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农民致贫原因分析

来源 :农村农业农民·B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xjc_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精准扶贫需要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所以,分析贫困地区以及贫困农户的致贫原因就成为精准扶贫政策是否精准贯彻并见成效的前提和基础。调研中发现,样本村落的贫困主要是因为自然环境、资源禀赋、基础建设、人力资源、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共同作用而导致;个体农户的贫困案例中,因病因残致贫、缺乏教育致贫是主要原因。当地脱贫攻坚工作主要从这几个方面着手,对照需求精准落实帮扶措施。
   关键词:致贫原因;西部地区;精准扶贫
   我国自2013年起实行精准扶贫政策,而要做到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首先要清楚贫困地区、贫困农户的致贫原因,才能目标明确、有的放矢,达到扶贫脱贫不返贫的目的。
   一、已有研究
   国内外有不少学者从事贫困方面的研究,在致贫原因、扶贫模式、扶贫实践等方面形成了诸多理论,如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贫困恶性循环理论、能力贫困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等,扶贫模式有GB模式(Grameen Bank)、国家福利模式、区域发展模式等。
   我国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提精准扶贫以来,从国家到地方先后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的扶贫政策措施,扶贫的成效显著,绝大部分原贫困地区实现了脱贫脱困,并且具备长期持续性发展能力。学者们从精准扶贫的内涵、实践路径、实施经验等方面也多有研究和探索,为国家扶贫政策的实施和扶贫目标的实现群策群力。汪三贵等认为精准扶贫是一个集战略理论、实施策略的系统,其目的是要达到“造血式”扶贫,使貧困地区具备自我造血的能力,达到真正的脱贫致富。王宇认为精准扶贫应先抓理论体系建设,以“精准”地指导基层实践。刘辉武等则从扶贫实践出发,研究精准扶贫政策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理清各方关系、转变政府职能、吸引社会力量等策略建议。赵晓晨、段应碧等学者则从扶贫路径角度提出应加强农村教育体系的投入和建设,从而实现教育扶贫。彭春凝等学者则建议应建设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发挥保障性救助的作用以帮扶农村贫困人口。
   综合学者们所述,普遍认为在精准扶贫的实施中存在一些问题,可能影响扶贫成果或者易致返贫现象。主要体现在精准识别、精准帮扶有难度,如贫困的量化和测度、贫困户的信息捕捉、扶贫措施的落实是否精准到位等实践当中可控或不可控的因素。而且由于各贫困地区,甚至各贫困人口的致贫原因都有可能各不相同,要做到精确管理也是难点。鉴于此,本项目以渝西地区贫困村落为调研对象,分析当地致贫原因,以及扶贫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提出精准扶贫的措施建议。
   二、渝西地区农村致贫原因
   (一)贫困村基本情况
   本项目调研对象为渝西地区两个自然村,基本情况如下。
   村落1面积5.24平方公里,地处丘陵坡地,海拔250~980米,落差700余米。耕地3600亩,林地400亩。全村共1400余人,党员40余人。村内无工业,农户主要经济来源是养殖和果蔬种植,有3个农业合作社形式的经济组织。村内基础设施经过近几年的扶贫建设,道路通达率为100%,总长14.9公里,供水有永久水库1座、山坪塘8口、饮水工程1个,部分聚居地通自来水但效果不佳,村民用水受影响,电力照明全覆盖。截至调研时,该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3户共77人。
   村落2面积18.2平方公里,海拔500~900米,落差400余米。耕地面积6000亩,林地13292亩,森林覆盖率68.9%。全村共6000余人,党员70余人。村内无工业,现居该村的农户主要经济来源是山羊养殖、加工和水果种植以及正在推行的高粱种植,有4个公司及合作社形式的经济组织。公路里程53公里,多数为单车道,只有少数会车道,满足基本交通出行。村内无充足水源,靠山坪塘蓄水解决人畜饮用水,旱季经常缺水,部分聚居地通自来水但效果不佳。电力照明全覆盖。截至调研时,该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55户共198人。
   (二)致贫原因分析
   1.自然资源因素
   通过对贫困村的实地调研,可以看到调研村落均处丘陵山地地形当中,海拔落差大,田地不易蓄水,人为灌溉成本太高,从而使生产用水资源匮乏。同时,区域内田地土壤近赤黄,贫瘠且黏性大,易板结,这也导致传统农业效率低下,农业收入低。村民如果单纯依靠农业收入生活,则很容易致贫。
   2.基础设施因素
   道路建设上,经调研,村落1主道出行道路只有一条乡道,总长4.2公里,经乡道、县道到所属乡镇8公里,畅通情况下车程约30分钟;经乡道、省道、国道到所属区县35公里,车程约1.1个小时。村落2出村也只有一条蜿蜒的乡道,经11公里连接到210国道,经乡道到所属乡镇14公里,车程约50分钟;经乡道、高速到所属区县65公里,车程约1.5个小时。可以看出,两个调研地均离国道较远,且主要出行道路少,乡道依山而建,弯曲起伏落差较大,车行缓慢谨慎,对当地人员流动、产业经济发展极为不利。
   生活设施建设上,两村均全村通电,主要聚居地通自来水和网络,水电不稳定易停供,无天然气。两村经过近几年的扶贫建设,在主要聚居地有简单的体育运动场所和一些健身器材。目前的条件基本不具备发展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可能性。
   3.生态环境因素
   两村均为丘陵地形,村内包含林地和耕地,山林植被覆盖,生态环境保护较好。但是,由于山体本身等原因,在春夏雨水多发季节,山体容易出现小规模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对村民的人身财产安全有一定影响。
   4.人力资源因素
   人力资源因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口数量少,因一直以来当地产业发展受限,增收能力弱,大多数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使得村内居住人口数量锐减,调研村甚至出现一个生产小组只有4户村民的情况。二是人口结构失衡,外出务工的多是受过教育、有生存技能的年轻人,留在村内的多为老少病弱等行为能力较弱的人口。所以,即使有人力,要靠当地留守人口发展本地产业也是比较困难的事情。    5.产业因素
   受自然、人力等因素限制,当地的产业主要是果蔬种植、养殖业。以前是农户自行作业,产业收入微薄,目前村上正在以合作社等形式发展产业联合互助,产能效率正在逐步提升,村民收入也在逐步增长。
   6.个体原因
   以上原因导致当地发展缓慢,整体经济弱。而就农户个体而言,主要有以下3个原因导致家庭贫困。
   因病因残致贫返贫。调查中发现约有43%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是由于家庭成员重病或残疾导致的,返贫发现1例,也是由于家庭主要劳动力长期疾病而致。
   因学致贫的比例也比较高,約占贫困户数的36%。大部分为家中仅有农业收入或有少量务工收入,同时家中有1个或2个在校学生。归结起来,还是由于家庭主要劳动力缺乏更好的谋生技能,致家庭收入低,不足以支撑家庭必要开支而致。
   其余贫困户的致贫原因主要是受教育不足致缺乏谋生技能、家庭无主要劳动力仅余老弱孤等。
   三、结论
   从渝西地区贫困村落的调查情况看,贫困状况主要是由自然、社会和个体3个方面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形成。要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措施也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当地经过这几年的扶贫建设,在产业政策、基础设施建设、村落改造、教育培训、医疗保障等等方面着力建设和发展,贫困状况和村民生活条件已经有很大改善。下一步可以更多地利用市场、社会资本、人力资源的力量,探索更多的发展路径和农户增收渠道。
  参考文献:
  [1]王必达,刘学敏,张学义,等.发展经济学[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
  [2]汪三贵.论中国的精准扶贫[J].贵州社会科学,2017(5):27-30.
  [3]王宇.精准扶贫的理论导向与实践逻辑[J].贵州社会科学,2018(5).
  [4]刘辉武.精准扶贫实施中的问题、经验与策略选择——基于贵州省铜仁市的调查[J].农村经济,2017(5):
  101-103.
  [5]段应碧.中国农村扶贫开发:回顾与展望[J].农业经济问题,2018(11):6-11.
  [6]彭春凝.当前我国农村精准扶贫的路径选择研究[J].农村经济,2016(5).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委科学技术研究项目(项目编号:KJQN201804302)
   (作者单位: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
其他文献
全国绿色食品与有机农产品认证   2018年年底,全国绿色食品企业13203家、产品30932个。其中,农林及加工产品23986个、畜禽类产品1698个、水产类产品663个、饮品类产品2684个、其他产品1901个。   2018年年底,全國有机食品企业1114家、产品4310个。其中,种植业2819个、畜牧业431个、渔业367个、野生采集593个、酒类饮料100个。  河南省绿色食品种植面积和
期刊
摘 要:江西省赣州市自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以来,得到了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坚持边试点边探索,全面围绕用心干、努力干、踏实干等命题全力以赴。有付出就有收获,上犹县陡水镇取得了显著成就。   关键词:上犹县陡水镇;新时代文明实践;孝老食堂   自市、县部署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工作后,江西省上犹县陡水镇党委、镇政府结合长坑村民风淳朴、人口较密集、留守老人较多的实际村情,决定将长坑村确定为试点村,采用“装修
期刊
摘 要:通过文献查阅与分析、实证调研等方法,围绕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功能发挥这一主题,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探索新时代、新形势下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给出了有现实意义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激活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基层党组织;功能发挥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促进农村发展提到新的高度。作为党在农村的战斗堡垒、农村社会治理的领导力量,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发挥状况,将在
期刊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紧迫任务。乡风文明的重点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护和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提高乡村的社会文明程度。党的十九大以来,河南省许昌市围绕构建“1+1+N+1”(1个实施意见、1个战略规划、N个专项行动方案、1个考核办法)的政策体系,出台了具有许昌特色的实施意见,
期刊
绿色農业逐梦中原
期刊
1990年5月15日至17日 农业部在北京召开第一次绿色食品工作会议,来自全国各垦区的代表参加了会议。农垦司司长孙泮棋主持会议,农业部部长何康在会上宣告绿色食品在中国起步。   1991年12月28日 《国务院关于开发“绿色食品”有关问题的批复》(国函[1991]年91号)文件下发。国务院提出:“要坚持不懈地抓好这项开创性的工作,各有关部门要给予大力支持。”至此,绿色食品被确立为国家推动的发展战略
期刊
摘 要:由于技术的限制,如今农业依旧是传统模式,没有相关科学技术的应用。即使是面对国家农业科技扶贫政策的推广,很多贫困户仍然不懂得科技意味着什么。本文以突破推广瓶颈与技术限制为话题,对农业科技扶贫中对贫困户的减贫路径进行研究。   关键词:推广瓶颈;技术限制;农业科技;扶贫   要想真正通过农业科技对贫困户进行减贫,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必须以村庄为主体,并在这个过程中引入相应的科技人才,从而进行科
期刊
摘 要: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农村的扶贫开发工作非常重视,农村扶贫进程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农村公共管理工作也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但是,现阶段,在农村扶贫开发工作中,农村公共管理工作仍然面临一系列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扶贫开发工作的进程。因此,优化农村公共管理质量,提高农村公共管理水平迫在眉睫。本文从河南省驻马店市农村贫困现状出发,阐述了农村公共管理的内涵,分析了当前扶贫开发中农村公共管理面
期刊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仅回答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还回答了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的问题。为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中央确定从今年6月开始,在全党自上而下分两批开展主题教育。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
期刊
9月24日,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研讨会成功舉办。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谷建全,河南农业大学原党委书记、教授程传兴,河南省现代农业研究会副会长井剑国,河南省农业农村厅集体经济指导处处长荣姣凤,河南省委政研室科教党建处原处长、研究员徐大海,河南省委党校(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刘战国,农村农业农民杂志社总编辑杨秋意等参加研讨会。开封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翟中州,市政协副主席张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