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二):血小板及动脉壁成分的影响

来源 :中国乡村医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p63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前文已叙述了脂质代谢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本文将讨论血小板聚集作用及动脉壁成分的改变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关系。(二) 血小板聚集学说与前列腺素的作用血小板聚集学说是近年来提出的新学说,认为本病开始于动脉内膜损伤后血小板在该处粘附继而
其他文献
<正>1 急腹症 阿托品能迅速缓解内脏平滑肌痉挛所致的腹痛。在诊断未明确前,不得轻易使用。因能掩盖临床症状,妨碍病情观察或导致发生严重的并发症等后果。有一病人因中上腹
<正> 临床资料 观察组42例,男22例,女20例,23~50岁28例,>50岁14例,平均36岁。临床表现为右上腹隐痛、短暂性钝痛或持续性闷痛,口干、口苦、恶心欲吐、不思饮食,无明显发热。无
<正> 肾上腺皮质激素于1949年起用于临床,最先应有于治疗风湿性疾病,取得了显著效果。而后迅速普及到临床各方面,对各种变态反应性疾患几乎均有效。目前临床上大量应用肾上腺
<正> 临床资料 103例中,男性63例,女性40例,年龄3个月~3岁,1~2岁的占74例。临床特征是:均有非喷射性呕吐,排稀水样或蛋花样消化不良便,口渴,眼窝下陷,皮肤弹性差,口唇呈樱红,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