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探究活动教学是数学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但课堂还存在不少学生探究兴趣不浓或探究效果不佳的现象,笔者认为教师课前在设计探究活动时若关注到学生生活实际和知识储备,能有效地优化数学探究活动。
【关键词】探究活动;生活实际;知识储备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新课标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现行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中设置有较多的“思考”及“探究”栏目,因此,探究活动的教学是数学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但笔者在几年的观课中也发现在不少活动中学生探究兴趣不浓或探究效果不佳的现象,笔者认为课前从学生实际出发合理设计是优化探究活动的基础。
一、探究活动设计要关注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乐探
教师是教材的实施者,虽然教师要对教材具有敬畏之心,但也不能对教材盲目迷信,不能所有的课都生搬硬套教材而授课,在实际教学中有些环节还要根据本地区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不违背编者意图的前提下对教材进行二次加工后再使用,方能达到最佳效果。
如七年级上册“有理数乘法”这一课,人教版教材的安排是:从观察3x3=9,3x2=6,3x1=3开始,发现“随后一个乘数逐次递减1,乘积逐次递减3”的规律,再把这个规律用到“正数负数”“负数正数”“负数负数”,最后让学生归纳出有理数乘法法则。教材为学生搭建一个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这些数学活动经历有理数乘法法则的归纳过程,从中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数学规律的方法、让学生逐步学会归纳、概括。一次,笔者到某学校听课发现学生对这几个纯数字探究规律的数学活动探究热情不高,探究活动半途而废。考虑到本校是一所农村初中学校,大部分学生是留守儿童,学生的探究能力较弱,且七年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以感性优先的特点,笔者与授课教师重新设计探究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如下:
师:我们班很多同学的爸爸都是在工地上打工,我们知道在工地上打工工作很不稳定,每个月工作的天数不一样,有的月份多工作几天,有的月份少工作几天,下面我们来帮爸爸们算账:
在工地打工,有活干时每人每天的收入是100元,还免一天的伙食费;没有活干时不但没有收入每人每天还要交20元的伙食费。
(一)思考以下问题,并用学过的正负数列式计算:
1.有活干时每人每天收入100元,多工作5天,多收入多少钱?
2.有活干时每人每天收入100元,少工作5天,少收入多少钱?
3.没有活干时每人每天支出伙食费20元,多支出5天,多支出多少钱?
4.没有活干时每人每天支出伙食費20元,少支出5天,少支出多少钱?
(二)观察这些算式,类比有理数加法,你发现什么规律?
(三)4人组交流答案和发现的规律;
(四) 教师提问若干组并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补充归纳出有理数乘法法则。
修改探究活动过程后在另外班级试讲,因为探究活动以学生身边熟悉的例子创设情境作为探究素材,所以一开始就能引起学生注意,能较好地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且探究过程中整个班级始终能保持积极探求新知的状态。情境中“收入用正号表示、支出用负号表示;多用正号表示、少用负号表示”已是共识,不用做太多解析学生就能不言自明。用“没有活干时每人每天支出伙食费20元,少支出5天,少支出多少钱?”可以让更好地突破“负负得正”这个难点。整个探究活动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数学式子——观察、分析——类比有理数加法法则——归纳出有理数乘法法则”过程,较好地体现了“有理数运算法则和运算律要以数学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为载体进行思维的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学会知识还受到研究问题的思想方法训练”这个教材编写意图。
二、探究活动的设计要关注学生知识储备,让学生能探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在备课设计探究活动时要清楚对于要探究的内容要用到哪些知识储备和技能,学生已经掌握了与本内容相关的哪些知识。从而确立探究活动的起点,再从新旧知识的联系来找准知识的新增长点,就以这个知识新增长点为切口设计探究活动。让学生把未知的东西与原有的知识构建起沟通的桥梁,探索新知识时能有效地从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促进其探究的信息,使得学生有探究新知的能力。
如一位教师让学生自主探索分式方程的解法时这样设计:
(一)从观看视频中得到方程■=■;
(二)复习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过程;
(三)提炼解方程的方法;
(四) 运用旧知大胆独立尝试解分式方程:■=■
(五)四人小组交流求解过程,分享方法和经验。
(六) 两生板书并讲解过程:(生1用两边都乘以两个分母的最简公分母去分母、生2用交叉相乘去分母)
师问生1:“你为什么想到两边都乘以两个分母的最简公分母?”
生1:“从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想到的,解分式方程也要想办法把它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方程两边都乘以两个分母的最简公分母后就能把它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了”。
师问生2:“你进行交叉相乘的依据是什么?”
师集体提问:“检验方程的解,以前是怎样检验的?”
师生总结解分式方程的过程及思想方法。
本教学环节先复习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过程及方法,唤醒学生相关旧知的记忆,让学生在潜意识里自觉地从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滋长出新知识解决的方向——在头脑里构建起“只要把新的方程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就能成功解方程”这一解题思路。思路形成后促使学生想方设法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不同学生的思维层次不一样,呈现不同的转化方法,无论用哪种方法都是学生自己最真实的探求新知的思维过程,充分体现了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得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教学理念。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资源价值,要看到教材更深处的东西,根据自己本班学生的实际,把教材适当加工重组,设计成适合自己学生探究的问题平台,可优化探究活动、提高探究效果。
【关键词】探究活动;生活实际;知识储备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新课标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现行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中设置有较多的“思考”及“探究”栏目,因此,探究活动的教学是数学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但笔者在几年的观课中也发现在不少活动中学生探究兴趣不浓或探究效果不佳的现象,笔者认为课前从学生实际出发合理设计是优化探究活动的基础。
一、探究活动设计要关注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乐探
教师是教材的实施者,虽然教师要对教材具有敬畏之心,但也不能对教材盲目迷信,不能所有的课都生搬硬套教材而授课,在实际教学中有些环节还要根据本地区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不违背编者意图的前提下对教材进行二次加工后再使用,方能达到最佳效果。
如七年级上册“有理数乘法”这一课,人教版教材的安排是:从观察3x3=9,3x2=6,3x1=3开始,发现“随后一个乘数逐次递减1,乘积逐次递减3”的规律,再把这个规律用到“正数负数”“负数正数”“负数负数”,最后让学生归纳出有理数乘法法则。教材为学生搭建一个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这些数学活动经历有理数乘法法则的归纳过程,从中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数学规律的方法、让学生逐步学会归纳、概括。一次,笔者到某学校听课发现学生对这几个纯数字探究规律的数学活动探究热情不高,探究活动半途而废。考虑到本校是一所农村初中学校,大部分学生是留守儿童,学生的探究能力较弱,且七年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以感性优先的特点,笔者与授课教师重新设计探究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如下:
师:我们班很多同学的爸爸都是在工地上打工,我们知道在工地上打工工作很不稳定,每个月工作的天数不一样,有的月份多工作几天,有的月份少工作几天,下面我们来帮爸爸们算账:
在工地打工,有活干时每人每天的收入是100元,还免一天的伙食费;没有活干时不但没有收入每人每天还要交20元的伙食费。
(一)思考以下问题,并用学过的正负数列式计算:
1.有活干时每人每天收入100元,多工作5天,多收入多少钱?
2.有活干时每人每天收入100元,少工作5天,少收入多少钱?
3.没有活干时每人每天支出伙食费20元,多支出5天,多支出多少钱?
4.没有活干时每人每天支出伙食費20元,少支出5天,少支出多少钱?
(二)观察这些算式,类比有理数加法,你发现什么规律?
(三)4人组交流答案和发现的规律;
(四) 教师提问若干组并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补充归纳出有理数乘法法则。
修改探究活动过程后在另外班级试讲,因为探究活动以学生身边熟悉的例子创设情境作为探究素材,所以一开始就能引起学生注意,能较好地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且探究过程中整个班级始终能保持积极探求新知的状态。情境中“收入用正号表示、支出用负号表示;多用正号表示、少用负号表示”已是共识,不用做太多解析学生就能不言自明。用“没有活干时每人每天支出伙食费20元,少支出5天,少支出多少钱?”可以让更好地突破“负负得正”这个难点。整个探究活动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数学式子——观察、分析——类比有理数加法法则——归纳出有理数乘法法则”过程,较好地体现了“有理数运算法则和运算律要以数学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为载体进行思维的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学会知识还受到研究问题的思想方法训练”这个教材编写意图。
二、探究活动的设计要关注学生知识储备,让学生能探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在备课设计探究活动时要清楚对于要探究的内容要用到哪些知识储备和技能,学生已经掌握了与本内容相关的哪些知识。从而确立探究活动的起点,再从新旧知识的联系来找准知识的新增长点,就以这个知识新增长点为切口设计探究活动。让学生把未知的东西与原有的知识构建起沟通的桥梁,探索新知识时能有效地从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促进其探究的信息,使得学生有探究新知的能力。
如一位教师让学生自主探索分式方程的解法时这样设计:
(一)从观看视频中得到方程■=■;
(二)复习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过程;
(三)提炼解方程的方法;
(四) 运用旧知大胆独立尝试解分式方程:■=■
(五)四人小组交流求解过程,分享方法和经验。
(六) 两生板书并讲解过程:(生1用两边都乘以两个分母的最简公分母去分母、生2用交叉相乘去分母)
师问生1:“你为什么想到两边都乘以两个分母的最简公分母?”
生1:“从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想到的,解分式方程也要想办法把它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方程两边都乘以两个分母的最简公分母后就能把它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了”。
师问生2:“你进行交叉相乘的依据是什么?”
师集体提问:“检验方程的解,以前是怎样检验的?”
师生总结解分式方程的过程及思想方法。
本教学环节先复习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过程及方法,唤醒学生相关旧知的记忆,让学生在潜意识里自觉地从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滋长出新知识解决的方向——在头脑里构建起“只要把新的方程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就能成功解方程”这一解题思路。思路形成后促使学生想方设法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不同学生的思维层次不一样,呈现不同的转化方法,无论用哪种方法都是学生自己最真实的探求新知的思维过程,充分体现了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得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教学理念。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资源价值,要看到教材更深处的东西,根据自己本班学生的实际,把教材适当加工重组,设计成适合自己学生探究的问题平台,可优化探究活动、提高探究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