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赣南采茶戏是赣南最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之一,它历史悠久、形式独特、地方色彩浓郁,被誉为“中国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客家先贤创造的精神财富,是一项珍贵的客家文化遗产,是赣南人共同的精神家园。近两年来,赣南采茶戏进入到了全市中小学的校园,经过实践研究和接触,笔者认为对比不能仅仅理解为就是让学生唱唱歌、跳跳舞,而是要从提高学生素质,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的高度,要从巩固、培育和提升文化资源,培养人才,推进文化建设进程的高度来认识。将采茶文化融入校园文化规划建设中,融入社会主义荣辱观、诚信教育、感恩教育等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甚至融入到全民健身阳光体育活动中,让学生在感受采茶戏魅力的同时,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全国政协委员、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同志曾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DNA,要从娃娃抓起。”如今被列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赣南采茶戏已走进我们的校园,让孩子们零距离地接触到了它,无疑对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是一件大好事。孩子们除了学习好科学文化知识外,了解一些自己生长的这块红色土地、客家摇篮所留下的宝贵文化艺术遗产,传承先辈们热爱生活、辛勤劳动的一种精神,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作为一名长期在一线的文艺老师,笔者深知给孩子们提供一些与时代相符、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让孩子们提高艺术鉴赏力,陶冶情操,全面发展,更是责无旁贷。
赣南采茶戏从明末清初发展到现在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其内容以农村生活与男女情感为主,是草根文化的代表。400多年来,我们的祖辈在劳动中感悟,凭借天赋创作出灯腔、茶调、采茶戏。一路走来,赣南采茶戏依靠口口相传、手手相传、心手相传,虽然经历了很多波折,但艺术含量与艺术品质不断完善、不断发展。客观地说,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与全国其他戏剧形势一样,赣南采茶戏目前也面临新的挑战。在艺术多元化的今天,当赣南采茶调重又在耳畔响起时,老人们说“久违了”,中年人说“有点味道”,青年人说“蛮搞笑的”。如果让孩子们仅停留在一种传统的审美中,无疑很不利于孩子们的全面发展。
那么,如何寓教于乐,与时俱进地创作出具有采茶韵味的校园文化精品,让孩子们更乐于接受,并从中得到思想的启迪、情操的陶冶呢?
笔者的父母原来都在剧团工作,本人也是在剧团里长大的,与采茶戏接触的条件可谓得天独厚。记得年幼时,排练场边就是过家家的大本营,每当团里新戏彩排,我们就是首批观众,经常是大人新排的戏都还没正式上演,我们这些小家伙就可以成段地表演出来了。当听到哪段具有人物代表性的音乐响起时,我们就知道接下来哪个坏蛋要出场了,看到正面人物的亮相动作就知道演出结束了。至今谈起这些还让我津津乐道。当年年轻的演员们现如今早已成为赣南文化事业的领头人,但在我眼里他们是让我对采茶戏产生终身情结的启蒙者。他们唱的采茶调声声在耳,他们演的采茶戏历历在目,正是在他们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我的采茶戏情结早已在不知不觉中生根发芽。情结源于了解。要对一个事物产生情结,只有对它熟悉、了解甚至亲身参与才能有所体会。用赣州话说:让它成为自家的。两年来在我市中小学开展的“采茶戏进校园活动”,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让它走进校园,让孩子们融入到“采茶戏艺术”的情境中,去感受它,接纳它,喜欢它,并传承和发扬它。
创作出具有采茶韵味的校园文化精品,关键要从创新上入手,牢牢把握住孩子的认知规律,找准孩子的兴奋点。可以将采茶曲编成歌来唱,可以将现代的舞蹈元素融合进去。同时,也可以将现代器乐与采茶戏相结合,甚至可以把采茶戏同健身操、拉拉操等揉合在一起。
如《校园采茶韵律操》融采茶戏的基本元素于一体,节奏明快富于现代感,易于让孩子们接受。在推广上,学校也以课余为主,不造成学生的心理压力,让他们在游戏中接触传统文化。又如我参与编排的校园舞蹈《闹春》中,把采茶传统曲牌“对花”一段中“摘一朵芙蓉妹妹头上戴”的歌词改为“校园鲜花不能采,留得芬芳春常在”,赋予保护生态、爱护家园的新意。再如结合2008年抗雪救灾的事迹编排的校园情景剧《双双鞋垫送亲人》,这个节目不仅具有采茶韵味,更贴近了时代,把传统艺术与现代题材相结合,赋予了采茶戏新的活力。总之,只要有利于采茶戏的发展,一切形式都可以尝试。
自从赣南采茶戏进入到了校园,让本是草根文化的采茶戏重获生机,起到了诸多良性的连锁反应。采茶的种子一经播下,立即在菁菁校园绽放清新的茶花,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了赣南采茶戏的“粉丝”。呈现出“有人知”“有人爱”“有人学”“有人会”“有人干”“有成果”的喜人局面。在上学、放学路上,孩子们嘴里会不时哼着一两段采茶小调,讲一两句客家话对白,脚下也会来一两下“矮子步”。没有压力,没有负担,孩子们爱玩、爱新鲜的天性在采茶戏中得到满足。用家长的话说,小学生也会演采茶了;用孩子们的话来说,演起来是蛮有味道的。在采茶戏展演的现场,当台上孩子们尽情欢唱采茶调时,台下的家长们也随之齐声附唱,现场成了采茶戏大联欢。一些爷爷奶奶辈的家长当场激动地说:“我们又看到了自己儿时的景象,看到了采茶戏的希望。”此时此刻孩子高兴了,学校活跃了,家长满意了,社会认可了,传统文化普及了……这一切,无不印证了“赣南采茶戏进校园”活动带来的累累硕果。如今,更多的人和我一样有了这份采茶戏情结。我认为,赣南采茶戏要在校园中得以传承,就是要让孩子们建立起对采茶戏的这个情结,这个情结建立的过程就是熟悉、了解以及亲身参与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对她的爱。
茶香铺就成长路,曲乐悠悠情韵长。我的采茶戏情结随着时间流逝而越久越醇,笔者希望这份采茶戏情结在校园中能传播开来,带动学生们在曲韵茶香中真切地感受大地母亲留下的这份伟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并将赣南采茶戏继续弘扬发展下去。
(作者系江西省赣州市滨江第二小学副校长)
全国政协委员、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同志曾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DNA,要从娃娃抓起。”如今被列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赣南采茶戏已走进我们的校园,让孩子们零距离地接触到了它,无疑对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是一件大好事。孩子们除了学习好科学文化知识外,了解一些自己生长的这块红色土地、客家摇篮所留下的宝贵文化艺术遗产,传承先辈们热爱生活、辛勤劳动的一种精神,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作为一名长期在一线的文艺老师,笔者深知给孩子们提供一些与时代相符、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让孩子们提高艺术鉴赏力,陶冶情操,全面发展,更是责无旁贷。
赣南采茶戏从明末清初发展到现在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其内容以农村生活与男女情感为主,是草根文化的代表。400多年来,我们的祖辈在劳动中感悟,凭借天赋创作出灯腔、茶调、采茶戏。一路走来,赣南采茶戏依靠口口相传、手手相传、心手相传,虽然经历了很多波折,但艺术含量与艺术品质不断完善、不断发展。客观地说,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与全国其他戏剧形势一样,赣南采茶戏目前也面临新的挑战。在艺术多元化的今天,当赣南采茶调重又在耳畔响起时,老人们说“久违了”,中年人说“有点味道”,青年人说“蛮搞笑的”。如果让孩子们仅停留在一种传统的审美中,无疑很不利于孩子们的全面发展。
那么,如何寓教于乐,与时俱进地创作出具有采茶韵味的校园文化精品,让孩子们更乐于接受,并从中得到思想的启迪、情操的陶冶呢?
笔者的父母原来都在剧团工作,本人也是在剧团里长大的,与采茶戏接触的条件可谓得天独厚。记得年幼时,排练场边就是过家家的大本营,每当团里新戏彩排,我们就是首批观众,经常是大人新排的戏都还没正式上演,我们这些小家伙就可以成段地表演出来了。当听到哪段具有人物代表性的音乐响起时,我们就知道接下来哪个坏蛋要出场了,看到正面人物的亮相动作就知道演出结束了。至今谈起这些还让我津津乐道。当年年轻的演员们现如今早已成为赣南文化事业的领头人,但在我眼里他们是让我对采茶戏产生终身情结的启蒙者。他们唱的采茶调声声在耳,他们演的采茶戏历历在目,正是在他们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我的采茶戏情结早已在不知不觉中生根发芽。情结源于了解。要对一个事物产生情结,只有对它熟悉、了解甚至亲身参与才能有所体会。用赣州话说:让它成为自家的。两年来在我市中小学开展的“采茶戏进校园活动”,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让它走进校园,让孩子们融入到“采茶戏艺术”的情境中,去感受它,接纳它,喜欢它,并传承和发扬它。
创作出具有采茶韵味的校园文化精品,关键要从创新上入手,牢牢把握住孩子的认知规律,找准孩子的兴奋点。可以将采茶曲编成歌来唱,可以将现代的舞蹈元素融合进去。同时,也可以将现代器乐与采茶戏相结合,甚至可以把采茶戏同健身操、拉拉操等揉合在一起。
如《校园采茶韵律操》融采茶戏的基本元素于一体,节奏明快富于现代感,易于让孩子们接受。在推广上,学校也以课余为主,不造成学生的心理压力,让他们在游戏中接触传统文化。又如我参与编排的校园舞蹈《闹春》中,把采茶传统曲牌“对花”一段中“摘一朵芙蓉妹妹头上戴”的歌词改为“校园鲜花不能采,留得芬芳春常在”,赋予保护生态、爱护家园的新意。再如结合2008年抗雪救灾的事迹编排的校园情景剧《双双鞋垫送亲人》,这个节目不仅具有采茶韵味,更贴近了时代,把传统艺术与现代题材相结合,赋予了采茶戏新的活力。总之,只要有利于采茶戏的发展,一切形式都可以尝试。
自从赣南采茶戏进入到了校园,让本是草根文化的采茶戏重获生机,起到了诸多良性的连锁反应。采茶的种子一经播下,立即在菁菁校园绽放清新的茶花,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了赣南采茶戏的“粉丝”。呈现出“有人知”“有人爱”“有人学”“有人会”“有人干”“有成果”的喜人局面。在上学、放学路上,孩子们嘴里会不时哼着一两段采茶小调,讲一两句客家话对白,脚下也会来一两下“矮子步”。没有压力,没有负担,孩子们爱玩、爱新鲜的天性在采茶戏中得到满足。用家长的话说,小学生也会演采茶了;用孩子们的话来说,演起来是蛮有味道的。在采茶戏展演的现场,当台上孩子们尽情欢唱采茶调时,台下的家长们也随之齐声附唱,现场成了采茶戏大联欢。一些爷爷奶奶辈的家长当场激动地说:“我们又看到了自己儿时的景象,看到了采茶戏的希望。”此时此刻孩子高兴了,学校活跃了,家长满意了,社会认可了,传统文化普及了……这一切,无不印证了“赣南采茶戏进校园”活动带来的累累硕果。如今,更多的人和我一样有了这份采茶戏情结。我认为,赣南采茶戏要在校园中得以传承,就是要让孩子们建立起对采茶戏的这个情结,这个情结建立的过程就是熟悉、了解以及亲身参与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对她的爱。
茶香铺就成长路,曲乐悠悠情韵长。我的采茶戏情结随着时间流逝而越久越醇,笔者希望这份采茶戏情结在校园中能传播开来,带动学生们在曲韵茶香中真切地感受大地母亲留下的这份伟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并将赣南采茶戏继续弘扬发展下去。
(作者系江西省赣州市滨江第二小学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