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氧化还原反应在高考中的应用分析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kly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阶段引用的化学知识内涵繁琐且数量众多,尤其氧化还原反应知识机理,对于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成果丰厚,需要此类阶段学生群体不断强化自身基础性知识掌握牢靠程度,避免今后升学考试环节中衍生任何不必要的松懈心态。因此,笔者的核心任务,便是针对我国高考题目中经常出现的氧化还原反应类题目进行精准归类,结合外国先进技术和已有实践经验制定科学教学引导方案,确保单位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其中的变化反应规则,为今后升学挑战灵活应对和专业化发展前景有机舒展,奠定足够和谐的过渡适应基础。
  【关键词】氧化还原  高考  应用规则  电子得失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7-0103-01
  透过以往实践研究经验总结,涉及氧化还原反应,在高中化学系统化教学过程中的支撑引导价值异常深刻,需要教师能够针对相关基础性概念内容加以细致讲解。至此令学生产生应有的好奇感知心理,愿意在课后主动借助网络和图书馆渠道进行自身知识结构完善,进一步清晰地判别出特定反应中的还原剂、氧化剂媒介,合理地计算延展出当中电子得失状况。
  一、氧化还原反应内涵机理的客观论述
  宏观角度观察,即氧化、还原反应的总称,就是说在同一类反应过程中两类要素同时衍生并在最终同步结束,可以顺势理解为内部电子的转移动作。其中,氧化反应强调的是,一旦还原剂经历了获取并失去电子的改造影响,内在化学价随即开始升高并且朝着氧化产物方向过渡扭转;相对地,还原反应倾向于当氧化剂获取电子之后,化学价开始呈现降低迹象,最终逐渐演变成还原性产物结构形式。高中阶段化学课程,涉猎的氧化还原反应课程内容更加丰富,要求学生能够透过不同线索分析,准确地验证存在氧化还原反应的结构类型,同时将其中的氧化物、还原物划分并设定清楚。
  二、有关氧化还原反应判定标准的系统性研究
  所谓氧化还原反应,实质上便是说特定元素在进行反应处理过后,自身化合价结构机理会发生本质性变化结果,包括以下两类变化细节:
  首先,元素既有电子开始转移,化合价逐渐上升并且出现被氧化的迹象特征,此类元素往往被定义为还原剂;
  其次,元素获取电子过后,自身化合价映射出大幅度降低趋势,并且开始陷入被还原境遇之中,这部分元素便理所应当的转化成为氧化剂。
  三、氧化还原反应过程中基础性规则的灵活探究
  在整个反应变化环节中,有关电子转移总体数量基本上是既定的,可以理解为氧化、还原反应各自转移的电子数量是相同的。为了方便理解,高中生可以借助单线桥表示方式进行规则解读,这样涉及内部化合价升高的元素就可以在较短时间范围内提炼完毕,化合价升高自然指向降低的元素,在标出失去价数过后,就可以配合双向桥计量方式进行电子转移的具体数目考量确认。透过客观层面观察解读,任何元素内在性质往往比较单一稳定,其中价态处于最高状态的元素保留一定程度的氧化性,能够在反应中被还原,诸如KMnO4,K2CrO7等;相对地,价态趋近于最低位置的元素还原性较强,自然反应期间是要被氧化的,包括氧、硫离子等;而长期稳定在中间价态的元素,则同步保留氧化、还原特性,正如Cl2等。需要加大关注力度的细节内容是,在氧化剂和还原剂反应过程中,一旦说两者本身特性表现得都极为强烈,最终便会形成弱性样式的还原、氧化产物。
  另外,还存在另一种特殊性反应过程,其强调的拥有同种元素且价态相同的不同化合物,氧化、还原反应迹象会在其中分别运作,对应的方程式即为2Na2O2+2CO2=2Na2CO3+O2。例如:运用火法进行铜金属炼制,头等工序内容便是进行黄铜矿长时间煅烧,当中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可顺势记录为2CuFeS2+O2=Cu2S+2FeS+SO2,而SO2便同时承接着氧化、还原产物角色,并且当存在1.2mol电子转移结果时,必然会伴生0.2mol的硫被氧化迹象。因为上述反应方程式中的CuFeS2内部的Cu、Fe属于+2价,而S2为-2价,后续的SO2中的S是+4價,O是-2价,就深刻验证出SO2的确在氧化、还原产物不同方向自由过渡徘徊。同时,上述反应环节中电子转移总体数量基本上为6mol,其中被氧化的只有1molS,比例关系可以认定是6:1,就是说转移1.2mol的电子时,就必然会存在0.2mol的S被氧化改造。
  四、氧化、还原能力的进一步科学论证
  高中化学课程对于学生氧化、还原能力的判断技巧等,同样存在着较为严格的规范要求。作为专业化指导教师,应该围绕以下相关细则进行个体化学分析实力逐层地强化完善。第一,氧化剂的氧化能力方面。要求学生主动结合元素周期表进行判断总结,证明碱金属从上到下的还原性减弱,氧化性增强。第二,根据反应方程式“氧化剂+还原剂=还原产物+氧化产物氧化性”进行化学思维延伸,论证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第三,根据反应条件判断。一旦说变价的还原剂在相似条件下作用于不同氧化剂时,根据氧化产物的氧化价态而判断氧化剂的强弱。例如:2Fe+3Cl2= 2FeCl3;Fe+S=Fe S可判断氧化性Cl2>S。第四,根据反应物的浓度,反应的温度,反应的酸性进行判断。映射出的规则是,反应物浓度越高,反应温度越高,反应溶液的酸性越大,氧化性越强。
  有关高考例题内容具体表现为:例题1.下列关于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被氧化的物质是氧化剂
  B、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C、电解质溶液导电过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D、元素由化合态转化为游离态时,该元素一定被还原
  错误解答:B、D。
  解答思路:
  首先,氧化还原反应过程中,氧化剂得到电子被还原,而还原剂失去电子被氧化。
  其次,置换反应不仅有单质参加,而且有新单质生成,反应过程中一定有电子转移,因此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再次,电解质导电过程,实质就是电解的过程,而电解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最后,阳离子得到电子生成单质时,发生还原反应(被还原);而阴离子转化为单质,因失去电子而被氧化。本题正确选项为B、C。
  综上所述,现如今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类题目在我国高考项目中出现的频率日益加大,同时题型结构设置极为繁琐复杂,一旦说学生基础性知识掌握不够牢靠,便会衍生不必要的身心压力,对其今后升学挑战轻松应对和专业化发展前景延展都是极为不利的。毕竟万变不离其宗,作为专业化高中化学指导教师,应该尽量搭建多元化实验操作和交流情境,激活学生个体主观能动性,令其不断在课后收集相关资料进行自身氧化还原反应分析技能完善,确保在今后应试挑战风暴中勇往直前。
  参考文献:
  [1]陈玉荣.陌生氧化还原反应考题探讨[J].化学教育,2010,11(04):123-146.
  [2]衷明华.氧化还原反应知识梳理与习题研究[J].江西化工,2013,21(04):99-116.
其他文献
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患者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是普通人群的10~30倍,是死亡的首位原因,约占43%。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占全部心血管疾病死亡的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信息化程度的提升,人们对伺服系统的需求不断加大,满足上述需求的关键点之一在于提升伺服控制系统性能,所以加大对伺服控制系统的研究具有重要实用价值。而一般的研究及高校人员在对伺服控制系统进行研究及实验教学时普遍存在缺乏有效的伺服控制实验平台、现有的实验平台接口通用性差等现实问题,这些客观因素严重限制了研究及教学人员的热情;同时,工程应用领域也存在缺乏具备算法设计及快速验证功能的
2007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政治试题,除了继续强调对基础知识和学科能力的考查,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即在继续要求重视基础知识的巩固和理解、加强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分析解决
[目的]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Chiari Malformation,CM)又称Chiari畸形或Amold-Chiari畸形,最早于1891年由奥地利病理学家Chiari提出并作出分型,其中Chiari畸形Ⅰ型在临床上最常
【摘 要】 笔者就任教以来的切身经验,提出对化工仿真实训教学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化工仿真;教学;原理;操作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0-0-01  笔者自任教以来,多次担任学校的化工单元仿真实训教学,就我校两年制高技的学生为例,两年的学制中,四周的化工单元仿真,5周化工大工段仿真,两周的技能鉴定仿真培训,可以说占整个教学的
报道了贵州一新记录归化植物——假蒲公英猫儿菊,并对其分布地点、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
混搭曾是—个时尚界专用名词,指将不同风格、不同材质、不同身价的东西按照个人口味拼凑在—起,搭配出完全个人化的风格。这股混搭风潮登陆了PC界,从同时配备DDR2和DDR3内存插槽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创新思维教育,首先教师自己要彻底更新教学观念,创设条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善于发现并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新课改下,经常提倡数学课堂教学中
一、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稳定性差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兴趣的驱使下,小学生才能积极主
摘要:目前,由于种种原因,尤其是农村中学,高中学生的生源流动非常大,对学习化学的兴趣,以及对化学知识的接受水平都有非常大的不同,因而使得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掌握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不利于高中阶段的化学课堂教学,进而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就需要结合实践进行化学教学,实施因材施教。本文通过分析分层教学的主要理论和实践依据,论述高中化学教学实施因材施教,落实分层教学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