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大事件 关怀普通人

来源 :八小时以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C3302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八小时以外》作为一本以休闲生活类为定位的期刊,其对新闻事件的时效性把握有着先天的不足,但这并没有让杂志忽略了对国内外重大事件的报道;另外,在众多媒体热衷于猎奇、轰动和追逐明星、大腕之时,《八小时以外》把更多关怀的目光投向普通百姓,表达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面对困苦时的从容。
  公众对于新闻事件的关注是与生俱来的,随着传播业软硬件的快速发展,从海量信息中有针对性地筛选出读者感兴趣的重大新闻事件成为杂志从业者的基本素质。多年来,《八小时以外》的几代编辑在这方面一直传承着一条原则:追寻大多数读者的目光。
  
  以普通人目光看待大事件
  
  创刊三十年至今,国内外发生了很多备受瞩目的重大事件,各种传媒利用各种手段为抢夺第一时间而竞争。《八小时以外》由于受出版周期的制约,在新闻时效上毫无优势。为此,在重大新闻事件报道上本刊采取了“击其一点”的策略,力争给读者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35周年阅兵仪式后群众游行,队伍中赫然出现了四个字“小平你好”!这样向国家领导人公开问候在国内还是第一次,一时间引起国内外媒体的极度关注,各种方式的报道、分析文章铺天盖地,该事件也成为百姓热议的话题。在此情势下,《八小时以外》独辟蹊径,约相关作者采写了一篇题为《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邓小平同志侧影》的长篇文章,重点描写邓小平同志日常生活不为普通大众所知的一面,将邓小平同志和蔼可亲、睿智幽默等个性呈现给了读者,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
  三十年来,《八小时以外》与国人一同经历和见证了无数大的事件,这其中有欢欣有苦痛,国庆、亚运、香港和澳门回归、奥运、世博、非典、地震、金融危机……杂志均以自己的视角给读者传递资讯,也将读者的脉动互相发送。在北京奥运申办成功后,本刊在2001年9月刊上登载了一篇专访申奥大使王生安的文章,让读者从侧面了解了申奥过程的艰难和惊心动魄。在奥运开幕前夕,本刊总编辑还参加了万人瞩目的奥运火炬传递,亲身参与了这一重大的事件。奥运开幕后,杂志还以大量精美的摄影图片展示了奥运场馆和比赛现场,让读者以另一种方式参与到奥运当中。在经济领域,亚洲金融危机、全球金融危机等重大事件,《八小时以外》也都站在普通读者的角度给予了解析和建议。本刊还在第一时间对上海世博会进行了全面、具体的宣传,为有意去参观世博展览的读者提供翔实的指南。
  虽然对于重大新闻事件的全面报道不是《八小时以外》的办刊重点,但由于读者群的多样性,对此类事件以新颖的角度和平实的语言进行有针对性的体现,也是杂志的特点之一。
  
  心系民生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以人为本理念以及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民生问题日益凸显。关注民生,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重要课题。媒体纷纷将聚焦民生问题作为增强自身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八小时以外》作为辐射全国的平面媒体,一直把关注百姓的生活,关怀人民的生计作为自身的责任。
  90年代中后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下岗职工问题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开始凸显,并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社会各界都在想方设法帮助下岗职工再就业。《八小时以外》也密切关注着下岗职工的生存状态,报道下岗再创业的事迹,以典型事例来鼓励下岗职工。1996年第7期,刊登了一篇题为《下岗,不妨给自己做个诊断》的文章,以典型的事例,对下岗职工给予诸多指导,告诉他们,机会就在你身边,只要你肯留意,不放弃,生活还可以美好地继续。其实,下岗不可怕,可怕的是心也下岗了。
  与下岗几乎是同时发生的,是大学本科以上毕业生不再保分配。这让父辈们曾经的寄托变成了失望,一时间“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上大学的,不如上小学的”的俏皮话流行,面临着用人单位的挑剔眼光,大学生们第一次感到了学历的无用,这些曾经的“天之骄子”开始迷茫,开始彷徨……
  《八小时以外》在1998年第9期杂志上,首次提到了“研究生不保分配”的话题,这之后,又在20lO年第6期的专题策划《毕业号列车》中,再次把目光聚集到即将迈向社会和已经步入社会的毕业生群体,去真实地关注和记录他们的所思所想。把话语权交给他们,交给每一个毕业生,过去的和现在的,倾听他们的声音。于是,我们知道,他们正在用自己身上的每一丝力量去奋斗,去向前奔跑。
  谈到民生,我们不得不提及的就是公益事业。20年前,有个辍学的穷孩子给县里的一个“大官”写了一封信,由此揭开了中国希望工程的序幕。他就是被称为“希望工程第一人”的张胜利。2001年,第7期的《八小时以外》刊载了一篇关于他的专访。张胜利因为希望工程得以实现读书的梦想;今天,他回到了偏远山区执教。正在用自己的人生努力托起山沟里新的希望。
  关于这样的事例,太多太多,我们并不是想标榜什么,只是希望能够肩负媒体责任,借助媒体的力量,关注人民的生存状态,把“希望”延续下去。也许,我们的力量并不十分强大,声音并不十分有力,但是,我们情系百姓的初衷不曾改变。
  
  聚焦普通人
  
  《八小时以外》作为平面媒体,它首次将目光集聚到人们的业余生活。它教会人们懂得找寻属于自己的时间,同时又把人们在这个时间发生的事情放在杂志中,把平凡、细小的普通人的故事呈现给世人,与读者一起分享。这便是大众的生活、真实的生活、没有浮夸和光环,真正的八小时以外的生活。
  如果把30年来在《八小时以外》登载过的文章分类,我们会发现,报道最多的就是普通人的生活,演绎了许多平凡人的命运悲欢。
  “芸芸众生”栏目记录老百姓的命运故事;“握手漫谈”栏目把平凡人有趣的特别的经历娓娓道来;“家事五味”栏目刊载的故事酸甜苦辣成俱全……
  我们曾经记载过上海一家六口的生活——一对年轻的农民工夫妻和四胞胎婴儿。那是上海解放50年来第一例四胞胎,他们出生的那一天,五六十个医生在一间产房中共同见证了他们——出世的激动时刻。然而,之所以记载他们,并不是因为他们是“第一例”,而是为了这之后。他们那“为了孩子,宁愿乞讨”的精神,为了他们的坚韧不屈、为了无数好心人的帮助与关怀、为了这社会无处不在的心怀感恩之心的好心人。
  30年来,《八小时以外》刊载了无数普通人的故事,在珠江三角洲追寻梦想的文科硕士、身残志坚的河南残疾人老师和对她一往情深的湘妹子,普通上海警察的所思所想所感,修锁匠“段前超”一家……那些人只是普通的百姓,在《八小时以外》被读者认识,不是为了功利的炒作,只是为了寻求值得感动的点滴。
  我们并不想把目光仅仅停留在焦点人物身上。因为,我们相信发生在普通大众身上的故事更能激发出群体认同感,更能贴近读者。
  直到今天,《八小时以外》依旧心系普通人,同时把这份关心延伸到了思想深处:它开始关注毕业生的离愁别绪,关注军营中士兵的生活状态、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关注社会人的社会纠结,关注家庭中普遍存在的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代沟问题……
  延续普通人的报道,探求生活中的真善美,这是《八小时以外》一直以来所坚持的道路。
其他文献
亚椠欧铅意欲兼,闲情偶赋不妨禅。南华北史书非僻,辛苦亭林自作笺。这是钱钟书先生1934年写给他的老师吴宓(雨僧)的一首诗。钱先生的意思,当然是不主张为自己的诗歌作注释的
喜欢读这本杂志,源于这本杂志的名字:八小时以外。在80年代这个名字意味着个人的、休闲的、自由的。  我从小就喜欢文字,但是在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年代,我顺从父母的意愿学了理科。工作后又被各种条条框框限制。这本杂志,无论是名字和内容都让我耳目一新,八小时以外是我真正的自由,这本杂志为我打开了另外一个轻松自由的世界。  在安徽老家的时候,我经常看这本杂志。1987年去美国的时候,我带了一整箱的
本刊讯现在,距《杂文选刊》杯首届全国杂文大赛结束只剩不到两个月时间。如以日报每周出一块大赛专版计,届时(11月30日)只能出七块版;如以每周发一篇大赛稿计,也仅能发七篇稿
当代农村青年是推进农村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特殊群体。他们既富有生气,又勇于开拓,既拥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又善于接受新生事物;而尤为重要的是,由于所处的时代与生存环境的
江门市文联主席、江门文艺杂志社社长尹继红的长篇小说《乡图》全书55万字,以清末至民国时期江门地区华侨历史为背景,通过一个家族两代人的悲喜人生故事,展示出那个大变革、
2011年4月,俄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仁尼琴的小说《红轮》中文版第2卷,继去年的第1卷后问世。  《红轮》共20卷,每卷2至4部,每部40至70万字,是世界文学史上篇幅最宏大的一部小说。历史学者秦晖说:“如果说《古拉格群岛》是对斯大林极权现实的深刻揭露,那么《红轮》则是对这样一种体制何以能够在俄罗斯土地上产生的历史反思。”  索尔仁尼琴1937年开始构思这部小说,1965年完成第一卷,在他
我在外地一破电视台录节目,拍得昏天黑地“居然”就错过了《采风》的付梓大限。哼哼唧唧地拖上几天,这本是我与《采风》交合以来的惯伎,不想此次主编邮件催逼兼统战,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简直是微言大义、软硬兼施的文本典范——  影子,你好!再次催稿。你可是从来不脱期的哟!马上要开印了,就等待你的大作了。是否最近遇到了什么事让你分神分心?你是我最欣赏的专栏作家之一,我多次在一些场合说,影子这样的奇女子是个异数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软件产品大量涌现。软件也像硬件一样需要保证产品质量,高质量的软件产品是系统正常安全运行的必要条件,在众多硬件企业申请并获得认证的情况下,
宁夏回族作家保建国的《读书读人读文化》一书,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辑文60篇,共分为“读书”、“读事”、“读人”三辑,主要以读书的艺术、读书的感 Ningxia Hui
2010年10月14日上午8点30分,由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教育学院主办的《学校管理》杂志在无锡召开2011年度通联工作会既“五严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论坛。 At 08:30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