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审美定位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b8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审美误导
  
  1. 研究缘起
  随着社会物质与精神文明的迅速发展,美术教育也日渐趋于包括整个社会和人的整个一生的方向,其本质也转向培养受教育者的艺术审美和创造能力,促进其全面和谐地发展。但是,当前的中学美术教育却多置美术之美育功能与任务于不顺,只施以临摹写生的纯技能训练的应试教育;而小学美术教育又多是片面夸大稚拙童趣的艺术性,忽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授,使“稚美”思想垄断整个小学发展阶段,造成儿童的审美素质与创造能力的长期“低幼化”。
  2. 现状略析
  “有术无美”的功利主义教育与“有美无术”的自然主义教育其本质都是一种与全面发展相背的、残缺偏窄的、停滞孤立的审美误导,在实践中产生了诸多矛盾。
  (1)与教的矛盾。首先,普通中小学的美术教育区别于专业学校的美术教育就是其具有普及性、基础性、综合性,并有一定建立于兴趣之上的应用性,皆着眼于螺旋上升的发展。而对技能的片面强化,割裂了知识技能与情意美感内容的有机联系。其次,美术教学必须遵循以审美教育为主线、精讲多练讲练结合、循序渐进等原则,遵循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情感体验与道德判断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自觉性相结合的美育原则,在教学中也需要采用直观、形象、情感与动作相结合的方法,而前述两种顾此失彼的误导都与此相去甚远。
  (2)与学的矛盾。美术学习是一种促进主体美术知识、审美情感和表现技能逐渐准确和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一种比其他学科学习还要复杂的生理和心理现象。技能教育忽视了动机与兴趣、情感与审美的心理基础,忽视了学生身心发展的平衡性。另外,美术学习又是学生眼、脑、手和材料密切配合的智能、情感与操作活动,美术教学任务实现的具体表现也是促使学生的眼、脑、手协调并用,因而学习呈现着“观察→思维(感受)→表现(创作)→观察……”的循环渐进过程。而前述两种教育均切断了这个螺旋型过程,不能实现视有所惑、脑有所思、手有所政、料有所用的最佳结合,也违背了学习规律。
  (3)与个体完善和社会需要的矛盾。美术教育作为学校美育的主要课程之一,除了对受教育者的审美结构的美育功能之外,还具有伦理结构的德育功能、智力结构的智育功能以及身心结构的健康功能。只有这些功能的全面发挥,方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健康发展的完善个体。而且,随着文化科技的进步,艺术与生产、生活日趋融合,社会要求劳动者具有高层次的综合素质,其中包括丰沛的艺术情趣与创造意识。而前途美育的欠缺与片面都是美术教育功能的畸形发挥,都将造成个体心灵、精神和行动能力的巨大失衡,使人格和个性平面化,使再生产劳动力的感官运动与审美创造相分离,从而影响民族综合素质的提高,影响社会的顺利发展。
  
  二、 中小学美术教育与发展的审美定位
  
  1. 美术的教育目的与发展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目的可简单概括为审美教育、智力开发与美术知识技能培养三项。目的总是依赖于过程。如果说美术表现与创造活动是一种行为艺术的话,那么这种行为本身就是智能、情绪、道德、知觉、美感、社会感与创造性等不断成长提高的过程,而中小学美术教材也正从形式与内容上整体地表现出了这种发展性,并要求通过绘画、欣赏、图案、手工等课题予以实施。
  2. 美术的学科特点与发展
  作为视觉化的造型艺术学科,美术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即教学的直观性、形象的审美性、美术的创造性及制作的技能性。教学必须以直观性为前提,以技能性为条件,运用审美性方法,追求创造性目的。故而要求不断为学生创设感受环境、提供审美对象、教授表现与创作方法,提高其美术的创造能力(美化生活的能力、美化环境的能力及艺术的综合创造力),这就体现了美术审美教育功能的特殊性——通过形体、色彩、材质、空间等方面直接感性的视觉审美能力的提高,发展学生对视觉对象的欣赏、表现与创造能力。
  3. 美术教育的现代化与发展
  随着国家素质教育体制的完善与对艺术教育的不断重视,现代美术教育已突破了学校教育的范畴,成为一种以美术智能和审美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社会活动,旨在培养人高度的创造性。这就要求中小学美术教育首先要强化美术教育意识,转变以往囿于学科内的美育思想,放眼整个社会生活空间,发掘并利用艺术、自然和社会中的一切审美因素进行全面的审美教育。其次,要加强美术教育的改革与研究,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适应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再次,在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的今天,传统的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已不能适应时代要求,故而引进新的教学内容、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也是美术教育的基本要求。
  4. 美术的素质教育与发展
  作为普及型立体型的美术素质教育,围绕发展的核心表现出以下特征:①科学性——基础性与系统性的统一,即向学生实施具有辅德、益智、健体(心)的美术双基,具有全面整体的、优化结构的、层次递进的、有序发展过程的教育,②实效性——因材施教与以点带面的统一,即以因材施教为根本,通过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达到以点带面的全局性教育效应;③创造性——主体性与适应性的统一,即充分发挥教学双方的主体能动性,做好相互间的合作与配合、促进教学活动从不适应向适应方面发展;④规范性——有一定的教育评量体系与活动,即对学校美术教育实施综合评估并纳入教育、管理常规,根据21世纪学生美术素质的综合要求与表现,建立健全一整套过程与结果并重的美术活动的评量规则,并使之在实践中应用化;⑤发展性——以人为全面发展和“教育是基础生产力”的统一为宗旨,即确立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方向,使未来的劳动者具有审美方面的生产能力和美化生活的能力的教育任务,以及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审美能力并能运用美术语言手段去感受、理解和创造美的教育目的。
  
  三、 发展的审美教育的实施
  
  1. 树立“大美术”观念,将审美教育融注于一切美术教育活动之中
  采用开放式的素质教育,以广义的美育思想指导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美育活动,发挥多种美术教育要素、形态和范围的综合作用,形成美育的总体效应。
  2. 加强美术教研,促进美术教改
  面向未来和世界,着眼于全面发展,广泛深入地研究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内外因素,结合时代与学生主体特征因材施教。加大教改力度,探索出一条适应个体与社会、有特色的中小学美育新路。
  3. 优化内容,改进方法,注重过程
  首先,以基础应用和审美为前提,删缩一些功能单一、难度不适的重复生僻的教学内容,发挥地方教材优势,增设一些作用显著、有时代特色的新内容。其次,教学方法忌盲目随意的纯技术教育与纯欣赏教育,而求讲练结合、欣赏与创作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提倡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另外,要使整个教学活动有美有术,使学生的眼、手、脑都协调运用,对美术行为过程和结果(作品)都感兴趣,培养其综合素质。
  4. 建立并完善中小学美术教育过程和结果的评量标准与展赛机制
  教育过程与结果的评量与展赛,是衡量教育成效的重要手段,并能由此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不能仅仅采用忽略主体创造和审美情意表现的、强调美术学科智能的外在的规范性评量规则,也不能只注重片面的、强调自我表现的内在的感觉式评量规则,而应建立一套以学生全面均衡发展为价值取向并兼顾形式、内容、思想、艺术与主体因素的,从自觉性、审美能力与造型能力三方面进行评量的标准与实施机制,以促进美术之审美教育的健康发展
  (潢川幼儿师范学校)
其他文献
【正】元代河南行省地域辽阔,辖境包括今河南省大部以及江苏、安徽、湖北三省当时黄河以南长江以北地区,所以又称河南江北行省,是元代政治中心、经济重心与西北、西南联系的
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导引,但首先更应当是党和政府的价值导引。党的“十八大”
【正】以广州为中心的口岸城市史研究,因其历史时期中外贸易的广泛涉及面,以及现存的大批中外文档案史料,历来备受海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相关研究已有颇为丰硕的成果。近年来
【正】北宋与辽之间的战争持续仅20多年,但自澶渊之盟后的100多年间,双方在边界线两侧屯驻了大量军队长期对峙。为了保证数十万军队的生存问题,北宋政府采取了多种后勤补给措
日前,中国奥运会副主席、北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杨树安在陕西省委党校第56期“三秦大讲堂”就北京奥运会的筹备情况、社会意义、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思想基础、发展历程以及这一
【正】黄河作为中国的第二大河,既有因灌溉航运之利而被尊为"母亲河"的美誉,也有因决溢泛滥之害而被咒为"害河"的恶名。如此矛盾的评介,实缘于该河流域复杂的自然环境与独特
【正】 第一节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一、经济危机的实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爆发时,工商企业大量倒
【正】青龙江是吴淞江中游的一个弯曲河段,因南临青龙镇而得名。青龙镇临江濒海,是宋代长江三角洲著名的对外贸易大港,也是当时上海地区最大的海内外贸易港口①。青龙镇的兴
【正】二十六年前,我发表了第一篇关于青龙镇的文章《上海地区最早的对外贸易港——青龙镇》,刊登于1980年《中华文史论丛》第一辑。当时这个题目尚未引人注意,也没有多少前
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核心诉求的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大数据为社会治理由结果治理转向全程治理、由主导治理转向多元共治、由经验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