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辟蹊径 一箭三雕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ssxxzzss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前不久听了一节语文课,感慨万千。执教者姚老师独辟蹊径,勇于创新,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真正做到了改变教法,一箭三雕。
  姚老师在上《苏州园林》时,没有运用传统的教法,而是采用了“答记者问”的形式:先让学生独立预习课文,各自提出问题,然后在四人小组中进行讨论,交流自己的问题。经过粗略的统计,全班学生一共提了一百多个问题。然后姚老师让学生在小组中相互进行解答,把容易回答的或不太典型的问题先剔除掉,把比较难的或比较典型的归纳出来,在全班进行交流。“答记者问”正式开始后,由某一组代表提出问题,请另一组代表回答,其他小组同学可以补充。当一个问题答完以后,评委(由教师和学生代表组成)分别给有关小组打分,学生机智的回答及调皮的动作,不时赢得大家的掌声。语文课结束前,姚老师还总结了各组的得分情况,为优胜小组发了奖品(她自己花了钱,购买了一些本子),一堂充满愉悦和笑声的语文课在学生的掌声中结束了……
  按照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教师在分析《苏州园林》这篇课文时,一般首先要疏理字、词、句,接着进行作者介绍,结构划分,然后详细分析文章的每个段落,最后归纳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但姚老师独具匠心,让学生既当记者,又当被采访者,这种形式给人别有洞天的感觉。笔者可以很坦率地讲,从小学到高中,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早已熟悉了教师教课文的路子了,所以不少学生听到上语文课就觉得头疼:又要来讲“老三段”了。本来可以充满生命活力、碰撞出师生智慧的火花的语文课,往往因为教师一些一成不变的教法而变得死气沉沉。可喜的是,不少老师对语文课堂教学进行了改革,如每篇新授课的开场白都精心设计,让学生上讲台分析文章,组织学生把课文变成课本剧并进行表演,模拟“记者招待会”,巧用多媒体形象地进行教学等等,这样新颖的教学形式,合乎教学的要求,肯定会受到学生的欢迎。我想,其他学科的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学生在“答记者问”的活动中,既要当记者,又要当主持人或被采访者,他们肯定要进行充分的准备,要准备提问的提纲,还要准备主持人讲话的内容和被采访时回答“记者”提问的内容,这就促使学生们要合作、探究。这样的形式,比老师叫他们回家看两遍书的效果不知要好多少倍。学生在家里或在课上,会聚精会神地钻研文本,咬文嚼字,划出不懂之处,拿不准的地方还会主动地与前后左右同学探究。这样,在合作、探究活动中,学生围绕一些问题展开,激活学生在学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以表达、交流和解决问题为结束,这就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表达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课上不少学生提出的问题很有启发性,也很有合作探究的价值,诸如从美学、建筑学角度看,苏州园林的布局是否还有其他作用?苏州园林到底有多长历史?苏州园林的各个园林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这些问题就会促使学生在课上乃至课后去搜集有关信息,加工信息,互相发表看法,互相进行探讨。
  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新教材中增加了大量的学生活动的内容,这些内容深受师生的喜欢。过去不少学生之所以在上课时无精打采,就是因为从教材到教者都把学生当作器皿,让学生去“装”现成可靠的知识,让他们记忆、背诵一些现成的结论,忽视了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因而很少安排学生在课上活动起来。不仅学生的显性活动比较少,而且他们的隐性活动——大脑的思维活动就更少了。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认为,没有主体对客体的活动,就不可能产生反应和认识。主体在活动认识的建构活动中十分重要,正是它通过不断地将新知识同化到自己已有的认知图式中,或者改变已有的认知图式去顺应新的知识,通过顺应、同化、平衡等活动,不断打破已有的认知图式,建构起更高级的关于各方面的客体认知结构。没有主体的主动活动,就不能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就不能得到认识的提高。显然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让学生活动起来,不仅他们不会感到上课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而且会在各自的学习中,在自己的认知图式中,建构起自己的认知结构。“答记者问”通过师生活动,尤其是通过生生活动,能让学生在显性活动和隐性互动方面得到充分的展开,让他们大脑的思维充分活动起来,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答记者问”这种形式,还培养了学生们的胆识和应变能力。在小组讨论中,同学们人人都要提出自己设计的问题,这就使得平时不乐于开口、不善于交流的学生不得不提出问题,与人交流。在班级交流中,主持人要设计自己的开场白,被采访者要准备充分,恰当地回答其他同学提出的各种问题,这就要求学生消除胆怯心理,落落大方,镇定自若,对答如流,应付自如,从而培养他们的胆量和在具体的语境中的应变能力。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能保持最佳心境,就能自由自在地畅游于社会和生活的海洋中。笔者认为,学生上课也是如此,他们如能保持最佳心境,就能在学习知识时畅游。学生在参与课堂教学中,在教者预先设置或者课堂即时生成的情境里,不断得到外界的刺激——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评价和鼓励,能积极提出问题和踊跃回答别人的问题,博得同学的阵阵掌声,获得老师的奖励,愉快的心境和紧张的思维活动结合起来,学习效果当然不言而喻了。姚老师这堂课就是让学生保持最佳心境,他们一直得到老师和同学的激励,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所以这堂课效果甚佳。
  这一节课中,还有一个细节值得关注:当一个问题答完后,评委分别给有关小组打分。这些“评委”是由姚老师和班中的几个同学组成的。当少数有难度的题目学生答不出时,老师给予引导和指点;大多数问题,学生能回答时,则由师生评委来判定打分。师生相互协商,共同评价,体现了师生民主平等的关系。“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教学民主是师生平等关系的最好诠释,也是最本质的特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充分地享有民主权利,这表现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在具体问题上的看法,可以就某一个具体问题的打分进行斟酌,可以与对方就学习中的不同理解展开探讨甚至争论。这样的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探讨甚至争论,也符合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探讨、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这样的民主的氛围越浓,师生的关系就越平等、和谐,课堂教学的效果就越好。“答记者问”这一形式,在评价的内容、形式上,在评价的过程中,都体现了教学民主平等的思想。
  应该说,“答记者问”这种形式,一改过去的比较固定的教学模式,树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采用了一些新颖的、灵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交流、探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的确有“一箭三雕”的功效,确实令人耳目一新。
  教学有方,教法不定。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们唯有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实践,让学生在学习中合作探究,才能不断地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江建林,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常州。本文编校:老猛
其他文献
即使只剩一点星光,也要照亮梦想。15岁时,她就立志要成为一名海洋生物学家。然而,她却不幸患上了鼻窦癌,所有的梦想瞬间被击灭。虽然她的父母尽全力帮助她抗癌,但依然无力回
每个人都是值得尊重的,独立的个体。那时,我们刚上初三,第一次见识离别——相处了两年的钱帆就要到一个大都市——她爸妈身边去了。 Everyone is worthy of respect, indepe
王军系北方房地产开发公司员工,与单位签订了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双方在劳动合同中约定每月的12日为企业工资支付日期。可事实上单位经常不按约定的时间为职工支付工资,有
三、采用重复使用第二级的阿里安(ARIANE-RSS) 研制一种具有弹道式返回能力第二级的阿里安(图4),能弥补一次使用的阿里安5无返回能力的缺陷。这种重复使用第二级能以弹道式
哈勃空间望远镜(Hubble Space Telescope)将于1989年12月由“发现者”号航天飞机送人轨道,较原计划拖后了许多年。HST是美国航空和航天局(NASA)制造的最先进,也是最为昂贵的
12年前,《劳动法》实施时,全社会欢呼,临时工时代被终结了!劳动者的身份一致了。可另一个时代却悄然到来,这就是后临时工时代。一纸短期劳动合同,貌合《劳动法》,实质却是当
对不起,我不是鹰。我也想,一飞冲天,傲视万物。我也想,梳理羽翼,倩影映湖。然而,对不起,我不是鹰。或许只是绕树三匝,无枝可依的麻雀,也许只是还未成熟的丑小鸭,甚至是故事中
马丁·马丽埃塔公司和通用动力公司正试图参加运载火箭商用市场和美国空军合作研制一次使用运载火箭来辅助航天飞机的发射任务,以便保持它们各自的运载火箭的生产速率。通用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我受自治区人民政府委托,现对《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机械化促进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草案)》)向本次常委会作如下说明:一、制定《
[编辑留言]明年1月1日,《劳动合同法》就正式实施了。从颁布到实施的6个月里,一些单位、雇主为了避免与员工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和支付高额经济补偿金,找出各种理由裁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