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年来,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上,公主岭市按照整体推进与突出重点相结合的原则,小城镇建设与村庄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基础建设与社会事业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和统筹城乡发展方略,以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加快社会建设、改善民生条件为重点,通过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主动参与的运行机制,强力推动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努力创建文明、民主、繁荣、富裕、和谐的新农村。
我们确定的工作目标是“一好十化”。“一好”就是建设好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村级班子。“十化”就是按照现代农业的新要求,逐步达到基础设施现代化、农田布局基地化、农业生产专业化、农业耕作机械化、农业产品标准化、农民组织合作化、农村信息网络化、农村环境优美化、村民管理民主化、村民教育法制化。
1.抓经济,夯实增收大产业
一是深入实施增产10亿斤粮能力建设工程,打牢增收基础产业。二是深入实施“千万头猪富民工程”,打造牧业大产业。全市已发展大养殖公司10个、大养殖场150个、牧业小区459个、大养殖户2万户,畜牧业专业村、屯、户分别达到185个、1280个、65000户。猪、牛、羊、禽分别发展到549万头、71万头、43万只、6733万只。三是深入实施“十万亩棚膜工程”,大力发展园艺特产业。全市已发展棚膜2万亩,1.8万栋。四是深入实施农业产业化工程,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已经发展到324家。五是深入实施农业标准化工程,提升优质产业。全市共有绿色食品企业7家,绿色食品21个,种植基地36万亩;有省级无公害蔬菜基地10个,种植面积21万亩;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84个,认证面积15万亩。农产品省级以上名牌193个。六是深入实施生态建设工程,夯实持续发展产业。七是深入实施劳动力转移就业工程,拓宽增收致富产业。全市常年和季节性劳务输出26.5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78%。
2.抓试点,强化辐射带动作用
2009年以来,省、地、县、乡四级试点单位和推进单位累计达到133个,占行政村总数的33%。2009年,这133个试点和推进点在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上投入资金达5200万元。省级试点单位朝阳坡镇八家子村、怀德镇李油房村、双龙镇兴林村、毛城子镇于塘坊村等,在基础设施和环境改造上,已经较好地呈现出了一派新农村的景象,为推动全市新农村建设起到了较好的典型引领作用。尤其在今年实施的“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中,公主岭市又新争取新农村示范村36个。年初专门召开了示范提升工作会议,在各部门包保的同时,会议要求全市所有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企业优先向提升村倾斜,截至目前,这36个示范村,已经投资上千万元,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大有改观。为了更好地发挥示范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今年又重点打造了样板村南崴子大泉眼村,这个村也是四平市委书记包的点。公主岭市委市政府要求,必须高标准规划、高标准建设,要抓出品位、抓出特色、抓出成效。要把大泉眼村的人文地理、旅游景点、产业发展、形象设计融为一体,整体考虑,要把大泉眼村深层次的底蕴开发出来,打造出公主岭市新农村建设的样板。
3.抓民生,解决现实大问题
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有利契机,加快农村道路、泥草房改造、安全饮水、清洁能源、有线电视、卫生所和环境整治等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近年来,累计完成“村村通”水泥路1600多公里,通村率达到93.4%;农村户用沼气累计完成4200户;解决农村安全饮水5.79万人;数字电视“村村通”新建20个基站;文体工程新建农家书屋25个;建立乡镇综合文化站4个;农村低保达到18910户。
4.抓环境整治,彻底解决农村脏乱差
环境整治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环境整治的范围是全市普遍开展,整治的突破口是乡镇所在地,整治的重点是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整治的内容主要是开展“四清、四改、两建和两化”。截至目前,全市共清理垃圾95820立方米,清理粪堆6208个,清理柴草垛5160个,清理路障43600米,改围墙2.95万米,改厨620个,改厕1280个,改圈1026个,修建排水沟21.6万米,修建垃圾站点150个,绿化美化栽树63.56万株,种花草97300平方米。农村脏乱差的局面有所改善。
5.抓城镇,推进城乡一体化
重点围绕长平、长郑线,着力打造特色精品小镇、中心集镇和中心村。特色产业的发展立足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树立大手笔、高起点、新理念,为镇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尤其是范家屯镇、怀德镇、杨大城子镇,这三个镇被列入省“百镇建设工程”,充分发挥这三个镇的特色优势,形成龙头,带动周边乡镇,争做“长吉图经济带”先导区的改革试验区。其它乡镇也按照各乡镇实际,突出地域特色,做到一镇一品。
6.抓创新,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新活力
公主岭市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结合本地发展实际,制定实施了《公主岭市社会主义新农村晋档升级建设与管理实施方案》,以行政村为单位,划分模范村、标准村、基础村等三个等级来管理。每个等级制定12条标准。对达到相应等级的村,采取“自主申报、民主管理、以奖代补、发牌命名”的办法。市里每年年初财政预算都列出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去年仅用在新农村模范村奖励上就达20万元。由于激烈约束机制的建立,调动了农民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现在新农村建设已经由“要我建”转变为“我要建”,全民建设新农村的热潮已经掀起。(省新农村办供稿)
我们确定的工作目标是“一好十化”。“一好”就是建设好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村级班子。“十化”就是按照现代农业的新要求,逐步达到基础设施现代化、农田布局基地化、农业生产专业化、农业耕作机械化、农业产品标准化、农民组织合作化、农村信息网络化、农村环境优美化、村民管理民主化、村民教育法制化。
1.抓经济,夯实增收大产业
一是深入实施增产10亿斤粮能力建设工程,打牢增收基础产业。二是深入实施“千万头猪富民工程”,打造牧业大产业。全市已发展大养殖公司10个、大养殖场150个、牧业小区459个、大养殖户2万户,畜牧业专业村、屯、户分别达到185个、1280个、65000户。猪、牛、羊、禽分别发展到549万头、71万头、43万只、6733万只。三是深入实施“十万亩棚膜工程”,大力发展园艺特产业。全市已发展棚膜2万亩,1.8万栋。四是深入实施农业产业化工程,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已经发展到324家。五是深入实施农业标准化工程,提升优质产业。全市共有绿色食品企业7家,绿色食品21个,种植基地36万亩;有省级无公害蔬菜基地10个,种植面积21万亩;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84个,认证面积15万亩。农产品省级以上名牌193个。六是深入实施生态建设工程,夯实持续发展产业。七是深入实施劳动力转移就业工程,拓宽增收致富产业。全市常年和季节性劳务输出26.5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78%。
2.抓试点,强化辐射带动作用
2009年以来,省、地、县、乡四级试点单位和推进单位累计达到133个,占行政村总数的33%。2009年,这133个试点和推进点在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上投入资金达5200万元。省级试点单位朝阳坡镇八家子村、怀德镇李油房村、双龙镇兴林村、毛城子镇于塘坊村等,在基础设施和环境改造上,已经较好地呈现出了一派新农村的景象,为推动全市新农村建设起到了较好的典型引领作用。尤其在今年实施的“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中,公主岭市又新争取新农村示范村36个。年初专门召开了示范提升工作会议,在各部门包保的同时,会议要求全市所有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企业优先向提升村倾斜,截至目前,这36个示范村,已经投资上千万元,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大有改观。为了更好地发挥示范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今年又重点打造了样板村南崴子大泉眼村,这个村也是四平市委书记包的点。公主岭市委市政府要求,必须高标准规划、高标准建设,要抓出品位、抓出特色、抓出成效。要把大泉眼村的人文地理、旅游景点、产业发展、形象设计融为一体,整体考虑,要把大泉眼村深层次的底蕴开发出来,打造出公主岭市新农村建设的样板。
3.抓民生,解决现实大问题
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有利契机,加快农村道路、泥草房改造、安全饮水、清洁能源、有线电视、卫生所和环境整治等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近年来,累计完成“村村通”水泥路1600多公里,通村率达到93.4%;农村户用沼气累计完成4200户;解决农村安全饮水5.79万人;数字电视“村村通”新建20个基站;文体工程新建农家书屋25个;建立乡镇综合文化站4个;农村低保达到18910户。
4.抓环境整治,彻底解决农村脏乱差
环境整治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环境整治的范围是全市普遍开展,整治的突破口是乡镇所在地,整治的重点是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整治的内容主要是开展“四清、四改、两建和两化”。截至目前,全市共清理垃圾95820立方米,清理粪堆6208个,清理柴草垛5160个,清理路障43600米,改围墙2.95万米,改厨620个,改厕1280个,改圈1026个,修建排水沟21.6万米,修建垃圾站点150个,绿化美化栽树63.56万株,种花草97300平方米。农村脏乱差的局面有所改善。
5.抓城镇,推进城乡一体化
重点围绕长平、长郑线,着力打造特色精品小镇、中心集镇和中心村。特色产业的发展立足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树立大手笔、高起点、新理念,为镇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尤其是范家屯镇、怀德镇、杨大城子镇,这三个镇被列入省“百镇建设工程”,充分发挥这三个镇的特色优势,形成龙头,带动周边乡镇,争做“长吉图经济带”先导区的改革试验区。其它乡镇也按照各乡镇实际,突出地域特色,做到一镇一品。
6.抓创新,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新活力
公主岭市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结合本地发展实际,制定实施了《公主岭市社会主义新农村晋档升级建设与管理实施方案》,以行政村为单位,划分模范村、标准村、基础村等三个等级来管理。每个等级制定12条标准。对达到相应等级的村,采取“自主申报、民主管理、以奖代补、发牌命名”的办法。市里每年年初财政预算都列出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去年仅用在新农村模范村奖励上就达20万元。由于激烈约束机制的建立,调动了农民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现在新农村建设已经由“要我建”转变为“我要建”,全民建设新农村的热潮已经掀起。(省新农村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