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一直是幼儿园课程实施的最主要的途径之一。然而,由于其组织形式上表现出的程序化、结构化的特点,使得在教学目标的达成方面显现了不能很好地照顾个体差异方面的弱势,但其教学过程中对孩子经验共享、情感共鸣所起的促进作用却是其它任何组织形式无法比拟的。以至于让我们在看到游戏、区域活动正凭借“自主活动、个性发展空间大”的优势让广大幼教工作者推崇时,集体教学活动仍以它所爆发的教学效益和教学能量让一线教师不断的去实践,特别是对教学过程中师幼互动有效策略,如何把握“学”与“教”的节奏及“教”与“学”的关系,以及怎样促进幼儿主动学习等问题的探索永不停息。纵观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些现象:
幼儿主体地位缺失:我们都知道教师与幼儿都是互动行为的主体,在互动行为的发起和行为的反馈方面都应具有主动权。但是,在现实的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更多的处于主动者的地位,一般都控制着互动行为的发起和互动过程,左右着幼儿的行为,而幼儿常常处于服从、依赖的被动地位,主体地位没有被足够的重视。
“重教轻学”现象:我们都知道教学是一个双面活动,教学过程更是一个动态的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建构的过程。然而,我们总是较多的关注如何按我们既定的教学目标来“教”幼儿,而较少研究教师的“教”带给幼儿的影响及幼儿是怎样学习的,忽略了“教”的退后,就造成了幼儿“学”的被动。
这些现象的产生就要求我们要转变视角,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更多的关注幼儿的想法和需要,关注幼儿的学习状态、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使集体教学过程成为支持幼儿主动学习和建构经验的过程。以下从两个方面来谈谈笔者粗浅的看法:
一、认真分析是前提
要与孩子进行真诚的对话,并希望通过对话让孩子获得经验,那么在活动开展之前首先要为活动制定一份详实的方案。方案的重点并不是要规定每一个环节如何实施,而是重在对每一个环节中孩子可能作出的反应进行预设,并预先考虑好解决的策略,更要着重对各因素进行详细的分析。这样才能保证老师与孩子进行频繁的对话。
(一)恰当分析教学内容与孩子的关系
要从孩子的立场来分析本活动内容孩子该追求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如有一个中班的韵律活动《小鱼和鲨鱼》,a与b两段音乐性质明显不同,a段舒缓、轻快,表现了小鱼在水中悠闲的游水、嬉戏;b段音乐用强力度、快速段的演奏方式营造了紧张的氛围,前后对比明显。对于中班的孩子来说该活动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听辨ab两段音乐的不同的性质,并展开合理的想象,创编各种动作来表演小鱼和鲨鱼之间发生的故事。要追求这样的核心价值,老师在活动前还应认真分析到“听辨音乐”是“展开想象、创编动作”的前提,孩子该采用怎样的方式才能达到听辨的效果呢?两段音乐以怎样的方式呈现,孩子才能发现它们的明显特征呢?根据中班孩子直观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我们将音乐以分段的形式呈现,并伴以简洁的指示语进行引导,如“听,谁来了?小鱼在干什么?”以及“谁也来了?可能会发生什么事?”等,帮助孩子来通过对比达到听辨的目的,也给孩子展开合理想象提供一定的台阶,核心目标的达成也就成为了可能。所以我们无论开展什么活动都要从孩子的角度来考虑。通过教学活动孩子能获得什么?孩子将以怎样的方式和手段去获取经验?孩子获取这方面知识的经验、能力储备怎样?这样精心组织的教学才会是有效的教学。
(二)分析教师帮助幼儿达成核心目标的能力
如上例《小鱼和鲨鱼》中,幼儿创编了各种鱼游的动作并要听音乐表演,他们分散活动的机会比较多,与人发生碰撞的机会也比较多。此时,老师就要分析自己的能力,如果自己是一位新老师,对幼儿自由活动的调控能力经验还不够,就应采用高结构式的教学活动,更多地选择幼儿分组的方式来组织活动。如果老师是一位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那么就应给孩子更多的表演空间,在活动中渗透培养幼儿拓展空间的意识和能力。总之,我们在组织活动之前即要考虑给孩子多少空间是合适的,也要考虑自身组织活动的承担能力。这也是保障良好师幼互动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二、关注孩子的学习需要是保障
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育观念、应对能力将直接影响孩子的主动性学习,而我们教学策略的使用不仅要充分考虑幼儿学习的需要,更要让孩子来关注自己的学习。为此我提倡在教学过程中注意:
(一)让孩子明确每一次学习任务
主动学习的前提是让孩子们明确自己在每一次任务时该干什么?怎么干?孩子们由于年龄小、注意力易分散,所以大部分孩子在任务面前总是出现听不清楚或面对任务不知所措的情况。教师如何让他们清晰的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呢?首先在每一次任务前教师都要用清楚、简洁的语言讲述要求,在每一次任务过后都要进行适当的反馈以及鼓励。如在新歌教学《画地球》中老师在幼儿倾听第一遍歌曲时采用了听唱的手段,并提出这样的要求“请你仔细地听老师唱歌,听完后来说说歌曲里唱了什么?”组织幼儿交流时如果幼儿能讲述一些自己听到的歌曲中的内容,老师则会以歌词原句进行反馈并伴以“听得很仔细!”“听得很清楚!”这样的鼓励。其次,教师在组织交流时要不断给予孩子有关任务的暗示。如组织幼儿进行第二遍倾听时教师的要求会是“再仔细听歌曲,除了这些内容还唱了什么?”组织交流时要不时的以“还唱了什么?”来提示幼儿围绕主题进行交流,让孩子的讲述与任务相符。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养成良好的倾听任务的习惯。当然这将是日积月累的成果,只有教师有了这种培养意识,孩子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让孩子发现自己的学习困难
对于孩子的学习困难教师会很清楚,因为那就是我们所预设活动的重难点。但教师知道并不能保证孩子能轻松、主动的掌握,只有让孩子了解自己的学习困难,才能化为一种良好的内驱力,主动去解决重难点,并获得良好发展。曾经看过一个歌曲教学的活动方案,名字叫《数羊群》,活动的重点目标是“学习用各种不同动作表现b段歌词,并尝试演唱”。然而歌词相当难记,歌词中表现的十只羊的出场顺序及不同的动态很容易混淆。怎样在活动中让孩子轻松的记忆、并进行愉快的表演呢?让我们来看教师采用了怎样的策略,当幼儿倾听了第一遍歌曲后,教师问:“歌曲有趣吗?”“你们记住了第一只羊在干什么?第二、第三只呢?”当幼儿表示记不住时,老师进一步问:“为什么记不住?”幼儿回答:“十只羊出场的动作都不一样,记不住!”就在教师不断充分展示难点的过程中幼儿明确了自己的学习困难,即要学唱这首有趣的歌记住歌词是首要的任务,并随即产生努力记忆的想法。当老师在此基础上出示表示歌词内容的十只羊的图片时,孩子马上了解了老师的意图,先根据歌词的内容对图片进行排列,然后再依托图片的提示进行演唱,整个过程投入又主动,学习也就变成了孩子自己的事。
(三)让孩子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
我们还提倡面对孩子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状况老师不要急于给孩子指出,而是选择让孩子自己发现、自己解决,让孩子通过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如在听歌曲排图片记忆歌词时,由于有部分歌词很难直观的用图片表示,所以常常出现图片顺序排乱的现象。这时往往有部分孩子已发现问题,但也做不出正确的调整。这时老师就应该把问题抛给孩子:“怎么办?”孩子往往会做出这样的反应,要求老师再唱一遍歌曲,他们边听边指图片进行检查,从而去发现哪里的顺序出错了。案例说明孩子们完全有能力对自己行为作出调整,向成功的目标迈进。当然,孩子在运用各种学习策略后,教师还需要帮助孩子整理与反思,如上例中孩子们运用图谱记忆歌词,学会演唱后老师还要问“是什么帮助我们记住了歌词?”目的是引导孩子一起来反思自己的学习活动,也帮助孩子积累这些记忆策略,以便今后进行迁移。
当然,教学过程永远是项不完美的艺术,因为我们的预设永远追不上孩子变化、生成的速度。所以,我们只能更深入地去了解孩子、关注孩子,更多地把教师“教”的策略转化为幼儿“学”的策略,做到尽量让孩子的学习更轻松、主动些。
幼儿主体地位缺失:我们都知道教师与幼儿都是互动行为的主体,在互动行为的发起和行为的反馈方面都应具有主动权。但是,在现实的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更多的处于主动者的地位,一般都控制着互动行为的发起和互动过程,左右着幼儿的行为,而幼儿常常处于服从、依赖的被动地位,主体地位没有被足够的重视。
“重教轻学”现象:我们都知道教学是一个双面活动,教学过程更是一个动态的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建构的过程。然而,我们总是较多的关注如何按我们既定的教学目标来“教”幼儿,而较少研究教师的“教”带给幼儿的影响及幼儿是怎样学习的,忽略了“教”的退后,就造成了幼儿“学”的被动。
这些现象的产生就要求我们要转变视角,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更多的关注幼儿的想法和需要,关注幼儿的学习状态、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使集体教学过程成为支持幼儿主动学习和建构经验的过程。以下从两个方面来谈谈笔者粗浅的看法:
一、认真分析是前提
要与孩子进行真诚的对话,并希望通过对话让孩子获得经验,那么在活动开展之前首先要为活动制定一份详实的方案。方案的重点并不是要规定每一个环节如何实施,而是重在对每一个环节中孩子可能作出的反应进行预设,并预先考虑好解决的策略,更要着重对各因素进行详细的分析。这样才能保证老师与孩子进行频繁的对话。
(一)恰当分析教学内容与孩子的关系
要从孩子的立场来分析本活动内容孩子该追求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如有一个中班的韵律活动《小鱼和鲨鱼》,a与b两段音乐性质明显不同,a段舒缓、轻快,表现了小鱼在水中悠闲的游水、嬉戏;b段音乐用强力度、快速段的演奏方式营造了紧张的氛围,前后对比明显。对于中班的孩子来说该活动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听辨ab两段音乐的不同的性质,并展开合理的想象,创编各种动作来表演小鱼和鲨鱼之间发生的故事。要追求这样的核心价值,老师在活动前还应认真分析到“听辨音乐”是“展开想象、创编动作”的前提,孩子该采用怎样的方式才能达到听辨的效果呢?两段音乐以怎样的方式呈现,孩子才能发现它们的明显特征呢?根据中班孩子直观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我们将音乐以分段的形式呈现,并伴以简洁的指示语进行引导,如“听,谁来了?小鱼在干什么?”以及“谁也来了?可能会发生什么事?”等,帮助孩子来通过对比达到听辨的目的,也给孩子展开合理想象提供一定的台阶,核心目标的达成也就成为了可能。所以我们无论开展什么活动都要从孩子的角度来考虑。通过教学活动孩子能获得什么?孩子将以怎样的方式和手段去获取经验?孩子获取这方面知识的经验、能力储备怎样?这样精心组织的教学才会是有效的教学。
(二)分析教师帮助幼儿达成核心目标的能力
如上例《小鱼和鲨鱼》中,幼儿创编了各种鱼游的动作并要听音乐表演,他们分散活动的机会比较多,与人发生碰撞的机会也比较多。此时,老师就要分析自己的能力,如果自己是一位新老师,对幼儿自由活动的调控能力经验还不够,就应采用高结构式的教学活动,更多地选择幼儿分组的方式来组织活动。如果老师是一位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那么就应给孩子更多的表演空间,在活动中渗透培养幼儿拓展空间的意识和能力。总之,我们在组织活动之前即要考虑给孩子多少空间是合适的,也要考虑自身组织活动的承担能力。这也是保障良好师幼互动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二、关注孩子的学习需要是保障
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育观念、应对能力将直接影响孩子的主动性学习,而我们教学策略的使用不仅要充分考虑幼儿学习的需要,更要让孩子来关注自己的学习。为此我提倡在教学过程中注意:
(一)让孩子明确每一次学习任务
主动学习的前提是让孩子们明确自己在每一次任务时该干什么?怎么干?孩子们由于年龄小、注意力易分散,所以大部分孩子在任务面前总是出现听不清楚或面对任务不知所措的情况。教师如何让他们清晰的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呢?首先在每一次任务前教师都要用清楚、简洁的语言讲述要求,在每一次任务过后都要进行适当的反馈以及鼓励。如在新歌教学《画地球》中老师在幼儿倾听第一遍歌曲时采用了听唱的手段,并提出这样的要求“请你仔细地听老师唱歌,听完后来说说歌曲里唱了什么?”组织幼儿交流时如果幼儿能讲述一些自己听到的歌曲中的内容,老师则会以歌词原句进行反馈并伴以“听得很仔细!”“听得很清楚!”这样的鼓励。其次,教师在组织交流时要不断给予孩子有关任务的暗示。如组织幼儿进行第二遍倾听时教师的要求会是“再仔细听歌曲,除了这些内容还唱了什么?”组织交流时要不时的以“还唱了什么?”来提示幼儿围绕主题进行交流,让孩子的讲述与任务相符。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养成良好的倾听任务的习惯。当然这将是日积月累的成果,只有教师有了这种培养意识,孩子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让孩子发现自己的学习困难
对于孩子的学习困难教师会很清楚,因为那就是我们所预设活动的重难点。但教师知道并不能保证孩子能轻松、主动的掌握,只有让孩子了解自己的学习困难,才能化为一种良好的内驱力,主动去解决重难点,并获得良好发展。曾经看过一个歌曲教学的活动方案,名字叫《数羊群》,活动的重点目标是“学习用各种不同动作表现b段歌词,并尝试演唱”。然而歌词相当难记,歌词中表现的十只羊的出场顺序及不同的动态很容易混淆。怎样在活动中让孩子轻松的记忆、并进行愉快的表演呢?让我们来看教师采用了怎样的策略,当幼儿倾听了第一遍歌曲后,教师问:“歌曲有趣吗?”“你们记住了第一只羊在干什么?第二、第三只呢?”当幼儿表示记不住时,老师进一步问:“为什么记不住?”幼儿回答:“十只羊出场的动作都不一样,记不住!”就在教师不断充分展示难点的过程中幼儿明确了自己的学习困难,即要学唱这首有趣的歌记住歌词是首要的任务,并随即产生努力记忆的想法。当老师在此基础上出示表示歌词内容的十只羊的图片时,孩子马上了解了老师的意图,先根据歌词的内容对图片进行排列,然后再依托图片的提示进行演唱,整个过程投入又主动,学习也就变成了孩子自己的事。
(三)让孩子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
我们还提倡面对孩子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状况老师不要急于给孩子指出,而是选择让孩子自己发现、自己解决,让孩子通过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如在听歌曲排图片记忆歌词时,由于有部分歌词很难直观的用图片表示,所以常常出现图片顺序排乱的现象。这时往往有部分孩子已发现问题,但也做不出正确的调整。这时老师就应该把问题抛给孩子:“怎么办?”孩子往往会做出这样的反应,要求老师再唱一遍歌曲,他们边听边指图片进行检查,从而去发现哪里的顺序出错了。案例说明孩子们完全有能力对自己行为作出调整,向成功的目标迈进。当然,孩子在运用各种学习策略后,教师还需要帮助孩子整理与反思,如上例中孩子们运用图谱记忆歌词,学会演唱后老师还要问“是什么帮助我们记住了歌词?”目的是引导孩子一起来反思自己的学习活动,也帮助孩子积累这些记忆策略,以便今后进行迁移。
当然,教学过程永远是项不完美的艺术,因为我们的预设永远追不上孩子变化、生成的速度。所以,我们只能更深入地去了解孩子、关注孩子,更多地把教师“教”的策略转化为幼儿“学”的策略,做到尽量让孩子的学习更轻松、主动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