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不同频率、强度次声对SD大鼠胃排空功能的影响。方法共有210只雄性SD 大鼠,将其中140只随机分成4组,分别为对照A组、8 Hz-90 dB组、8 Hz-130 dB组及16 Hz-130 dB组。各实验组大鼠每日于固定时间点置于次声舱内,给予不同频率、强度的次声作用,每天2 h,对照A组动物也置于次声舱内,每天2 h,期间不给予次声作用。每组分别于实验进行后第1,7,14,21及28天时各随机取出7只进行胃排空功能检测。另外剩下的70只大鼠则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暴露组及对照B组;将暴露组大鼠置于次声舱内,给予8 Hz、130 dB的次声作用,每天2 h,连续暴露14 d后停止,分别于次声作用结束后第1,7,14,21及28天时各随机取出7只大鼠进行胃排空功能检测;对照B组大鼠则每天置于次声舱内 2 h,期间不给予次声作用。各组大鼠胃排空检测均在最后一次次声作用结束后1 h内进行。检测时,大鼠胃内灌注3 ml由99mTc标记的温盐水,于20 min后处死,采用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系统连续测量胃肠道残留的γ-射线量并计算出胃排空率。结果①大鼠经8 Hz、90 dB次声作用7 d和14 d后,其胃排空率明显低于对照A组(P<0.05)。大鼠经8 Hz、130 dB次声作用1 d后,其胃排空率与对照A组及8 Hz-90 dB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大鼠经该次声作用7,14,21及28 d后,其胃排空率则明显低于对照A组及 8 Hz-90 dB组(P<0.05)。②大鼠经16 Hz、130 dB次声作用1,7,14 d后,其胃排空率较对照A组明显降低;大鼠经该次声作用14 d和21 d后,发现其胃排空率明显高于8 Hz-130 dB组(P<0.01)。③大鼠经 8 Hz、130 dB次声作用2周后进行为期4周的后续效应观察,发现在第1,7,14,21及28天时,大鼠胃排空率逐渐恢复,但仍明显低于对照B组(P<0.05)。结论 8 Hz、90 dB或130dB以及16 Hz、130 dB次声作用均可引发大鼠胃排空功能障碍,其严重程度与次声频率、强度及作用时间相关;当停止次声作用后,大鼠胃排空功能有自我恢复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