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球“发烧”了
每年的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1989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警惕:地球变暖”。对2007年的我们来说,这已不再仅仅是个要“警惕”的问题了。
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天,我们几乎找不到儿时那种小手被冻得通红、耳朵也快被冻掉的感觉。在我国,沈阳、哈尔滨等地的冰雕雪雕融化严重,黄河提前开河,亚冬会举办地长春在赛前不得不人工造雪,各地的春花更是早早地提前开放。在欧洲,滑雪圣地阿尔卑斯山无雪可滑,候鸟停止迁徙,熊也无法冬眠。在北美,以世界最长的滑冰场闻名的加拿大丽都河迟迟不结冰。中国农历大寒这一天,原本是寒风凛冽的纽约气温竟高达22℃,大街上随处可见身着夏装的行人……
一个“不像冬天的冬天”过去了,我们很可能又会迎来一个酷热难耐的夏天。有气象学家预测,2007年很有可能成为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一个年份。
地球“发烧”了,我们每个人都感同身受。
在不久前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的《难以忽视的真相》中,美国前副总统戈尔用真实的镜头向我们展现了全球变暖的惊人后果:极地冰架崩塌,冻土消融,洪涝与干旱加剧,热带风暴和飓风加剧,土地沙漠化加剧,……生态危机严重。
一切似乎都在告诉我们,我们所担心的,不是将来时,而是现在进行时。
惊世计划拯救地球
地球发烧的“病因”十分复杂,大致可分为自然和人为两大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是太阳活动。天文学家发现,太阳在最近60年比过去1000年的任何时候都燃烧得更猛烈。人为因素主要是人类过度使用化石能源(石油、煤炭、天然气等),过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从而加剧了“温室效应”。今年2月的一份联合国报告指出,目前的全球变暖趋势“很可能”至少有90%以上都是人类活动造成的。
俗话说,“欠债还钱”。人类对大自然欠下的环境债,也必须由人类自己来偿还。1997年,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生效,迈出了全人类共同行动遏制全球变暖的第一步。
将近10年过去了,人类在这条路上走得并不轻松。布什政府上台后,世界上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美国甚至退出了《京都议定书》。于是,有一部分科学家提出,必须对可能出现的最糟糕的情况做好准备,除了要拿温室气体开刀之外,还应该对气候变暖本身采取紧急措施。而这些措施,归结到一点,就是用工程技术手段,主动为地球降温!这被称为“地球工程学”。
他们的想法如此惊世骇俗,简直让人怀疑这只是个科学幻想。但这些科学家严肃地指出,假如哪一天地球的气候恶化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人类会因为没有早一点未雨绸缪而后悔的……
为地球撑一把“遮阳伞”
美国科学家罗杰·安吉尔首先提出这一构想。他提出在日地之间距离地球150万公里的地方放置大批重量极轻的遮光屏,这些遮光屏排列成一个直径达数千公里的巨阵,像遮阳伞一样为地球遮住一部分来自太阳的光,从而为地球降温。
相似的构想还有在沙漠地区安装巨大的反光镜,或者在大气层中施放成千上万个反光小气球等。有科学家估算,如果把照射到地球上的阳光减少万分之一,那么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排放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变暖的负面影响将被抵消。
用液态硫冷却大气
1991年,菲律宾皮纳图博火山爆发,喷发出大量硫,结果第二年全球气温下降了1.5摄氏度。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保罗·克鲁岑由此受到启发,他认为可以用热气球将液态硫送入高空,这些硫在那里与氧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二氧化硫,然后再遇水冷凝成硫酸盐微小液滴。这无数的微小液滴通过对太阳光的反射或吸收,就能够使地表温度降低。
给海洋补铁
“给我半船铁,我就能创造一个冰河期!”说这话的是美国海洋学家约翰·马丁。马丁说,利用海洋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来吸收二氧化碳,效果肯定不错,但问题是这些浮游植物的数量还不够多,原因是海水中铁元素的缺乏限制了浮游植物的生长。如果给缺铁的海域“补铁”,即向海中倒入大量硫化铁“肥料”,就能促进浮游藻类的大规模生长。
根据马丁的计算,这种方式每年可以从大气中消除10亿吨二氧化碳,相当于目前人类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5%。
将二氧化碳深埋海底
有一些科学家提出,把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气体捕捉并集中起来,深埋于海底或地下,以达到减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目的。目前包括我国在内的多个国家都在进行相关的研究和试验工作。
像这样的“奇思妙想”还有很多。今年2月,英国一位富豪出资2500万美元设立了“维京地球挑战奖”,悬赏解决全球变暖问题的新方案。相信今后会有更多人参与到这一场拯救地球的“异想天开”中去。
还有很多争议
但是依然有许多人心存怀疑。
除了巨额花费和技术上的难题之外,质疑地球工程学的人们最担心的是地球这位本来就脆弱的病人能不能经得起这样的折腾。他们警告说,对气候进行人为改造,稍有不慎,非但疗效不佳,甚至会弄巧成拙。
比如在地球上空放置大量具有散射作用的遮光罩或盐粒子,有可能使我们的夜空变得异常明亮,从而打乱地球生物的自然节律,带来不可预测的严重后果。再如给海洋“补铁”,或在海底深埋二氧化碳,都有可能破坏海洋生态系统,从而引起全球性的生态灾难。
另一个让人讳莫如深的原因是,地球工程学的前身是美苏冷战期间的“气候战”研究,当时双方的一部分科学家都在致力于如何以改变气候的方式打击敌国的研究,这让地球工程学在很多人心中留下了“破坏性”的坏印象。
但一些持赞成态度的科学家也表示,对气候进行工程性改造只是不得已而为之,“能够不采取这样的措施最好”,但如果情况恶化到了不如此便只能坐以待毙的那一天,地球工程学也许是人类最后的一根救命稻草。
但愿这一天永远不要来临。
每年的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1989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警惕:地球变暖”。对2007年的我们来说,这已不再仅仅是个要“警惕”的问题了。
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天,我们几乎找不到儿时那种小手被冻得通红、耳朵也快被冻掉的感觉。在我国,沈阳、哈尔滨等地的冰雕雪雕融化严重,黄河提前开河,亚冬会举办地长春在赛前不得不人工造雪,各地的春花更是早早地提前开放。在欧洲,滑雪圣地阿尔卑斯山无雪可滑,候鸟停止迁徙,熊也无法冬眠。在北美,以世界最长的滑冰场闻名的加拿大丽都河迟迟不结冰。中国农历大寒这一天,原本是寒风凛冽的纽约气温竟高达22℃,大街上随处可见身着夏装的行人……
一个“不像冬天的冬天”过去了,我们很可能又会迎来一个酷热难耐的夏天。有气象学家预测,2007年很有可能成为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一个年份。
地球“发烧”了,我们每个人都感同身受。
在不久前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的《难以忽视的真相》中,美国前副总统戈尔用真实的镜头向我们展现了全球变暖的惊人后果:极地冰架崩塌,冻土消融,洪涝与干旱加剧,热带风暴和飓风加剧,土地沙漠化加剧,……生态危机严重。
一切似乎都在告诉我们,我们所担心的,不是将来时,而是现在进行时。
惊世计划拯救地球
地球发烧的“病因”十分复杂,大致可分为自然和人为两大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是太阳活动。天文学家发现,太阳在最近60年比过去1000年的任何时候都燃烧得更猛烈。人为因素主要是人类过度使用化石能源(石油、煤炭、天然气等),过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从而加剧了“温室效应”。今年2月的一份联合国报告指出,目前的全球变暖趋势“很可能”至少有90%以上都是人类活动造成的。
俗话说,“欠债还钱”。人类对大自然欠下的环境债,也必须由人类自己来偿还。1997年,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生效,迈出了全人类共同行动遏制全球变暖的第一步。
将近10年过去了,人类在这条路上走得并不轻松。布什政府上台后,世界上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美国甚至退出了《京都议定书》。于是,有一部分科学家提出,必须对可能出现的最糟糕的情况做好准备,除了要拿温室气体开刀之外,还应该对气候变暖本身采取紧急措施。而这些措施,归结到一点,就是用工程技术手段,主动为地球降温!这被称为“地球工程学”。
他们的想法如此惊世骇俗,简直让人怀疑这只是个科学幻想。但这些科学家严肃地指出,假如哪一天地球的气候恶化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人类会因为没有早一点未雨绸缪而后悔的……
为地球撑一把“遮阳伞”
美国科学家罗杰·安吉尔首先提出这一构想。他提出在日地之间距离地球150万公里的地方放置大批重量极轻的遮光屏,这些遮光屏排列成一个直径达数千公里的巨阵,像遮阳伞一样为地球遮住一部分来自太阳的光,从而为地球降温。
相似的构想还有在沙漠地区安装巨大的反光镜,或者在大气层中施放成千上万个反光小气球等。有科学家估算,如果把照射到地球上的阳光减少万分之一,那么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排放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变暖的负面影响将被抵消。
用液态硫冷却大气
1991年,菲律宾皮纳图博火山爆发,喷发出大量硫,结果第二年全球气温下降了1.5摄氏度。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保罗·克鲁岑由此受到启发,他认为可以用热气球将液态硫送入高空,这些硫在那里与氧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二氧化硫,然后再遇水冷凝成硫酸盐微小液滴。这无数的微小液滴通过对太阳光的反射或吸收,就能够使地表温度降低。
给海洋补铁
“给我半船铁,我就能创造一个冰河期!”说这话的是美国海洋学家约翰·马丁。马丁说,利用海洋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来吸收二氧化碳,效果肯定不错,但问题是这些浮游植物的数量还不够多,原因是海水中铁元素的缺乏限制了浮游植物的生长。如果给缺铁的海域“补铁”,即向海中倒入大量硫化铁“肥料”,就能促进浮游藻类的大规模生长。
根据马丁的计算,这种方式每年可以从大气中消除10亿吨二氧化碳,相当于目前人类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5%。
将二氧化碳深埋海底
有一些科学家提出,把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气体捕捉并集中起来,深埋于海底或地下,以达到减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目的。目前包括我国在内的多个国家都在进行相关的研究和试验工作。
像这样的“奇思妙想”还有很多。今年2月,英国一位富豪出资2500万美元设立了“维京地球挑战奖”,悬赏解决全球变暖问题的新方案。相信今后会有更多人参与到这一场拯救地球的“异想天开”中去。
还有很多争议
但是依然有许多人心存怀疑。
除了巨额花费和技术上的难题之外,质疑地球工程学的人们最担心的是地球这位本来就脆弱的病人能不能经得起这样的折腾。他们警告说,对气候进行人为改造,稍有不慎,非但疗效不佳,甚至会弄巧成拙。
比如在地球上空放置大量具有散射作用的遮光罩或盐粒子,有可能使我们的夜空变得异常明亮,从而打乱地球生物的自然节律,带来不可预测的严重后果。再如给海洋“补铁”,或在海底深埋二氧化碳,都有可能破坏海洋生态系统,从而引起全球性的生态灾难。
另一个让人讳莫如深的原因是,地球工程学的前身是美苏冷战期间的“气候战”研究,当时双方的一部分科学家都在致力于如何以改变气候的方式打击敌国的研究,这让地球工程学在很多人心中留下了“破坏性”的坏印象。
但一些持赞成态度的科学家也表示,对气候进行工程性改造只是不得已而为之,“能够不采取这样的措施最好”,但如果情况恶化到了不如此便只能坐以待毙的那一天,地球工程学也许是人类最后的一根救命稻草。
但愿这一天永远不要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