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诺贝尔物理学获得者丁肇中教授曾说过:“不要教死知识,要授之以方法,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语文自学能力是指学习者在已有的语文知识技能的基础上,一般不依赖他人而能够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独立地获取语文知识和技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长期以来,从事教育工作者都一直在探索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当然,重视儿童的自主独立教育已成为整个世界的重要发展趋势。
一、浓厚兴趣是培养自主学习的前提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着,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就表明了兴趣对学习的意义。从心理学角度的分析可知,兴趣对人的实践活动起着积极地作用,特别是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推动作用。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在观察、感受时,颤长形象思维的大脑右半球处于兴奋状态;观察后,用语言表达情景时,颤长抽象思维的左半球兴奋,抑制,可以挖掘出大脑潜在的力量,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提高了参与的兴趣和意识,培养参与的能力。根据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运用一切可以运用的教学手段,能够创设吸引人,感动人,陶醉人的情境。
总之,教师要千方百计激发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发现中得到快乐,在研究中获取知识,在探索中提高自主参与的意识和能力
二、训练多种能力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
人的思维活动越强、越积极、越富于创造性,获得的知识就越新鲜,所以掌握丰富的知识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基础。语文课自学能力的培养与各种形式的语文训练分不开。
1.重视默读训练
培养默读习惯是自学的好方法,我们在默读中,应该做到:一是明确默读的要求。首先在默读技巧方面,要求集中注意力,不出声,不指读。其次在默读理解方面,要求边读边思考,能理解文章的词句,思想内容,表达方式。最后在默读速度方面,要求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步加快速度,每分钟不少与300字。二是培养默读习惯。徐特立先生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默读训练中,我很重视指导学生在默读课文时集中精力,边读边想,做到“三到”:心到、眼到、手到。眼到要认清每一个字,不能一目十行,以免养成不求甚解到不良习惯;心到,就是集中注意力,一边读一边想,理解词句的意思和内在联系。读了以后,能对自己提出不懂的问题;手到,就是在默读时,边读边动笔。中年级学生可以边读边画出重点词句,或标出自己不懂的问题等。到了高年级可以做些简单的批注。
2.读、写结合是自学的好途径
读、写结合是语文智力和能力的表现。读写结合,使学生既动脑思考,又动手写作。如在讲解新课前留预习作业时,就注意这方面的练习,既促进知识掌握,又促进自学的能力。比如,学生在学习《蜗牛》一文时,先给他们自由读一遍课文,到静下来时,我问他们读懂了什么?全班举手不到一半,再读几个轮回下来,情况就不同了,他们似乎都有“皆若出于吾知口,其与皆若出于吾之心”的感觉。再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和感觉写下来,在班上交流,最后再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体会。
总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一种手段,学生可以终生受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只有把能力的培养贯穿到语文教学活动的始终,才能把语文知识深深印在学生的脑海里。
3.创造思维,是培养自学能力的依托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没有思维能力的人根本就谈不上具备自学能力。新课程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重点,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在小学基础教育阶段,创新教育的目标不在于使学生发明创造出多少新的事物,而在于通过有效的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塑造他们的创新才能。这样,自学能力才有依托,才会得到进一步发展。
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要创设让学生自由奔放发表见解,让学生的思想,观点,方法等自由地,不受拘束地产生。创新思维需要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结构思考问题,产生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案,越多越好,从中创设有价值的思想观点,方法的概率就越大,所以我把课堂学习时间还给学生,让更多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发表思想观点和方案。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方案之后,让学生把自己的和别人的思想、观点、方案交流,取长补短,使之更有价值。通过不同思想、观点、方法互相碰撞产生火花,从中闪现出全新的更有价值的东西。
4.严格训练,是培养自学能力的手段
拳师教徒弟,要让徒弟拳不离手;乐师教徒弟,要让徒弟曲不离口。说的是学生的能力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形成的。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多练、多看、多想、多做训练。既要严,又要有序,出得精巧,以精胜多,循序渐进,还要求实,讲究实际效益。在此,我主要进行了三个方面的训练。第一,使学生掌握常规的学习方法并养成良好的习惯。如阅读的常规学习方法有;先审题质疑,在通读全文,然后分段细读,最后局部精读;先识字辩词断句理段,再知事明理导行,然后研究语言文字和文章的表达方法,实现“二次转化”。第二,培养学生“三问”的能力,问所言何物,问言有何序,问读后何感。第三,培养“三变”的能力,将语言变成生活画面,把长话变短话,变专学语言为学用结合。
综上所述,在语文学习中,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就必须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教师应该把自身定位在学生的合作者、鼓励者、引导者上,不要用机械的框框,统一的答案来限制小学生的活动,禁锢学生的思维。否则长时间地硬性规定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说什么、怎么说,只会压抑学生的自主意识。造成学生习惯性地按照老师“吩咐”机械操作,不仅影响学习效率,而且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完善。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善于指导,采用形式多样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便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主动性,让每一位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培养自我教育的能力,让每一位学生快乐成长。就一定能把他们引领到自主学习活动之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浓厚兴趣是培养自主学习的前提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着,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就表明了兴趣对学习的意义。从心理学角度的分析可知,兴趣对人的实践活动起着积极地作用,特别是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推动作用。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在观察、感受时,颤长形象思维的大脑右半球处于兴奋状态;观察后,用语言表达情景时,颤长抽象思维的左半球兴奋,抑制,可以挖掘出大脑潜在的力量,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提高了参与的兴趣和意识,培养参与的能力。根据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运用一切可以运用的教学手段,能够创设吸引人,感动人,陶醉人的情境。
总之,教师要千方百计激发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发现中得到快乐,在研究中获取知识,在探索中提高自主参与的意识和能力
二、训练多种能力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
人的思维活动越强、越积极、越富于创造性,获得的知识就越新鲜,所以掌握丰富的知识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基础。语文课自学能力的培养与各种形式的语文训练分不开。
1.重视默读训练
培养默读习惯是自学的好方法,我们在默读中,应该做到:一是明确默读的要求。首先在默读技巧方面,要求集中注意力,不出声,不指读。其次在默读理解方面,要求边读边思考,能理解文章的词句,思想内容,表达方式。最后在默读速度方面,要求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步加快速度,每分钟不少与300字。二是培养默读习惯。徐特立先生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默读训练中,我很重视指导学生在默读课文时集中精力,边读边想,做到“三到”:心到、眼到、手到。眼到要认清每一个字,不能一目十行,以免养成不求甚解到不良习惯;心到,就是集中注意力,一边读一边想,理解词句的意思和内在联系。读了以后,能对自己提出不懂的问题;手到,就是在默读时,边读边动笔。中年级学生可以边读边画出重点词句,或标出自己不懂的问题等。到了高年级可以做些简单的批注。
2.读、写结合是自学的好途径
读、写结合是语文智力和能力的表现。读写结合,使学生既动脑思考,又动手写作。如在讲解新课前留预习作业时,就注意这方面的练习,既促进知识掌握,又促进自学的能力。比如,学生在学习《蜗牛》一文时,先给他们自由读一遍课文,到静下来时,我问他们读懂了什么?全班举手不到一半,再读几个轮回下来,情况就不同了,他们似乎都有“皆若出于吾知口,其与皆若出于吾之心”的感觉。再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和感觉写下来,在班上交流,最后再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体会。
总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一种手段,学生可以终生受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只有把能力的培养贯穿到语文教学活动的始终,才能把语文知识深深印在学生的脑海里。
3.创造思维,是培养自学能力的依托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没有思维能力的人根本就谈不上具备自学能力。新课程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重点,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在小学基础教育阶段,创新教育的目标不在于使学生发明创造出多少新的事物,而在于通过有效的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塑造他们的创新才能。这样,自学能力才有依托,才会得到进一步发展。
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要创设让学生自由奔放发表见解,让学生的思想,观点,方法等自由地,不受拘束地产生。创新思维需要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结构思考问题,产生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案,越多越好,从中创设有价值的思想观点,方法的概率就越大,所以我把课堂学习时间还给学生,让更多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发表思想观点和方案。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方案之后,让学生把自己的和别人的思想、观点、方案交流,取长补短,使之更有价值。通过不同思想、观点、方法互相碰撞产生火花,从中闪现出全新的更有价值的东西。
4.严格训练,是培养自学能力的手段
拳师教徒弟,要让徒弟拳不离手;乐师教徒弟,要让徒弟曲不离口。说的是学生的能力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形成的。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多练、多看、多想、多做训练。既要严,又要有序,出得精巧,以精胜多,循序渐进,还要求实,讲究实际效益。在此,我主要进行了三个方面的训练。第一,使学生掌握常规的学习方法并养成良好的习惯。如阅读的常规学习方法有;先审题质疑,在通读全文,然后分段细读,最后局部精读;先识字辩词断句理段,再知事明理导行,然后研究语言文字和文章的表达方法,实现“二次转化”。第二,培养学生“三问”的能力,问所言何物,问言有何序,问读后何感。第三,培养“三变”的能力,将语言变成生活画面,把长话变短话,变专学语言为学用结合。
综上所述,在语文学习中,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就必须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教师应该把自身定位在学生的合作者、鼓励者、引导者上,不要用机械的框框,统一的答案来限制小学生的活动,禁锢学生的思维。否则长时间地硬性规定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说什么、怎么说,只会压抑学生的自主意识。造成学生习惯性地按照老师“吩咐”机械操作,不仅影响学习效率,而且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完善。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善于指导,采用形式多样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便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主动性,让每一位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培养自我教育的能力,让每一位学生快乐成长。就一定能把他们引领到自主学习活动之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