为深入的阅读后,同样会产生各种各样比较强烈的情绪,教师应该将这些情绪充分利用起来,适时组织一些阅读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应用自己通过阅读所得到的认识和理解,实现阅读能力的巩固与提升。
例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课文,既表达了作者对战友的沉痛悼念,同时也是一篇战斗檄文,代表着马克思主义的光芒不灭,其他人将继承马克思的遗志,在这面旗帜下继续奋斗。所以这篇课文是充满力量的,学生阅读时是会产生较为强烈的感情波动的。此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情绪,开展一次小型的班级朗诵会,然后选出朗诵最有感情的一名学生,详细分析其朗诵时的技巧,另外也要让这名学生分享自己在朗诵时是如何酝酿感情的。
综上所述,阅读是会陪伴学生一生的一項重要能力,既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条主要途径,同时也是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组成部分。希望广大同仁能够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提起更多的重视,努力创造出更加丰富多样的阅读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成长。
参考文献:
[1]吴晓兰.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思考[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12):142.
[2]陈涛,巩道坤.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现代教育,2018(09):52-53.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高中语文的阅读教学面临着一些特殊的难点,从漫长人生的大视角来看,高中生的阅读量显然是非常不充分的。但从表面看来,他们不论在阅读课文还是日常其他可能出现的一些文字材料时已经不存在难以逾越的障碍,阅读能力的提升进入了一个很难再次实现较大提升的瓶颈期。在以往的教学中,因为核心素养的概念还没有明确,有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带有较大的盲目性,师生的时间精力有很多被浪费了。而在核心素养视角下,教师的教学策略就可以更有针对性,从而发挥出阅读教学更大的作用。
一、创设阅读情境
高中生在阅读课文时已经不存在太大的问题,但是,他们是否能够形成对课文较为深入的理解其实是值得怀疑的。因为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很多都是名家名篇,蕴含着作者的巧思,带有特殊的时代背景下的人生感悟,高中生未必能够理解。理解不了这些,就实现不了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更谈不上对中国文化的传承。所以,教师应该想办法为学生创设较为生动的阅读情境,促进学生实现对课文内容的感悟,使他们的心灵受到震撼。
例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名作,感情极为细腻,同时又显得非常浓郁,清新隽永。而作为高中生,很难有类似的人生经历,没有产生过这么强烈的离愁别绪,也就没有办法实现与作者的共鸣。为了改善这样的状况,教师可以播放一些旋律舒缓、带有淡淡忧伤感情的音乐,让学生在音乐情境中进行阅读。通过音乐与文字的结合,学生的情绪就会逐渐沉浸到一种特殊的感情状态中去。虽然他们缺少相应人生经历这一点并没有得到弥补,但此时涌现出的感情是真实的,有助于他们更加贴近诗人当时的心境。
二、丰富阅读素材
阅读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锻炼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能够通过阅读汲取到足够的营养,以发展自身能力。上文提到的创设阅读情境,其实就是一条比较好的途径。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到了作者的感情,若今后自己产生类似情绪的时候就能够模仿作者的方式通过文字来进行自我表达。除了创设情境之外,提供更加丰富的阅读素材也是一个较好的办法。比如围绕课文内容的更多阅读对象,或者对作者经历、写作背景等较为详细的介绍,都能够帮助学生摸清文学作品的来龙去脉及其产生的影响,从而把握到作者的思维脉络。
例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记念刘和珍君》这篇课文,它的写作背景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而那个时代又是异常复杂的。也正是在这样的一个时代,才让鲁迅既为牺牲的学生感到痛心,同时又认为学生的斗争方式是错误的。为了让学生了解到鲁迅的写作动机和思路,教师不妨打破学科的限制,提供更多相关的历史知识,或者让学生通过预习、复习等方式自行寻找更多的相关内容。了解到这些背景后,学生必然会产生与作者更多的共鸣,更加理解作者的语言建构方式及其对读者所发挥的震撼性作用。
三、开展阅读活动
在有的教师看来,阅读似乎就是“读”而已,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从广义上来看,如上文提到的《记念刘和珍君》,很多人在这篇文章的影响下投入到了更加彻底地与北洋军阀的斗争中去,这些行动可以视为践行阅读的成果,是阅读的一种延伸。高中生在实现较为深入的阅读后,同样会产生各种各样比较强烈的情绪,教师应该将这些情绪充分利用起来,适时组织一些阅读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应用自己通过阅读所得到的认识和理解,实现阅读能力的巩固与提升。
例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课文,既表达了作者对战友的沉痛悼念,同时也是一篇战斗檄文,代表着马克思主义的光芒不灭,其他人将继承马克思的遗志,在这面旗帜下继续奋斗。所以这篇课文是充满力量的,学生阅读时是会产生较为强烈的感情波动的。此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情绪,开展一次小型的班级朗诵会,然后选出朗诵最有感情的一名学生,详细分析其朗诵时的技巧,另外也要让这名学生分享自己在朗诵时是如何酝酿感情的。
综上所述,阅读是会陪伴学生一生的一項重要能力,既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条主要途径,同时也是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组成部分。希望广大同仁能够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提起更多的重视,努力创造出更加丰富多样的阅读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成长。
参考文献:
[1]吴晓兰.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思考[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12):142.
[2]陈涛,巩道坤.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现代教育,2018(09):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