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紧张的高中生活中能看部好电影是学习最好的调剂,电影《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很久以前就有同学推荐过,静静看完,感觉震撼而悲痛。影片根据爱尔兰作家约翰·伯恩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二战时期一个德国男孩布鲁诺和一个犹太男孩什穆尔的故事。
影片故事看似平铺直叙,异常平淡,毫无波折,但实际却暗藏急流险滩,这是一部表现纳粹集中营的故事。八岁的德国男孩布鲁诺头发整齐、穿着得体,他天真烂漫、不谙世事,眼睛澄澈得像一汪湖水,那是看一眼便会沉醉其中的冰蓝色,那是上帝赏赐的最纯净最美好的冰蓝色。男孩有着美满的家庭,有着宠爱呵护着他的父母和姐姐,有着快乐的玩伴和幸福的童年,能够张开臂膀自由飞翔,而这一切却因身为纳粹军官的父亲工作的变动而发生彻底改变。
在男孩冰蓝色的眼中,新家了无生趣像座监狱,高墙铁门和森严守卫隔开了外面的风景,他渴望探索外面的世界,经常偷偷溜出高墙,与那个身穿褴褛睡衣并编有游戏号码的小男孩对话玩耍,那是他的朋友、他的玩伴,殊不知那条纹睡衣实际上是囚衣,他的伙伴实际上是集中营里的小囚犯。冰蓝色的眼睛看不到世界的阴暗,幼小的心灵感受不到世界的残暴,他主动掘坑钻入铁网内,换上条纹睡衣,随玩伴去寻找父亲,最终被人流裹挟,在大雨中脱下睡衣被赶入毒气室,直至生命终结还以为是农场游戏,是集体沐浴洗澡。
“上帝赐我冰蓝眼,误认囚衣作睡衣”,在孩子冰蓝色的眼中,让人闻风丧胆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儼然是个热闹有生机的农场,有可爱的玩伴,有丰富的游戏,有热腾腾的咖啡,有等待探险的未知和神秘,殊不知,那里是真正的炼狱,是人性泯灭的生命屠宰场。
学习历史,认识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黑暗与可怕,然而这部电影却不写它的狰狞,只写男孩冰蓝色眼中的另类的异象。
异象之一是睡衣,布鲁诺冰蓝色的眼睛向来只看见身着制服的军人,突然发现步履蹒跚、唯唯诺诺的老仆人在厨房忙碌,裤腿下露出一小截条纹睡衣。有一天他荡秋千摔伤,才知道老仆人原来当过医生,削着土豆的手还会包扎会做手术,可这个善良无辜的老人最终被无端迁怒的铁拳打死,接替老人在厨房忙碌的是什穆尔,身穿全套的睡衣,睡衣上还有编码,只因人小手小被发配来清洁酒杯,同样是八岁小童,可什穆尔衣衫褴褛,脸上肮脏,目光惊恐,腹中辘辘,与布鲁诺的形象成为鲜明对比。
异象之二是农场的黑烟,那是布鲁诺万般无聊地坐在秋千上晃悠时看到的,那黑烟遮云蔽日,气味刺鼻难闻,布鲁诺冰蓝色眼睛并不明白那黑烟意味着什么,可慈爱的母亲突然明白那是焚尸炉飘出的罪恶。于是母亲突然崩溃,与父亲争吵后决定搬离。
异象之三是姐姐的变化,12岁的姐姐是抱着洋娃娃搬到新家的,可爱的娃娃堆满小姑娘粉色的房间。可有一天,布鲁诺到地下室找篮球时,冰蓝色的眼睛却惊恐地发现洋娃娃被随意丢弃在地上,上楼发现姐姐房间床头贴满法西斯海报,原来情窦初开的姐姐爱上英俊的中尉,正试图抛弃少女的天真走进纳粹军官的世界,成为法西斯的狂热粉丝。
异象之四是母亲的愤怒,她本是不问政事的家庭妇女,优雅体贴,她只想儿女们能够健康快乐成长。但当她了解到黑烟真相,目睹中尉的残暴,丈夫的无动于衷时,她只能无声地抵抗着:不打理自己,坐在饭桌上不吃饭。参加完婆婆的葬礼后,她的痛苦无处发泄,她只好坐在布鲁诺的轮胎秋千上转圈。这一幕镜头是从布鲁诺冰蓝色的视角来拍摄的,这是她对现实的逃避。
电影有多个镜头耐人寻味。布鲁诺搬家之前,有个一闪而过的场景:小男孩布鲁诺在街道上与小伙伴一起张开双手奔跑时,刚好有德国士兵在抓捕犹太人,但导演没有选择把镜头聚焦在这一幕上,而是让它一闪而过,充当无名背景。这种“看起来不太重要”的镜头往往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镜头中两个男孩隔着电网有一次握手,什穆尔代表的是整个被纳粹残害的犹太人群体。他躲在一堆材料后面吃着布鲁诺给他带来的食物、跟他下棋,尽管这短暂的快乐会在哨声响起时结束。他不知道自己的家人已经化成了那缕缕黑烟,这种孩童般的无知让他在回答布鲁诺“你们犯了什么错”的问题时,只能说:“因为我们是犹太人。”在小孩的认知里,身为犹太人本身就是错。这种错误认知来源于希特勒实行的种族灭绝政策。
影片的最后,导演给了那些囚服一个慢镜头。这些衣服被多少犹太人穿过呢?临死前,他们把衣服脱下,留在集中营里。然而,他们留下的不是希望,而是死亡的延续。
这部影片没有一个血腥镜头,打仆人、打小孩的场景都会拉到镜头外面,但我们的心却始终是沉重与撕裂的,高墙的大铁门未将那双冰蓝色大眼睛困囿住,但毒气室的小铁门则让那双冰蓝色大眼睛永远地闭上。影片以小故事展现大主题、从小视角触发大格局,片中不乏隐喻、对比等手法,让人有种恍然大悟、悟而知其痛的感觉。电影也有很多小清新画面,却遮不住残酷与罪恶;全片不讲战争,却处处能看到它的影子,看到它给人类带来的伤害,更告诉人们这么一个道理:身处乱世之中,没有谁会是幸福的。电影直到终结,观众的心始终压抑着,丝毫得不到释放,所以,这部电影很成功。
影片故事看似平铺直叙,异常平淡,毫无波折,但实际却暗藏急流险滩,这是一部表现纳粹集中营的故事。八岁的德国男孩布鲁诺头发整齐、穿着得体,他天真烂漫、不谙世事,眼睛澄澈得像一汪湖水,那是看一眼便会沉醉其中的冰蓝色,那是上帝赏赐的最纯净最美好的冰蓝色。男孩有着美满的家庭,有着宠爱呵护着他的父母和姐姐,有着快乐的玩伴和幸福的童年,能够张开臂膀自由飞翔,而这一切却因身为纳粹军官的父亲工作的变动而发生彻底改变。
在男孩冰蓝色的眼中,新家了无生趣像座监狱,高墙铁门和森严守卫隔开了外面的风景,他渴望探索外面的世界,经常偷偷溜出高墙,与那个身穿褴褛睡衣并编有游戏号码的小男孩对话玩耍,那是他的朋友、他的玩伴,殊不知那条纹睡衣实际上是囚衣,他的伙伴实际上是集中营里的小囚犯。冰蓝色的眼睛看不到世界的阴暗,幼小的心灵感受不到世界的残暴,他主动掘坑钻入铁网内,换上条纹睡衣,随玩伴去寻找父亲,最终被人流裹挟,在大雨中脱下睡衣被赶入毒气室,直至生命终结还以为是农场游戏,是集体沐浴洗澡。
“上帝赐我冰蓝眼,误认囚衣作睡衣”,在孩子冰蓝色的眼中,让人闻风丧胆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儼然是个热闹有生机的农场,有可爱的玩伴,有丰富的游戏,有热腾腾的咖啡,有等待探险的未知和神秘,殊不知,那里是真正的炼狱,是人性泯灭的生命屠宰场。
学习历史,认识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黑暗与可怕,然而这部电影却不写它的狰狞,只写男孩冰蓝色眼中的另类的异象。
异象之一是睡衣,布鲁诺冰蓝色的眼睛向来只看见身着制服的军人,突然发现步履蹒跚、唯唯诺诺的老仆人在厨房忙碌,裤腿下露出一小截条纹睡衣。有一天他荡秋千摔伤,才知道老仆人原来当过医生,削着土豆的手还会包扎会做手术,可这个善良无辜的老人最终被无端迁怒的铁拳打死,接替老人在厨房忙碌的是什穆尔,身穿全套的睡衣,睡衣上还有编码,只因人小手小被发配来清洁酒杯,同样是八岁小童,可什穆尔衣衫褴褛,脸上肮脏,目光惊恐,腹中辘辘,与布鲁诺的形象成为鲜明对比。
异象之二是农场的黑烟,那是布鲁诺万般无聊地坐在秋千上晃悠时看到的,那黑烟遮云蔽日,气味刺鼻难闻,布鲁诺冰蓝色眼睛并不明白那黑烟意味着什么,可慈爱的母亲突然明白那是焚尸炉飘出的罪恶。于是母亲突然崩溃,与父亲争吵后决定搬离。
异象之三是姐姐的变化,12岁的姐姐是抱着洋娃娃搬到新家的,可爱的娃娃堆满小姑娘粉色的房间。可有一天,布鲁诺到地下室找篮球时,冰蓝色的眼睛却惊恐地发现洋娃娃被随意丢弃在地上,上楼发现姐姐房间床头贴满法西斯海报,原来情窦初开的姐姐爱上英俊的中尉,正试图抛弃少女的天真走进纳粹军官的世界,成为法西斯的狂热粉丝。
异象之四是母亲的愤怒,她本是不问政事的家庭妇女,优雅体贴,她只想儿女们能够健康快乐成长。但当她了解到黑烟真相,目睹中尉的残暴,丈夫的无动于衷时,她只能无声地抵抗着:不打理自己,坐在饭桌上不吃饭。参加完婆婆的葬礼后,她的痛苦无处发泄,她只好坐在布鲁诺的轮胎秋千上转圈。这一幕镜头是从布鲁诺冰蓝色的视角来拍摄的,这是她对现实的逃避。
电影有多个镜头耐人寻味。布鲁诺搬家之前,有个一闪而过的场景:小男孩布鲁诺在街道上与小伙伴一起张开双手奔跑时,刚好有德国士兵在抓捕犹太人,但导演没有选择把镜头聚焦在这一幕上,而是让它一闪而过,充当无名背景。这种“看起来不太重要”的镜头往往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镜头中两个男孩隔着电网有一次握手,什穆尔代表的是整个被纳粹残害的犹太人群体。他躲在一堆材料后面吃着布鲁诺给他带来的食物、跟他下棋,尽管这短暂的快乐会在哨声响起时结束。他不知道自己的家人已经化成了那缕缕黑烟,这种孩童般的无知让他在回答布鲁诺“你们犯了什么错”的问题时,只能说:“因为我们是犹太人。”在小孩的认知里,身为犹太人本身就是错。这种错误认知来源于希特勒实行的种族灭绝政策。
影片的最后,导演给了那些囚服一个慢镜头。这些衣服被多少犹太人穿过呢?临死前,他们把衣服脱下,留在集中营里。然而,他们留下的不是希望,而是死亡的延续。
这部影片没有一个血腥镜头,打仆人、打小孩的场景都会拉到镜头外面,但我们的心却始终是沉重与撕裂的,高墙的大铁门未将那双冰蓝色大眼睛困囿住,但毒气室的小铁门则让那双冰蓝色大眼睛永远地闭上。影片以小故事展现大主题、从小视角触发大格局,片中不乏隐喻、对比等手法,让人有种恍然大悟、悟而知其痛的感觉。电影也有很多小清新画面,却遮不住残酷与罪恶;全片不讲战争,却处处能看到它的影子,看到它给人类带来的伤害,更告诉人们这么一个道理:身处乱世之中,没有谁会是幸福的。电影直到终结,观众的心始终压抑着,丝毫得不到释放,所以,这部电影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