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赐我冰蓝眼,误认囚衣作睡衣

来源 :科教新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hun1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紧张的高中生活中能看部好电影是学习最好的调剂,电影《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很久以前就有同学推荐过,静静看完,感觉震撼而悲痛。影片根据爱尔兰作家约翰·伯恩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二战时期一个德国男孩布鲁诺和一个犹太男孩什穆尔的故事。
  影片故事看似平铺直叙,异常平淡,毫无波折,但实际却暗藏急流险滩,这是一部表现纳粹集中营的故事。八岁的德国男孩布鲁诺头发整齐、穿着得体,他天真烂漫、不谙世事,眼睛澄澈得像一汪湖水,那是看一眼便会沉醉其中的冰蓝色,那是上帝赏赐的最纯净最美好的冰蓝色。男孩有着美满的家庭,有着宠爱呵护着他的父母和姐姐,有着快乐的玩伴和幸福的童年,能够张开臂膀自由飞翔,而这一切却因身为纳粹军官的父亲工作的变动而发生彻底改变。
  在男孩冰蓝色的眼中,新家了无生趣像座监狱,高墙铁门和森严守卫隔开了外面的风景,他渴望探索外面的世界,经常偷偷溜出高墙,与那个身穿褴褛睡衣并编有游戏号码的小男孩对话玩耍,那是他的朋友、他的玩伴,殊不知那条纹睡衣实际上是囚衣,他的伙伴实际上是集中营里的小囚犯。冰蓝色的眼睛看不到世界的阴暗,幼小的心灵感受不到世界的残暴,他主动掘坑钻入铁网内,换上条纹睡衣,随玩伴去寻找父亲,最终被人流裹挟,在大雨中脱下睡衣被赶入毒气室,直至生命终结还以为是农场游戏,是集体沐浴洗澡。
  “上帝赐我冰蓝眼,误认囚衣作睡衣”,在孩子冰蓝色的眼中,让人闻风丧胆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儼然是个热闹有生机的农场,有可爱的玩伴,有丰富的游戏,有热腾腾的咖啡,有等待探险的未知和神秘,殊不知,那里是真正的炼狱,是人性泯灭的生命屠宰场。
  学习历史,认识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黑暗与可怕,然而这部电影却不写它的狰狞,只写男孩冰蓝色眼中的另类的异象。
  异象之一是睡衣,布鲁诺冰蓝色的眼睛向来只看见身着制服的军人,突然发现步履蹒跚、唯唯诺诺的老仆人在厨房忙碌,裤腿下露出一小截条纹睡衣。有一天他荡秋千摔伤,才知道老仆人原来当过医生,削着土豆的手还会包扎会做手术,可这个善良无辜的老人最终被无端迁怒的铁拳打死,接替老人在厨房忙碌的是什穆尔,身穿全套的睡衣,睡衣上还有编码,只因人小手小被发配来清洁酒杯,同样是八岁小童,可什穆尔衣衫褴褛,脸上肮脏,目光惊恐,腹中辘辘,与布鲁诺的形象成为鲜明对比。
  异象之二是农场的黑烟,那是布鲁诺万般无聊地坐在秋千上晃悠时看到的,那黑烟遮云蔽日,气味刺鼻难闻,布鲁诺冰蓝色眼睛并不明白那黑烟意味着什么,可慈爱的母亲突然明白那是焚尸炉飘出的罪恶。于是母亲突然崩溃,与父亲争吵后决定搬离。
  异象之三是姐姐的变化,12岁的姐姐是抱着洋娃娃搬到新家的,可爱的娃娃堆满小姑娘粉色的房间。可有一天,布鲁诺到地下室找篮球时,冰蓝色的眼睛却惊恐地发现洋娃娃被随意丢弃在地上,上楼发现姐姐房间床头贴满法西斯海报,原来情窦初开的姐姐爱上英俊的中尉,正试图抛弃少女的天真走进纳粹军官的世界,成为法西斯的狂热粉丝。
  异象之四是母亲的愤怒,她本是不问政事的家庭妇女,优雅体贴,她只想儿女们能够健康快乐成长。但当她了解到黑烟真相,目睹中尉的残暴,丈夫的无动于衷时,她只能无声地抵抗着:不打理自己,坐在饭桌上不吃饭。参加完婆婆的葬礼后,她的痛苦无处发泄,她只好坐在布鲁诺的轮胎秋千上转圈。这一幕镜头是从布鲁诺冰蓝色的视角来拍摄的,这是她对现实的逃避。
  电影有多个镜头耐人寻味。布鲁诺搬家之前,有个一闪而过的场景:小男孩布鲁诺在街道上与小伙伴一起张开双手奔跑时,刚好有德国士兵在抓捕犹太人,但导演没有选择把镜头聚焦在这一幕上,而是让它一闪而过,充当无名背景。这种“看起来不太重要”的镜头往往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镜头中两个男孩隔着电网有一次握手,什穆尔代表的是整个被纳粹残害的犹太人群体。他躲在一堆材料后面吃着布鲁诺给他带来的食物、跟他下棋,尽管这短暂的快乐会在哨声响起时结束。他不知道自己的家人已经化成了那缕缕黑烟,这种孩童般的无知让他在回答布鲁诺“你们犯了什么错”的问题时,只能说:“因为我们是犹太人。”在小孩的认知里,身为犹太人本身就是错。这种错误认知来源于希特勒实行的种族灭绝政策。
  影片的最后,导演给了那些囚服一个慢镜头。这些衣服被多少犹太人穿过呢?临死前,他们把衣服脱下,留在集中营里。然而,他们留下的不是希望,而是死亡的延续。
  这部影片没有一个血腥镜头,打仆人、打小孩的场景都会拉到镜头外面,但我们的心却始终是沉重与撕裂的,高墙的大铁门未将那双冰蓝色大眼睛困囿住,但毒气室的小铁门则让那双冰蓝色大眼睛永远地闭上。影片以小故事展现大主题、从小视角触发大格局,片中不乏隐喻、对比等手法,让人有种恍然大悟、悟而知其痛的感觉。电影也有很多小清新画面,却遮不住残酷与罪恶;全片不讲战争,却处处能看到它的影子,看到它给人类带来的伤害,更告诉人们这么一个道理:身处乱世之中,没有谁会是幸福的。电影直到终结,观众的心始终压抑着,丝毫得不到释放,所以,这部电影很成功。
其他文献
全国教育大会谋划了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开启了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了全面部署,是指导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献。我们将结合郴州教育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一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全面加強学校党建工作。把思想政治建设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培养
期刊
记者今日从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获悉,在10月18日结束的2018年中国技能大赛——汇知思行·智欣联创杯第一届全国报关与国际货运职业技能竞赛上,该院民航运输1602班学生崔前防、民航运輸1601班学生胡奇林以第一、第三名成绩获大赛学生组一等奖。  据悉,本次大赛是人社部认定的国家级二类竞赛,由中国报关协会、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主办。全国共有50余所大中专院校1000余名学生参加全国海选。大赛最终
期刊
龙应台在《慢看》里写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学者去贵州考察,看见数十农人耕种,另外有数十农人蹲在田埂上看着,从日出,到日落,日复一日。学者受不了了——难道一批人工作,需要另一批人监督?于是,他跑到田边去问那蹲着的人:“你们为什么看他们耕作?”  蹲着的人仍旧蹲着,抽着烟,眼睛仍旧濛濛地看着田里,用浓重的乡音说:“就是看呀,没事干!”  想象着这般情景,我发现自己的灵魂竟然悠然走神,叹息起来:“蹲在田埂
期刊
10月17日下午,“洞口思源实验学校李敏乒乓球工作室”启动仪式在该校体艺馆举行,学校部分师生、家长代表以及长沙市雨花区全体支教老师参加了启动仪式。  据了解,支教团队在近2个月的支教中,发现孩子们缺乏展现自我特长的平台。通过走访询问和实地考察,支教教师团队决定由乒乓球国家级教练员、国家一级运动员李敏老师在学校开设乒乓球工作室。李敏老師自掏腰包为留守儿童购置了乒乓球和乒乓球拍等近万元运动器材,并为孩
期刊
“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公仆对人民只有奉献的义务,没有索取的权利。”这是张闻天一贯奉行的原则。无论身居何位,他都从不为自己和家属谋私利,甚至为了避嫌而“苛待”自己最亲爱的人。  新中国成立后,担任领导职务的张闻天因公配有汽车上下班,但他从不允许子女“沾光”。  有一次,儿子张虹生趁父亲上班前爬上车,赖着不下来,以为这样能让自己坐一次向往已久的小汽车。谁知父亲一点也不妥协,他干脆走着去上班,让汽车停在原
期刊
古人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我要感恩我的父母。是你们给了我最珍贵的生命,让我能在这丰富多彩的社会中愉快地生活。当我早上匆匆地从床上爬起时,是你们为我做好了可口的早餐;当我背上书包急急地走出家门时,是你们的身影徘徊在窗前张望;当我带着一身疲惫回到家时,又是你们为我烧好了洗澡水……我成功了,你们为我高兴;我失败了,你们为我鼓气;我生病了,你们为我焦急。记得有一
期刊
古人虽讨厌鸳鸯鞋,但不讨厌鸳鸯。鸳鸯被视为“爱情鸟”,在鞋上绣鸳鸯一类飞禽图案做装饰的现象并不鲜见。特别是汉唐以后,妇女常用鸳鸯图案装饰鞋履,成为潮流。唐代诗人令狐楚在《杂曲歌辞·远别离》 一诗里即说:“玳织鸳鸯履,金装翡翠帘。”这里的“鸳鸯履”并非颜色不一的鸳鸯鞋,而是一种做工精细、在鞋头绣有鸳鸯的精美女鞋。除了绣鸳鸯,还有的在鞋头上绣凤头、雀头、伏鸠等图案,相应称为“凤头履”“雀头履”“伏鸠头
期刊
近日,祈阳县黄泥塘镇中心小学一年级87名学生举行以“珍爱红领巾,热爱少先队”为主题的新队员入队仪式。  入队仪式上,高年级的少先队员为新队员佩戴了红领巾,在少先队大隊长的带领下,队员们进行了庄严的宣誓。
期刊
彭文静老师于1999年毕业于益阳师范,一直坚守在乡村,多次投入偏远学校的支教工作。  2007年,衡山县教育局发动了“支持偏远学校教育工作”的活动。当时,刚修完产假的彭文静老师就“狠心”地把孩子交给了家中的老人,自己申请到后山偏远的岭坡中学支教。她班上40多个学生都成了她的孩子,而她是学生尊敬的老师,也是让学生依赖的“妈妈”。当时班上的红玉同学,总是穿戴邋遢、头发蓬乱。彭老师了解到,她父亲六十多岁
期刊
“我家孩子太幸福了,讀书不用交书费、学费,坐校车有300块的补助,每年还领了600块的贫困生活补助,感谢学校和政府。”10月21日,东安县舜德学校五(2)班学生唐米的父亲唐县新紧紧握着家访刘老师的手激动地说。  10月21日,舜德学校全体班主任与分管行政领导趁周末对贫困生家庭进行家访,真正把国家教育扶贫政策落实在行动上。他们放弃休息时间,不畏天气寒冷,山路崎岖,深入每一户贫困学生家庭,详细了解孩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