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未来人类文明的中国形态的建构逻辑

来源 :当代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F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形态的建构是在中华文明自身发展逻辑、现代文明发展逻辑与共产主义运动逻辑共同演绎下实现的,而将这三大逻辑之间以及让它们与中国人民实践连接起来,并起到枢纽性与核心性作用的,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通过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仅使现代文明在中国基本确立,而且还探索出一条面向未来的人类文明的中国形态,证明了人类现代文明实现形态的多元化,而非只有一种“普世模式”;也说明人类文明发展将持续进行并且能够走向未来新的文明,而不是只能停留在当下的所谓“历史的终结”。
  (《当代世界》2016年7月刊 作者:郑长忠复旦大学政党建设与国家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政治学系副教授)
  人
  类社会总是不断走向进步与发展,这是必然规律,至于具体路径与实现形式,由于历史与现实条件不同,各个民族共同体之间存在着差异。作为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体之一,中华民族曾经创造过辉煌的古代与古典文明。然而,在向现代转型过程中,作为现代化后发国家,中华民族选择了政党作为建立现代文明的领导力量。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通过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仅使现代文明在中国基本确立,而且还探索出一条面向未来的人类文明的中国形态,并在此过程中,使中国共产党自身也得以发展。作为最古老文明体之一的中华民族顺利建立面向未来的现代文明形态,并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其意义已经不仅仅在于中华民族自身,而是对整体人类文明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建构面向未来的现代文明:
  中华民族实践的人类意义
  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先生曾经指出,目前世界上存在的文明体,绝大部分都是后来产生的,人类最早诞生的那一批文明体绝大部分已经消亡,而只有一个文明体直到现在还依然存在与发展着,这就是中华民族。这就意味着,中华民族存在与发展,对人类来说,是贯穿人类文明源头到现在的全过程的一个不断源流的象征与代表,承载着人类文明发展的使命与担当。由此,中华文明发展具有了强烈的主体性与自主性。这种主体性与自主性,既体现中华民族自身的特性,也蕴含着人类文明发展的内在规律,或者说是以自身的特性来体现着人类文明发展的规律,也正是如此,中华民族才能做到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作为最早进入人类文明阶段的中华民族,在古代阶段,以血缘为基础,形成了有效整合与组织社会的政治制度与社会制度,推动了社会发展与文明发展。随着生产力发展与社会发展,基于血缘为基础的分封制的政治制度安排开始无法适应发展需要,基于制度为基础的郡县制中央集权的古典政治被确立了。在两千多年的古典政治推动下,中国社会取得了辉煌的文明成果。然而,在现代化浪潮冲击之下,古典文明开始衰落,并无法实现自身有效转型,于是爆发了辛亥革命。清王朝崩溃之后,为了克服民族独立、国家统一与现代化建设对组织化诉求与传统社会“一盘散沙”特征之间的矛盾,中华民族选择了具有高度组织化与高度现代性的政党作为建立现代文明的领导力量,并开启了政党领导人民,建立现代国家,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现代文明建设路径。
  经过历史与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最终担负起了完成现代文明在中国确立的使命。取得民主革命胜利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与社会制度,并经过社会主义建设阶段与改革开放阶段的努力,使现代文明在中国得以确立。在此过程中,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并探索出一条既符合中国社会实际,又符合现代化建设需要,还能够面向未来人类社会进一步发展方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华文明从古典向现代转型成功,并探索出面向未来的人类文明的中国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形态,这既是标志着作为最古老文明体之一的中华民族自身凤凰涅槃的实现,同时也是人类文明发展源远流长并不断走向未来与不断实现人的发展的重要象征,还为人类文明在现代发展的多样性与一致性、民族性与人类性有机统一提供了很好的案例。
  中国共产党与面向未来
  人类文明的中国形态建构
  中华文明能够做到生生不息、源远流长,体现着中华民族自身具有高度主体性与高度自主性,而主体性与自主性,不是任性与随意的代名词,而是既体现其发展具有内在活力,更体现其发展遵循着规律,正所谓“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如果分析面向未来的人类文明的中国形态在中国的生成情况,我们会发现,实际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形态的建构是在以下三个逻辑共同演绎下实现的:中华文明自身发展逻辑、现代文明发展逻辑与共产主义运动逻辑。其中,中华文明自身发展逻辑使文明发展能够承接过去与保持自主,现代文明发展逻辑使文明发展能够生成现代与推动发展,共产主义运动逻辑能够使我们面向未来与保持动力。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规律与逻辑的形成与发展不是凭空而成的,而是需要通过具体与现实的人来完成的。因此,上述三大规律的演绎归根结底是通过中国人民的生产、社会与政治活动来实现的。同时我们还看到,最终将这三大逻辑之间以及让它们与中国人民实践连接起来,并起到枢纽性与核心性作用的,是中国共产党。
  作为中华文明自身发展逻辑的产物,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华文明从古典向现代转型时对既适应现代发展的又具有组织化的政治组织的诉求所催生的,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从诞生起不论是产生方式还是后来所承载的使命,都深刻蕴涵着中国文化的基因,并且是以中华民族复兴与中华文明发展为使命的。
  作为现代文明发展逻辑的产物,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回应现代化浪潮冲击而寻求适应现代化的政治组织而出现的,中国共产党执政之后,更是以实现推动中国实现现代化作为自身的最重要的政治纲领之一,并且还通过发挥自身组织优势服务于这一奋斗目标。
  作为共产主义运动逻辑的产物,中国共产党就是在共产国际支持下建立的,其诞生就是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发展的成果。取得国家政权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华文明发展以推动人的发展与民族复兴双重任务为诉求,锁定了共产主义的方向,更重要的是通过建立社会主义,使中华民族在建立现代文明之际,就设置了以扬弃现代文明不足,面向新型文明的制度与机制安排,从而使中华文明的发展,能够有效吸纳现代文明的成果,又能具备扬弃现代文明不足的可能,并开发中华文明自身的古老文明所蕴含的智慧,使之成为可能。   正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上述三大逻辑得以在中国演绎,并共同发挥其作用,使中华文明实现了从古典向现代转型;使中华民族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绩,摆脱了积贫积弱的局面,重新获得民族复兴;使共产主义运动在全世界进入低潮之际,却在中国获得了制度性与现实性的保障与发展,并最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形态,确立了面向未来的人类文明的中国形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文明形态发展的历史逻辑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中国人民努力下,中华民族建立了面向未来的人类文明的中国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形态,这一文明形态是在中华文明自身发展逻辑、现代文明发展逻辑与共产主义运动逻辑共同演绎下得以实现的。然而,这种演绎的历史性呈现,却是通过中国人民经历千辛万苦的努力,最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又经过百折不挠探索后得以实现的。这里既集合了中国人民的智慧,还体现了世界文明的成果,更包含着中国共产党的艰难探索;既体现了中华民族自身特点,还反映了不同时代精神,更呈现了社会发展规律。
  古典文明,一方面给中华民族带来了辉煌文明成果,另一方面到了后期也使中华文明的进程陷入僵化,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传统国家力量处于支配地位,而国家建设也进入僵化;二是小农生产方式以及专制统治与官僚体制长期处于支配地位,从而使传统社会严重萎缩并处于“一盘散沙”状态。因此,在现代化浪潮冲击之下,古典文明已经无法做到顺利向现代转型。于是,中华民族就以革命方式终结了古典政治形态,开启了现代文明构建的历史进程。
  辛亥革命之后,中华民族选择了以政党领导人民、建立现代国家、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现代文明建设路径。经过历史与人民的选择,最终由中国共产党来承担起这一历史使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在立足于中国作为后发国家实际以及中华民族文化特点,同时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以发展并扬弃现代文明以及开启面向未来文明发展为目标,构建了以人民为基点的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制度,从而为面向未来的人类文明的中国形态最终在中国确定了制度基础。在完成民族独立与国家基本统一任务之后,摆在中华民族面前的首要任务就是现代化建设。而现代化建设内在需要社会的组织化,但是传统中国社会却是一盘散沙的,为了克服这一矛盾,在宏观上我们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微观上我们建立了单位社会体制,从而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组织化基础,以此为基础,我们完成了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建设阶段。
  为了寻求现代化建设可持续发展动力,中共中央做出了改革开放决定,并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与努力,中共十四大做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这标志着现代社会基因开始植入中国。为了支持市场经济有效运行以及规范社会发展秩序,中共十五大做出了依法治国决定,决定建立法治国家,标志着现代国家建设在中国进入实质发展阶段。为了适应市场经济与法治国家建设的需要,中共十六大提出了“三个代表”,标志着政党开始适应现代社会与现代国家建设推动自身创新与发展。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导致了社会主体发育与发展需要,中共十七大提出了和谐社会建设,标志着现代社会在中国开始生成与发展。由此作为现代文明的结构要素的现代政党、现代国家、现代社会与现代市场,在中国基本生成。为了推动现代文明要素功能充分发展以及要素之间关系有机化,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以下决定:基于顶层设计,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就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形态从要素生成阶段开始进入形态发展阶段,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部分发展也全面进入了现代阶段,标志着面向未来的人类文明的中国形态开始走向定型与完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形态
  建构与中国共产党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形态在中国的确立与发展,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努力下取得的。由此,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形态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双方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领导与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形态的确立与发展,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形态的发展也反过来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创新与发展。
  从本质上说,中国共产党就是中华文明从古典向现代转型过程中被催生出来的,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使命的,因此,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文明之间的关系从一开始就被注定了。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提出,要取得革命胜利,需要“三大法宝”:一是统一战线,二是武装斗争,三是党的建设。而统一战线实质上就是处理好党与人民的关系,武装斗争实质上就是处理好党与武装力量的关系,党的建设就是推动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前两者是发挥党的作用,后者是党的自身建设,归根结底都属于党的建设与作用发挥,因此,毛泽东同志将党的建设上升为“伟大工程”的高度来看,认为中国共产党必须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任务,不断调整自身建设,所谓政治纲领决定组织纲领。
  建国之后,中国共产党也不断根据新的政治任务来调整自身建设与发展。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之后,在中国进入全面推动现代文明构建之际,中国共产党再次提出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将在新的历史时期全面推动党的建设上升为“新的伟大工程”高度,并在实践中全面推动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创新与发展。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中共中央提出了“三个代表”,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全面适应现代社会与现代国家建设需要推动自身的创新与发展。十八大以来,为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形态走向定型,中国共产党再次强调了从严治党,并开展了群众路线实践活动、“三严三实”教育实践活动以及“两学一做”等活动,推动了政党建设与当前政治任务相适应。
  中国共产党在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形态发展过程中不断推动自身建设的创新与发展,除了形成了与中国自身文明发展相匹配的政党形态之外,从政党学角度来看,一方面形成了后发国家适应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比较成功的政党形态类型,另一方面随着网络社会发展,在西方传统政党形态受到挑战之际,由于中国共产党不仅具有运行国家制度的执政功能之外,还具有有效推动国家与整合社会的领导功能以及推动社会治理的治理功能,从而使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其优势就更为凸显。这就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实践不仅在推动文明发展上具有人类意义,而且在政党发展上也具有原创性意义。
  面向未来人类文明的中国形态
  发展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形态的建立与发展,是人类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产物,它既是属于中华民族的,也是属于人类世界的。它既是属于现代的,也属于未来的。因此,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形态建立与发展意义的理解,需要从多维度来把握。对于世界来说,其意义是多方面的,我想其中以下两方面是关键:
  一是作为面向未来的人类文明的中国形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形态的建立与发展,说明了人类现代文明的实现形态是多元的,而不是只有某一种所谓“普世模式”。因此,在现代社会背景下,我们应该根据现代社会发展需要,推动具有不同实现形式文明体与民族共同体之间合作,一方面尊重不同民族共同体对现代文明的实现形态与发展路径的选择,另一方面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使各个民族之间能够做到和平共存。
  二是作为面向未来的人类文明的中国形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形态的建立与发展,说明人类文明发展将持续进行并且能够走向未来新的文明,而不是只能停留在当下的所谓“历史的终结”,我们对未来要有信心,并且在制度设计与各方面实践中,都应以积极面向未来的态度,拥抱时代给我们的新的启迪与新的支持,不断扬弃过去与现在,并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共同推动人类的发展与进步,不断推进与提升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的程度与境界。
  (责任编辑:苏童)
其他文献
“一路驼铃响到西,万匹丝绸济美眉。”大漠、驼铃、丝绸、香料……这些代表古丝绸之路繁荣风貌的印记历经沧海桑田之后,因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正在重新以崭新的姿态进入我们的视野和生活。2015年10月14—16日,由中国共产党主办、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承办的“亚洲政党丝绸之路专题会议”在北京召开,来自30多个国家的60多个政党和政党组织以及工商界、媒体界人士约400多人与会。会议期间,
2020年8月31日,在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发起成立的“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下称“智库联盟”)指导下,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与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联合主办“超越意识形态差异,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高端智库云端论坛,中联部部长宋涛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联部副部长、智库联盟共同理事长郭业洲主持开幕式,斯洛文尼亚前总统达尼洛·图尔克、波黑前总理兹拉特科·拉古姆季亚、埃及前总理伊萨姆·沙拉夫、泰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在学习领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海南自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始终走在改革开放前列。党的十八大以来,海南坚持以习近平外交思想指导对外开放,通过推动国际合作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博鳌亚洲论坛是第一个总部落户中国的非官方、非营利、定期、定址的国际会议,其宗旨与推动构建人
一、克里赴俄谈合作 共商应对叙危机  5月7日,美国国务卿克里抵达莫斯科,展开就职后首次访俄之旅。有舆论指出,克里此行旨在同俄罗斯领导人充分交换意见,改善僵持中的美俄关系。除商谈反导问题和经贸合作外,美俄还就应对叙利亚危机进行了重点探讨。克里在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会谈时表示,两国在叙利亚问题上有重大共同利益,包括保持地区稳定和阻止极端势力活动,希望双方能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访问期间,克里同俄方达成
五年来,金砖国家通过多次对话,基本上达成了某些共识,明确了自身定位和发展方向。随着综合实力的上升,金砖国家在国际事务上有了更多的发言权,改变了二战以来南北国家在国际话语权方面严重不对等的局面。在气候变化、能源资源、粮食安全、金融安全、网络安全和恐怖主义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上,金砖国家之间相互依存和利益融合度在不断上升,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正在日益成为维护国际社会稳定的一支新兴力量。  金砖国家的崛起与全
习近平主席在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时指出:“国际社会最需要的是坚定信心、齐心协力、团结应对,全面加强国际合作,凝聚起战胜疫情强大合力,携手赢得这场人类同重大传染性疾病的斗争。”江苏地处对外开放前沿,经济开放性、外向度、依存度高,高度重视加强与国外地方政府及民间的务实合作。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大考,江苏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在抓好自身防疫的同时
在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复苏基础依然脆弱、各国政策趋向内顾、传统政策工具效果递减的背景下,各界对G20杭州峰会关注和期待不断上升。为此,G20杭州峰会需在围绕所设议题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代表性、协调性、合理性、有效性等因素,积极引领G20发展更有“方向感”。  作为“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论坛”,G20自2008年以来发挥了应对危机、强化监管、推动增长的重要作用。在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复苏
2017年2月24日,“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理事会第三次会议暨专题研讨会在京举行,会议由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与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联合主办。来自全国93家智库和研究机构代表200余人出席会议。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以下称“智库联盟”)理事会共同理事长郭业洲,复旦大学党委书记、智库联盟理事会共同理事长焦扬,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智库联盟
进入21世纪后, 美国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不再是白人一统天下,也不是黑白分明,而是呈现出多样化趋势,2010年人口的普查数据显示出美国正处在人口发展的历史转折点, 而这种变化也将影响到即将到来的2012年大选。以下从三个方面分析人口结构变化对大选产生的影响。    少数族裔手中的选票日益重要  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 到2010年4月1日,美国的总人口是3.08亿,少数族裔的人口为1.1
DOI: 10.19422/j.cnki.ddsj.2017.01.001  2016年11月15—24日,应吉布提争取进步人民联盟(吉人盟)副主席、政府总理卡米勒,埃塞俄比亚政府和南非副总统拉马福萨邀请,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家副主席李源潮率团对上述三个非洲国家进行友好访问。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徐绿平、外交部副部长张明、商务部副部长钱克明、教育部副部长沈晓明陪同访问。这是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