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 2010年末总人口478万人,其中彝族人口236万人,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凉山州辖17个县市,有11个县(主要是彝族聚居程度较高的县)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可以说,凉山的贫困根本上就是彝族的贫困。
1997年,中国记协、国务院扶贫办、中国扶贫基金会联合组建“中国百名记者志愿扶贫团”,来自全国的媒体记者分赴各地贫困区调研采访。张俊兰代表天津地区新闻工作者成为扶贫团成员进入彝族自治州。这次凉山之行,使张俊兰从此与这里结下不解之缘。在凉山千难万险的路上,她从35岁走到50岁,把一生的黄金岁月留给了西南边陲贫困区的彝族同胞。
当张俊兰和同行的记者深入彝族乡村入户采访时,才真切体会到当地的贫穷和落后。凉山在20世纪五十年代才结束奴隶制,百废待兴。“山坳坳里搭‘三房’,三个石头支锅庄,无床无被席地睡,房破脊寒围火塘”,这句民谚是凉山州极度贫困的真实写照,“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房屋不蔽”是凉山农牧民生存状况的缩写。触目惊心的贫穷,深深震撼着张俊兰的内心,她把全部感情集中在采写上,1997年10月9日开始,她的五篇“凉山纪行”系列报道连续五期刊发于《天津农民报》一版,后又转载于《天津日报》。
张俊兰认识到,提高凉山的人口素质是当务之急,建校助学是她力所能及且意义深远的事情。她通过发表文章,与读者达成共识:让凉山多一个孩子读书,凉山的未来就多一分希望。1998年8月,一座崭新的校舍在凉山布拖县亚河村海拔2800米的山地上建成,300多个穷苦的凉山彝族孩子终于告别了昔日四面透风、随时可能倒塌的教室,坐在了温暖明亮的教室里。
15年,22次走入凉山,张俊兰为凉山所做的一切感动了全国各地各界人士。这期间,她受社会各界委托兴建了3所希望小学;与海外慈善家合作在西昌学院、凉山民族中学、凉山民族师范学校、川兴中学这四所院校设立了助学金,持续资助贫困生数千名;她每年如期抵达凉山,深入高寒山区,为布拖、金阳、昭觉、喜德等许多县的孤儿、老人、濒临绝境的家庭和遭灾的农牧民送上赈灾、扶贫资金和物资;建立了51个以“福慧之星”命名的孤儿班 (其中包括一些女童班、女子班、教育盲区班、精英班 ),正在帮助2100多名孤儿和贫困生陆续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与此同时,她还在凉山从事赈灾济困、紧急个案援助等工作。
凉山还是贩毒的通道,吸毒贩毒现象极为突出,不少家庭因涉毒而家破人亡。面对这一状况,张俊兰本着新闻记者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于2009年撰写了《凉山吸毒者多艾滋病泛滥》一文,发表于人民日报《情况汇编》(特刊)。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张俊兰促进凉山地区发展的主要做法是:通过在重要媒体上刊发纪实性文章引起各方面重视;发挥新闻媒体的中介作用,担负起汇集社会扶贫资金和爱心作用,并统筹实施好资金的使用;以媒体为纽带,开拓国际慈善基金参与我国扶贫工作。2010年5月12日,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的刘云山在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上做出批示,要求中央媒体宣传报道张俊兰在凉山助学扶贫的事迹。
1997年,中国记协、国务院扶贫办、中国扶贫基金会联合组建“中国百名记者志愿扶贫团”,来自全国的媒体记者分赴各地贫困区调研采访。张俊兰代表天津地区新闻工作者成为扶贫团成员进入彝族自治州。这次凉山之行,使张俊兰从此与这里结下不解之缘。在凉山千难万险的路上,她从35岁走到50岁,把一生的黄金岁月留给了西南边陲贫困区的彝族同胞。
当张俊兰和同行的记者深入彝族乡村入户采访时,才真切体会到当地的贫穷和落后。凉山在20世纪五十年代才结束奴隶制,百废待兴。“山坳坳里搭‘三房’,三个石头支锅庄,无床无被席地睡,房破脊寒围火塘”,这句民谚是凉山州极度贫困的真实写照,“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房屋不蔽”是凉山农牧民生存状况的缩写。触目惊心的贫穷,深深震撼着张俊兰的内心,她把全部感情集中在采写上,1997年10月9日开始,她的五篇“凉山纪行”系列报道连续五期刊发于《天津农民报》一版,后又转载于《天津日报》。
张俊兰认识到,提高凉山的人口素质是当务之急,建校助学是她力所能及且意义深远的事情。她通过发表文章,与读者达成共识:让凉山多一个孩子读书,凉山的未来就多一分希望。1998年8月,一座崭新的校舍在凉山布拖县亚河村海拔2800米的山地上建成,300多个穷苦的凉山彝族孩子终于告别了昔日四面透风、随时可能倒塌的教室,坐在了温暖明亮的教室里。
15年,22次走入凉山,张俊兰为凉山所做的一切感动了全国各地各界人士。这期间,她受社会各界委托兴建了3所希望小学;与海外慈善家合作在西昌学院、凉山民族中学、凉山民族师范学校、川兴中学这四所院校设立了助学金,持续资助贫困生数千名;她每年如期抵达凉山,深入高寒山区,为布拖、金阳、昭觉、喜德等许多县的孤儿、老人、濒临绝境的家庭和遭灾的农牧民送上赈灾、扶贫资金和物资;建立了51个以“福慧之星”命名的孤儿班 (其中包括一些女童班、女子班、教育盲区班、精英班 ),正在帮助2100多名孤儿和贫困生陆续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与此同时,她还在凉山从事赈灾济困、紧急个案援助等工作。
凉山还是贩毒的通道,吸毒贩毒现象极为突出,不少家庭因涉毒而家破人亡。面对这一状况,张俊兰本着新闻记者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于2009年撰写了《凉山吸毒者多艾滋病泛滥》一文,发表于人民日报《情况汇编》(特刊)。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张俊兰促进凉山地区发展的主要做法是:通过在重要媒体上刊发纪实性文章引起各方面重视;发挥新闻媒体的中介作用,担负起汇集社会扶贫资金和爱心作用,并统筹实施好资金的使用;以媒体为纽带,开拓国际慈善基金参与我国扶贫工作。2010年5月12日,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的刘云山在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上做出批示,要求中央媒体宣传报道张俊兰在凉山助学扶贫的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