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纲要

来源 :档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mon32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纲要”一词,可以孤立来讲。但是从完整的角度来说更加准确的说法是“上纲要,过黄河,跨长江”,想必从20世纪五十年代走过来的人,对此词记忆应当甚是深刻。当时街道的墙壁上“过黄河。跨长江。上纲要”的红字标语现在想起想必也是历历在目。具体说,“上纲要”是指亩产400斤。“跨黄河”是亩产500斤,“过长江”是要达到亩产800斤。“过长江”后面还有一个台阶,叫做“达千斤”。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佩服劳动人民的创造力。用黄河、长江作为比喻,比单纯的数字更加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上纲要。过黄河,跨长江”目标的确定
  翻开《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仔细阅读,才知道标语“上纲要,过黄河,跨长江”的含义。20世纪六七十年代,粮食不够用。粮食产量一直是全党、全国关注的头等大事。中央为了促进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使粮食生产有法、有目标可以遵循。于1957年制定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纲要》根据不同地域的实际情况,就粮食产量,制定了三个发展性指标。即:400斤,500斤,和800斤。文革期间,在“全国学大寨”精神的号召下,人们把这三个发展指标形象化后。说成是“上纲要。过黄河,跨长江”。确定为农业粮食增产的几个台阶。《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的核心是要提高粮食亩产量:“黄河以南、淮河以北地区,由1955年的208斤增加到500斤;淮河、秦岭、白龙江以南地区,由1955年的400斤增加到800斤。”鱼米之乡江南的粮食亩产量,则是最高的目标境界。这样的产量目标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经过我党多次会议商讨而最终决定的。
  1955年11月间,毛泽东先后在杭州和天津同中共的14个省的省,委书记和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就全国农业发展问题交换了意见,共同商定并起草了《农业十七条》,简称“十七条”,用以指导全国发展农业生产。1955年12月21日,以中共中央的名义发出“十七条”草案,征求各地意见。农业十七条的主要内容是:1956年下半年基本完成初级形式的建设工作,争取于1959年基本完成合作化的高级形式。在12年内全国基本消灭荒地荒山:各地区90%以上的肥料由地方合作社自给:粮食亩产黄河、秦岭、白龙江、黄河、青海境内以北达到400斤,黄河以南、淮河以北达到500斤。淮河、秦岭、白龙江以南达到800斤。在7年内基本消灭十几种不利于农作物的虫害和病害,若干种危害人民和牲畜最严重的疾病,消灭老鼠、苍蝇等四害;7年内基本扫除文盲。修好各种必要道路。并建立有线广播网和乡社的电话网,以及对地主、富农入社问题和合作社领导成分作了规定。
  1956年1月。毛泽东又在同各省、市、自治区的负责同志商量多次之后,将农业十七条扩充发展为四十条,将《农业十七条》的主要精神写进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提出的《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拟出了这个纲要的草案初稿。草案提出后,又由中共中央邀请了在北京的工业、农业、医药卫生、社会科学等各方面的科学家、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负责人和文化界、教育界的人士,共1375人,分组进行了讨论。经过这次讨论,又采纳了一些很好的意见。做了一些修改。这个纲要草案的修正稿,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56年1月23日通过。25日,毛泽东主持最高国务会议,对《纲要》进行了讨论。1960年4月11日,刘少奇发布命令,向全国公布了这个《纲要》。《纲要》要求:各省、市、自治区在1956年开始,在12年内的粮食每亩平均产量作了具体数量规定,并为实现农业生产的全面高产要求,制定了若干重要的增产措施。
  至此,《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正式出台,“上纲要,过黄河,跨长江”的目标口号唱遍大江南北。
  《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
  “上纲要”一词中的“纲要”,指的就是——《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此纲要是在全国农业合作化高潮蓬勃发展的形势下提出来的。
  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的中心。就是要求在农业合作化的基础上,迅速地、大量地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发展农、林、牧、副、渔等生产事业。《纲要》第二条中提出:大力提高粮食的产量和其他农作物的产量。为农业发展定了目标。“上纲要”到400斤,“过黄河”达500斤,“跨长江”超800斤,这一目标被人们统称为“上纲要”。使提高粮食产量有了标准可循。
  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的任务,就是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的基础上,给农业生产和农村工作的发展指出一个远景,作为全国农民和农业工作者的奋斗目标。这是把我国农村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纲领,这个纲要的提出,是十分适时的。完全正确的。
  中共中央提出的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主要是向农民提出的,并且是主要依靠农民自己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实现的。就是以发展农业合作化和发展农业生产为中心,对于农民提高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各项要求都做了规划。它向农民指出实现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具体计划和关于发展农业的长期奋斗的目标,也描画出我国农村的繁荣幸福的明天。同时,本纲要也是面向全国范围提出的。各地方以至各合作社的情况存在着许多的差别。因此。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专区(自治州)、县(自治县)、区、乡(民族乡)的党政领导机关和合作社,都应当根据本纲要。按照本地方、本合作社的具体条件,实事求是。经过群众路线,分别拟定本地方的各项工作的分批分期发展的具体规划。
  在当时农业合作化的高潮中,中共中央政治局提出的《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系统地解决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中的最困难最复杂的农民和农业的问题,进一步地巩固了工农联盟。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加速发展。使我国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提前完成。这个纲要是在我国第一个到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为迅速发展农业生产力,以便加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提高农民以及全体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斗争纲领。
  小靳庄“上纲要”,靠实干成了“农业学大寨”的典型
  生长在20世纪70年代的人。很少有人不知道天津市宝坻县小靳庄的。新中国成立后。小靳庄像中国大多数的农村一样,先后经历了互助组、合作社、人民公社的道路,度过了三年自然灾害的苦难时期。搞过“四清”运动。在这一系列的社会活动和变革中,小靳庄的表现一直不上不下,称不上优秀,也算不得落后。故此一直不那么出名,未走进人民群众的视野。小靳庄是在1972年完成“上纲要”的,在全国并不是最早的,但是却因为农业条件差,完成“上纲要”目标而闻名。这些成绩使小靳庄出名了,但仅仅只限于宝坻县,最多没有超过天津市的范围。说起 这个坐落在幽燕大地上的一个普通小村庄——“小靳庄”的名震全国,其命运的转变,却是始于江青的到来,因为这个小村庄办政治夜校、能唱革命样板戏,搞赛诗会。1974年6月,被江青确定为她的“点”,后把小靳庄树为“进行意识形态领域革命”的“模范”。1974年8月4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大篇幅地报道了小靳庄的“办政治夜校”、“农民写诗”、“农民唱样板戏”等“十件新事”,小靳庄被塑造成“文化革命”或意识形态领域革命的典型,至此。“小靳庄”在全国风靡。
  小靳庄,是位于天津市宝坻县林亭口镇的一个小山村。据史料记载,宝坻县曾有“京东第一集”的美誉。四千多年前就被人类开发利用,因为其文化昌盛,经济发达。故赢得“宝地”之称。公元12世纪,盐产收入占到了全国盐利总量的10%。就此立了县。此县的隶属关系几经变化:1949年8月,宝坻县隶属于河北省天津专区:1958年6月。改属河北省唐山专区;1960年3月。改属河北省天津专区:1973年8月,改属天津市。
  解放前,小靳庄这个生产大队的自然条件很不好。土地大部分是盐碱地。水灾频发,民不聊生。庄稼的长势很差。建国之初,小靳庄大队有101户582人。粮食亩产也只有一百斤左右,经常无粮做饭。好在这里紧邻箭杆河,村里很多人在河里逮鱼捕虾卖到城里,赚些钱。还有人借着地理优势的便利,跑运输挣钱。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政治风暴冲击到了这个静谧的小山村。“文革”中。中央号召全国农业学大寨,同时限制副业生产,生产大队便禁止人们去搞副业。在当时的政治形势下,农民们还要参加政治运动,并且政治是第一位的。小靳庄人同全国其他地方的人们一样。抱着极大的革命热情参加到活动中去。但是,搞来搞去结果却不那么乐观。全村的土地荒了,粮食产量大幅减少,导致后来大家都去吃返销粮了【返销粮:国家向农业生产经营单位销售的粮食。狭义指国家向农村缺粮地区(如因自然灾害带来粮食歉收或贫困落后地区没有能力达到粮食自给,或因国家征购粮食过头等)当年返销给农业生产单位的口粮、种子和饲料粮。国家贯彻“统筹兼顾,适量安排”的原则确定返销粮规模、数量和地区。在保证农民必不可少的生产和生活需要的前提下,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分别确定不同的供应标准。返销粮的价格略高于当地收购价格】。
  惨痛的实践经验告诉小靳庄人,农民单纯搞政治运动,是代替不了吃饭的,是要饿肚子的,粮食还是要用汗水换的。醒悟了的小靳庄农民是务实的,重新拿起了农具。借着农业学大寨的口号,下决心在种地上花大力气。
  从1959年开始,在小靳庄担任了10年生产队长和8年书记的王作山,带领着全村人积肥治碱,喊出了“河挖三尺,地长一寸”的口号,生生把箭杆河河床挖深了1米多,而村里的土地,也“长出了”一层厚厚的河泥。目的也是唯一的,那就是千方百计一定要弄出粮食来。同时,他们还养猪积肥、科学种田,“旱收蚂蚱、涝收蛤蟆”的盐碱地。终于变成了米粮仓。
  全村苦干了几年,粮食产量提高了。到了1970年,小靳庄人已经不用再吃返销粮了,甚至好的时候,社员们还能在每年的秋后分到一些现钱。人民得实惠了。于是干劲更大了,之后小靳庄人又大干两年。到了1972年,粮食亩产量破天荒地上了“纲要”,人均口粮也上升到400多斤。当时,中央对农业生产规定的三个目标:亩产粮食400斤“上纲要”:亩产粮食500斤“过黄河”;亩产粮食800斤“跨长江”。虽然小靳庄的“上纲要”在全国并不是最早的,但是北方农村能够“上纲要”的凤毛麟角,加之小靳庄的土地基础太差了。原来也太穷了。在这块贫瘠的盐碱地上能够“上纲要”,确实不简单。于是,小靳庄“上纲要”就引起了轰动,在宝坻县“农业学大寨”的光荣榜里,小靳庄的大名赫然醒目。1974年,小靳庄的粮食亩产有了新的突破,亩产超过了800斤,更是一举“跨长江”,全村1300亩地,一年除去向国家交2075-斤公粮后,人均还可以分得口粮450斤。小靳庄继而多次登上河北省、天津市农业学大寨先进单位的领奖台。
  历史随着时间的流逝翻过了那一页。30多年过去了,在环渤海的区域经济振兴与发展中,林亭口镇不仅是天津市的优质粮基地。经济作物以“三辣”(五叶齐大葱、红皮蒜、天鹰椒)最为著名,如今种植面积达5万亩,产品漂洋过海。远销日、韩和东南亚各国。今天的小靳庄有200多户人家700多口人,经济依托林亭口镇的统一规划,同样也以种“三辣”为主,人民生活富足。
  上纲要,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是我们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页,在那个年代,为农民的生产制订了硬指标,督促全国农业生产起了积极的作用。但从现在看来,当时指标的确定也确实有些脱离实际,在促进农业增产增收的同时,也成为人民肩上的重担,在那个特殊年代压得人民有些喘不过气来。从文革到今天,三十年后《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早过时了,农业生产力的进步是显而易见的。农业机械化已经在生产中起了重要成效。从全国平均水平看,官方的统计是,2007年我国有18亿亩耕地,总产量超过5000亿公斤。平均下来。每亩地生产粮食555.5斤,接近“过黄河”的水平,中国人民勤劳的耕作在这块并不算特别肥沃的土地上养活了13亿以上的人口。
  2010年全国农业农村的任务是: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把建设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毫不松懈地抓好“三农”工作。继续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出新的贡献。可见我国的农业农村工作在新时代下,已经有了新的方向和新的突破,“上纲要,过黄河,跨长江”的说法已经淹没在历史进程中。永久地刻上了那个时代的烙印。
其他文献
在《中国大百科全书·生物学》卷中第933页有这样的文字描述:麻雀是与人类伴生的鸟类,栖息于居民点和田野附近。白天四处觅食,主要以谷物为食,繁殖期 On page 933 of the En
《呼兰河传》是萧红在生命后期创作的重要作品,整部作品在叙事过程中时时夹杂着对女性生存困境的描述,尤其是对小团圆媳妇、胡家大媳妇和王大姑娘等女性人物悲剧命运的描写,淋漓
家庭档案是家庭成员在家庭生活和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音像及其他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如文字、图表、音像、证书、证件、票据、合同等等。家庭档案不仅是家庭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档案资源和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家庭档案的作用  一般来说,家庭档案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档案能为工作、学习、生活提供极大便利  能为工作和学习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很多家庭
人事档案是一个人思想品德、业务能力、工作表现及成长过程的历史记录和真实写照,在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为提高人事档案管理水平,开发档案本身所具有的潜在价值,使档案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体制必须进行改革。  一、当前人事档案管理的现状  1.人事档案存在多头管理。从现行管理体制看
2014年9月之前,即2017届学生入学前,北京大学附属中学的高中语文课依然保持传统模式的教学。但在2017届学生入学之后,学校决定所有高中语文课程都彻底废除传统必修教材,以经典文本作为教材,小班教学。课堂模式由传统的教师授课转变为研讨型课堂,重心从教师转移到学生。  由于中国绝大部分高级中学还是采取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那些少之又少的进行改革的学校所实施的语文教学模式虽然跟北大附中的模式有点像,却
高中语文总复习是一个内容丰富且复杂的工程,随着近年来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与创新,对高中语文总复习的要求越来越高,值得引起高中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积极探
社会中的人就是舞台上表演的演员,利用各种道具——符号(语言、文字、非语言肢体或者表情等),预先设计或者展示自己的形象,来进行表演,并努力获取好的效果。这种通过虚拟戏剧方式来研究社会互动的理论就叫做拟剧理论。我们提倡教师主动参与到学生中去平等地互动,但作为教师,你扮演的角色与学生是不一样的。如果把课堂比作舞台的话,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舞台上的主角也是学生,但笔者认为,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也绝对不是配角
自从广播电影电视诞生以来,音像资料档案管理部门积累了海量的音像资料,这不仅是广电人多年积累的文明成果,更是中华民族半个多世纪发展的历史见证。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文化的高速发展和繁荣时期,城市面貌、自然风光、人文风情等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因此,对这些记录历史并承载着使命的音像资料档案,实施科学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音像资料档案管理现状  目前,我国广播电影电视系统基本形成了“一台一库、一省一
众所周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教育行业有了质的飞跃,逐渐完成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其中语文教学至关重要,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诵读教学更是重中之重。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效运用诵读教学手段,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一、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诵读策略  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以及查询相关资料,针对中职语文教学诵读策略提出以下见解:积极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采用科学的方式来引导学生
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关键部分,而衡量阅读教学质量的标准则是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应该结合阅读策略来进行训练,进而提升高中语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笔者结合目前我国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以及阅读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简要分析如何展开阅读策略的训练。据调查可知,学生在阅读一篇文章的时候使用的阅读策略丰富多样,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可谓是形成了一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