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对于中华慈善总会来说是特别的一年,这一年,中华慈善总会走过了二十年风雨历程,她二十岁了。9月23日,对于中华慈善总会来说,同样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天,这一天,“中华慈善总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会”在北京举行。这一天,是全国慈善会系统中的单位、组织、个人的一次盛典,也是记录中国现代慈善事业发展的历史时刻。
我有幸参加了这次“中华慈善总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会”,从前期参与部分准备工作到9月23日会议的顺利召开,有太多的片段、太多的场景、太多的事情发生,然而我印象最深的却是“照片”。那一幅幅照片记录了凝固的过往瞬间,使当时的场景呈现在众人眼前,让我或多或少的了解与感受了某些历史时刻。“照片”,留在我的脑海,印在我的心间,停留在我的眼前……
一、会议现场留在脑海的照片
9月23日早上8点20分,我来到了“中华慈善总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会”现场,总会的工作人员在门口,有的负责签到,有的负责接待,有的在会场内进行着最后的会场布置,有的在调试电脑、音箱等设备,有的为前来参会的人员披挂绶带,有的为他们讲解会议的相关事宜……大家的情绪都很高涨,面带微笑,精力十足,但是我知道,昨天的他们已经忙碌了整整一天,有的甚至站了一天,有的说话说了一天。今天的他们,脸上没有丝毫的疲惫,依然干劲十足投入到工作中,我很开心能同这样的人们一起工作,他们的情绪、他们的精神也感染着我、鼓励着我以饱满的热情继续向前、努力工作。
此时的会场已经很热闹,全国慈善会系统各个组织的代表以及各位领奖代表已来了多数,他们中有的在座位上安静地坐着,似乎在思考着什么;有的在认真地阅读会场材料,那专注的神情,仿佛让我看到了他们在为慈善事业孜孜不倦工作时的样子;有的三三两两互相交谈,此时的他们也不忘谈及慈善,谈着慈善的现状以及慈善未来的发展,同时分享着各自慈善会发展的经验,要互相借鉴和学习;有的拿着相机,捕捉着会场的各个画面和场景,似乎是要用镜头记录下这美好而又神圣的时刻……陆陆续续的,媒体记者、工作人员以及所有参会人员都已到来,我拉回视线,来到自己的座位坐下,感受着现场的氛围,静静地看着眼前的一切景象,等待会议的正式开始。
当时的我可能看的太过入神,又或是思考得太多,都忘记了我手中还拿着相机,遗憾的是我没能用相机记录下当时的场景,但我知道他们已经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成为一道绚丽的风景、永不褪色的永恒画面。
二、宣传片里印在心间的照片
“中华慈善总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会”于上午九点正式开始。会议的第二项议程就是播放二十周年纪念会宣传片,随着背景音乐缓缓响起,当大屏幕上画面出现,伴随画面而来的配音,全场肃静,认真地观看。宣传片长达十几分钟,以画面的形式展示了二十年来中华慈善总会从创立之初到今天取得成绩的发展状况。如果说李本公会长的主题报告是以文字的形式来总结中华慈善总会的二十年,宣传片则是以画面的形式将历史的过往和今天的发展以更为直观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眼前。由于工作的需要,宣传片我已经看过很多遍,但每次看都是为了发现错误和不合时宜之处,以便做修改,最后以完美的形式呈现给观众。可是今天在这样一种场景下,当一张张珍贵的照片,一个个画面在我眼前出现,我的眼角湿润了,我的心被触动了。
我第一次如此用心、以一个欣赏者的角度去感受它。当中华慈善总会的会标出现,随着配音的解说,我才明白会标的含义。总会的会标是红色的,体现出温暖和热情。会标上半部分是由四颗不同方向的“心”组成,寓意来自四面八方的爱心;四颗心构成了一颗红心,象征着爱心因慈善而汇聚到一起;四颗心与中间红心的组合构成了一名儿童的形象,寓意关爱、呵护、未来与希望;双手象征着来自全社会的呵护、关爱与援助,双手托起并守护着上方的爱心与儿童,寓意慈善事业在全社会的关心、支持下将拥有光明的未来。这个小小的会标有着这样深刻的寓意,它凝聚着慈善力量,指引着慈善的发展方向。
宣传片中呈现了崔乃夫、阎明复、范宝俊三位老会长的视频图像和谈话,三位老人至今仍关注和关心着慈善发展,讲述着总会二十周年各个阶段的发展历程,他们是历史的奠基者和开创者。尤其是在画面中看到阎明复老会长,我的心情很是激动。因为之前得知阎明复老会长病情很严重,几次要采访他都没有成功,之前看的片子里都没有阎明复老会长,那时我还在想,也许采访不成了,不免有些遗憾。可是今天我在画面中看到他的出现,看到阎明复老会长躺在医院的病床上,仍然说着慈善时的模样,有种莫名的心酸,很心疼这位老人,同样更增加了我对他的敬佩之情。我对阎明复会长的了解不多,知道他发起1998年张北地震救援、抗洪救灾紧急救援等行动;创立、开展了烛光工程、微笑列车、慈爱孤儿等品牌项目;在他的领导下,中华慈善总会加入国际联合劝募会。再有就是在李玉林老师所著的《真——好人阎明复》一书中了解了阎会长的一些事迹。阎会长画面出现的一瞬间,仿佛我所了解的、非常有限的阎会长的所有事迹都蹦了出来,似乎看到他的身影:他在张北地震现场穿军大衣的模样,他在紧张工作后吃一碗泡面的模样……
当看到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芦山地震、鲁甸地震、1998抗洪赈灾、抗击非典、抗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西南地区旱灾、以及印度洋海啸等等灾难现场和灾后重建时都有中华慈善总会的工作人员的身影,以及总会工作人员募捐的现场、各种慈善项目的实施场景,那是一种说不出的复杂心情,那是一种直击心灵的感受和力量。这是从文字形式的稿件中无法感受的,当我在做《中华慈善总会年报》以及《中华慈善年鉴》工作时,“灾难援助”、“项目实施”这些字眼一闪而过,有过一些印象但却不深刻,无法感受当时的情形,更无法体会其中的意义,而这一次却截然不同。
三、纪念册里停留在眼前的照片
中华慈善总会为更好地回顾历史、总结经验、展望未来,同时特别制作了《慈心为民·善举济世》的二十周年纪念册。谨以此画册向二十年来为中华慈善总会和中国慈善事业默默奉献、辛勤耕耘的人们致敬。翻开画册,呈现在眼前的是中国水墨画的底色,给人一种简约朴素、清新而又雅致的感觉。整本画册共分为序言、党和国家领导人关怀、二十年发展历程、机构介绍篇、历史沿革篇、发展成就篇、慈心善举篇等几个部分,整本纪念册共收录照片近三百幅,所有的照片都是精挑细选才得以出现在画册之中。 在二十周年纪念册党和国家领导人关怀的部分,展示了江泽民、李鹏、乔石、李瑞环、田纪云、雷洁琼等国家领导同志为中华慈善总会慈善项目的亲笔题词;还有国家领导人胡锦涛和习近平在“六一”儿童节期间,接见中华慈善总会援助的儿童代表。可见国家和政府对中华慈善总会工作的重视与支持,对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视。
在纪念册二十年发展历程的部分,以时间为线索,选取了1994年到2013年之间比较有代表性的照片,一张张照片,成了历史的见证,承载了深刻的含义。例如:1994年,中华慈善总会成立,展示了总会的会标;1995年,中华慈善总会第一次会员代表会议的照片,再现了当时会议的场景;1998年,中华慈善总会加入国际联合劝募会(后更名为“全球联合之路”)的照片,阎明复会长为张北地震募捐的照片;1999年,中华慈善总会与美国微笑列车基金会签署合作协议的照片;2002年,“慈善情暖万家”活动,范宝俊会长为困难群众送温暖的照片;2003年,范宝俊会长与瑞士诺华公司代表签署“格列卫患者援助项目”的照片……
发展成就篇的部分展示了中华慈善总会二十年来在社会募捐、灾难救助、慈善项目、机构建设、对外交流、会员网络、新闻宣传等几个方面取得的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慈心善举篇则描绘了总会的重大灾难救助以及重点慈善项目。通过对这些篇目的阅读以及对所配照片的观看,使我对中华慈善总会这二十年的发展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更加明白了中华慈善总会的意义所在。
为了制作二十周年纪念册,我也参与了部分工作,校对纪念册文稿以及收集照片。记得当时我们选取了李玉林老师六七本书中具有代表性的照片,想方设法地获得电子版。近几年的照片我们很顺利地收集整理好了,但是一些时间比较久远的照片电子版已经找不到了,无奈之下只能扫描成电子版,通过技术人员的修复达到最好效果,以方便纪念册的制作。纪念册从照片的收集、选择,文稿的成文,样本的形成,到领导审阅,都层层把关。让我记忆深刻的是9月15日在总会五楼会议室进行的纪念册汇报会议。那一天,总会李本公会长、王树峰副会长、边志伟秘书长对二十周年纪念册样本给予了众多指导意见。他们认真地翻看画册的每一页,对于照片的选择、图片尺寸的大小、文字颜色大小、纸张的底色、页码等等众多细节都耐心细致地给予指导。会后,根据指导意见又进行修改,经过王树峰副会长第二天一早审阅A4纸打印出来的版本后才最终定稿印刷。
一本小小的纪念册,几百张的照片,汇聚了众人的力量,对于别人来说,也许这只是一本展示中华慈善总会二十年发展历程的纪念册,但我拿在手中却有着沉甸甸的分量。
会议现场的场景、宣传片里的画面、纪念册中的图片,这些“照片”让我了解了很多,了解了一段历史,了解了一群可爱的人。感受到中华慈善总会从蹒跚起步,不断开拓进取到发展壮大的二十年。感受到无数慈善先驱者和慈善工作者热心于慈善事业、不断推动慈善发展的足迹和力量。这些“照片”弥足珍贵、是历史的铭刻,有了这些“照片”的鼓舞、激励与见证,相信慈善事业将会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我有幸参加了这次“中华慈善总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会”,从前期参与部分准备工作到9月23日会议的顺利召开,有太多的片段、太多的场景、太多的事情发生,然而我印象最深的却是“照片”。那一幅幅照片记录了凝固的过往瞬间,使当时的场景呈现在众人眼前,让我或多或少的了解与感受了某些历史时刻。“照片”,留在我的脑海,印在我的心间,停留在我的眼前……
一、会议现场留在脑海的照片
9月23日早上8点20分,我来到了“中华慈善总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会”现场,总会的工作人员在门口,有的负责签到,有的负责接待,有的在会场内进行着最后的会场布置,有的在调试电脑、音箱等设备,有的为前来参会的人员披挂绶带,有的为他们讲解会议的相关事宜……大家的情绪都很高涨,面带微笑,精力十足,但是我知道,昨天的他们已经忙碌了整整一天,有的甚至站了一天,有的说话说了一天。今天的他们,脸上没有丝毫的疲惫,依然干劲十足投入到工作中,我很开心能同这样的人们一起工作,他们的情绪、他们的精神也感染着我、鼓励着我以饱满的热情继续向前、努力工作。
此时的会场已经很热闹,全国慈善会系统各个组织的代表以及各位领奖代表已来了多数,他们中有的在座位上安静地坐着,似乎在思考着什么;有的在认真地阅读会场材料,那专注的神情,仿佛让我看到了他们在为慈善事业孜孜不倦工作时的样子;有的三三两两互相交谈,此时的他们也不忘谈及慈善,谈着慈善的现状以及慈善未来的发展,同时分享着各自慈善会发展的经验,要互相借鉴和学习;有的拿着相机,捕捉着会场的各个画面和场景,似乎是要用镜头记录下这美好而又神圣的时刻……陆陆续续的,媒体记者、工作人员以及所有参会人员都已到来,我拉回视线,来到自己的座位坐下,感受着现场的氛围,静静地看着眼前的一切景象,等待会议的正式开始。
当时的我可能看的太过入神,又或是思考得太多,都忘记了我手中还拿着相机,遗憾的是我没能用相机记录下当时的场景,但我知道他们已经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成为一道绚丽的风景、永不褪色的永恒画面。
二、宣传片里印在心间的照片
“中华慈善总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会”于上午九点正式开始。会议的第二项议程就是播放二十周年纪念会宣传片,随着背景音乐缓缓响起,当大屏幕上画面出现,伴随画面而来的配音,全场肃静,认真地观看。宣传片长达十几分钟,以画面的形式展示了二十年来中华慈善总会从创立之初到今天取得成绩的发展状况。如果说李本公会长的主题报告是以文字的形式来总结中华慈善总会的二十年,宣传片则是以画面的形式将历史的过往和今天的发展以更为直观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眼前。由于工作的需要,宣传片我已经看过很多遍,但每次看都是为了发现错误和不合时宜之处,以便做修改,最后以完美的形式呈现给观众。可是今天在这样一种场景下,当一张张珍贵的照片,一个个画面在我眼前出现,我的眼角湿润了,我的心被触动了。
我第一次如此用心、以一个欣赏者的角度去感受它。当中华慈善总会的会标出现,随着配音的解说,我才明白会标的含义。总会的会标是红色的,体现出温暖和热情。会标上半部分是由四颗不同方向的“心”组成,寓意来自四面八方的爱心;四颗心构成了一颗红心,象征着爱心因慈善而汇聚到一起;四颗心与中间红心的组合构成了一名儿童的形象,寓意关爱、呵护、未来与希望;双手象征着来自全社会的呵护、关爱与援助,双手托起并守护着上方的爱心与儿童,寓意慈善事业在全社会的关心、支持下将拥有光明的未来。这个小小的会标有着这样深刻的寓意,它凝聚着慈善力量,指引着慈善的发展方向。
宣传片中呈现了崔乃夫、阎明复、范宝俊三位老会长的视频图像和谈话,三位老人至今仍关注和关心着慈善发展,讲述着总会二十周年各个阶段的发展历程,他们是历史的奠基者和开创者。尤其是在画面中看到阎明复老会长,我的心情很是激动。因为之前得知阎明复老会长病情很严重,几次要采访他都没有成功,之前看的片子里都没有阎明复老会长,那时我还在想,也许采访不成了,不免有些遗憾。可是今天我在画面中看到他的出现,看到阎明复老会长躺在医院的病床上,仍然说着慈善时的模样,有种莫名的心酸,很心疼这位老人,同样更增加了我对他的敬佩之情。我对阎明复会长的了解不多,知道他发起1998年张北地震救援、抗洪救灾紧急救援等行动;创立、开展了烛光工程、微笑列车、慈爱孤儿等品牌项目;在他的领导下,中华慈善总会加入国际联合劝募会。再有就是在李玉林老师所著的《真——好人阎明复》一书中了解了阎会长的一些事迹。阎会长画面出现的一瞬间,仿佛我所了解的、非常有限的阎会长的所有事迹都蹦了出来,似乎看到他的身影:他在张北地震现场穿军大衣的模样,他在紧张工作后吃一碗泡面的模样……
当看到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芦山地震、鲁甸地震、1998抗洪赈灾、抗击非典、抗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西南地区旱灾、以及印度洋海啸等等灾难现场和灾后重建时都有中华慈善总会的工作人员的身影,以及总会工作人员募捐的现场、各种慈善项目的实施场景,那是一种说不出的复杂心情,那是一种直击心灵的感受和力量。这是从文字形式的稿件中无法感受的,当我在做《中华慈善总会年报》以及《中华慈善年鉴》工作时,“灾难援助”、“项目实施”这些字眼一闪而过,有过一些印象但却不深刻,无法感受当时的情形,更无法体会其中的意义,而这一次却截然不同。
三、纪念册里停留在眼前的照片
中华慈善总会为更好地回顾历史、总结经验、展望未来,同时特别制作了《慈心为民·善举济世》的二十周年纪念册。谨以此画册向二十年来为中华慈善总会和中国慈善事业默默奉献、辛勤耕耘的人们致敬。翻开画册,呈现在眼前的是中国水墨画的底色,给人一种简约朴素、清新而又雅致的感觉。整本画册共分为序言、党和国家领导人关怀、二十年发展历程、机构介绍篇、历史沿革篇、发展成就篇、慈心善举篇等几个部分,整本纪念册共收录照片近三百幅,所有的照片都是精挑细选才得以出现在画册之中。 在二十周年纪念册党和国家领导人关怀的部分,展示了江泽民、李鹏、乔石、李瑞环、田纪云、雷洁琼等国家领导同志为中华慈善总会慈善项目的亲笔题词;还有国家领导人胡锦涛和习近平在“六一”儿童节期间,接见中华慈善总会援助的儿童代表。可见国家和政府对中华慈善总会工作的重视与支持,对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视。
在纪念册二十年发展历程的部分,以时间为线索,选取了1994年到2013年之间比较有代表性的照片,一张张照片,成了历史的见证,承载了深刻的含义。例如:1994年,中华慈善总会成立,展示了总会的会标;1995年,中华慈善总会第一次会员代表会议的照片,再现了当时会议的场景;1998年,中华慈善总会加入国际联合劝募会(后更名为“全球联合之路”)的照片,阎明复会长为张北地震募捐的照片;1999年,中华慈善总会与美国微笑列车基金会签署合作协议的照片;2002年,“慈善情暖万家”活动,范宝俊会长为困难群众送温暖的照片;2003年,范宝俊会长与瑞士诺华公司代表签署“格列卫患者援助项目”的照片……
发展成就篇的部分展示了中华慈善总会二十年来在社会募捐、灾难救助、慈善项目、机构建设、对外交流、会员网络、新闻宣传等几个方面取得的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慈心善举篇则描绘了总会的重大灾难救助以及重点慈善项目。通过对这些篇目的阅读以及对所配照片的观看,使我对中华慈善总会这二十年的发展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更加明白了中华慈善总会的意义所在。
为了制作二十周年纪念册,我也参与了部分工作,校对纪念册文稿以及收集照片。记得当时我们选取了李玉林老师六七本书中具有代表性的照片,想方设法地获得电子版。近几年的照片我们很顺利地收集整理好了,但是一些时间比较久远的照片电子版已经找不到了,无奈之下只能扫描成电子版,通过技术人员的修复达到最好效果,以方便纪念册的制作。纪念册从照片的收集、选择,文稿的成文,样本的形成,到领导审阅,都层层把关。让我记忆深刻的是9月15日在总会五楼会议室进行的纪念册汇报会议。那一天,总会李本公会长、王树峰副会长、边志伟秘书长对二十周年纪念册样本给予了众多指导意见。他们认真地翻看画册的每一页,对于照片的选择、图片尺寸的大小、文字颜色大小、纸张的底色、页码等等众多细节都耐心细致地给予指导。会后,根据指导意见又进行修改,经过王树峰副会长第二天一早审阅A4纸打印出来的版本后才最终定稿印刷。
一本小小的纪念册,几百张的照片,汇聚了众人的力量,对于别人来说,也许这只是一本展示中华慈善总会二十年发展历程的纪念册,但我拿在手中却有着沉甸甸的分量。
会议现场的场景、宣传片里的画面、纪念册中的图片,这些“照片”让我了解了很多,了解了一段历史,了解了一群可爱的人。感受到中华慈善总会从蹒跚起步,不断开拓进取到发展壮大的二十年。感受到无数慈善先驱者和慈善工作者热心于慈善事业、不断推动慈善发展的足迹和力量。这些“照片”弥足珍贵、是历史的铭刻,有了这些“照片”的鼓舞、激励与见证,相信慈善事业将会有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