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信息时代的来临,使得手机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从使用手机的客观现象出发,通过对北京服装学院的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122名在校大学生的网络问卷调查,得出了在校大学生们使用手机上的倾向——过分依赖,进而给出在校大学生们使用手机的合理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北京服装学院;手机;角色;过分依赖
引言
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新科技产品已经成为了消费热点,手机作为一种方便快捷通讯工具已经逐步走进了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在一个科技领导世界的时代,手机早已不是有权有势人的“私有财产”。遥想90年代初,见到的是“大哥大”,跟大砖头一样,能用上它的人身份肯定不一般。那时的人们肯定不敢想象,在二十几年后的今天,手机早已是“旧时富人手中机,飞入寻常百姓中”。大街小巷,甚至在校园内,手机早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几乎随处可见。
随着21世纪手机技术的不断成熟,生产成本的不断降低,中国的三大通信公司——中国移动通信、中国联通通信以及中国电信通信在通信资费上逐步降费。在大学校园中,手机已经基本普及。据调查,超过90%的大学生都拥有手机,有的大学生甚至同时拥有数部手机。究其原因,其一,可能是大学生在刚刚步入这个与自己之前接触的社会文化不同的大学时,他们急需要一种与外界进行沟通的手段,这时手机便很自然地成为了其间的中介,满足了大学生们的需求,扩大了他们的社会交往圈;再者,在远离家庭的呵护下,不仅是大学生们在一段时间内渴求与亲人的联系,同时亲人们也需要利用手机与自己的孩子进行近距离的接触。因此,手机便成为了大学生们的首选电子产品。走在校园中,随处可见同学们一边走路一边拿着款式不同的手机打电话、发信息或者上网,这是一种新的潮流,新的时尚,也是新时代的生活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们生活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手机的档次也大有水涨船高之势。十年前,有人说过“大学生的三大件是手机、mp3和数码相机”这样的话,那么现在的大学生只需要一大件——智能手机就足够了。从最便宜的只能接听电话和发短信的到价格不菲的能拍照的,各种品牌、各种款式的手机都能在校园里找到它们的拥趸,大学生使用手机已经成了一种新的消费理念。
手机的普及,确实带来了不少好处,使得大学生们随时可以体验着现代科技的快捷。但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都有两面性。手机的使用除了给大学生们带来了便捷,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过分依赖于手机。其主要表现形式为,一是过度关注手机:手机没有信号或信号减弱便开始烦躁;发现手机不见了,就到处翻找,找不到就心烦气躁;睡觉也要开着手机;上厕所也要带着手机;手机电池还未用完就急着充电;没有来电铃声,也常常要翻看手机,总把手机带在身边,否则就心烦意乱;当一段时间手机铃声不响,会感到不适应;总有“我的手机铃声响了”的幻觉,甚至经常把别人的手机铃声当做自己的;当手机无法连线网络、收不到信号时,会产生焦虑和无力感,脾气也变得暴躁起来;经常下意识寻找手机,不时掏出手机查看等等现象。另一个表现形式是过多地利用手机进行沟通,如同学明明只在相隔不远的地方,却非要通过短信息或者QQ、微信之类联系对方,,而不肯走过去面对面说话;在等人的时候总是频繁打手机问对方身在何处,如果不打就觉得时间难打发、心里空虚。在如此情景之下,手机依赖如同网瘾般影响着大学生们的正常的生活和学习,深刻地改变着大学生们的人际交往方式以及生活交流形式。
因此,了解大学生们对手机的各种不同偏好以及他们的消费倾向和各种需求是非常有必要的。
1.调查方法与数据分析
本次调查采用网络问卷抽样调查的方式,不分专业、不分年级、不分男女,且调查范围限定在北京服装学院的在校大学生中,共收集到来自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122份有效问卷。参与调查的122人中,有男生56人,占比45.9%,女生66人,占比54.1%。其中,来自文科专业的有33人,占比27.05%;来自理科专业的有48人,占比39.34%;来自工科专业的有30人,占比24.59%;来自艺术设计专业的有11人,占比9.02%。符合数理统计对大子样(汪荣鑫,1986)抽样数量的要求。
2.手机使用情况分析
2.1 大学生持有的手机现状
据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在校大学生中有高达98.36%的同学使用的是智能手机,仅仅有1.64%的同学使用的是非智能手机。由此可见,本次研究主要是建立在在校大学生们对智能机的使用上。
据百度百科介绍,智能机是指,像个人电脑一样,具有独立的操作系统,独立的运行空间,可以由用户自行安装软件、游戏、导航等第三方服务商提供的程序,并可以通过移动通讯网络来实现无线网络接入手机类型的总称。并且智能机拥有具备无线接入互联网的能力、具有PDA功能、具有开放的操作系统、人性化、功能强大、运行速度快等鲜明的特点,不难看出,正是由于智能机在功能上的强大,才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在手机上。根据调查结果,只有28.69%的被调查者表示可以忍受手机只有通话功能。
2.2 大学生使用手机的用途和原因
手机能实现人们随时随地的沟通联络,短信更是消除了面对面交流的尴尬,而这方面功能在大学群体中反映格外的突出,随着手机QQ、手机微信、手机微博、手机新闻等功能的拓展开发,手机文化正不断地向主流文化过渡。据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只有15.57%的人表示,他们的朋友中有少部分是通过手机网络进行联系的,其余人则表示他们朋友之间几乎全部是通过手机网络联络的。
现如今,手机对大学生来说其作用已经超出了其最初的功能——接打电话、收发短信。例如,很多同学把手机作为闹钟、计算器、存储设备以及利用手机来听音乐、看视频、玩游戏、刷新闻、看电子书等等。当然,大部分大学生还是把手机当作交流工具。据调查结果显示,有89.34%的大学生使用手机是通过微信、微博、QQ等聊天工具来聊天的,有77.05%的大学生是用手机来打电话的,还有76.23%的大学生使用手机来刷微博、刷新闻等等。大学生们不仅将手机当做一种联络工具,还将其作为一个能快速便捷的开拓视野的平台,通过随时随地的接收新闻,在第一时间了解各类动态。 为什么大学生会花费如此多的时间在使用手机上呢?通过调查结果显示,65.57%的被调查者表示使用手机只是无聊时的习惯性动作,大部分大学生使用手机的时间(无论在课堂上还是下课时)都是感到无聊和闲暇时或者真的需要联系他人时。而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原因,根据图2所示,只有39.34%的大学生表示其在课堂上使用手机原因是有重要的事情需要处理,而其余大部分的大学生是觉得课程无聊或者老师讲课无聊而玩起了手机,甚至有14.75%的人是因为迷恋手机业务。
2.3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性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有近九成大学生会随身携带手机,并且会有时而不时、不由自主的看手机的行为,甚至是在他们吃饭、学习时。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只有16.39%的被调查者表示他们不会因为有手机在身边而无法专心于某件事情上,其余的人则或多或少的会因为手机的原因而无法安心的做事。这个结果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是相当可怕的,大学期间正是人生观、社会观、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如果大学生们在此期间不能养成专心的做某件事情的习惯,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会遇到相当多的阻碍。
如图3所示,当外出时,偶尔忘带手机或者手机没电了,大多数人觉得心里很烦躁,部分人会担心别人联系不到自己,心里非常焦虑。只有少部分的人觉得手机对自己是没什么影响的,属于可有可无的存在。由此可见,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们生活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手机的存在对当代大学生已经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他们的生活。还有一部分大学生表示,现在同学聚会时,大部分人都在玩手机,而不是像高中、初中时,大家聚在一起玩游戏、聊天之类的,他们感觉同学聚会对于他们来说已经变得非常没意思了。不管手机通讯技术如何发达,我们要知道远程、间接、声对声、字对字的交流都无法代替面对面的交流,只有面对面的交流才能真正的表达和理解彼此之间的喜怒哀乐、才能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这是手机网络聊天所不能取代的。由图4我们可以看到,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大学生反映他们会因为沉迷于手机网络而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孤独压抑。这个结果对于我们来说是沉重的,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是推进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而大学正是大学生树立人格、培养能力、获得知识的重要时期,如果仅仅是因为过分沉迷于手机网络而在现实生活中迷失了自我并且感到孤独压抑,进而不能与身边的人好好的相处交流,不能对生活充满了期望,那我们如何能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明天呢?
原因分析:
首先,在现代社会,人们对手机的使用已成为一种社会文化,手机在社会网络的构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个体需要借助其来维持社会关系。总体上来说,人们对手机的使用代表着个体对社会的融入程度。
其次,个体的趋同心理以及从众心理促使其使用手机并且时刻注意着来自手机的任何信息,否则他就会在社会网络中失去自己的一席之地,很多机会可能会因别人无法联系上自己而与自己擦肩而过。这可能是人们对手机产生依赖的最基本原因。
再者,对于大学生来说,虽然他们还没有完全融入社会网络,但是,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交往圈子,他们需要用手机来维持并扩大这种圈子,以增加自己的资源储备。同时手机对于他们来说具有一定程度的诱惑力,好奇心促使他们去尝试一些新的功能,比如手机上网等。
3.结论与建议
不论如何,作为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就是不对的,除非老师让用来查找一些资料,而现如今的大学课堂几乎全部都是多媒体网络教学,有什么需要查找的资料,老师们完全可以使用教学电脑自己查询,完全用不到我们。而且,我相信,应该没有一所大学在他们的日常课堂规范上会写“允许课堂上使用手机”的字样。
针对大学生课堂上玩手机给予几下几点措施;
一、制定相关的纪律和班规,在外界压力下限制和减少大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让老师加强教学监控策略,在讲解知识的同时要维护好课堂纪律,为学生树立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学校也应开展一些相关的讲座、宣传等活动教育来引导学生正确、健康地使用手机。
二、任课老师应该提升自己的个人魅力,可以把课堂气氛营造活跃一些、把知识讲解的生动有趣一些,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们从内心深处爱上上课。其次,老师还应该多关注学生一点,使学生得主体性得到体现,充分发挥学生的好奇心,加强对学生的积极引导,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而正确、适当的使用手机。
三、学校应经常性地组织多种健康向上、丰富多彩,适合当前大学生心理的校园活动。例如,学校可以组织书法比赛、摄影大赛、演讲比赛等大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活动。另外,学校可以结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就学生所学专业的前景、发展方向,及当前的就业形式请有关权威人士给予详细的介绍,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的必要性,并对自己的前途充满憧憬。学生在学校营造的积极向上的氛围中,既可以消除孤独感、失落感,又能在活动中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从而培养起团队精神。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专家杨玲教授说,各种心理疾病的出现与人的社会生活方式有着很大的关系。解决“手机依赖症”的关键在于让患者找到生活的重心,从充实自己的生活开始,尽量避免把心思集中在手机上。
四、学生自己应该加强自我修养,树立正确的认知。大学生在使用手机时要持一种理性的态度,对其不能过分依赖、过度滥用。在课堂上要尽量克制自己玩手机的心理,同时可以看点有意义的书籍、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其次,还要确定目标,做一个有理想的人,这样就不会感到无聊,觉得上课没有意思了。
同时,仅仅靠学校和学生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社会的相互协调、相互辅助,这样才可能达到一个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 智能机词条.
[2] 杜立操,熊少青. 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调查及干预对策研究[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7): 26-28.
[3] 杨向荣,沈文清,王粲. 大学生网络依赖的动因分析[J]. 中国高教研究,2006(5).
[4] 周挥辉,党波涛,蒋永红. 手机对当代大学生发展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J]. 中国青年研究,2011(06).
[5] 林正范. 大学心理学[M]. 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05.
[6] Larry.J.Koenig. 课堂纪律问题与应对[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09.
【关键词】大学生;北京服装学院;手机;角色;过分依赖
引言
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新科技产品已经成为了消费热点,手机作为一种方便快捷通讯工具已经逐步走进了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在一个科技领导世界的时代,手机早已不是有权有势人的“私有财产”。遥想90年代初,见到的是“大哥大”,跟大砖头一样,能用上它的人身份肯定不一般。那时的人们肯定不敢想象,在二十几年后的今天,手机早已是“旧时富人手中机,飞入寻常百姓中”。大街小巷,甚至在校园内,手机早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几乎随处可见。
随着21世纪手机技术的不断成熟,生产成本的不断降低,中国的三大通信公司——中国移动通信、中国联通通信以及中国电信通信在通信资费上逐步降费。在大学校园中,手机已经基本普及。据调查,超过90%的大学生都拥有手机,有的大学生甚至同时拥有数部手机。究其原因,其一,可能是大学生在刚刚步入这个与自己之前接触的社会文化不同的大学时,他们急需要一种与外界进行沟通的手段,这时手机便很自然地成为了其间的中介,满足了大学生们的需求,扩大了他们的社会交往圈;再者,在远离家庭的呵护下,不仅是大学生们在一段时间内渴求与亲人的联系,同时亲人们也需要利用手机与自己的孩子进行近距离的接触。因此,手机便成为了大学生们的首选电子产品。走在校园中,随处可见同学们一边走路一边拿着款式不同的手机打电话、发信息或者上网,这是一种新的潮流,新的时尚,也是新时代的生活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们生活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手机的档次也大有水涨船高之势。十年前,有人说过“大学生的三大件是手机、mp3和数码相机”这样的话,那么现在的大学生只需要一大件——智能手机就足够了。从最便宜的只能接听电话和发短信的到价格不菲的能拍照的,各种品牌、各种款式的手机都能在校园里找到它们的拥趸,大学生使用手机已经成了一种新的消费理念。
手机的普及,确实带来了不少好处,使得大学生们随时可以体验着现代科技的快捷。但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都有两面性。手机的使用除了给大学生们带来了便捷,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过分依赖于手机。其主要表现形式为,一是过度关注手机:手机没有信号或信号减弱便开始烦躁;发现手机不见了,就到处翻找,找不到就心烦气躁;睡觉也要开着手机;上厕所也要带着手机;手机电池还未用完就急着充电;没有来电铃声,也常常要翻看手机,总把手机带在身边,否则就心烦意乱;当一段时间手机铃声不响,会感到不适应;总有“我的手机铃声响了”的幻觉,甚至经常把别人的手机铃声当做自己的;当手机无法连线网络、收不到信号时,会产生焦虑和无力感,脾气也变得暴躁起来;经常下意识寻找手机,不时掏出手机查看等等现象。另一个表现形式是过多地利用手机进行沟通,如同学明明只在相隔不远的地方,却非要通过短信息或者QQ、微信之类联系对方,,而不肯走过去面对面说话;在等人的时候总是频繁打手机问对方身在何处,如果不打就觉得时间难打发、心里空虚。在如此情景之下,手机依赖如同网瘾般影响着大学生们的正常的生活和学习,深刻地改变着大学生们的人际交往方式以及生活交流形式。
因此,了解大学生们对手机的各种不同偏好以及他们的消费倾向和各种需求是非常有必要的。
1.调查方法与数据分析
本次调查采用网络问卷抽样调查的方式,不分专业、不分年级、不分男女,且调查范围限定在北京服装学院的在校大学生中,共收集到来自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122份有效问卷。参与调查的122人中,有男生56人,占比45.9%,女生66人,占比54.1%。其中,来自文科专业的有33人,占比27.05%;来自理科专业的有48人,占比39.34%;来自工科专业的有30人,占比24.59%;来自艺术设计专业的有11人,占比9.02%。符合数理统计对大子样(汪荣鑫,1986)抽样数量的要求。
2.手机使用情况分析
2.1 大学生持有的手机现状
据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在校大学生中有高达98.36%的同学使用的是智能手机,仅仅有1.64%的同学使用的是非智能手机。由此可见,本次研究主要是建立在在校大学生们对智能机的使用上。
据百度百科介绍,智能机是指,像个人电脑一样,具有独立的操作系统,独立的运行空间,可以由用户自行安装软件、游戏、导航等第三方服务商提供的程序,并可以通过移动通讯网络来实现无线网络接入手机类型的总称。并且智能机拥有具备无线接入互联网的能力、具有PDA功能、具有开放的操作系统、人性化、功能强大、运行速度快等鲜明的特点,不难看出,正是由于智能机在功能上的强大,才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在手机上。根据调查结果,只有28.69%的被调查者表示可以忍受手机只有通话功能。
2.2 大学生使用手机的用途和原因
手机能实现人们随时随地的沟通联络,短信更是消除了面对面交流的尴尬,而这方面功能在大学群体中反映格外的突出,随着手机QQ、手机微信、手机微博、手机新闻等功能的拓展开发,手机文化正不断地向主流文化过渡。据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只有15.57%的人表示,他们的朋友中有少部分是通过手机网络进行联系的,其余人则表示他们朋友之间几乎全部是通过手机网络联络的。
现如今,手机对大学生来说其作用已经超出了其最初的功能——接打电话、收发短信。例如,很多同学把手机作为闹钟、计算器、存储设备以及利用手机来听音乐、看视频、玩游戏、刷新闻、看电子书等等。当然,大部分大学生还是把手机当作交流工具。据调查结果显示,有89.34%的大学生使用手机是通过微信、微博、QQ等聊天工具来聊天的,有77.05%的大学生是用手机来打电话的,还有76.23%的大学生使用手机来刷微博、刷新闻等等。大学生们不仅将手机当做一种联络工具,还将其作为一个能快速便捷的开拓视野的平台,通过随时随地的接收新闻,在第一时间了解各类动态。 为什么大学生会花费如此多的时间在使用手机上呢?通过调查结果显示,65.57%的被调查者表示使用手机只是无聊时的习惯性动作,大部分大学生使用手机的时间(无论在课堂上还是下课时)都是感到无聊和闲暇时或者真的需要联系他人时。而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原因,根据图2所示,只有39.34%的大学生表示其在课堂上使用手机原因是有重要的事情需要处理,而其余大部分的大学生是觉得课程无聊或者老师讲课无聊而玩起了手机,甚至有14.75%的人是因为迷恋手机业务。
2.3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性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有近九成大学生会随身携带手机,并且会有时而不时、不由自主的看手机的行为,甚至是在他们吃饭、学习时。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只有16.39%的被调查者表示他们不会因为有手机在身边而无法专心于某件事情上,其余的人则或多或少的会因为手机的原因而无法安心的做事。这个结果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是相当可怕的,大学期间正是人生观、社会观、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如果大学生们在此期间不能养成专心的做某件事情的习惯,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会遇到相当多的阻碍。
如图3所示,当外出时,偶尔忘带手机或者手机没电了,大多数人觉得心里很烦躁,部分人会担心别人联系不到自己,心里非常焦虑。只有少部分的人觉得手机对自己是没什么影响的,属于可有可无的存在。由此可见,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们生活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手机的存在对当代大学生已经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他们的生活。还有一部分大学生表示,现在同学聚会时,大部分人都在玩手机,而不是像高中、初中时,大家聚在一起玩游戏、聊天之类的,他们感觉同学聚会对于他们来说已经变得非常没意思了。不管手机通讯技术如何发达,我们要知道远程、间接、声对声、字对字的交流都无法代替面对面的交流,只有面对面的交流才能真正的表达和理解彼此之间的喜怒哀乐、才能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这是手机网络聊天所不能取代的。由图4我们可以看到,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大学生反映他们会因为沉迷于手机网络而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孤独压抑。这个结果对于我们来说是沉重的,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是推进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而大学正是大学生树立人格、培养能力、获得知识的重要时期,如果仅仅是因为过分沉迷于手机网络而在现实生活中迷失了自我并且感到孤独压抑,进而不能与身边的人好好的相处交流,不能对生活充满了期望,那我们如何能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明天呢?
原因分析:
首先,在现代社会,人们对手机的使用已成为一种社会文化,手机在社会网络的构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个体需要借助其来维持社会关系。总体上来说,人们对手机的使用代表着个体对社会的融入程度。
其次,个体的趋同心理以及从众心理促使其使用手机并且时刻注意着来自手机的任何信息,否则他就会在社会网络中失去自己的一席之地,很多机会可能会因别人无法联系上自己而与自己擦肩而过。这可能是人们对手机产生依赖的最基本原因。
再者,对于大学生来说,虽然他们还没有完全融入社会网络,但是,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交往圈子,他们需要用手机来维持并扩大这种圈子,以增加自己的资源储备。同时手机对于他们来说具有一定程度的诱惑力,好奇心促使他们去尝试一些新的功能,比如手机上网等。
3.结论与建议
不论如何,作为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就是不对的,除非老师让用来查找一些资料,而现如今的大学课堂几乎全部都是多媒体网络教学,有什么需要查找的资料,老师们完全可以使用教学电脑自己查询,完全用不到我们。而且,我相信,应该没有一所大学在他们的日常课堂规范上会写“允许课堂上使用手机”的字样。
针对大学生课堂上玩手机给予几下几点措施;
一、制定相关的纪律和班规,在外界压力下限制和减少大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让老师加强教学监控策略,在讲解知识的同时要维护好课堂纪律,为学生树立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学校也应开展一些相关的讲座、宣传等活动教育来引导学生正确、健康地使用手机。
二、任课老师应该提升自己的个人魅力,可以把课堂气氛营造活跃一些、把知识讲解的生动有趣一些,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们从内心深处爱上上课。其次,老师还应该多关注学生一点,使学生得主体性得到体现,充分发挥学生的好奇心,加强对学生的积极引导,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而正确、适当的使用手机。
三、学校应经常性地组织多种健康向上、丰富多彩,适合当前大学生心理的校园活动。例如,学校可以组织书法比赛、摄影大赛、演讲比赛等大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活动。另外,学校可以结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就学生所学专业的前景、发展方向,及当前的就业形式请有关权威人士给予详细的介绍,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的必要性,并对自己的前途充满憧憬。学生在学校营造的积极向上的氛围中,既可以消除孤独感、失落感,又能在活动中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从而培养起团队精神。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专家杨玲教授说,各种心理疾病的出现与人的社会生活方式有着很大的关系。解决“手机依赖症”的关键在于让患者找到生活的重心,从充实自己的生活开始,尽量避免把心思集中在手机上。
四、学生自己应该加强自我修养,树立正确的认知。大学生在使用手机时要持一种理性的态度,对其不能过分依赖、过度滥用。在课堂上要尽量克制自己玩手机的心理,同时可以看点有意义的书籍、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其次,还要确定目标,做一个有理想的人,这样就不会感到无聊,觉得上课没有意思了。
同时,仅仅靠学校和学生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社会的相互协调、相互辅助,这样才可能达到一个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 智能机词条.
[2] 杜立操,熊少青. 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调查及干预对策研究[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7): 26-28.
[3] 杨向荣,沈文清,王粲. 大学生网络依赖的动因分析[J]. 中国高教研究,2006(5).
[4] 周挥辉,党波涛,蒋永红. 手机对当代大学生发展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J]. 中国青年研究,2011(06).
[5] 林正范. 大学心理学[M]. 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05.
[6] Larry.J.Koenig. 课堂纪律问题与应对[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