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子传》探究学习有感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871655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方山子传》是一篇入选人教版高二选修的一篇散文,文章通过对苏轼与方山子的相遇与相交,了解他的人生经历,通过对这些人生经历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方山子特立独行性格和人生取向的赞赏,抒发对人生的透彻感悟,“管中窥豹”的略见其智者仁人的聪明睿智。可以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以求达到“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情感共鸣作用。
  关键词 :方山子;异;探究
  G633.33
  苏轼的《方山子传》,全文短短三四百字,信笔写来,不饰雕琢,着意细节,耐人寻味。
  初读便有平中见奇之感,掩书闭目凝神,一仗剑策马、吟啸山林的侠客和一衣衫破败、散发肃面的行者在脑海中突兀交叠,硬生出幾多疑惑。寻疑细品,探其文旨,终见黄州湿寒之地、苏子浅笑宿其陋室。阅完心境豁然,神情愉悦。有如此愉快的品读体验,特想与学生共鸣一番,于是迫不及待布置了《方山子传》的自主探究任务。在此,就学生探究的几个要点与大家做一分享:
  一、方山子何处“异”于常人
  文中写道方山子乃光黄间异人,真名陈慥,有着令人“耸然异之”的大半生。一学生巧妙地从此句设疑,准确地梳理出了全文的内容要点,值得肯定。同时不难想见,苏轼笔下人物的奇异之处有效引起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和共鸣,此乃教材课文选取者的功劳啊!
  学生整理出方山子四处异于常人:
  (一)“异”在生活道路与常人不同。
  少年血气方刚,一身侠气;成年折节读书,有志用世;晚年无所遏合,遁于光、黄间。文中作了如下描述: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
  (二)“异”在生活态度的独特。
  文中写道: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其所著帽,方耸而高。
  (三)“异”在待人接物方式的特别。
  文中写道:不与世相闻,人莫识也。
  (四)“异”在其家庭地位的显赫和他行为作风的大气、大方。
  文中写道:世有勋阀,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我稍作总结:方山子的所作所为,让一些人人想不通。方山子出生于世代有功勋的门第,本可得到官位,而他不做官。他家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同,且在黄河以北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本可以生活得富裕安乐而他却抛开不去享用,偏偏来到穷僻的山里,住茅草屋,吃素食。谁又能想到他年轻的时候,酗酒任性,喜欢使剑,挥金如土,是闻名的游侠之士。
  点拨质疑 :方山子如此奇人,于作者而言,极力点染有何意义?
  学生讨论汇总:他是特立独行的侠士,是具有特别的人生取向真正的隐者,有着苏轼赞叹渴慕的品质。
  二、得知故友苏轼谪居于黄,方山子为何“俯而不答仰而笑”?
  首先来分析语境:“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是苏轼告诉了方山子自己被贬后来黄州的原因后,方山子不答而仰笑。
  学生探究原因:
  (一)方山子听到了好友苏轼被贬的消息,略有伤感,所以他“俯而不答
  (二)苏轼告诉了自己被贬的原因,他可能在思考其中因果,所以“俯而不答”。
  (三)方山子的笑里应该含有一种好友之间的嘲讽--“哈哈,你早就该贬了!”因为方山子了解苏轼为人处世的方式,才华锋芒毕露的个性。
  (四)方山子虽然是官二代兼富二代,但他不慕官场名利,自乐于山水之间。对比苏轼今日之现状,忽觉自己的选择之明智而讥笑东坡。
  (五)方山子的归隐选择是在看透了社会政治黑暗艰险,尔虞我诈之后的明智之选。因此方山子的笑声里还应该有对当时腐朽社会政治制度的嘲讽。
  (六)含蓄表达了方山子对作者的理解、同 情;对打击诬陷作者的奸邪小人的蔑视; 同是天涯人落沦;继而仰天一笑,那是方山子对待生命态度,笑对人生,放下沧桑,不以物伤性,自得人生!
  以上探究结论给我很多启发和触动。因谪居黄州,喜遇好友方山子,这与苏轼来说本是极大的宽慰;而友人闲适安贫的生活又给仕途迷茫的苏轼展示了生命的另一种鲜活,助他驱散心中块垒。人生幸事何其多,只怕你执拗于伤感!方山子以他对黑暗世道无比熟悉,他是过来人,所以见怪不惊。他用这种独有的神情来表达对苏轼的理解,对打击污蔑苏轼的那些奸邪小人的蔑视。他的表情与邀请,让苏轼感到一种远离政治的安宁。于此,我们读出了另一层情意,那便是苏陈二人之间的深厚友谊,读出的是对当时社会政治制度的辛辣讥讽,读出的是达观处世智慧练达人生态度。
  故言此处探究,极见苏轼行文细节之妙,方山子为人性情之真率,苏轼省己之释然。一品多悟,辞章并显,乃真正精选好文也!
  三、课后作业:方山子独来穷山中,究竟“有何得而然哉”
  方山子有志于用世,却不得赏识任用,仕进无门退隐以明志,可谓怀才不遇;方山子弃荣利功名而自甘淡薄贫贱,可谓真正的隐者风范。苏轼借方山子其人其心来抒写谪居黄山心态,,对大难不死的苏轼有不少的触动,作者结合自己当时被贬黄州的处境,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写方山子未尝不是自悲不遇,本文可以说是作者在黄州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在赞赏方山子的同时,也是在以此自喻自慰自励。借此题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本文写作意旨,迁移渗透“以彼之文探彼之情”的阅读方法。
  课罢,同学们喜不自胜,深感本文学习真切体会到了文意理解由表及里的过程和行文深入浅出的道理,更真实触摸到苏轼性情之完美。我亦激动不已,好文好技巧,不在于教师精讲溢美表演,只需引人入胜,学生便可欣然往之、自悟自得。企盼教材文章选录专家们切实关注读者心智情思,让我们的学生对教材选文“喜闻乐见”,爱上语文!
  四、课外链接
  苏轼记叙类散文中的“杂体”传记,能够写出人物的精神状态和内心世界,这与他主张文学作品“神似”、反对“形似”有关。如《方山子传》。此文是苏轼谪居黄州时,为贵公子陈慥所作的人物传记,确乎不同于一般“杂体”传记的写法,更不同于正史中传记的写法。第一段先概括叙述陈慥其人,并点出名方山子的原因。以下重点叙描方山子甘守清贫和任侠、隐居二三事。最后点出方山子家世有勋阀,可凭门荫得官,而且家资富饶。之后,宕开一笔,以“光、黄间多异人”、“不可得见”结束。全文用力叙描方山子的精神面貌,人物神态毕现,不愧是“传神”之笔。文章详略得当,如行云流水,体现了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风格。同类作品,还有《书刘庭式》等。
  参考文献:
  [1]张梦新:《中国散文发展史》,杭州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童林,男,汉族,江西南昌人,中学一级教师,江西省新建二中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注意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文学素养的培养。所以说将传统文化引入初中语文教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在现如今多样化的文化冲击下的选择。传统文化的引入,能够为初中语文教育提供大量的素材,同时也能够让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但是,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来将传统文化和初中语文教学有效的结合起俩,需要一线教师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思考。本文主要从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以及加
作为社会经济中最重要的参与者之一,商业银行的运营情况影响着整个社会经济的稳定。在过去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下,商业银行规模扩张可以支撑盈利水平的持续增长,但当经济增长
该文前言归结了资产证券化的基本知识,给出的资产证券化的含义,基本涵盖了资产证券化的主要特征.资产证券化经历了不断发展创新的过程,该文将其分为起步阶段、快速发展阶优和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进步与发展,对于中学英语教学提出越来越高要求。然而,当前中学英语教学中面临着教学观念与教学模式落后等问题。本文主要分析支架式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希望为促进初中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初中英语教学;教学质量  G633.41  伴随着初中英语教学目标不断提升,支架式教学方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对于提升初中英语教学的质量做出
该文介绍和分析了一些世界著名公司如朗讯科技、摩托罗拉和施乐等实施CVA战略中 的成功经验,总结了这些公司的不同做法,提出了将顾客满意评价、标竿学习和企业流程再造等策略
新闻媒介中的新闻评论都有它们的共性:有的放矢,具有强烈的新闻性;观点鲜明,具有高度的思想性;面向基层,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广播新闻评论是广播新闻的延长、深化、升华,在引导社会、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994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评论节目《新闻纵横》的开播,在广播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各省级电台都陆续推出了一批新闻评论性专栏,也称热点、焦点节目。地方台也广泛设置了此类节目,它在服务
进入年关,2016年的中国拍卖市场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回顾一整年,众多高价拍品带给我们的冲击不胜枚举,拍卖行在维护、拓展方面也是下足了功夫。尽管从数据上看,2016年的整体成
该文通过调查了解国外风险投资的发展历史和现状,研究探讨了风险投资发展的机制和所需的外部环境,从而提出中国应如何创造一个适合风险投资发展的机制和宏观环境.该文分为四
摘要: 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把素质教育贯彻于数学教学之中,使得数学学科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做出一定贡献。如何改进自己教学方法,从应试教育模式中转型,学会启发学生智慧潜能成为了广大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初中数学,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6  社会的进步,知识显得越来越重要,人们也普片意识到教育对于个人成长乃至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好的教育不仅增长见识,更
一、教学目标  1.情境中激发学生自主探索新知。  2.在活动中引导学生编制7的乘法口诀,寻找口诀的记忆规律。  3.联系实际用口诀,熟练口诀的应用,建立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4.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  难点:怎样去熟记并利用乘法口诀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七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