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多语文教师都曾遇到这样的尴尬:当你备课充分,胸有成竹地走向讲台准备实施教学时,学生摊开书本,课文上没有任何预习的痕迹,有的学生甚至连课文也没读一遍。如果继续上课,学生根本跟不上节奏,茫然不知所措;如果让学生预习文本,高中的课文又长,有的篇目读一遍都将近半节课的时间,教学进度又如何保障?
可见,预习的确是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很有必要明确预习的重要性,让学生端正预习的态度,指导学生预习的方法,提高学生预习的能力。同时教师还应加大检查力度,使得课前预习深入人心,落到实处,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一、 明确作用,端正学生预习的态度
在日常的学习中,许多学生对预习的认识不够,有的同学认为既然上课要讲,到时候认真听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还要预习呢?还有的同学错误地认为,预习就是浮光掠影地看一遍课文,划划字词而已。针对这类普遍存在的现象,教师首先应该向学生阐明预习的意义和作用,让学生意识到预习的重要性,从而端正预习的态度。
预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社会中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自学能力的人。预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所谓预习,《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显然,预习是学生主动的学习行为,是独立地阅读和思考。如果一个学生能坚持进行预习,不仅阅读速度加快,思维变得敏捷,而且发现问题、分析综合和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提高。
预习可以提高听课效率。不经过预习的听课,只能是教师讲什么就听什么,分不清难点和重点,失去了听课的目的性和选择性。做课堂笔记,就会盲目地抄教师的板书,往往会导致“眉毛胡子一把抓”。学生只有通过预习,上课听讲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才能快速地整合答案,对于教师没有讲到的问题,学生也可以大胆地向教师质疑,在师生和生生对话交流中,将会碰撞出更多的思维的火花,课堂才会更精彩,学生的收获才会更多。只有学生有效地预习,才能真正打破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才能真正贯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新课改精神,提高课堂效率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二、指导方法,提高学生预习的能力
学生明确了预习的重要意义,端正了对待预习的态度之后,教师还必须教给学生行之有效的预习方法,让学生明白预习什么,怎样预习,在日复一日的预习训练中,切实提高学生预习文本的能力。
1.诵读
诵读专题导语。苏教版教材每个专题一般由导语和两三个板块组成,导语对专题内容作扼要的介绍,每一个板块再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专题的人文内涵,同时提出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具体要求。诵读专题导语,宏观了解专题内容及要求,有利于指导每篇课文的微观预习。
诵读文本。这是预习最为主要的内容,让学生从声感出发,因声求气,循气得情,整体感知文本。教师应指导学生不同文体文本的阅读要点:散文预习应该关注写了哪些景、人和事,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小说预习应该紧扣小说的情节、人物和环境三要素展开;议论文预习就要理清论点、论据和论证之间的关系;诗歌预习要结合意象,发挥想象,把握诗歌言志抒情的主题。
2.勾划
勾划字词。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首先把读不准的字音、辨不清的字形、不理解的词语勾划出来,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字词是高考必考的内容,应该踏踏实实地落实在日常学习中,不能推到高三搞突击复习。
勾划疑难处。在文本阅读中,对于一些难理解的或有疑问的句子、段落,学生可以勾划出来,在书的边角上做记号,当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时候,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可以大大提高课堂听课效果。
勾划关键或优美的句子,并做简单的点评。这一步是预习较高层次的要求。如《荷塘月色》四至六段月光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描写十分生动优美,学生预习时就可以将其划出来,简单点评生动形象的比喻和准确的动词好在何处,上课教师带领学生赏析时,学生就会心领神会,触类旁通,理解得更为透彻深入。
3.查阅
预习时还应借助手头资料和网络,查阅与文章有关的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文章是在特定环境下人的情感抒发,知人论世是解读文本的一把钥匙。如果不了解苏轼、柳宗元的生平遭遇,就无法理解《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作者内心的痛苦和对痛苦的超越。如果不了解当时日本正准备大举侵华,“华北危急,北平危急”的时代背景,就无法深入理解老舍在《想北平》最后“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啊!”所饱含的深情。
三、督促检查,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
预习有着重要的作用,预习也是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但在高中阶段,学生时间紧、作业多,如果教师不加大检查力度,预习不是被挤掉了,就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形成不了良好的习惯。
检查预习有多种渠道,可以上课前巡视,看看学生课文的勾划情况,可以用投影的形式检查学生字词掌握的情况,也可以用口头表述的形式,让学生陈述与文本相关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还可以设计几个简单的问题,检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最为行之有效的是让学生制定预习卡片,在学生诵读、勾划和查阅的基础上,根据每个人不同的情况自行完成。它可包括作者及相关资料,重点字词,文章内容梳理以及提出的疑难问题等。教师通过检查预习卡片,筛选、归纳、整合学生预习中的问题,再把它融入课堂中去。只要教师坚守“没有预习不上课”的习惯,督促检查学生预习不放松,天长日久,学生也就会养成主动预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的确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就学生而言,在预习的基础上思考,在思考的基础上听课,不仅能够大大提高课堂听课效率,而且能够锻炼学生独立解读文本的能力。就教师而言,教师对学生课前预习进行认真地考评,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智能特点,可以优化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过程呈现立体性。因此,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让学生端正预习的态度,培养学生预习的能力,让预习成为一种习惯。
可见,预习的确是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很有必要明确预习的重要性,让学生端正预习的态度,指导学生预习的方法,提高学生预习的能力。同时教师还应加大检查力度,使得课前预习深入人心,落到实处,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一、 明确作用,端正学生预习的态度
在日常的学习中,许多学生对预习的认识不够,有的同学认为既然上课要讲,到时候认真听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还要预习呢?还有的同学错误地认为,预习就是浮光掠影地看一遍课文,划划字词而已。针对这类普遍存在的现象,教师首先应该向学生阐明预习的意义和作用,让学生意识到预习的重要性,从而端正预习的态度。
预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社会中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自学能力的人。预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所谓预习,《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显然,预习是学生主动的学习行为,是独立地阅读和思考。如果一个学生能坚持进行预习,不仅阅读速度加快,思维变得敏捷,而且发现问题、分析综合和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提高。
预习可以提高听课效率。不经过预习的听课,只能是教师讲什么就听什么,分不清难点和重点,失去了听课的目的性和选择性。做课堂笔记,就会盲目地抄教师的板书,往往会导致“眉毛胡子一把抓”。学生只有通过预习,上课听讲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才能快速地整合答案,对于教师没有讲到的问题,学生也可以大胆地向教师质疑,在师生和生生对话交流中,将会碰撞出更多的思维的火花,课堂才会更精彩,学生的收获才会更多。只有学生有效地预习,才能真正打破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才能真正贯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新课改精神,提高课堂效率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二、指导方法,提高学生预习的能力
学生明确了预习的重要意义,端正了对待预习的态度之后,教师还必须教给学生行之有效的预习方法,让学生明白预习什么,怎样预习,在日复一日的预习训练中,切实提高学生预习文本的能力。
1.诵读
诵读专题导语。苏教版教材每个专题一般由导语和两三个板块组成,导语对专题内容作扼要的介绍,每一个板块再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专题的人文内涵,同时提出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具体要求。诵读专题导语,宏观了解专题内容及要求,有利于指导每篇课文的微观预习。
诵读文本。这是预习最为主要的内容,让学生从声感出发,因声求气,循气得情,整体感知文本。教师应指导学生不同文体文本的阅读要点:散文预习应该关注写了哪些景、人和事,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小说预习应该紧扣小说的情节、人物和环境三要素展开;议论文预习就要理清论点、论据和论证之间的关系;诗歌预习要结合意象,发挥想象,把握诗歌言志抒情的主题。
2.勾划
勾划字词。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首先把读不准的字音、辨不清的字形、不理解的词语勾划出来,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字词是高考必考的内容,应该踏踏实实地落实在日常学习中,不能推到高三搞突击复习。
勾划疑难处。在文本阅读中,对于一些难理解的或有疑问的句子、段落,学生可以勾划出来,在书的边角上做记号,当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时候,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可以大大提高课堂听课效果。
勾划关键或优美的句子,并做简单的点评。这一步是预习较高层次的要求。如《荷塘月色》四至六段月光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描写十分生动优美,学生预习时就可以将其划出来,简单点评生动形象的比喻和准确的动词好在何处,上课教师带领学生赏析时,学生就会心领神会,触类旁通,理解得更为透彻深入。
3.查阅
预习时还应借助手头资料和网络,查阅与文章有关的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文章是在特定环境下人的情感抒发,知人论世是解读文本的一把钥匙。如果不了解苏轼、柳宗元的生平遭遇,就无法理解《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作者内心的痛苦和对痛苦的超越。如果不了解当时日本正准备大举侵华,“华北危急,北平危急”的时代背景,就无法深入理解老舍在《想北平》最后“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啊!”所饱含的深情。
三、督促检查,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
预习有着重要的作用,预习也是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但在高中阶段,学生时间紧、作业多,如果教师不加大检查力度,预习不是被挤掉了,就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形成不了良好的习惯。
检查预习有多种渠道,可以上课前巡视,看看学生课文的勾划情况,可以用投影的形式检查学生字词掌握的情况,也可以用口头表述的形式,让学生陈述与文本相关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还可以设计几个简单的问题,检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最为行之有效的是让学生制定预习卡片,在学生诵读、勾划和查阅的基础上,根据每个人不同的情况自行完成。它可包括作者及相关资料,重点字词,文章内容梳理以及提出的疑难问题等。教师通过检查预习卡片,筛选、归纳、整合学生预习中的问题,再把它融入课堂中去。只要教师坚守“没有预习不上课”的习惯,督促检查学生预习不放松,天长日久,学生也就会养成主动预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的确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就学生而言,在预习的基础上思考,在思考的基础上听课,不仅能够大大提高课堂听课效率,而且能够锻炼学生独立解读文本的能力。就教师而言,教师对学生课前预习进行认真地考评,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智能特点,可以优化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过程呈现立体性。因此,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让学生端正预习的态度,培养学生预习的能力,让预习成为一种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