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笔者结合文献和理论分析发现新疆历史文化资源在教学中具有一定的教学价值,应将其有机融入“概论”课体系中以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最核心的优势在于其地域特征能够紧密联系大学生的生活经验、文化心理,有助于形成兴趣-认同-践行这一教学目标,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优选合适的资源,与“概论”课内容对应匹配,扩展实践教学,同时注意现代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关键词:“概论”课;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新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11-0216-02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是我国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核心课程之一,其十二章知识涉及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并且回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现实问题,因此显得内容庞大,教学任务艰巨。在各地高校的“概论”课上如何结合地域社会的具体现实、响应思政课程改革的“三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和实效性,使这门课成为广大学生真心喜爱、乐于接受的公共思政课,不仅是广大理论者推进理论研究、回应现实问题的责任,也是思政任课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任务。
新疆历史文化资源因其显著的地域性特征在新疆高校各门思政课程①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将新疆历史文化资源有机地融入思政课教学环节中,不仅能拓展我们的教学空间、触及学生的实际生活,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兴趣和参与,从而激发广大学生爱国、爱疆的朴素情感,进而达到增强教学实效性的目标。
一、新疆历史文化资源的特征及其教学价值
新疆史称西域,是丝绸之路上多个民族、多彩文化、多种宗教的交流融合之地,因此不仅拥有悠久的历史积淀,还保留了大量的名胜古迹,民族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资源,以及契合了当代新疆社会发展需求的优秀道德伦理等精神资源。
笔者认为新疆历史文化资源指的是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能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服务的所有历史文化资源的总和,具体包括两方面:一是各类有形实体资料,如新疆各地遗迹遗址、人物故居、烈士陵园/纪念馆、各类博物馆/档案馆、各类主题展览纪念活动等;二是各种无形精神资料,如反映新疆各族人民勇于拼搏的时代精神、真切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契合当代新疆社会快速发展需求的优秀传统伦理道德。这些文化资源讲述了新疆社会发展和变迁的历史,同时也蕴含着当代中国发展的优秀情怀,带有强烈的新疆地域特色,具有为思政课服务的独特优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有利于丰富“概论”课的教学内容
全国高校通用“概论”课教材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组统一编写的,内容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主题,面向全国高校大学生,因此本教材的覆盖面宏大、目的明确,但从教学实际来看,每一地区的发展历史、经验与作为均存在差异,因此教师在授课中可以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对课程的内容进行拓展或佐以证明。以新疆高校为例,将新疆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纳入“概论”课教学内容中来,以教材理论讲新疆故事,无疑能够加深新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现实理解。
2.有利于抓住学生的兴趣,提升教学实效性
时间上“概论”课两大理论成果涉及新民主主义革命至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内容上涵盖了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改革和发展的方方面面,同其他四门思政课程相比,“概论”课的现实感较强;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单讲理论很难引发学生的共鸣;且当前新疆高校的在校生包括大量南疆、农牧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因而在实际教学中应当量体裁衣、因地制宜,新疆文化资源往往同学生们的传统文化、心理思维、生活风俗紧密联系,将其引入到相对应的教学内容中并与之相证相佐,能使课程更贴近大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引发同感并接受和认同。
3.有利于升华爱祖国、爱家乡的感恩之情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早在公元前61年,西汉设立了都护府使得西域成为祖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组成部分;近代以来,从列强入侵瓜分中国到抗日战争,新疆各族人民一直紧密团结在一起,共同抵御外敌,共同保卫建设新疆,这些历史真实地反映了各族人民血浓于水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团结之情,在“概论”课教学中我们应当注意使用这些资源来培养大学生热爱自己家乡、感恩伟大祖国的情怀,如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中的新疆人先进事迹、各民族爱国故事、各类纪念馆、主题参观活动、西部大开发、 “访惠聚”等都是对广大学生展开新疆社会和谐发展、祖国统一理论、社会主义道路优越性等意识形态教育的优秀素材,让学生了解新疆在祖国发展中的作用、了解新疆现实发展的要求,非常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概论”课理论的理解和接受,进而自觉否定、抵制、抛弃各种混淆的、诋毁的和错误的社会思想、网络信息等。
二、充分发掘可运用于“概论”课的地方历史文化资源
1.珍贵的红色历史资源
红色历史资源彰显了我们革命烈士勇于牺牲、英勇抗争的宝贵事迹,是寄托后人崇敬之情的不能忘却的纪念,也是当代90后、95后大学生最应当了解、铭记的历史。新疆是极富革命英雄传统的地区,曾有无数革命烈士在这里留下了宝贵的红色资源,如反抗外国侵略第一枪的1855年塔城各族英雄儿女怒烧沙俄贸易圈事件、抗日战争中新疆各族人民踊跃捐款捐物以及用生命保障抗战国际物资通道的史实、八路军驻疆办事处的峥嵘岁月等等,这些红色历史资源对于学生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各民族的血肉之情以及祖国的统一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反映新疆现实发展的方略及制度实践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的经济发展、文化传统均不相同,如何能因地制宜地让学生理解理论呢 ?在讲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时,新疆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多种宗教和谐并存的现实实践就明显更具有说服力和可探讨性;又如讲“改革开放”时,新疆的17个国家一类口岸和10个二类口岸,新成立的喀什经济特区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都是比较优秀的资源;再如讲授“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时,新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成功实践都是体现我国政治制度优越性的直观素材,这些地方资源结合“概论”课的理论内容,容易形成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而且更有利于学生形成“从局部到整体、从整体再到局部”的认识方式。 3.彰显正能量的道德伦理精神
道德和伦理属于社会上层建筑,其具体反映的是人们的文化心理;“概论”课中的相关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但任何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确立都不是一瞬间的事,更不是教育单方面的事,而是一个从个体的认同开始、受社会大环境影响形成的过程。新疆各族人民在保卫和建设新疆的过程中不乏各类优秀的道德伦理精神,如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勤劳朴素的民族传统,特别是部分民族受到了宗教文化的深刻影响,进而转化为民族精神中的传统道德,如和平、向善、诚实等等;此外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新疆也涌现出一大批高尚的道德模范人物,如阿里木、王燕娜等,他们不仅是新疆改革开放之路上闪亮的道德建设名片,也是新疆社会现代化发展中先进文化引领人物,这种感召力能够极大地增强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自豪之情和向心力。
三、在“概论”课中运用新疆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路径
1.优选合适案例,实现有机融合
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最大特点是其地域性,也是其优势所在,但并不是什么地方资源均可以走进课堂、为我所用。任课教师应首先明确 “概论”课教学内容、目标和教学任务,然后选择合适的资源。那么如何判断其是否合适?首先,教师应当考虑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与“概论”课授课内容的对应性和吻合性,如在讲授“生态文明”相关内容时,乌鲁木齐煤改气工程的引入形成了学生关于冬季烧煤与烧气供暖的直接对比思考,让学生自己对环境变化产生直观的认识,将理论与个人生活经验紧密关联;其次,教师在将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概论”课体系时,应实现有机融合,切忌文不对题、生搬硬套,更不应该出现缺乏历史依据和现实佐证、人云亦云的信息,要保证能够进入“概论”课体系中的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全部应当有理有据;再次,在运用这些资源时,教师应当特别注意教学的主次分明,应以教材体系为主,历史文化资料为辅,如在讲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时,任何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案例的落脚点都应放在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和强化上,不能喧宾夺主。
2.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
新疆各高校思政课教学包括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以及二者结合等方式。为了增强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在授课方式上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发言、辩论、调研汇报等形式,如在讲述“改革开放”这一内容时,可让学生通过调查,自己亲手搜集资料,了解新疆改革开放之初到今天的巨大变化,同学们可以从自己的生活观察入手感受自己家乡的变化,最后教师通过教授、总结和引导,使学生对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就产生认同,并且可以通过新疆的长治久安来探讨改革、发展与稳定三者的辩证关系。新疆的稳定和发展直接同广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在实践中,这种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使用能够产生较为理想的效果;同时在授课方式上,教师应多借助多媒体的优势,利用视频、图片、照片、影像等多种元素组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各类记录新疆社会发展和热点问题的新闻类纪实栏目,如《大事小事》《新疆新闻》《丝绸之路》等以及各类反映新疆人生活的影视作品,如《美丽家园》《真爱》等,在播放中教师通过对节奏的掌控、讲解,形成学生的情境代入,最终实现观念的知识内化。
3.拓展实践教学
“概论”课与其他四门课程相比,更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解释现实这一教学目标,而从思政课的性质来看,书本理论与课堂教学均需要学生第一人称的参与;比起教师的讲授引导,通过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实现学生自发的、主动的认识与思考,由此达成的情感认同、价值认同是最牢固的,而且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改革的攻坚期,各种利益诉求凸显,只有让教材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感受才可以抓住学生的心,因此在“概论”课中,教师应多注意社会实践调查的设计,新疆各高校也应当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配套制度和基础,整合社会资源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服务。在新疆高校“概论”课中可以运用到的实践资源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各类博物馆、故居、纪念馆、烈士陵园、主题活动的参观活动,如八路军驻疆办事处、军垦博物馆、自治区周年庆祝展览活动等,教师通过问题的预设和情境的代入,让学生在参观中去感悟历史和缅怀革命先烈,形成强烈的情感触动,实现理念的传递和接受;第二类是组织学生自行或分组展开田野调查活动,教师预先对主题进行设定,学生在实践调查中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最后以PPT或者主题演讲的方式进行全班汇报,老师加以引导,如将“和谐社会”的内容与乌鲁木齐参加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活动联系起来,请同学们捕捉、发现生活中各类文明、和谐的或者不文明、不利于和谐的现象,在课堂上对这些现象加以说明,并利用所学习的理论进行分析,最后找出原因,形成正确的判断。笔者在“概论”课实践中,发现这样的学习方式更加生动直观,并且把繁多的理论和生活直接联系起来,学生的理解和接受度较好。
四、结语
“概论”课的重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理论成果,其课程目标是树立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坚定广大青年学生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和信念。因此,“概论”课最终应着眼于广大学生对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教育上,思政课教师对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运用,应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当前新疆处于三期叠加②的历史时期,各高校的思政教师应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完成教学活动,另外,教师应对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选择把握适度与适合的两大标准,站稳思政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这既是我国思政教育的要求,也是广大思政教师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贾高建.马克思主义与人文关怀[J].理论前沿,2000(4):11.
[3]中国共产党章程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王建,周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实践教学探索[J].邓小平理论研究,2012(2):42.
关键词:“概论”课;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新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11-0216-02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是我国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核心课程之一,其十二章知识涉及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并且回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现实问题,因此显得内容庞大,教学任务艰巨。在各地高校的“概论”课上如何结合地域社会的具体现实、响应思政课程改革的“三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和实效性,使这门课成为广大学生真心喜爱、乐于接受的公共思政课,不仅是广大理论者推进理论研究、回应现实问题的责任,也是思政任课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任务。
新疆历史文化资源因其显著的地域性特征在新疆高校各门思政课程①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将新疆历史文化资源有机地融入思政课教学环节中,不仅能拓展我们的教学空间、触及学生的实际生活,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兴趣和参与,从而激发广大学生爱国、爱疆的朴素情感,进而达到增强教学实效性的目标。
一、新疆历史文化资源的特征及其教学价值
新疆史称西域,是丝绸之路上多个民族、多彩文化、多种宗教的交流融合之地,因此不仅拥有悠久的历史积淀,还保留了大量的名胜古迹,民族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资源,以及契合了当代新疆社会发展需求的优秀道德伦理等精神资源。
笔者认为新疆历史文化资源指的是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能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服务的所有历史文化资源的总和,具体包括两方面:一是各类有形实体资料,如新疆各地遗迹遗址、人物故居、烈士陵园/纪念馆、各类博物馆/档案馆、各类主题展览纪念活动等;二是各种无形精神资料,如反映新疆各族人民勇于拼搏的时代精神、真切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契合当代新疆社会快速发展需求的优秀传统伦理道德。这些文化资源讲述了新疆社会发展和变迁的历史,同时也蕴含着当代中国发展的优秀情怀,带有强烈的新疆地域特色,具有为思政课服务的独特优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有利于丰富“概论”课的教学内容
全国高校通用“概论”课教材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组统一编写的,内容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主题,面向全国高校大学生,因此本教材的覆盖面宏大、目的明确,但从教学实际来看,每一地区的发展历史、经验与作为均存在差异,因此教师在授课中可以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对课程的内容进行拓展或佐以证明。以新疆高校为例,将新疆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纳入“概论”课教学内容中来,以教材理论讲新疆故事,无疑能够加深新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现实理解。
2.有利于抓住学生的兴趣,提升教学实效性
时间上“概论”课两大理论成果涉及新民主主义革命至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内容上涵盖了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改革和发展的方方面面,同其他四门思政课程相比,“概论”课的现实感较强;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单讲理论很难引发学生的共鸣;且当前新疆高校的在校生包括大量南疆、农牧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因而在实际教学中应当量体裁衣、因地制宜,新疆文化资源往往同学生们的传统文化、心理思维、生活风俗紧密联系,将其引入到相对应的教学内容中并与之相证相佐,能使课程更贴近大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引发同感并接受和认同。
3.有利于升华爱祖国、爱家乡的感恩之情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早在公元前61年,西汉设立了都护府使得西域成为祖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组成部分;近代以来,从列强入侵瓜分中国到抗日战争,新疆各族人民一直紧密团结在一起,共同抵御外敌,共同保卫建设新疆,这些历史真实地反映了各族人民血浓于水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团结之情,在“概论”课教学中我们应当注意使用这些资源来培养大学生热爱自己家乡、感恩伟大祖国的情怀,如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中的新疆人先进事迹、各民族爱国故事、各类纪念馆、主题参观活动、西部大开发、 “访惠聚”等都是对广大学生展开新疆社会和谐发展、祖国统一理论、社会主义道路优越性等意识形态教育的优秀素材,让学生了解新疆在祖国发展中的作用、了解新疆现实发展的要求,非常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概论”课理论的理解和接受,进而自觉否定、抵制、抛弃各种混淆的、诋毁的和错误的社会思想、网络信息等。
二、充分发掘可运用于“概论”课的地方历史文化资源
1.珍贵的红色历史资源
红色历史资源彰显了我们革命烈士勇于牺牲、英勇抗争的宝贵事迹,是寄托后人崇敬之情的不能忘却的纪念,也是当代90后、95后大学生最应当了解、铭记的历史。新疆是极富革命英雄传统的地区,曾有无数革命烈士在这里留下了宝贵的红色资源,如反抗外国侵略第一枪的1855年塔城各族英雄儿女怒烧沙俄贸易圈事件、抗日战争中新疆各族人民踊跃捐款捐物以及用生命保障抗战国际物资通道的史实、八路军驻疆办事处的峥嵘岁月等等,这些红色历史资源对于学生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各民族的血肉之情以及祖国的统一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反映新疆现实发展的方略及制度实践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的经济发展、文化传统均不相同,如何能因地制宜地让学生理解理论呢 ?在讲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时,新疆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多种宗教和谐并存的现实实践就明显更具有说服力和可探讨性;又如讲“改革开放”时,新疆的17个国家一类口岸和10个二类口岸,新成立的喀什经济特区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都是比较优秀的资源;再如讲授“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时,新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成功实践都是体现我国政治制度优越性的直观素材,这些地方资源结合“概论”课的理论内容,容易形成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而且更有利于学生形成“从局部到整体、从整体再到局部”的认识方式。 3.彰显正能量的道德伦理精神
道德和伦理属于社会上层建筑,其具体反映的是人们的文化心理;“概论”课中的相关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但任何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确立都不是一瞬间的事,更不是教育单方面的事,而是一个从个体的认同开始、受社会大环境影响形成的过程。新疆各族人民在保卫和建设新疆的过程中不乏各类优秀的道德伦理精神,如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勤劳朴素的民族传统,特别是部分民族受到了宗教文化的深刻影响,进而转化为民族精神中的传统道德,如和平、向善、诚实等等;此外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新疆也涌现出一大批高尚的道德模范人物,如阿里木、王燕娜等,他们不仅是新疆改革开放之路上闪亮的道德建设名片,也是新疆社会现代化发展中先进文化引领人物,这种感召力能够极大地增强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自豪之情和向心力。
三、在“概论”课中运用新疆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路径
1.优选合适案例,实现有机融合
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最大特点是其地域性,也是其优势所在,但并不是什么地方资源均可以走进课堂、为我所用。任课教师应首先明确 “概论”课教学内容、目标和教学任务,然后选择合适的资源。那么如何判断其是否合适?首先,教师应当考虑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与“概论”课授课内容的对应性和吻合性,如在讲授“生态文明”相关内容时,乌鲁木齐煤改气工程的引入形成了学生关于冬季烧煤与烧气供暖的直接对比思考,让学生自己对环境变化产生直观的认识,将理论与个人生活经验紧密关联;其次,教师在将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概论”课体系时,应实现有机融合,切忌文不对题、生搬硬套,更不应该出现缺乏历史依据和现实佐证、人云亦云的信息,要保证能够进入“概论”课体系中的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全部应当有理有据;再次,在运用这些资源时,教师应当特别注意教学的主次分明,应以教材体系为主,历史文化资料为辅,如在讲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时,任何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案例的落脚点都应放在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和强化上,不能喧宾夺主。
2.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
新疆各高校思政课教学包括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以及二者结合等方式。为了增强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在授课方式上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发言、辩论、调研汇报等形式,如在讲述“改革开放”这一内容时,可让学生通过调查,自己亲手搜集资料,了解新疆改革开放之初到今天的巨大变化,同学们可以从自己的生活观察入手感受自己家乡的变化,最后教师通过教授、总结和引导,使学生对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就产生认同,并且可以通过新疆的长治久安来探讨改革、发展与稳定三者的辩证关系。新疆的稳定和发展直接同广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在实践中,这种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使用能够产生较为理想的效果;同时在授课方式上,教师应多借助多媒体的优势,利用视频、图片、照片、影像等多种元素组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各类记录新疆社会发展和热点问题的新闻类纪实栏目,如《大事小事》《新疆新闻》《丝绸之路》等以及各类反映新疆人生活的影视作品,如《美丽家园》《真爱》等,在播放中教师通过对节奏的掌控、讲解,形成学生的情境代入,最终实现观念的知识内化。
3.拓展实践教学
“概论”课与其他四门课程相比,更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解释现实这一教学目标,而从思政课的性质来看,书本理论与课堂教学均需要学生第一人称的参与;比起教师的讲授引导,通过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实现学生自发的、主动的认识与思考,由此达成的情感认同、价值认同是最牢固的,而且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改革的攻坚期,各种利益诉求凸显,只有让教材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感受才可以抓住学生的心,因此在“概论”课中,教师应多注意社会实践调查的设计,新疆各高校也应当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配套制度和基础,整合社会资源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服务。在新疆高校“概论”课中可以运用到的实践资源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各类博物馆、故居、纪念馆、烈士陵园、主题活动的参观活动,如八路军驻疆办事处、军垦博物馆、自治区周年庆祝展览活动等,教师通过问题的预设和情境的代入,让学生在参观中去感悟历史和缅怀革命先烈,形成强烈的情感触动,实现理念的传递和接受;第二类是组织学生自行或分组展开田野调查活动,教师预先对主题进行设定,学生在实践调查中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最后以PPT或者主题演讲的方式进行全班汇报,老师加以引导,如将“和谐社会”的内容与乌鲁木齐参加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活动联系起来,请同学们捕捉、发现生活中各类文明、和谐的或者不文明、不利于和谐的现象,在课堂上对这些现象加以说明,并利用所学习的理论进行分析,最后找出原因,形成正确的判断。笔者在“概论”课实践中,发现这样的学习方式更加生动直观,并且把繁多的理论和生活直接联系起来,学生的理解和接受度较好。
四、结语
“概论”课的重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理论成果,其课程目标是树立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坚定广大青年学生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和信念。因此,“概论”课最终应着眼于广大学生对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教育上,思政课教师对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运用,应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当前新疆处于三期叠加②的历史时期,各高校的思政教师应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完成教学活动,另外,教师应对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选择把握适度与适合的两大标准,站稳思政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这既是我国思政教育的要求,也是广大思政教师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贾高建.马克思主义与人文关怀[J].理论前沿,2000(4):11.
[3]中国共产党章程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王建,周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实践教学探索[J].邓小平理论研究,2012(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