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阅读教学“整体感知”的途径(上)

来源 :作文周刊(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ternal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整体感知”是文本解读的第一步,对下一步要进行的文章局部的品味和具体问题的深入分析将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反之,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也会被肢解得支离破碎,无法从整体上欣赏、领悟到文章的灵动与鲜活。本文结合一些教学案例,探究、总结了快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有效途径,以期对语文教师的教学能有所帮助。
  关键词:朗读;复述;换题;猜想;活动;整体感知
  《盲人摸象》的故事中,每个盲人只摸了大象的一部分就说大象长得是什么样子,显然他们的判断是片面的。然而,在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中也存在着类似的现象,一些教师在解读、分析课文时,常常把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肢解得支离破碎,使学生无法从整体上欣赏、领悟到文章的灵动与鲜活。长此以往,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就会淡化,不利于其语文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高。因此,要想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就应在注重文本局部品味的同时加强对文本的整体感知。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快速、高效地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呢?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 反复“朗读”为抓手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朱熹也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确实,朗读很重要,通过反复地朗读能使学生领会文中词句的含义与作用,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因此,语文教师要根据文章的特点,让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去充分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沉浸到文本之中,使学生在读中感受文字的精当、语句的优美;感受节奏的跌宕、音韵的和谐;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这样就能从整体上快速地感知文章的灵魂和意蕴。如《安塞腰鼓》的教学片段:
  师:本文既是一篇诗意盎然的优美散文,也是一曲慷慨激荡、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语言凝练而极富动感,字里行间充满了阳刚之气、磅礴之势。下面,请同学们饱含激情地朗读课文。要求同学朗读的时候要读出轻重缓急,并在脑海里想象文中表演安塞腰鼓时的几幅画面。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激情地朗读课文。)
  师:根据刚才的朗读,你觉得你比较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这些句子写出了安塞腰鼓的什么特点?请说说你的理由。可以从写了什么(内容),怎么写的(词语、句子、修辞)以及表现出什么(情感、效果)等方面进行描述。
  生1:“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这三句各自独立成段,用虚写强调了安塞腰鼓使人产生的联想和感悟。另外排比和反复的大量使用使语句汪洋恣肆,气势恢弘,语言节奏明快,思维大开大合,表现出安塞腰鼓气吞山河的场面和震撼人心的力量。
  生2:“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句中的“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反复出现,形成了回环往复的气势,推动了情节和情绪向高潮发展,同时表达了作者对安塞腰鼓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生3:“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这句话从力量、声响的变幻和艺术的享受写安塞腰鼓的舞姿给人蓬勃的想象力。这里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和节奏感。
  ……
  分析:这篇文章在阅读前言里指出:“让我们大声朗读这篇文章,体会它那恢弘的气势,跟上它那铿锵的节奏,让我们的心灵随之激荡吧!”通过朗读,学生不仅初识了气势壮阔、节奏豪迈、情感火烈的安塞腰鼓,而且感受到了这篇散文诗中无比热烈、充满激情的语言美,体味到西北汉子的安塞腰鼓带给我们的力量的奔腾和生命的升华。这个教学片段教师紧紧地抓住本文语言节奏鲜明、感情强烈的特点,引导学生自由朗读,以读导学,以读促思,以读悟情,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对文章内容和情感的整体感知。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品析他们喜欢的句子,从而完成对安塞腰鼓的舞姿、响声、节奏等表演内容的了解和把握,直接进入到文章内容、情感的内核,有效地实现了文本局部的突破。
  二、“复述”课文巧穿插
  复述就是要求学生在初步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把课文主要内容有条理地叙述出来。复述课文不仅能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帮助记忆,而且能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其口头表达能力,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要注意的是,复述不是背诵,它是课文内容、语言、情感的内化、重组和表达的过程,因此切忌照本宣科。在阅读教学中,应恰当地运用复述训练,把整体感知与局部品味进行巧妙穿插,從而实现他们之间衔接过渡的自然、课堂教学的流畅和高效。
  如《范进中举》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然后用简洁的语言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认真浏览课文后复述课文。)
  师:根据刚才这位同学的复述,大家觉得范进中举喜极而疯的原因是什么?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众乡邻及张乡绅对他的态度各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怎样的众生相?
  (学生进入文本局部的学习,寻找表现胡屠户、众乡邻及张乡绅对范进中举前后不同态度的语句并加以品析。)
  分析:复述课文既是促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的有效途径,又是教师了解、检测学生是否把握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像上面的教学片段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让学生完成了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然后引导学生以谈感悟的形式巧妙地过渡到对文章局部的分析,实现了整体感知与局部品味的有机衔接。
  【作者单位:湖南省永兴县马田三中】
其他文献
内容提要:近年来,语文高考大纲微调不断,对于高中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要求愈加明确:更加注重体现语文的基础性与综合性,全面考查高中学生的语文能力以及人文素养。比如近些年国学热潮的兴起,再比如新的高考大纲修订内容通知(《关于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的通知》)中增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主张在语文中增加古代文化常识的内容,包括文言文、传统节日、民俗等。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
期刊
秋季开学伊始的升旗仪式上,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廖老师专门向全体同学宣讲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新版《小学生守则》的相关内容,号召同学们做一个遵规守纪,文明礼貌的好少年,共同努力,营造出学校良好的精神风貌。  一天上午,我正在上语文课,突然,廖老师轻轻敲门,进入了我们四(1)班的教室,并表示要临时打断一下,做一个小小的抽查测验。  廖老师笑容可掬地随机选取了几名同学,问的问题其实并不难,诸如“作为少先
期刊
教育部2016年9月20日宣布啟动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到2020年左右将初步形成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中考招生录取模式。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学业水平考试包含国家课程方案所设定的全部科目,“全科开考”“凡学必考”,不纳入总成绩的科目只作“合格”要求,旨在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门课程。  在前期部
期刊
作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令语文教师感到头痛的难题。如何进行作文教学以及如何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是困扰语文教师多年的问题,也是笔者一直关注并努力探索的问题。经过历年的摸索,多少有点体会,在此与教育界同仁一起探讨交流。  笔者认为,好作文不是讲出来的,“讲作文”也很难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教师应从细微处,引导,从多方面引导学生,使其写出好作文。  一、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所谓讲作文也只是讲作文的结构形式、表
期刊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没人能代替学生本人的学习。作为语文学习的其中一个方面,写作亦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因此,在写作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写作质量的高低。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和研究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及其发展的可能性,切实重视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兴趣一旦产生,就会成为取之不尽的动力源泉。  为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开辟作文的第二课堂迫在眉睫。目前有很多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
期刊
二、运用学法,引导学生由感而悟  学习方法的运用和实践是整堂课的关键,更是学生主体活动的重点和中心。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切忌盲目、草率。为防止适得其反,教师在教学中可分为三个阶段:质疑——解惑——感悟。  第一阶段:质疑。疑是思维的开端,创新的基础。有疑,才能去探索、去创新。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的质疑。引导学生读课文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再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没有问题的读
期刊
摘要:正确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是我们语文教师应尽的义务和重要职责。要想让学生成为自主阅读的个体,就必须帮助学生挖掘课外阅读资源,开展生动有趣的课外阅读活动,激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有效提高其课外阅读量。  关键词:提高;课外;阅读量;策略  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且在“总目标”
期刊
好的班主任在做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时,应努力做到:“深”“诚”“公”“正”。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了解学生要“深”  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深入了解和研究每一个学生的思想是教师做好学生思想工作至关重要的前提。只有了解了每个学生的特点,尽可能多的寻找和搜集学生的真实思想信息,掌握第一手资料,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才更有针对性。  了解的渠道有四个方面:  一是直接了解。就是充分利用课堂教学
期刊
切入点就好比文章的标题,一个好的标题能起到让人耳目一新、抓人眼球的作用。同理,一个好的切入点不仅能使教师在参加技能大赛时脱颖而出,也能使其在平时的授课中将一堂课讲得生动精彩,使学生在课堂45分钟里愉快地接受知识。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成功切入课文的范例。  鲁迅先生的文章一直以来被学生所畏惧。的确,先生的文章晦涩难懂,不是轻易能理解的。就拿他的《记念刘和珍君》来说,这篇文章的标题似乎有错别字——“
期刊
思维与语言往往不是同步的,语言常常滞后于思维,例如我们明明知道是那个意思,可就是找不到恰当的语言把它说清楚。学生在课堂回答问题也是这样,很多时候理解了,但回答起来却是词不达意,语无伦次,不知所云。这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回答清楚。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妨运用以下三种方法进行引导:  一、运用关联词  当学生回答问题语言表达不清时,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在回答时运用一些关联词。  例如在教学《负荆请罪》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