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课堂贵于“问”

来源 :学生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3986993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问是教师运用得最为广泛的一种课堂语言形式,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设计得好,则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层层深入。然而,目前初中语文课堂上的一些提问存在提问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提问空泛、难度大;提问没有新意的弊端,这样的提问是无效或者低效的。语文课堂的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艺术,教学中我们要关注“三点”,巧妙设问,激活学生思维,诱导学生一步步质疑、析疑、释疑,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更精彩。
  
  一、千树万树梨花开——关注“起点”,引发思索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水平是存在差异的。因此,课堂提问首先要关注学生的认知“起点”,通过精巧的问使学生的课堂学习出现“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景象。相反,如果提问不切合学生的实际,偏离了学生的认知起点,则不但问不出兴趣、气氛,还会造成此节课冷场、语塞、卡壳等现象。
  1.关注学生的生活起点。例如,我在第一次执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学生听到这个问题以后个个目瞪口呆,不知道怎样答好,整个课堂因此死气沉沉。其实,这一个问题是偏离了学生的“起点”,显得空洞,学生回答当然是无从下手。在第二次执教的过程中,对于这一教学内容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同学们,我们把长妈妈讲述那么神奇、惊险的美女蛇的故事删去可以吗?”同学们会异口同声地说:“不可以!”同学们在结合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各抒己见,谈论纷纷。同学们的答案尽管或深或浅,但课堂不再是“竹外桃花三两枝”,而是“千树万树梨花开”,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这一问题,为精彩的课堂打好了铺垫。
  2.关注学生的思维起点。有一位老师在上《背影》一课时问:作者写父亲外貌的意图是什么?学生出现了语塞,有的学生本来能意会,但却找不到恰当的词来表达,这也就是问题问得离学生的认知起点太远,太抽象所以教学效果不太好。如果把它换成另一种问法:把“胖”字改为“瘦”字行不行?为什么?把“棉袍”换成“棉袄”行不行?为什么?这样的提问就切合了学生的实际情况,使问题具体化,学生会马上沸腾起来,课堂也会收到出其不愈的效果。
  可见,课堂教学不是一问就能成功,而是看是不是站在学生角度去思考了,设计的问题有没有关注学生的的“起点”。
  
  二、万紫千红总是春——关注“中点”, 紧扣重点
  
  教学过程的延伸是靠提问来支撑的。现在的一些课堂上,出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大量的问,过多、过细、过浅、过谧的提问,使课堂教学变得平谈、无味。课堂提问的设计很重要的是剑指中心,关注“中点”,换言之,就是要紧扣教材重点施问,才能切中肯綮,把握教材要旨。
  1.抓住重点词发问。为了避免问题的空泛和学生思考问题的笼统,把学生的思维逻辑引入“家里行问”,教师应注意抓住关键词语发问。我在教学《陋室铭》时,为了让学生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就让学生在“陋”与“德”字上做文章:“陋”体现在哪些句子?“德”体现在什么方面?“陋”与“德”又是如何统一起来的?经过这样的提问,学生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打通了全文的脉络,更好地体会到刘禹锡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
  2.抓住重点句发问。一篇文章中,重点句往往体现文章的精髓,因此,我们要抓住重点句发问。我在教学《变色龙》一课的结尾:“‘我早晚要收拾你!’奥楚蔑洛夫向他恐吓说,裹紧大衣,穿过市场的广场径自走了。”然后提问:“你们认为奥楚蔑洛夫是真的恐吓赫留金吗?奥楚蔑洛夫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从中可以看出他怎样的本性?”引导学生由结尾的悬念幅射到全文的中心思想,归纳出奥楚蔑洛夫是一个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一个狗腿子,哈巴狗的形象。然后结合具体的事例,联想到抗日题材电视剧里面汉奸,走狗的形象,将奥楚蔑洛夫的丑陋形象形容的栩栩如生。这样的提问,使学生通过课文的悬念朗读体悟、抓住重点分步讨论,不但学生学有兴趣,而且对于课文围绕中心思想的选材具有实质性的意义。
  3.抓住重点片断发问。文学作品是以形象感染人的,其中文章的重点片断能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时,在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后,为突出父爱这一重点,让学生齐读“望父买橘见背影”部分,我这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这是一个怎样的背影,并说出其依据。”学生读后,浅浅深深得出了一些答案:①这是一个臃肿的背影,因为父亲是个胖子;②这是一个笨拙的背影,因为父亲爬月台时两手攀在上面,两脚向上缩,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动作迟钝;③这是一个凝聚着父爱的背影,行动如此艰难,还要爬上月台为儿子买橘子,这全是因为爱;④这是一个忘我的背影,攀、缩、微倾这些动作都说明其不易为而为之,它体现出的是父亲为儿子撑起一方温馨的空间而透支生命的挣扎;⑤这是一个困顿的背影,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家中负债累累,还得为一家子的生活而奔波;⑥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一石激起千层浪。就这么一个问题,引起了学生对文章主题的深入探究,从中感悟到真挚深沉的父爱。在这里,没有繁锁的提问,而是以一个主要问题贯穿整个教学环节,使课堂达到了整体结构简洁,教学重点突出的效果。
  
  三、一树梨花千首诗——关注“终点”,留白激思
  
  语文教学的“终点”是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多元解读达到提升语感的目的。“一树梨花千首诗”,教学过程充满了多元性,不可预测和不确定性。不同的学生个体,对同一语文教材的感知解读不尽相同,或各抒己见、异彩纷呈,或浓妆淡抹、深浅不一。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能越俎代庖,以自己的思维预制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设计的问题应像绘画艺术中的画家一样,留出大片“空白”,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能动地去探索、思考和发现,求得多元的“解”,关注语文教学的“终点”。
  1.寻找比较“空白”提问。语文教学中的比较因素是很多的,有作者的比较,文体的比较,内容的比较,主题立意的比较,写作技巧的比较等等。八年级下册有两篇课文:《孔乙己》《范进中举》。孔乙己和范进这两个人物都是封建社会的悲剧人物,都反映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命运的主宰,但两人的最终结局为什么不同呢?学生通过比较,对主题立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所以说,通过比较足以建立起信息之间的横向联系,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养成思辩的习惯。
  2.寻找想象“空白”提问。例如,在教学《桃花源记》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村人与渔人还有什么样的对话呢?这是作者留给我们想象的平台,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补全桃源村人与渔人的对话。学生通过想象再现了对话的内容,明白了桃花源是一个没有战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理想社会。我还提出桃花源存在与不存在这一矛盾性问题,让学生展开辩论。通过辩论,殊途同归:在当时社会中桃花源是不可能存在的,“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只是为子虚乌有的桃花源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而已。作者虚构这一神话般的“伊甸园”,只是否定黑暗的现实,表达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与向往。可见,有效提问的指向性不宜过分集中明了,而要留出空白,让学生以其特有的经验和方式对材料进行选择、加工和改造,让学生自己去构建和完善知识体系,还学生以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地位。
  总之,引导之法,贵在善问。夫子循循然善诱人,这是人们对孔子教学方法的赞美,如果每堂课教师都能根据教材实际和学生所惑之处,精心设计思考的问题,恰当选择提问的形式,掌握提问技巧,就能引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内容,掌握思维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其他文献
【案例背景】  《我的叔叔于勒》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的教学篇目,编排在第三单元的第11课。这一单元收录的四篇文章都是小说。小说通过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揭示人性的假恶丑,彰显人性的真善美。小说对人物内心活动揭示之深刻,对人物性格刻画之细腻,是其它文学样式所无法比拟的。高尔基说过“文学即人学”。学生通过对小说的阅读,在享受审美愉悦中,认识自己,提升自己,同时引发对自然社会人生
期刊
【摘 要】本文对学习策略这个问题进行了简单回顾,并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初中毕业生学习策略的要求,以Bernard Weiner的归因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通过对一个班农村初中生英语学习策略进行调查,从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四个方面分析了这个班的学生初一下学期就开始出现“两极分化”的原因,并对此提出了自己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归因;学习策略;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资源
期刊
在我从教的十几年中,感觉能持续让人去学习十几年、二十几年的学校好像就只有洋思中学了。对于洋思中学,我先后去了三次。第一次,是在1996年,那是我刚毕业的第二年。我怀着不信与挑衅的心理到了洋思,听了一节初二英语课。其时任教的也是一个刚毕业的小伙子。年轻气盛的我也不知道去观察、体会别人的优点和长处,而是专门找茬。在回来后的交流会上,我从科学性错误到不规范语法,乃至语言的随意性等方面,大谈了七点意见。那
期刊
2008年9月我校申报了福州市级课题《构建“有效·互动”的初中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伴随着教师的专业成长,付出艰辛与汗水,用拙笔小记成长与收获,以供大家分享和批评指正。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思路    白中中学创办于1965年,现已有40多年的办学历史。学校地处县域经济强镇,得“陶瓷之都”之利,毗邻交通便利的白金工业园区。近期建成马来西亚华侨出资180万元的教育大楼,开启外引侨资建校之大
期刊
集体备课是同年级、同学科的老师,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在个人充分备课的基础上,由中心发言人主持,就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等展开讨论,求得共识的教学教研活动。集体备课的目的是让教师就某一教学内容进行讨论与研究,通过一种思想与另一种思想交换、相互借鉴、相互启发、互利互惠、相得益彰,发挥集体的智慧,以期在思维的碰撞中形成更新的多元的思想,从而帮助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拓展教学思路,使教学过
期刊
【摘 要】巧妙运用各种修辞格式,会使你的作文文采焕然、瑰丽多姿。常用的效果明显的修辞格式有比喻、排比、引用、拟人、仿词等。  【关键词】议论文;语言;修辞格    2008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的发展等级分为了4个大项,16个小项。在我们平时的写作训练和试卷评阅中比较容易操控的是文采。但是,现在许多同学写文章不太重视文采,笔下只有抽象的道理,缺少具体的形象;只有事例的罗列,没有鲜明生动的论证,效果当
期刊
中国有句俗话,叫“教学生要教心”。我想这句话应该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教心是教学生的心。也就是注意学生心灵品德的教育,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二是教心还是要和学生“交心”。也就是在教育学生过程中,和学生要有心灵的交流,要用自己的真心去感化、融化学生的心。     一、教心     现在的小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娇生惯养,在学校则自私自利,不明事理,没有吃苦精神。如果不给他们正确指导。不让他们学会
期刊
【摘 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教师可以通过错误来发现学生的不足,从中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允许学生犯错误也是对其思维的保护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本文试图通过对学生解题错误原因的探讨及错误思维过程的反思,以期培养学生良好的改错习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解题错因;改错习惯;提高教学质量    一、问题提出  根据人的认识规律,一个概念的形成,一种技能的提高,都要经过反反复复的
期刊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老大难,已经成为制约语文教学改革的瓶颈。《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犹如灿烂的阳光照亮了作文教学的漫漫长途,其明确提出,作文教学要“让学生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那么  如何让学生在习作中乐于表达,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呢?可从“作前”、“作中”、“作后”三个方面来逐步培养。    一、“作前”兴趣培养    “凡立言之要在于有物”,写作素材缺乏是学生作文的普遍缺点。因
期刊
国学价值正在被人们重新审视。但今天国学教育几乎仍是一片空白。老师不能做局外人,特别是语文教师,更应该利用语文教学这一便利的平台,身体力行,努力将国学渗透到语文教学中,进而把国学的智慧播撒进学生的心灵。在这方面我做了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创设国学渗透的空间  中国画讲究虚实相生。画几只飞翔的小鸟,使人感到鸟飞于无尽的天空。鸟是“实”,天是“虚”,虚实相生产生的空灵感能给人带来无限的遐想。文学作品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