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探讨隐喻的翻译

来源 :知识力量·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l1108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隐喻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曾经亚里斯多德,昆提良,查理兹,雅各布逊都对隐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间也提出了大量关于隐喻翻译的理论策略,但他们的研究只局限在修辞学的范畴内。近年来,隐喻的认知功能越来越受到重视,逐渐成为众多学科广泛关注的热门话题,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研究隐喻的翻译,为交叉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可能。但是隐喻在认知方向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本文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深入挖掘隐喻产生的心理基础和运作机制及运作模式,进而探讨隐喻翻译的认知策略,使译者可以有效地化解矛盾,并将源语文化的认知方式传递给读者,从而丰富译文,完善、创新隐喻的翻译方法,提高译文质量。
  [关键词]隐喻 认知 隐喻翻译
  一、引言
  早在20世纪30年代,Richards就曾指出,“我们只消稍作观察,便不能发现隐喻在语言中无处不在,在任何语篇的每三句话中,就会有一个隐喻出现”。对隐喻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曾经亚里斯多德,昆提良,查理兹,雅各布逊都对隐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他们的研究只局限在修辞学的范畴内,停留在语言层面,主要探讨隐喻在句子中起到的修饰作用。自从《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出版后,莱考夫和约翰逊才揭开隐喻的认知属性,从此隐喻的研究得到突飞猛进地发展,学者把隐喻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开始从多方面、多层次入手研究隐喻的翻译。
  二、现代隐喻翻译观
  通过熟知隐喻理论的研究,我们可知隐喻是承载着文化内涵的,探讨隐喻的翻译是有重要意义的,隐喻翻译的质量决定着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是否顺畅。长期以来,传统隐喻认为隐喻只是一种修辞方法,传统隐喻翻译,主要是从语法和功能两个方面来探讨隐喻翻译的技巧,达到形式和内容的对等。随着认知学的发展,在隐喻研究的领域里掀起了一场革命,语言只是媒介,思维才是核心。从认知的角度来看,传统的隐喻翻译理论具有明显的缺陷。周静在《认知隐喻框架下的翻译思维过程探索》中提到,“当代翻译理论也认为翻译不仅是两种不同语言体系之间的形式转换,更是译者积极的主体思维认知过程。由于两者都同属思维活动,所以翻译和隐喻在字面意义、相关范畴、映射、工作机制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1]既然认知是形成隐喻这种人类语言普遍现象的基础,那么避开认知谈隐喻的翻译显然是不科学的。所谓翻译,就是把一种语言文字表达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2]翻译是个涉及面广,极其复杂的过程,它不仅受原语言,译入语的限制,还受制于译者,读者等等因素。这就是高科技翻译软件永远无法替代人工翻译的原因,尤其是诗歌的翻译。当然,认知概念的传递还取决于译者的认知能力,并且,每个语言体都有自己固有的习惯认知,像圣经的翻译,译者必须了解异国文化,熟悉他们的认知习惯,才能更好地完成圣经中隐喻的翻译,传递地道的基督文化。实际上,翻译过程是探讨译者如何办演好二主一仆的角色,通常我们形容翻译工作者是戴着镣铐跳舞,他不仅要服从作者和读者两个主人,还要根据主观认知塑造文章的美感,寻找忠实于原文和翻译再创造的最佳平衡点。现代翻译文学派开启了对隐喻翻译认知取向研究的新方向。
  三、隐喻翻译的认知加工机制与模式
  1.翻译认知心理学理论基础
  随着心理语言学的发展,我们开始关注译者在翻译中的主导地位。认知心理学就是从世界中获得信息,以信息加工为核心的心理学。认知加工过程就是感知,记忆,理解,加工。[3]翻译就是从原文获取信息,进行信息加工的心理过程。因此认知心理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认知心理学把人脑比作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大脑就是一个CPU。外界信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和嗅觉,直接刺激神经,作用于感官。人们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对刺激信息进行整体到部分地知觉,形成种种假设,同时编码信息,提取特征。工作记忆的基本单元是概念,概念是事物本质的概括,是一系列语义表征的整合,概念与概念之间有无数个节点相连,形成一个网状层次结构。被提取的信息,有些不重要的信息会瞬间消失,并未得到加工,选择重要的信息进行高级加工,被注意的信息特征便会激活概念网络中的节点,与长时记忆中被激活的概念进行比对。如果特征明显,并能轻松收索到已储存的概念顺利匹配,以最快的速度输出最佳匹配信息,完成一次信息加工。如果特征不明显,则利用自下而上的加工方式分解特征信息,并结合自上而下的加工方式,对特征信息进行模糊匹配。如果匹配再次受阻,则又重回到刺激审查阶段。如果匹配最終失败,该新信息则作为新概念编码进入短时记忆暂存。经过复述、提取新概念,此概念便可储存到长时记忆的网状层次结构中。
  2.隐喻翻译的认知加工机制及加工模式
  图1:隐喻翻译模式
  “翻译过程是一个双语加工过程,它是言语理解和言语产出有机结合的过程。翻译言语理解是以原语输入为开始,以概念输出结束,而言语表达是以原语理解输出的概念输入为开始,以译语输出为结束”。[4]因此,基于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机制探讨翻译双语加工机制是有意义的。那么根据记忆的信息加工原理:首先,译者通过阅读原文,进行意图预设,分析原作者想表达的中心思想和意图,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译者的主观认知经验,对全文的风格、思想、意图有个大胆的猜想,同时也是对隐喻的语境有个大致的了解。其次,通过对有效信息的注意,提取信息特征,获取原文中语言符号表达的意义,运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方法加工信息,此时译者已经领悟到隐喻的表层意思。再者,译者需要将已获得的信息与长时记忆即译者的认知经验进行匹配,激活心理词库,当原文在自己的主观认知范畴内时,翻译过程极其顺利,意义得以阐释,可以跳过许多加工过程直接从阅读进入翻译加工翻译出隐喻的言外之意;当原文有一定难度时,激活失败,译者则需调动其创造性,根据原文逻辑和自身文学素养及知识积累灵活地处理文字,明示出隐喻的文化内涵。最后,译者根据译入语的语法、句法结构及文化调整语言,贴切地表达出原文传达的信息,使读者更容易接受异国文化。由此可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翻译是个复杂的过程,虽然整个翻译过程看似一个单向过程,但实际上,翻译是多次反复加工才能完成的,理解、分析、加工是交替进行的,翻译加工的精确与否、速度快慢都与译者的认知能力有关。由图中可见,译者在翻译的整个过程中起主体作用,监控、管理、调节翻译过程的实施。“没有译者便没有翻译过程,否认或漠视译者主体地位的翻译过程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过程”。[5]当然译者是以尊重原文为前提,但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四、 隐喻的认知翻译策略
  译者翻译隐喻时,尽量做到译文与原文的形似、意似、神似,但是这种完美的对等往往是很难实现的。译者在翻译隐喻时,必须考虑认知因素,即文化、心理和语境因素,只有灵活采用、结合不同的翻译策略才能实现其翻译的目的。
  1.直译原文喻体
  唯物主义辩证法认为,事物具有共性,事物之间有共同之处。那么,翻译隐喻时,源域中的隐喻和目的域中的隐喻有部分词汇是具有共同认知的。“英语词汇的隐喻意义与汉语中对应词汇的隐喻意义是基本相同的,汉语词汇的隐喻意义与英语对应词汇的隐喻意义也基本相同”,[6]因此模式中原文隐喻信息映射到长时记忆才能激活心理词库。遵循翻译标准提出的信达雅,在翻译隐喻时,译者经常会使用异化法的翻译策略,尽量贴近原文作者的思想,采用原文语言表达方式,尊重原文的文化习俗,传达作者的思想,做到忠实原文。当然最佳效果便是译文与原文的形似,意似,神似。所以,此时译者应该进行对等翻译,使译文与原文形同意同。例如,Win-win双赢;Arm to teeth武装到牙齿;Cold war冷战;Strike whil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6]《圣经》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底蕴的著作,采取直译的翻译方法翻译其中的隐喻,可让读者领略到它丰富的文化底蕴,还有利于读者学习地道的英语表达。《新约·马太福音》第5章13节记载:耶酥对他的门徒说“You are the salt of the earth. You are the light of the earth.”当译者翻译这句话时,可以采取直译的方式:“你是世上的盐,你是世上的光”。因为源域与目的域都具有共识,如模式所示,译者通过激活成功便能找出最佳关联词汇,所以此时我们可以保持原为的喻体和表达形式。盐作为生活日用品,大家都了解它的特性,可以杀死坏细胞,坏细菌。同样,光的特性是驱除黑暗。那么,读者就不难理解原文的喻体盐和光的言外之意。作为本体的基督徒,被隐喻为勇于斗争邪恶,向导光明未来的使者。
  2.隐喻转化成明喻
  有些隐喻的内涵意义有些晦涩难懂,同样遭遇激活失败的状况,无法找到关联词汇表达。“明喻则直截了当, 明晰易懂。故在两种认知方式相同且语言形式相统一, 而直译又显得晦涩难懂或文理不通时, 可以用隐喻明喻化的方式处理”,[7]以便读者能够快速反应。例如,He showed his North pole coldness to us tonight. 在汉语中,“北极冷酷”听上去有点奇怪,所以译者用明喻翻译成:今晚他对我们如同北极那样冷酷无情。这样听上去就符合汉语的表达方式了,明喻也使读者能轻松领悟意思了。
  3.替代原喻体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具有个性,同样人类存在不一致的认知方式,即文化差异。虽然不同语言之前有不同的源域概念,但这些概念却是映射到相同的目的域。[6]正如模式中最后一步,译者要从读者的角度出发,按译语语法原则和文化习惯来传达原语中的文化概念,在汉语的源域中找到相似的隐喻概念来替代。此时可以采取替代的方式,选择读者熟悉的概念,体会原语的隐喻魅力。例如:《圣经·出埃及》中“Keep me as the apple of the eye.”从隐喻翻译机制来看,原语中的源域用苹果、眼睛来表达目的域中“珍爱的、珍爱的人”的意思。如果将原语直译到目的语,即“眼中的苹果”,则会引起读者的误解。那么此时译者应使原语概念在目的语的归化映射,用读者熟悉的概念和表达方式替代。即用目的语源域中的手掌、明珠来表达原语中目的域想表达的同样“珍爱的、珍爱的人”的意思。所以便译成读者熟知的“掌上明珠”。同理:“To rain cats and dogs.”則译成“倾盆大雨”。
  五、结语
  随着认知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发展,隐喻的研究不再局限在修辞功能的范畴内,它的认知属性也受到广泛关注。本文提出了传统隐喻翻译方法的缺陷,主张从认知的角度出发,在隐喻的认知理论基础上,结合翻译方法中的异化法和归化法,分析隐喻翻译产生的心理机制、工作机制以及工作模式,关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主导地位及其认知能力的发挥,探讨隐喻翻译的认知策略,为隐喻的翻译提供了新视角,希望译者在翻译隐喻时能够达到充分传递原文信息及其认知文化,提高译文质量,保证交流顺畅的目的。
  本课题由西华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编号:YCJJ201205,项目名称: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探讨隐喻的翻译
  [参考文献]
  [1]袁丽英.认知隐喻框架下的翻译思维过程探索[D].天津大学,2011:11
  [2]禹丽芳.从隐喻的心理机制看隐喻翻译的认知策略[J].琼州学报,2008(8):101
  [3]汪安圣.认知心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4
  [4]颜林海.翻译认知心理学[M].科技出版社,2008:69
  [5]赵娟. 翻译认知心理过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4
  [6]王璐.论隐喻及隐喻的翻译[D].黑龙江大学,2006:49-53
  [7]余高峰.隐喻的认知与隐喻翻译.[J].学术界. 2011.(1).P161
  (作者单位: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 四川成都)
其他文献
[摘要]在新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中,《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讲好《概论》课要求教师必须有深厚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功底、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实践知识以及运用先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能力。这些知识的把握,有助于加深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理解,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教师需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
期刊
[摘要]在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第一次明确写入“鼓励汽车进入家庭”后,给汽车制造业迎来了快速发展时期,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全球最著名的汽车制造商都在中国建立了整车生产厂,同时全球最大的50家汽车零部件厂商有35家在我国设立了合资企业,国际汽车界一致认为,中国将是汽车业最有发展前景的市场之一。汽车维修业作为汽车工业的派生行业,也会随着汽车销量的增加而不断繁荣,将带来一个前景广阔的汽车
期刊
[摘要]本文首先通过对新时期高职院校教材建设与教材管理中面临的新形势的分析,提出一些新问题与现象。论述了高职院校构建教材建设与教材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并从建立健全的教材管理体系、教材质量监控体系、制定科学的教材评审机制、编制全面的教材建设管理制度等四个方面进行了重点阐述。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材管理 教材建设  教育部在2000年2月实施的《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
期刊
[摘要]本文针对如何有效开展通信专业研究生的教学工作,进行了一系列探讨。文中提出了对不同类型的研究生进行分类培养的办法,即按入学基础、个人未来职业规划的不同进行分类培养。文章特别讨论了如何利用周总结方式促进教学工作开展。  [关键词]通信专业 研究生 课程教学 分类培养 周总结  一、引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通信行业是发展最迅速的行业之一,对高素质通信专业人才的巨大需求,推动着通信相关专业的发
期刊
[摘要]根据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分析探讨,提出一些改革的可行性方案,旨在提高实验教学效果,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培养同学们的创新意识和科研意识。  [关键词]植物生理学 实验教学 改革探索  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的生命活动规律及其外界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是生物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同时是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 它几乎和所有与植物有关的学科都有密切联系, 也与分子水平的生物类学科甚
期刊
[摘要]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围绕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伟大实践,紧紧结合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不断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开拓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论研究与建设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职院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成为我们探索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高职院校 马克思主义
期刊
[摘要]传统阅读课教学长期以来一直是学生被动接受教师对文章的讲解、分析。围绕词汇、语法完成所谓的阅读理解。这种模式严重阻碍着学生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已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互动式教学是改革和创新阅读课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传统模式 改革 互动式 创新  引言:  传统大学英语阅读课堂以教师详细讲解为主,随着英语教学研究的深入,教材信息量、词汇量的激增,经过激烈竞争后,学生英语水平普遍较高等一系
期刊
[摘要]研究活动是研究生学习阶段的主要任务,研究能力是研究生学习阶段培养的主要能力,那么,研究活动如何进行?研究能力如何培养?这与问题意识密不可分,只有有了问题,才有研究的主题。那么问题从何而来?怎样才能有好的问题?本文把问题的得来分为阅读、实践、思考三部曲,并将其比喻成埋头拉车、抬头看路、回身觉醒三阶段。有了阅读的积淀,实践的检验,思考的提升,问题也就随之而来了。  [关键词]问题意识 阅读 实
期刊
[摘要]辅导员是学生的直接管理者和教育者,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建立适当的辅导员激励和考评制度,以调动民办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稳定辅导员队伍,从而培养出合格的新时期的大学生。  [关键词]民办高校辅导员 激励制度 考评制度 制度建设  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逐步深入,对我国高校尤其是民办高校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21世纪的高校大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
期刊
[摘要]针对高职有机化学实验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在教学内容的整合和优化、教学体系的建立、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的改革等方面,对有机化學实验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创新实践能力。  [关键词]高职 有机化学实验 教学改革 实验教学  有机化学实验是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的重要基础实验课,是有机化学理论课的延续和提高。目前,高职院校有机化学实验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缺乏高职教育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