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北京设计周期间,在故宫紫禁书院开展了以“传统工艺设计的启示”为主题的设计论坛。该论坛作为北京国际设计周非遗设计板块三大重要内容之一,由北京国际设计周指导,DESIGN POWER 100中国设计权力榜、ART POWER 100中国艺术权力榜、故宫紫禁书院和观唐文化联合主办,其合设战略支持。现场邀请众多专家学者、著名设计师和研究团队结合实践案例进行了交流,解读传统工艺的“当代性”“文化性”和“艺术性”,找寻当代设计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译码,为中国发展探寻新的契机。
李挺伟是北京观唐文化艺术股份有限公司CEO、清华大学中国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在论坛中李廷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在古代谈艺术,其实就是中国人追求的一种雅致生活,体现一种士的精神,不仅仅是艺术,更多的是修养。当下进入到了一个社交的社会,中国古代所说的艺术这种修养,现在则为社交环境提供了一种氛围,艺术开始渐渐需要适应大众的需求。”
Q=《北京青年》周刊
A=李挺伟
Q你怎样看艺术与设计和社会环境的结合?
A设计来自生活,艺术同样来自生活。正因为艺术走向大众,所以才变得有意思。现在人们和艺术的关系,不仅仅是走到美术馆去看一看的关系,而是参与者和创作者,人本身成为艺术品的一部分。比如英国的博物馆,很难讲是一个博物馆,而是一个综合体验馆。艺术、生活、感受、社交,这是紧密关联的,而设计是有功能性的,是赋予器物化的功能,它可以改变生活,艺术不一定可以改变生活,但是可以融入生活,让人也融入艺术当中。
当代艺术中特别强调互动性强调沉浸性。艺术是人类追求美好的一种方式,是我们对美好的一种体验。
Q“体验”在艺术行为和社会环境之间链接的重要性在于?
A体验是艺术与人和社会交流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词汇。体验既是艺术也是设计,艺术一定要有体验感,在当代艺术中,不管是空间还是艺术品,一定是要强调艺术和大众之间建立关联,而这种关联便是通过体验来完成的。
Q美育也是艺术进入环境的重要方式吧?
A艺术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定义是自我,我们在探讨艺术和设计的关联的时候,设计不能是完全自我的,是自我和别人的平衡。艺术则更加强调个性化和思想性,当代艺术中很多的纬度不一定是站在美的角度去谈,更多的是强调对世界的思考。
我们让孩子们在空间里通过沉浸式环境,感受中国的经典绘画,通过动画、视频、AR,这些从经典艺术进入到大众的入口,由表及里,通过参与和交互,把人带入到一个艺术系统当中。通过孩子们对作品的了解,请艺术家对中国经典解读,让孩子们感受中国的经典绘画,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们创作,完成从悟到觉的过程。
Q如何在社會生活中遇到艺术呢?
A相遇很重要,在各个体验中,如何寻求、遇到经典,从中汲取知识,一定要有一个索引。这个索引就是目录,比如北京国际设计周告诉你我们会有怎样的活动,有的在故宫,有的在农展馆,这仅仅是一个入口,后面的艺术需要一个详细的体验。
我们现在仅仅是初级阶段,要注意不要越来越浮华强调视觉感和快消感,文化艺术做成快消品,那就像是打开一扇门之后,盖上了一堵墙。一定是进入到这扇门之后,后面还有很长很长的道路。
比如,我们做了一个线上的《其绘千里江山》项目。通过大众拍摄家乡山水照片上传到互联网上,再运用腾讯的人工智能识别家乡的位置,家乡山水的照片经过青绿滤镜染色后确定一个位置,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形成了当代版的千里江山图,图中每一个像素、每一个点,都是一张家乡的照片,让我们看到家乡绿水青山,也感受到家国情怀。这是通过互联网的方式让传统文化活化,让传统文化走进我们中间。
此外,还通过直播的方式,作为一场专业背景的探讨,当时直播受众达到了15万人,通过互联网的艺术创筹方式,应大众有机会近距离接触传统文化,接受这种千年的气息,传承经典名画。这个活动让千年前的《千里江山图》,在当下通过5万名群众共同绘制青绿江山,所以叫做“其绘千里江山”。
Q新的传播方式增加了“遇见”的机会和丰富性。
A我们采用了新媒体艺术、新的科技呈现,让大众在这种氛围感受到古老的千里江山,同时也感受到新的千里江山。比如大家坐在“千里江山”面前,不仅当做一幅画,画中可游可居,这是画的境界,这幅作品通过传统AR开发以后,进行了新媒体展现。
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一定要创新,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要保持住两点,文化的文脉、基因不能动。第二是创新的形式,要让中国的经典艺术走向世界,我们采取了一些方法,今年6月份在法国卢浮宫展出了两幅代表作品,一个是陕西博物馆铜车马,一个是故宫博物院《游春图》,法国人看不幢,我们可以通过AR进行法语、英语等等的识别,让它更加科技化、人性化。
K11北区美术馆首个快闪艺术项目“日常之力”——由欧洲设计团队Numen/For Use打造的大型公众艺术作品Tape在北京市东城区雍和大厦中心广场展出,系北京国际设计周活动:创意点亮北京。
李挺伟是北京观唐文化艺术股份有限公司CEO、清华大学中国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在论坛中李廷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在古代谈艺术,其实就是中国人追求的一种雅致生活,体现一种士的精神,不仅仅是艺术,更多的是修养。当下进入到了一个社交的社会,中国古代所说的艺术这种修养,现在则为社交环境提供了一种氛围,艺术开始渐渐需要适应大众的需求。”
Q&A
Q=《北京青年》周刊
A=李挺伟
Q你怎样看艺术与设计和社会环境的结合?
A设计来自生活,艺术同样来自生活。正因为艺术走向大众,所以才变得有意思。现在人们和艺术的关系,不仅仅是走到美术馆去看一看的关系,而是参与者和创作者,人本身成为艺术品的一部分。比如英国的博物馆,很难讲是一个博物馆,而是一个综合体验馆。艺术、生活、感受、社交,这是紧密关联的,而设计是有功能性的,是赋予器物化的功能,它可以改变生活,艺术不一定可以改变生活,但是可以融入生活,让人也融入艺术当中。
当代艺术中特别强调互动性强调沉浸性。艺术是人类追求美好的一种方式,是我们对美好的一种体验。
Q“体验”在艺术行为和社会环境之间链接的重要性在于?
A体验是艺术与人和社会交流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词汇。体验既是艺术也是设计,艺术一定要有体验感,在当代艺术中,不管是空间还是艺术品,一定是要强调艺术和大众之间建立关联,而这种关联便是通过体验来完成的。
Q美育也是艺术进入环境的重要方式吧?
A艺术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定义是自我,我们在探讨艺术和设计的关联的时候,设计不能是完全自我的,是自我和别人的平衡。艺术则更加强调个性化和思想性,当代艺术中很多的纬度不一定是站在美的角度去谈,更多的是强调对世界的思考。
我们让孩子们在空间里通过沉浸式环境,感受中国的经典绘画,通过动画、视频、AR,这些从经典艺术进入到大众的入口,由表及里,通过参与和交互,把人带入到一个艺术系统当中。通过孩子们对作品的了解,请艺术家对中国经典解读,让孩子们感受中国的经典绘画,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们创作,完成从悟到觉的过程。
Q如何在社會生活中遇到艺术呢?
A相遇很重要,在各个体验中,如何寻求、遇到经典,从中汲取知识,一定要有一个索引。这个索引就是目录,比如北京国际设计周告诉你我们会有怎样的活动,有的在故宫,有的在农展馆,这仅仅是一个入口,后面的艺术需要一个详细的体验。
我们现在仅仅是初级阶段,要注意不要越来越浮华强调视觉感和快消感,文化艺术做成快消品,那就像是打开一扇门之后,盖上了一堵墙。一定是进入到这扇门之后,后面还有很长很长的道路。
比如,我们做了一个线上的《其绘千里江山》项目。通过大众拍摄家乡山水照片上传到互联网上,再运用腾讯的人工智能识别家乡的位置,家乡山水的照片经过青绿滤镜染色后确定一个位置,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形成了当代版的千里江山图,图中每一个像素、每一个点,都是一张家乡的照片,让我们看到家乡绿水青山,也感受到家国情怀。这是通过互联网的方式让传统文化活化,让传统文化走进我们中间。
此外,还通过直播的方式,作为一场专业背景的探讨,当时直播受众达到了15万人,通过互联网的艺术创筹方式,应大众有机会近距离接触传统文化,接受这种千年的气息,传承经典名画。这个活动让千年前的《千里江山图》,在当下通过5万名群众共同绘制青绿江山,所以叫做“其绘千里江山”。
Q新的传播方式增加了“遇见”的机会和丰富性。
A我们采用了新媒体艺术、新的科技呈现,让大众在这种氛围感受到古老的千里江山,同时也感受到新的千里江山。比如大家坐在“千里江山”面前,不仅当做一幅画,画中可游可居,这是画的境界,这幅作品通过传统AR开发以后,进行了新媒体展现。
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一定要创新,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要保持住两点,文化的文脉、基因不能动。第二是创新的形式,要让中国的经典艺术走向世界,我们采取了一些方法,今年6月份在法国卢浮宫展出了两幅代表作品,一个是陕西博物馆铜车马,一个是故宫博物院《游春图》,法国人看不幢,我们可以通过AR进行法语、英语等等的识别,让它更加科技化、人性化。
K11北区美术馆首个快闪艺术项目“日常之力”——由欧洲设计团队Numen/For Use打造的大型公众艺术作品Tape在北京市东城区雍和大厦中心广场展出,系北京国际设计周活动:创意点亮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