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1875(2008)10-099-01
弹指一算,从事教学工作13年的我,已送走了6届高三毕业班。许多高考复习资料告诉我,语文教学到了高三,应该如何进行:第一轮,要有条不紊、重点突出地梳理六册教材的基本篇目和各个知识点,以夯实基础;第二轮,要研究考试说明和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卷,然后分条缕析,把握各种题型的命题特点、规律和走向以及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操作要领;第三轮,要在浩如烟海的各种复习资料中,精心挑选出一套套高考模拟试卷,然后让学生埋在厚厚的资料丛中痛苦万分而又无可奈何地做,改,讲解,讲解以后学生再做……就这样一轮又一轮,一天又一天,周而复始地进行着高三语文的“讲练结合”……
经历了这样的一届高三复习后,一种茫然感、矛盾感在我的心头滋长:难道高三就注定必然如此度过?这个疑问甚至成为我工作期间一种挥之不去的困扰。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如何进行高三语文教学的问题也在我的头脑中日益凸显出来。
后来,通过参阅有关的教学理论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感到高三语文教学的核心在于认识以下几方面:
一、过量的加负永远是缘木求鱼之举
进入高三,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而言,都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俗话说“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因此,许多教师都觉得进行大剂量、高难度的训练,既能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又能检查水平,查疑补缺,从而提高成绩。可谓一箭多雕,何乐不为?殊不知这种做法,既无科学性,又无操作价值,绝对是一种缘木求鱼之举。
君不见:高三学生因不堪忍受精神上的巨大压力和重挫而导致厌学、弃学的例子常见于报端;学生自残、甚至自杀的事件更是被媒体炒作得沸沸扬扬。如此严峻的社会现实告诉我们:不适当的、过分的加压,对学生而言,实质上是一种非人的折磨,给他们的身心造成了极大的摧残。
其实,加负毫无科学性而言。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它的学习成绩与考试频率、难度之间并不存在正比关系,而且无“质”的保障,“量” 的叠加并不能招致“质”的飞跃;语文学科的内容、要求、目的、运用方式、知识结构都要求教师注重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懂、悟、连、用——即明白原理、理解体验、联系联想、迁移运用。而“懂”、“悟”是学生首先要达到的目标,学生的“懂”、“悟”既不是教师可以代劳的,也不是通过考试就能办到的。
据此可见,教师的教学应该而且必须遵循学生心理需要的原则才是成功的。成功的高三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获得成绩,主动学习。那种自以为一举多得的加负行为其实质是一种缘木求鱼的错误做法。
二、要激发学生复习语文的兴趣
高三语文复习课,教师大多按这样的程序进行:考点说明——高考题型例析——专题知识点传授——解题思路点拨——强化训练——检测讲评等。整个复习过程多是满堂灌、题海战,忽略用创设情境气氛、随文激趣的手段来活跃学生思维。老师认为高三复习紧张,复习课应该是高密度、大容量的;如果时时要激趣,太费事费神了,于是大家都抢时间、赶进度,大运动量的训练,频繁的考试,语文复习课变得单调无味,学生疲惫不堪,情绪低落,复习效果不佳。
紧张的高三阶段,教师的赞赏和激励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也能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复习全过程中来,在高三教学中,有三类题我把讲解权交给学生:一卷的基础选择题,二卷的现代文阅读的两小道题,语言综合运用题。通过学生的自我讲解和其余同学的补充,加深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感知,让学生亲自领略发现真理的乐趣,这比喋喋不休地"奉送真理"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既训练了学生的领悟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调节了高三紧张的情绪。
三、要授之于渔
许多高三学生在做阅读文时都有这样的同感:学过的,得心应手,如鱼得水;没学过的,焦头烂额,如入罗网。实际上就是因为学生只得到了“鱼”,未学会“渔”。
语文教学不仅要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会学知识”。学生会学,才能主动地获取知识。"鱼"能充一时之饥,而"渔"能饱食终生。让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提高,只有让学生在不断地自主学习,学生的语文能力才会得以提高。
四、生活处处有语文
长期以来,我们把高三渲染得过于恐怖,把学生禁锢得过于严密。学生一进入高三,便似乎成了大熊猫之类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学生只能埋头于老师发的一大堆资料中,与电视、报刊、网络绝缘。其实,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生活中处处可以学语文,复习阶段也是如此。看看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题(尤其是作文),我们就不难发现,高考试题简直可以说是社会生活变迁的晴雨表;它要考查的不仅仅是学生的语文能力,更是对生活的评判能力。不用多说,知识面狭窄、能力匮乏、时代感不强,是根本考不好的。所以,我一直提倡学生 多读《语文报》、《青年文摘》、《中学生阅读》;多看看“焦点访谈”、“第二起跑线”的电视节目;多议议社会热点,每年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事迹必须熟知。
如果说生命是一支蜡烛,与其让它在错误的做法中苦苦燃烧,不如我们将热情注入,让生命绽放出异彩。既然从事了教学这条路,与其碌碌无为地过一生,何不做出误区,踏上正途,走出一片丰收的新天地来!
弹指一算,从事教学工作13年的我,已送走了6届高三毕业班。许多高考复习资料告诉我,语文教学到了高三,应该如何进行:第一轮,要有条不紊、重点突出地梳理六册教材的基本篇目和各个知识点,以夯实基础;第二轮,要研究考试说明和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卷,然后分条缕析,把握各种题型的命题特点、规律和走向以及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操作要领;第三轮,要在浩如烟海的各种复习资料中,精心挑选出一套套高考模拟试卷,然后让学生埋在厚厚的资料丛中痛苦万分而又无可奈何地做,改,讲解,讲解以后学生再做……就这样一轮又一轮,一天又一天,周而复始地进行着高三语文的“讲练结合”……
经历了这样的一届高三复习后,一种茫然感、矛盾感在我的心头滋长:难道高三就注定必然如此度过?这个疑问甚至成为我工作期间一种挥之不去的困扰。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如何进行高三语文教学的问题也在我的头脑中日益凸显出来。
后来,通过参阅有关的教学理论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感到高三语文教学的核心在于认识以下几方面:
一、过量的加负永远是缘木求鱼之举
进入高三,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而言,都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俗话说“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因此,许多教师都觉得进行大剂量、高难度的训练,既能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又能检查水平,查疑补缺,从而提高成绩。可谓一箭多雕,何乐不为?殊不知这种做法,既无科学性,又无操作价值,绝对是一种缘木求鱼之举。
君不见:高三学生因不堪忍受精神上的巨大压力和重挫而导致厌学、弃学的例子常见于报端;学生自残、甚至自杀的事件更是被媒体炒作得沸沸扬扬。如此严峻的社会现实告诉我们:不适当的、过分的加压,对学生而言,实质上是一种非人的折磨,给他们的身心造成了极大的摧残。
其实,加负毫无科学性而言。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它的学习成绩与考试频率、难度之间并不存在正比关系,而且无“质”的保障,“量” 的叠加并不能招致“质”的飞跃;语文学科的内容、要求、目的、运用方式、知识结构都要求教师注重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懂、悟、连、用——即明白原理、理解体验、联系联想、迁移运用。而“懂”、“悟”是学生首先要达到的目标,学生的“懂”、“悟”既不是教师可以代劳的,也不是通过考试就能办到的。
据此可见,教师的教学应该而且必须遵循学生心理需要的原则才是成功的。成功的高三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获得成绩,主动学习。那种自以为一举多得的加负行为其实质是一种缘木求鱼的错误做法。
二、要激发学生复习语文的兴趣
高三语文复习课,教师大多按这样的程序进行:考点说明——高考题型例析——专题知识点传授——解题思路点拨——强化训练——检测讲评等。整个复习过程多是满堂灌、题海战,忽略用创设情境气氛、随文激趣的手段来活跃学生思维。老师认为高三复习紧张,复习课应该是高密度、大容量的;如果时时要激趣,太费事费神了,于是大家都抢时间、赶进度,大运动量的训练,频繁的考试,语文复习课变得单调无味,学生疲惫不堪,情绪低落,复习效果不佳。
紧张的高三阶段,教师的赞赏和激励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也能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复习全过程中来,在高三教学中,有三类题我把讲解权交给学生:一卷的基础选择题,二卷的现代文阅读的两小道题,语言综合运用题。通过学生的自我讲解和其余同学的补充,加深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感知,让学生亲自领略发现真理的乐趣,这比喋喋不休地"奉送真理"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既训练了学生的领悟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调节了高三紧张的情绪。
三、要授之于渔
许多高三学生在做阅读文时都有这样的同感:学过的,得心应手,如鱼得水;没学过的,焦头烂额,如入罗网。实际上就是因为学生只得到了“鱼”,未学会“渔”。
语文教学不仅要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会学知识”。学生会学,才能主动地获取知识。"鱼"能充一时之饥,而"渔"能饱食终生。让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提高,只有让学生在不断地自主学习,学生的语文能力才会得以提高。
四、生活处处有语文
长期以来,我们把高三渲染得过于恐怖,把学生禁锢得过于严密。学生一进入高三,便似乎成了大熊猫之类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学生只能埋头于老师发的一大堆资料中,与电视、报刊、网络绝缘。其实,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生活中处处可以学语文,复习阶段也是如此。看看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题(尤其是作文),我们就不难发现,高考试题简直可以说是社会生活变迁的晴雨表;它要考查的不仅仅是学生的语文能力,更是对生活的评判能力。不用多说,知识面狭窄、能力匮乏、时代感不强,是根本考不好的。所以,我一直提倡学生 多读《语文报》、《青年文摘》、《中学生阅读》;多看看“焦点访谈”、“第二起跑线”的电视节目;多议议社会热点,每年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事迹必须熟知。
如果说生命是一支蜡烛,与其让它在错误的做法中苦苦燃烧,不如我们将热情注入,让生命绽放出异彩。既然从事了教学这条路,与其碌碌无为地过一生,何不做出误区,踏上正途,走出一片丰收的新天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