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骨折患者血小板及凝血功能检测

来源 :健康体检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veboy07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急诊骨折患者血小板及凝血功能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急诊骨折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骨折单发或多发(≥2处)分为单发组(58例)与多发组(40例),两组均检测血小板与凝血功能指标,并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入院时、术后24h时PLT、APTT比较差异显著(P<0.05),而PT、TT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急诊多处骨折患者多处于高凝水平,进行血小板与凝血功能测定可为诊断与预后提供参考依据,值得借鉴。
  关键词:急诊骨折;血小板;凝血功能;价值
  骨科创伤疾病比较常见,近几年建筑事业、交通运输事业发展快速,各类意外骨折创伤事件增多,其中急诊骨折患者也较多,需加强重视。有研究指出急诊骨折患者创伤后血小板有增多趋势,而且还有凝血功能异常现象,为此可根据血小板与凝血功能指标进行诊断,评估预后。为了探讨急诊骨折患者血小板及凝血功能检测的临床价值,本研究就我院收治的98例急诊骨折患者实施了研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纳入对象共计98例,全部是我院接诊的急诊骨折患者,入组时间2015年1月—2017年12月。纳入对象有完整资料,确诊满足骨折诊断标准,并排除糖尿病、肝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凝血功能异常等患者。根据损伤单发或多发(≥2处)分为单发组(58例)与多发组(40例),单发组:35例男性,23例女性;年龄(37.8±4.3)岁(18~74岁);车祸伤31例,高处坠落伤20例,其他7例。多发组:25例男性,15例女性;年龄(37.3±4.7)岁(17~76岁);车祸伤24例,高处坠落伤13例,其他3例。前述资料上两组患者对比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
  1.2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时、术后24h进行血小板与凝血功能指标测定,抽取外周静脉血1.8ml,置入抗凝管中,抗凝剂与血液比例1∶9,充分混匀,以3000r/min离心,时间10min,将血浆分离后测定血小板、凝血功能指标。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入院时、术后24h时血小板(PL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并比较分析。
  1.4统计学处理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分析本研究数据,PLT、APTT、FIB、D-D以均数(x珋±s)、t检验处理,将P≤0.05为统计学有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在入院时、术后24h时PLT、APTT比较差异显著(P<0.05),而PT、TT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3讨论
  近几年国内交通工具增多,意外事件则频繁发生,使得骨折疾病发生率逐年升高。从有关文献中看出,骨折创伤患者多有静脉血血小板增多表现。本研究就我院收治的98例急诊骨折患者作为对象,根据骨折单发或多发(≥2处)分为单发组与多发组,均测定血小板与凝血功能指标,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入院时、术后24h时PLT、APTT比较差异显著(P<0.05),而PT、TT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血小板增多症可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而骨折创伤多是继发性,且多为暂时性,分析原因在于血小板受血液中血小板生成素调节,促使循环中增多,白细胞介素刺激,使得巨核细胞增生,从而造成血小板增多。骨折创伤后血小板增多对诊断与预后评估有指导价值,成为研究主要指标。同时,急诊骨折患者损伤严重,24h血浆中FⅦ:C和vWF水平升高,加上血管内皮损伤,内凝血系统被激活,使得机体短期内呈现出高凝状态,为此凝血功能指标也有一定的應用价值。综上,急诊多处骨折患者多处于高凝水平,进行血小板与凝血功能测定可为诊断与预后提供参考依据,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孟昭军.骨折患者监测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和血小板指标的意义[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4,17(9):1477-1478.
  [2]张培根,衡孝来,吴文涛,等.不同年龄段多发性创伤骨折患者围术期凝血及血小板功能的变化[J].血栓与止血学,2016,22(3):303-306.
  [3]刘源.骨盆骨折患者围术期血小板相关指标及炎性指标的变化[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5,21(1):77-79,82.
  [4]方永美,王平均,张华威,等.不同年龄多发性骨折患者血小板参数和凝血指标的时相改变[J].白求恩医学杂志,2015,15(4):347-349.
  [5]吴盛荣.骨折患者早期凝血功能变化临床意义的探讨[J].当代医学,2011,17(12):83-84.
  东莞市黄江医院 广东东莞 3636320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探究护理延伸服务联合健康教育在白内障内患者术后随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从2019年10月到2020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0名白内障手术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原则将患者分成两组,对对照组的患者进行常规出院指导以及常规的随访,对观察组的患者进行护理延伸服务联合健康教育,对两组患者手术眼的感染情况、焦虑抑郁评分以及生活质量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感染情况明显较少,另外观
期刊
摘要: 本设计为一种多功能导管固定夹,属于医疗器械领域。管道梳理夹包括:主夹体,其包括两个夹持件、转轴和扭力弹簧;连接件,其呈弓形,所述连接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转轴的两端固定连接,连接件中部位于两个所述夹持件的抓捏部之间或上部;连接件上端面的中部设置有连接柱;转盘,其装设在所述连接件的上端面,转盘的中部设置有连接孔,所述连接孔与所述连接柱为转动连接;和导管夹,其数量为若干个,所述导管夹并排地装设在所
期刊
胃癌是较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手术是胃癌治疗的主要方法。胃癌患者具体手术治疗方法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较多因素,比如患者耐受性、病理分型、临床分期、病变部位、病灶大小等。常用的根治性手术如全胃切除术、远端胃切除术、近端胃切除术等。胃癌患者的预后会受到较多因素影响,除了手术方法选择外,手术室护理要点与具体方法也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那么胃癌手术室护理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如何促进胃癌患者术后的快速康复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舒适护理在妇产科手术护理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10例妇产科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对患者进行一定的基础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之上给予舒适护理,主要包括心理护理、术中的舒适护理和术后的疼痛护理等。比较两组患者的镇痛效果和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观察组镇痛优良率为94.5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18%,差异具有统计
期刊
摘要:目的:了解和探究人性化管理理念在重症医学护理中的应用以及相应的临床价值,进而能够有效的提高重症监护室护理人员的职业素质和工作效率。方法:分别随机选取我院的30名重症监护人员,并均分为两组,第一组人员作为实验组进行人性化的管理形式,第二组人员作为对照组,采取普通的护理管理理念,两组护理人员分别对2013年-2014年来我院就诊的50例重症患者进行护理工作。结果:第一组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及其特点,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探讨如何通过有效的护理管理措施减少和避免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2020年12月所发生的200例各类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析,从而探讨相应的对策和措施。结果:通过统计分析后不难发现,新入职护士、低年资护士是易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主要人群。结论:医院应优化和加强护理管理,给予护理人员针对性的培训措施,合理分配人员,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将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干预应用于肝胆外科疾病病人围手术期的具体效果。方法:实验将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作为研究时段,研究对象为在此期间至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肝胆外科疾病患者,在获得患者同意后随机挑选其中130例纳入实验,并采用双色球分组法进行分组,抽到橙色球的患者为对照组,黑色球的患者为实验组,每组65例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传统护理干预,实验组同时给予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干预,护理结
期刊
摘要:目的对骨科患者感染伤口病原菌的种类及其耐药性进行分析,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7年9月期间216例骨科伤口感染的患者进行研究,采集其伤口部位的分泌物标本进行分离培养,对病原菌的菌种鉴定和耐药性分析采用PhoenixTM100微生物鉴定仪和K-B法进行,并对检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216例骨科感染的患者中共分离出270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119株,革兰阴性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测对降低血液病漏诊及误诊的作用。方法:研究时间2020年6-12月,临床血常规检查患者22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测和外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查,两种检查结果比较及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测结果统计。结果: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查异常率84.55%,低于血细胞形态学检查91.8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92,P<0.05。外周血细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SBAR沟通模式在急诊重症监护室护理交接班中的应用效果及满意度。方法:研究对象(2018.06-2020.06急診重症监护病人)取样86例,双盲法分组,交接班时分别实施SBAR沟通模式(n=43,研究组)和常规交接模式(n=43,对照组),比较满意度及应用效果。结果:对照组有4.66%(2/43)出现尿管脱落事件,有6.98%(3/43)出现跌伤,有2.33%(1/43)出现褥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