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救灾见真情

来源 :湘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zengb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政府医疗队队员在抬运尼泊尔地震伤员

  2015年4月25日14点11分,尼泊尔中部山区发生里氏8.1级强烈地震,给包括首都加德满都在内的广大地区带来了灾难性的破坏。地震造成8500人遇难,2万余人受伤,至少60万栋房屋被毁,800万人受灾。尼泊尔政府紧急呼吁国际社会提供援助。

中国展开大规模援尼救灾行动


  地震发生后,作为尼泊尔的亲密邻邦,中国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当天,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和外交部长王毅分别就此向尼泊尔总统亚达夫、总理柯伊拉腊和外长潘德致电慰问,对不幸遇难者表示沉痛哀悼,对遇难者家属和受伤人员表示诚挚慰问。习主席在慰问电中表示:在此危急时刻,中国人民愿坚定地同尼泊尔人民站在一起,中方愿向尼方提供一切必要的救灾援助。
  为表示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对尼泊尔抗震救灾的坚定支持,中国政府立即派遣多支地震救援队和医疗队奔赴尼泊尔,并先后于4月26日和28日宣布向尼泊尔政府提供总价值为6000万人民币的紧急救灾物资援助,包括5100顶帐篷、1.8万条毛毯、367台发电机、1万件急救包和10台净水器等,帮助尼方开展救灾和安置工作。首批紧急救灾物资于28日空运至加德满都,其余物资也于5月10日前全部运抵尼泊尔。应尼泊尔政府请求,中國政府于5月3日派出西藏武警总队交通大队500名官兵进入尼泊尔,迅速抢通了科达里至加德满都公路(中尼公路尼泊尔境内路段)。这条公路因“4?25”地震造成多处塌方,损毁严重。5月13日,尼泊尔发生7.5级强余震,中国政府决定向尼提供第三轮救灾物资援助,主要包括雨苫布、帐篷、家庭健康包等,总价值约8000万元人民币。

中国国际救援队第一时间奔赴灾区


  地震发生第二天,中国紧急派出中国国际救援队赶赴尼泊尔。4月26日凌晨,天色未明,中国国际救援队的队员们已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集结完毕,整装待发。尼泊尔驻华大使马斯基也在夜色中赶到机场为队员们送行。他说:“我代表尼泊尔政府和人民向中国表示感谢。患难见真情,中方第一时间向尼泊尔派出救援队,尼泊尔人民将永远记住中国的支持和帮助。”
  中国国际救援队由62名搜救队员、医护人员、地震专家、技术保障人员组成,携带有搜救、医疗等救援设备及6条训练有素的救生犬。多数队员参加过汶川、玉树、芦山及日本、海地、巴基斯坦等多次国内外地震救灾,具有丰富的救援经验。
  中国国际救援队于4月26日抵达加德满都,是第一支到达尼泊尔的国际救援队。他们抵尼后,顾不得旅途疲劳,立即展开救援。当天,救援队成功救出一名被埋压了24小时的幸存者。接着,救援队又在加德满都西北部一栋倾斜的楼房下发现了生命的迹象,一名21岁名叫John的青年被层层叠叠的楼板压在了一楼。这座楼1层至4层完全倒塌,整体依靠一面已经倾斜的墙体支撑,随时有彻底倒塌的危险,而被困人员正位于该墙体附近。为避免造成墙体二次坍塌,不能对该墙体进行破拆,救援难度极大。由于作业空间狭窄,承重墙随时可能坍塌,救援队只能安排两人一组,小心翼翼地手工剪除钢筋,清理泥土。经过24小时破拆和掘进,终于打通一条狭小的生命通道,向被困的青年递送了饮水、葡萄糖和生理盐水。又经过整夜挑灯夜战,28日凌晨4时,被困了62小时的青年终于获救。
  到29日止,中国国际救援队已经对加德满都市正北、东北、西北3个方向的主要搜救区域完成搜寻。随后,救援队又开赴尼泊尔地震震中地区的廓尔喀县,继续对可能幸存的受困人员进行救援。
  负责加德满都救援的尼方现场指挥官萨若吉评价中国国际救援队说:“这是一支了不起的救援队!我们看到的,都是他们不顾个人安危、全力救援的身影。他们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赴尼泊尔救援的,除了中国国际救援队外,还有原成都军区十四集团军工兵团国际地震救援队、中国蓝天救援队、兰豹救援队等。

医疗救援队救死扶伤不辱使命


  中国政府医疗队由四川省人民医院等医疗、卫生、疾控部门的60人组成。4月26日接到通知的队员没有丝毫犹豫迅速赶到集结地。他们中有的妻子刚刚分娩,有的父亲还在住院,有的爱人出差孩子没人管,但为了帮助我们的友好邻邦战胜灾难,他们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当晚23:30队伍集结完毕赶赴机场待命。27日凌晨,医疗队乘专机从成都起飞,飞越珠穆朗玛峰,两个多小时后抵达加德满都机场。然后换乘大卡车,奔赴加德满都以北35公里的杜里凯尔,立即开展医疗救援。
  医疗队抵达尼泊尔时,正是灾后救援的黄金时间。由于伤员较多,医疗队决定“边搭建帐篷医院边救治”,一边派出部分专家赴附近医疗病区协助诊疗伤员,一边派部分队员在住地开设临时医疗点救治伤员,其余队员分头进行帐篷医院搭建和设备安装等工作。医疗队携带的12.3吨援助物资,全靠人力一点点从卡车上卸下来,然后通过医疗队员和尼方军人组成的长蛇阵运往山坡上的空地。天黑前,他们在营地竖起了7顶帐篷,优先用作诊室、手术室等。队员们将最好的帐篷提供给地震伤员,自己则住在小小的单人帐篷内。医疗队抵达当天短短几个小时,就收治伤员83人。第二天,帐篷医院正式开诊,全体队员超负荷运转,在伤员急增、暴雨骤降的情况下,又救治了168个人。队员们抵达尼泊尔后忙于救治工作,吃了两天干粮后,才吃上热饭热菜。
  医疗队的帐篷医院与当地唯一的公立医院杜里凯尔医院和当地军方医院合作,接收了转来的各类伤员400余人,又将经手术和诊治后的伤员100余人转往当地医院。医疗队还派出数十人次的专家,到当地医院指导危重伤员的救治工作,还指导救活了一名伤情严重的中国女公民。医疗队在驻地及周边地区还积极开展防疫工作。4月29日,医疗队还派出六人医疗防疫组赶赴120公里外位于震中的葛洲坝集团下属企业工地,救治中方受伤人员并对300余名员工进行卫生防疫培训。医疗队还向在加德满都的中国民间救援组织和志愿者,提供了一些急需的医疗药品。   中国政府医疗队一到杜里凱尔,就受到当地群众和驻军的欢迎。他们主动前来帮助卸载搬运救灾物资,搭建帐篷,只要能插上手的事他们都会做。为了保障医疗队人员、物资的安全,军方还派人24小时警戒。当地的畜牧局主动将办公室让出来作为医疗队的临时指挥部,坚决不收取任何报酬。帐篷医院建起当天,就有许多年轻的尼泊尔志愿者来到营地,或帮忙搬运,或照顾伤员,或担任翻译。志愿者的加入使医疗队与不懂英语的病人的沟通更加便利,能够更加准确地掌握病人的病情和感受,让医疗队救治工作的开展更加顺畅。经过10余天的奋战,中国医生与志愿者和当地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截至5月7日,中国政府医疗队共搭建大小帐篷近200顶,救治伤员606名,其中重伤员117名,开展医疗巡诊2543人次、各类手术276台次。积极做好卫生防疫、饮用水检测和灾后防病宣传培训,共计消毒6万平方米、灭蝇1万平方米。在尼方召开的有中、美、英、德等国医疗队参加的国际救援联席会上,中国医疗队获得高度赞扬。
  中国政府医疗队高效、有序的医疗救援工作充分展示了中国形象,增进了中尼人民的友谊,赢得了国际赞誉。尼卫生部副部长等官员到驻地看望慰问医疗队队员,对中国政府医疗队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克服重重困难连续高强度作战的精神表示感谢和敬佩。联合国和欧盟负责救灾的官员到中国医疗队驻地视察后,对救援队高效有序的工作也表示高度赞赏。5月8日,第二支中国政府医疗队抵达这里,与首支中国政府医疗队完成交接。首支中国政府医疗队在尼泊尔工作13天并交接工作后,临行前,尼政府、军方和当地人民送来锦旗和纪念品,尼政府还为每位队员颁发了救援荣誉奖章,对首支中国政府医疗队的工作表示充分肯定和由衷的感谢。首支中国政府医疗队也向当地政府、军方和一些组织机构回赠了锦旗和纪念品,以感谢他们对医疗队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参加尼泊尔灾后医疗救援的,中方除了中国政府医疗队,还有中方医疗防疫队、中国红十字国际救援队以及中方援建尼泊尔的医院和中国常驻尼泊尔的医疗队。
  赴尼泊尔的中方医疗防疫队59人于4月29日抵达尼泊尔,协助并指导尼方开展灾后防疫工作,并为尼方培训了1000名防疫人员。
  赴尼泊尔的中国红十字国际救援队是由武警总医院和华山医院16位专家团队组成的。该队队员们多次执行国际救援任务,经验丰富。该队的主要任务是医疗救援、检验、消毒和防疫。他们于4月30日飞抵加德满都。尽管经过连续近10个小时的转机飞行已经很疲惫,但是大家都没有休息,立即开始准备工作。其中,队长陈金宏马上带领队员驱车寻找地方宽敞、适合救治的地方搭建流动医院,一直找到凌晨1点才返回驻地。5月1日上午,他们选择在加德满都以东30公里、受灾严重的巴德岗市一片空地上搭建起流动医院。



  巴德岗市有许多著名古迹,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的世界文化遗产。“4?25”强震使许多著名古迹损毁严重,到处是废墟和坍塌的断垣残壁。地震后,很多灾民住在不透风的低矮帐篷中,中午气温高达35摄氏度,到处是苍蝇,生活环境非常恶劣,许多民众出现了感冒、腹泻及皮肤感染等症状。5月1日,中国红十字会国际救援队队员分成3个组到各个点巡诊,并派发药品,由翻译交待患者如何使用中国药品。
  当天下午,救援队收到来自中国的民间组织明球救援队的报告,说在巴德冈市附近一个边远小村,有一位孤寡瘫痪老人在地震中双腿及背部受伤,伤处溃烂,急需救治。陈金宏立即带领两名医生驱车20公里,赶去现场救治。半路上车开不了了,他们只好下车徒步走了两公里。在一个小山坡上,他们见到一个仅1米见方的小帐篷内有位名叫那瓦切?巴哈杜尔的78岁老人。他地震时背部受伤,已无法平躺,双腿炎症很严重。他们先为老人清创,再做包扎和伤口处理。同时嘱咐同村村民帮老人将帐篷打开,把铺盖放到阳光下晾晒,把老人也抬到外面晒太阳,并约好第二天再来换药。村民们看到中国医生的精心治疗都连声感谢,告别时感动地大声喊:“Chinese,Chinese!”
  中国国际红十字救援队3个组每到一处,都成了最受当地百姓欢迎的嘉宾。无论大人还是小孩,见到救援队人员,都会用中文说:“你好!”“谢谢中国!”
  中国援建的加德满都公务员医院经受了8.1级强震的考验,没有任何损毁,这所医院也加入了救治伤员的工作。
  中国还有一支常驻尼泊尔的医疗队,地震后也投入了紧急救援,救治了数百名伤病员。
  据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说,至5月3日,中方医疗队在尼累计巡诊两千余人次,救治伤员近千人,并协助尼方制定了灾后卫生防疫技术方案。

在尼中国企业救援成百上千当地居民


  尼地震发生后,葛洲坝水电集团尼泊尔分公司、在尼的中资企业协会、凤凰宾馆等纷纷向尼泊尔居民和滞留在尼的中国游客提供帮助,还有一些中国游客主动留下“转身”做志愿者。他们的行动体现了一种大爱的力量,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危难时刻的重要体现。
  葛洲坝水电集团尼泊尔分公司在特里苏里建设水电项目。地震发生后,1000多名当地居民房屋倒塌,无家可归,一下子涌进基地向中国企业求助。尽管该项目办公楼也被震坏,企业的12名员工也住在草地上搭建的帐篷里,但他们仍向这些避难居民提供了水和食品,为他们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他们还用设备把通往加德满都的道路打通,使生活和救灾物资能运到这里。
  在加德满都的尼泊尔中资企业协会也派车将大批大米、纯净水、药品运往该项目工地,救援当地无家可归的居民。
  除了帮助尼泊尔居民外,中资企业协会也为滞留在尼的中国游客提供帮助。他们每天为滞留在加德满都国际机场的中国游客送去200份饭菜,帮助大批游客度过煎熬的前两天。中国国际救援队和民间救援队来到尼泊尔后,中资企业协会又主动为他们在尼的救援行动提供便利,如协调交通、采购等事宜,并提供必要的生活用品。中资企业协会会长由中国葛洲坝集团驻尼泊尔首席代表袁志雄担任,他说:“虽然我们也是难民,企业的两个项目都已经停工,但我们协会是在中国驻尼泊尔大使馆领导下的协会,困难再大也要为救灾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在加德满都泰米尔区有一家中国人江自强经营的凤凰宾馆。地震当晚,加德满都弥漫着恐慌气氛,绝大多数宾馆、饭店都停止营业了,但江自强决定:从当晚起,向住在凤凰宾馆的所有人员提供免费食宿服务。在黑暗的泰米尔区,灯火通明的凤凰宾馆如黑夜里的灯塔,吸引了当地居民、中国和欧美游客等纷纷前来。地震后,凤凰宾馆40多名工作人员跑得只剩下了5名,为保证住在宾馆的人员的吃饭问题,江自强几乎凡事都亲力亲为,一大早就开车去采购粮油蔬菜。多名逗留在宾馆的游客也自发帮忙,分担接待求助的人员、端菜洗碗、运送物资等事情。自“4?25”地震以来,该宾馆每天为超过500人次免费提供食宿服务。在凤凰宾馆,10多个地震后滞留在此的游客在宾馆门柱上写了一条标语:“同舟共济,共度难关,为凤凰宾馆点赞!”
  除了凤凰宾馆的江自强,还有自费租用直升机救援中国登山队员的面馆老板李亮、为中国救援队免费送饭的川菜饭馆老板孙术英、免费向华人和当地居民供餐的饭店老板杨建国等,他们都在积极地为尼泊尔的灾后救援工作作贡献。此外,一些中国游客灾后没有急于回国,而是选择留在地震灾区作为志愿者参加救灾工作,他们在机场、商业区举着“中国志愿者”的标牌,为所有人提供翻译、信息咨询、寻亲或送水送粥等服务。有两名志愿者发现加德满都附近山上一個村庄,有上千人因房屋倒塌只能睡在地上,没有帐篷或雨布,极易生病。他们就带着当地人辗转各处寻求帮助,解决了帐篷问题。
  中国普通民众也十分关心尼泊尔地震灾情,并积极伸出援手。在震后一周内,有近26万名中国民众通过互联网向尼灾区捐助善款。每天都有许多中国人前往尼泊尔驻华使馆献爱心。震后10余天,尼驻华使馆已募集到40万美元民间善款。

中国救援行动受到广泛赞誉


  中国对尼泊尔的无私援助赢得了尼泊尔和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许多政府官员和学者纷纷表示,中国在尼泊尔困难之时伸出援手,体现了中国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展现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中国正在以实际行动构建患难与共、相互支持的周边命运共同体。


中国救援队向尼泊尔灾民发放粮食

  尼泊尔总统亚达夫在接受《人民日报》等中国媒体记者联合采访时说:患难见真情,在这场尼泊尔的全国性灾难面前,中国人民选择了与尼泊尔人民团结在一起,中国是尼泊尔真正的朋友。多个中国救援队在不同地方日夜工作,救出了很多尼泊尔人,他们做得很棒,很好地帮助了尼泊尔政府和人民。震后中国领导人第一时间发来慰问电,向尼泊尔表达真诚的慰问,令我深受感动。我对中国表示最真诚的感谢和感激。
  尼泊尔卫生部公共卫生司司长哈利士表示:尼泊尔全国75个县中,30个县受灾严重。多亏中国派来这么多救援队,他们向尼泊尔赠送了食品、药品、水、帐篷等物资。永远感谢中国政府。患难见真情,中国是尼泊尔可靠的、值得信赖的、始终如一的朋友。他特别指出:中国救援队技术先进,经验丰富。中国医疗队尊重尼泊尔人,他们在提供医疗服务时都会征得尼泊尔人的同意,他们的工作非常棒。
  尼泊尔红十字会秘书长达克瓦说,中国红十字会给予尼泊尔很多医学上的支持,地震后向尼泊尔提供了必需的物品。
  在尼泊尔召开的联合国救援协调会上,尼泊尔军官对中国救援队的搜救行动表示感谢,称赞中国国际救援队是一支伟大的救援队。
其他文献
读原著,释原义,悟原理。从本期开始,本刊邀请张素华和周炳钦两位党史专家主持撰写系列导读毛泽东著作的文章,以期从“最好的教科书”中汲取党员营养和智慧,助益新时代党政领导干部观察真世界、研究真问题、探寻真办法。  一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  你对于某个问题没有调查,就停止你对于某个问题的发言权。这不太野蛮了吗?一点也不野蛮,你对那个问题的现实情况和历史情况既然没有调查,不知底里,对于那个问题的发言便一定
期刊
从为救危亡远赴重洋,到投身革命戎马半生,直至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科技事业鞠躬尽瘁,聂荣臻将自己的毕生心血奉献给了党和国家。他生前所写的三封书信,从不同角度诠释了他为国为民的精神。  初心:“四万万全胞之均能享安乐”  在重庆江津区艾坪山下的聂荣臻元帅陈列馆内,有一面4米多高的展示墙总会引起人们驻足瞻望,这面墙上镌刻着这样一封家书:  父母亲大人膝下:  不得手谕久矣。海外游子,悬念何如?又闻川战复
期刊
夜里,阳光没有了,我变成一股冷气,我真恨自己,连一点温暖都给不了妈妈。远远的,我看见妈妈和一个阿姨在推让一件大衣,后来,妈妈和阿姨蜷缩着,挤到一起。  天亮了,那个阿姨却再也没有醒来,她永远睡在了雪山上。妈妈穿着阿姨留下的大衣,蹒跚在黎明的曙光里。她又咳嗽了,我真担心……我流泪了。我的泪水凝冻成雪花,在妈妈面前飞舞。  过草地时,我变成一滴雨水。可是,我真想变成一块圆圆的月饼。那天,妈妈在月光下对
期刊
2018年11月18日,一本近20万字的《不能忘却的历史——湘潭市雨湖区红色景点纪实》摆放在中共湘潭市委副秘书长、市史志办党组书记、主任易小兰的办公桌上,这是宋定一编纂的又一党史著作。  出任联络组组长  宋定一,1948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出生于一个革命干部家庭。1968年高中毕业后,下放茶陵县七地公社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一千就是6年。在农村时,他先后3次招工,但次次都因政审(祖父系地主,加之有
期刊
刘柏林在2018年涟源市中共党史暨党史联络工作会议上发言  在2018年5月娄底市召开的全市党史工作会议上,一位耄耋老者深情地讲述了自己在党的光辉指引下,不断战斗和成长的经历,当他讲到自己在有生之年,不惜残年余力,致力于党史和党史联络工作的时候,情动于衷,不禁潸然泪下。与会人员不由得鼓起掌来,对老者表达由衷的敬意。这位老者就是涟源市中共党史联络组组长刘柏林。他是个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的人,为该市
期刊
党的六大会址,一座建在境外的中共党史展览馆  这次赴欧洲开展党史资料征集和文化交流活动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参观中共六大会址,征集党的六大湘籍代表和湖南早期赴苏联留学人员的相关资料,开展“党的六大与湖南”专题研究,加强和推进湖南党史部门与俄罗斯中共六大会址纪念馆有关资料的交流共享。  2018年6月26日中午,我们从莫斯科的伏努科沃机场下飞机后,经与莫斯科中俄文化交流中心工作人员沟通,直接驱车前往莫
期刊
几天后,部队攻下遵义城。我们竟奇迹般地分到一些米面,还有肉。  方阿姨说,还有八天就要过年了。我们得赶紧彩排!  彩排开始——方阿姨让我当报幕员。还没等我报幕,眼镜叔叔、大胡子爷爷,还有很多的叔叔、阿姨,就争先恐后地上场了。  该我了!在方阿姨的口琴和眼镜叔叔的笛子伴奏中,我翩翩起舞。我觉得自己变成了一朵正在绽放的迎春花。方阿姨、大胡子爷爷、眼镜叔叔,还有其他的叔叔、阿姨,也都和我一样,化作一簇簇
期刊
彭德怀是德高望重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党、国家和军队的杰出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重要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同时也是从湘潭乌石彭家围子走出的“一个勇敢的农民的儿子”。他用赤胆忠心和钢铁脊梁树起了一个人民至上的高贵灵魂,留下了为人民勇于担当的伟大精神。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永远受到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的由衷怀念和爱戴。彪炳史
期刊
2018年7月22日,纪念平江起义90周年座谈会现场照片  历史上的平江,既是平江起义的爆发地,又是创建发展湘鄂赣苏区的中心和大本营,是中国革命的发源地之一。1928年7月22日在平江县城爆发的平江起义,犹如一声平地惊雷,在大革命失败、中国革命遭受严重挫折的紧要关头,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平江起义前后,平江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不怕流血牺牲,前仆后继英勇斗争,为革命事业付出了巨大牺牲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