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街区:只有来过这里,才能真正读懂南京

来源 :城市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f19878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国时期,南京总统府给“1912”这个特殊年份烙上了重要印记,孙中山先生的铮铮誓言,今日依然回荡在那青砖黑瓦和轩窗木棂之间.从总统府向东望去,能看到民国建筑排列成行,昏黄的灯光映衬着略带古朴的楼墙,这便是南京1912街区了.rn政界要员和学术大家们在这里演绎了无数动人故事,也为这座城留下一段辛酸的绮梦.从总统府到1912街,完善修建的民国风小洋房依旧留存着当初的记忆,如同一个时代的延续.或许惟有来过了1912街道,才能真正读懂南京.
其他文献
摘 要 日本的自然公园体系发展近百年,其历史条件的限制及保护思想的转变都体现在现状上。通过对日本三级自然公园在自然环境保护制度中的定位、资源保护的力度以及游憩利用的强度等数据的分析,明确日本的自然公园兼具保护与利用的职能并各自有侧重。其中,国立公园在承担着重要保护职能的同时也提供了较为完善的游憩服务;国定公园则在重要资源的保护职能上稍显不足;县立自然公园也承担了其相应的保护职能,但在游憩利用上与其
为了构建《环境设计方法与技术》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并应用深度学习,激发其内在学习动力与创造力,通过结合教学现状与雨课堂的信息技术,将课程的知识传递、维度认知、情感体验、质量检测等内容体系进行重塑.并对教学的资源整合、目标定位、活动开展、成效评价等理念予以革新.形成了可融于混合式教学模式与深度学习能力循环训练模型的应用方法,促进了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的信息化与开放性,弥补了以往课程授课模式、互动形式、评测方式等方面的不足,显著改善了学生的深度学习状态与能力,提升了学习成效.
摘 要 爱德华·索亚在列斐伏尔空间本体理论基础上提出了“第三空间”。当今都市空间大多为充满“想象与真实”的第三空间,经过多次改造的深圳南头古城便属于其中之一。通过实地调研与资料搜集相结合的研究方式,从第三空间的理论视角探索南头古城改造后发生的 3 种空间转向。并探讨改造过程中改造团队、城中居民、政府等不同主体介入带来的关系重构,最后得出南头古城改造产生的 4 点影响。一是改善城中村环境,增强文化氛
期刊
特维尔大街地处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始建于12世纪,全长1.6公里.南起驯马场广场,向位于西北的俄罗斯第二大城市圣彼得堡方向放射,至花园环路为止.大道还通往特维尔,是连接莫斯科与圣彼得堡两大都城的咽喉之地.rn风景如画的特维尔大道是莫斯科最古老的林荫大道,也是人们休闲散步的好去处.歌剧院、博物馆、百年老店,动感影院、现代商铺、娱乐中心,相互交错.传统与现代,古典与摩登,给人一种时光交错之感.
期刊
内在的秩序:论历史街区空间研究的三个维度  彭朋,方海  摘 要 针对我国历史街区空间失序问题的现状,在视觉和心理的双重层面上建立二元系统。以设计学为基础,结合建筑类型学、语言学和戏剧学的理论或概念,探寻历史街区空间研究的三个维度。以期扩展历史街区空间研究的方法论,从而延续城市文脉、巩固文化根基。  关键词 历史街区;空间研究;原型;空间语法;空間情节  引用本文格式 彭朋,方海. 内在的秩序:论
碧波粼粼的内卡河,顺奥登山陡峭的山谷奔流而下,行至海德堡城时,河面变宽,流水渐缓,澄波如练,仿佛是大自然为这座老城系上的一条绥带——用以表彰它屡经战火却美丽依旧.城内曲折幽静的小巷,以及小巷尽头那远远矗立在王座山上的古堡,都被一湾江水衬得浪漫典雅.这座古堡,既见证了整个城市的诞生与辉煌,也与它共度了落魄残旧的时光,甚至和它拥有着同—个名字:海德堡.
期刊
泉州是什么味道的?rn有一万个饕客就有一万个答案.哪怕没到过泉州的人,都能说出一连串的“泉州美食名片”:面线糊、卤面、烧肉粽、海蛎煎、炸醋肉、土笋冻、石花膏……仅用一种味道来概括这座城市,实在太难.对于泉州本地人来说则更是如此.他们“讲长讲短,讲食煞尾”——熟人路上相遇,天南地北谈过之后,总要回到饮食上来,仿佛“吃”是一个永远也聊不完的话题.由此看来,泉州确实是一座在美食上既丰富多样,又包容讲究的“逛吃之城”.
期刊
福建闽西八县地处闽赣粤交界,曾是中央苏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个革命根据地——江西瑞金的东大门,在中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为红军反围剿、守护革命根据地提供了天然屏障,也为红军实现长征战略转移,提供了重要的空间.rn1929年3月,工农红军第一次入闽,解放了龙岩长汀.时隔2个月,红军从瑞金第二次入闽,建立了闽西革命根据地,并于7月在龙岩蛟洋文昌阁召开闽西一大,正式开启了以龙岩为革命活动中心的闽西革命历史进程.
期刊
我接触非虚构文体很晚,拿起笔来写则更晚.rn第一篇是写给“澎湃新闻”的《一个乡村木匠的最后十年》,时间是201 8年春天,其时对日益矫情的云山雾海的纯文学陡生厌倦,算是由纯散文向写实文体的转型作品.因为写的是我父亲,是我特别熟悉的乡村世界,我熟悉的人群和生活,所以写得很畅快,几乎不用去采访、调查,只需要准确地挖掘记忆库存就行了.6000多字,大概写了两天.当时,这篇文章被编辑给予了很大肯定,很快便在平台发出来了.但后来,写《他在寂静中喧响》时就没有那么顺利了.这是贵州黔北山区一个农民坚持探索洞穴30年的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