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梅花大鼓产生于清代道光、咸丰年间,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相传创始人为满族人玉祥、玉瑞。因玉祥别号“梅花馆主”,时人称其所唱曲调为“梅花调”。又因其流行于北京北城,旗人子弟“玩票”时清唱,故也称“北板大鼓”或“清口大鼓”。清末,北板大鼓自北城逐渐传播至南城,首位以之成名的是文玉森先生。随着文玉森名声渐响,学唱的人越来越多。
梅花调在清代同治、光绪年间传入天津。至1900年左右,梅花调已成为天津曲艺场所的热门曲种,如忠子良、张小轩、赵西园等就曾分别以七音大鼓、五音连弹等形式在天津松风阁、天泉等茶楼演出梅花调。因其唱腔新颖优雅,伴奏雅昶合拍,很受听众欢迎。
最初的梅花调,与子弟书、岔曲等都属于自娱性的曲种。文人雅士或者贵介子弟只以之遣兴怡情,并未在腔调雕琢上投入太多。但随着传唱之人渐多,改良梅花调、使之更能迎合受众,渐渐成为艺人的追求。据说在金万昌改良梅花调之前,有一位北京人马春圃(相传生活在19世纪40年代),也曾革新梅花调,但可惜相关资料未能流传下来,其唱腔唱法均已不可考。
金万昌(1870—1944),早年拜张德海为师学唱八角鼓,后从韩万祥学唱大鼓,并向文玉森学唱清口大鼓。他和“鼓王”刘宝全,弦师韩永禄、韩永先、苏启元等共同致力于对梅花大鼓进行创造性革新,5位前辈协力,丰富了梅花调的板式唱腔,完善了表演体系,有效提升了艺术丰度。改良后的梅花调成为了唱腔清新、酣畅悠扬、长于抒情的“金派梅花大鼓”,又稱“南板梅花大鼓”。金万昌先生的贡献主要在唱腔方面,他对平铺直叙的梅花调进行“修型”,使之抑扬顿挫,更富有韵律美和节奏感,同时还将梅花调的快节奏改为起手一板三眼后逐渐转为快三眼,再转到二六板、快板、上板,最后放慢节奏,仍然转入三眼一板收尾,奠定了通行至今的梅花大鼓格式。
金万昌先生的先天条件极为优越,嗓音有高有低、有沙有亮、五音俱全,再辅以出神入化的运板,使他的演唱能在“悲脆媚”与“稳准狠”中将“情、境、韵”“板、字、口”六字诀展现得淋漓尽致。1917年,他应邀到天津四海昇平茶社演出,以曲目《大观园》(带“四季”)向天津观众展现了金派梅花大鼓的艺术魅力,得到了极高的赞誉。此后,他经常来天津献艺,名声彰显于京津两地。1924年,《新天津报》的副刊曾有评论:“……今日在津演唱梅花调只金万昌一人耳……”。
此后,金万昌先生频繁来天津演出,他的演出地点多在大型游艺场及上等杂耍园中,如四海昇平(后改为燕乐昇平)、露香园、新世界、歌舞楼(后改为小梨园)、天晴茶园、大观园、陶园、张园、中国屋顶、天祥游艺场、庆云、群英等处,他还与刘宝全、荣剑尘、张寿臣、小黑姑娘、林红玉、赵小福、骆玉笙、小蘑菇等名重当时的艺人同台演出,并在天津、北京等地的商业电台播音,逐渐享有“梅花鼓王”之美称。
在天津演出期间,金万昌先生不断提升自身艺术水平,形成了行腔曲折婉转、韵味醇厚,节奏徐急分明,抑扬顿挫恰到好处的艺术特点。
他的鼓板技艺也可称一绝,在与著名乐师白凤岩、于少章、祁凤鸣、胡宝钧、张荣宝、荣少昌、刘文有、李默生、韩德荣等合作上演五音换手联弹时演奏的【柳青娘】【万年欢】【夜深沉】【马号】等曲牌,更把自身精妙绝伦的鼓板技艺展示得淋漓尽致。1942年12月1日《游艺画刊》就有评论,“观其手式之俏,鼓简之率,鼓音之准,劲头之匀,后来姬人真难梦见。”
金万昌先生的面容端正、身材高大,曲艺艺人郭小霞曾经为他取了“丘吉尔”的绰号,当时的报界曾有评论:“身材高大、举止逗闪,其面部上之表情不时露出一种滑稽幽默的模样,颇能抓住一部分人缘……”(1937年12月23日《银线画报》)“……敲鼓击板的时候,面上依然露出内心微笑,常常将板举过耳际……头总是歪着,表现着十二分得意……”(1943年8月29日《天声报》)。
金万昌先生经过十多年磨砺,使得金派梅花大鼓在天津得到普及,他的唱法被人们称为当时的“最摩登调”,当时有报刊曾赞曰,“仙音正曲玉振金声,引吭高歌九皋鸣鹤”。
金万昌先生的留声,大多数是在天津演出时录制,除最早于1907年在巴黎百代公司灌制的《黛玉悲秋》,《鸿雁捎书》《黛玉葬花》《大观园》《宝玉劝黛玉》《摔镜架》《黛玉归天》《指日高升》等曲目均为1925年到1936年之间于物克多、高亭、百代、胜利等唱片公司灌制发行。
金万昌先生晚年时,嗓音、气力皆不如前,但技艺更加精深,以古稀老叟唱儿女情长,仍然宛转悠扬,游刃有余,佐以溅玉裂帛的鼓板丝弦,一曲歌罢,总能获得阵阵掌声。他晚年时主要在天津大观园、小梨园、群英,北京哈尔飞等大中型曲艺演出场所演出,还参加各种反串演出,如曾经与骆玉笙、司马静敏(雪艳花)、小蘑菇、陈士和、张寿臣等合作《打面缸》《大逛灯》《法门寺》等节目。
1944年3月,金万昌先生最后一次到天津群英戏院演出时已经双目失明,登台还需检场人员搀扶,4月返京,演出于茗园,不久便不能登台。1944年6月17日,一代“梅花鼓王”病逝于北京寓所。
从旧社会上流的游艺方式到现如今深受大众喜爱的曲艺曲种,梅花大鼓在“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过程中没有消失在历史的烟雨中,而是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金万昌先生居功厥伟。他在保留了梅花大鼓文化菁华的同时,更为之注入了活跃灵动的“大众气息”和因时求变的传承因子,所以我们才能在现代看到这门古老而又年轻的艺术。
2020年,我们走访了多位曾经和他同台的前辈艺人或在现场聆听过他演唱的亲历者,意在追溯“梅花鼓王”的艺术风采。如年逾百岁的单弦艺术家司马静敏先生回忆:“20世纪30年代末,我曾一度和金万昌先生于北京哈尔飞戏院同台演出。金先生身材高大,对待同行,无论老幼都很和蔼。但在后台不苟言笑,舞台表演更是精益求精。当时金老已古稀之年,但演唱仍神完气足,字正腔圆,金先生鼓法绝伦,特别是在演奏‘三番’的时候,兴奋之际,左手檀板必高举头顶,鼓板和乐队配合相得益彰,内外行无不称快。” 金万昌先生的弟子传人很多,刘连玉、周麟阁、荣少昌、白玉霞(女)、王玉珍(女)等均名重一时,艺宗金氏的女演员还有张月琴、刘玉芳、金桂笙、姜三顺、花玉霞、小侠君、岳小芬等,而著名京韵大鼓艺人白凤鸣、骆玉笙等反串演出梅花大鼓时,也均以金派唱腔为典范,形成了“梅花无不宗金”的局面,也为后来卢(成科)派梅花大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年届九旬的卢派(花派)梅花大鼓前辈艺人花五宝(张淑筠)先生回忆:“我从邱玉山先生学艺,当时学的都是金派梅花大鼓,包括我四姐花四宝开始唱的也是金派。后来在卢先生的改革下才形成了卢派(花派)梅花大鼓,我在(20世纪)40年代初曾和金先生同台演出,更是受益匪浅,那是真正的梅花鼓王。”而1996年去世的花小宝(史文秀)说地更为直接:“从金万昌先生所唱来说,缠绵悱恻,荡气回肠,堪称独绝,花派是有所不及的。”
金派梅花大鼓的第二代传人中,以刘连玉、周麟阁、荣少昌3位先生最具代表性。刘连玉于1935年拜金万昌先生为师,艺名刘继昌。他行腔运调皆效仿乃师,且嗓音宏大,气力充沛,演出很卖力气,20世纪40年代常在天津表演,曾收金静贞(金万昌先生之孙女)、刘静雯等为徒。荣少昌原名剑昌,得金万昌先生亲传,又擅长伴奏,创排了《六月雪》《剑阁闻铃》等新曲目,曾到南京、上海、北京演出,众多金派女艺人皆出其门下。周麟阁(1902—1976),北京人,是公认的著名曲艺票界前辈,也是最具影响力的金派传人。周麟阁于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研习梅花大鼓,先私淑金派唱法,后方得其亲传。他在伴奏方面也有独到之处,多设萧、笛之类乐器,平添演出的清雅风韵,时人称“妙”。白奉霖先生生前曾多次回忆大哥白凤岩、三哥白凤鸣邀请周麟阁到自家的茗园茶社票演的精彩场景。
当时有声音认为周麟阁是最能继承“梅花鼓王”称号者。如1944年2月15日的《游艺画刊》刊载了著名曲评家戴愚庵先生(娱园老人)的评价,他认为当时梅花大鼓艺人均不能继承金万昌之“梅花鼓王”的地位,而票友周麟阁似为合适。其演唱风格以清雅别致见长,“给人以绝尘、宜人之感”“火候虽不及金老,其余均比金老雅致,最合歌梅花调之身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麟阁受邀参加了全国职工业余曲艺会演、天津市曲艺杂技汇演、首届“津门曲荟”等重要大型活动,他一生致力于梅花大鼓的研究、传承和改革,他在教授周文如、花小宝失传曲目的同时,还曾受邀到天津市曲艺团少年训练队教授金派梅花大鼓,张子修、赵桐光、赵学义、韩宝利、刘春爱、刘长玲等都曾向其学习。他的亲传弟子有侯树茳、王臻、刘维奇、刘嘉昌等,都为金派梅花大鼓的传承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金派梅花大鼓第三代传承人的代表是刘嘉昌先生(1930—2017)。他1947年4月拜周麟阁为师,研习金派梅花大鼓近30年,可以说尽得其艺。2003年以来,他相继收张博、佀童强、杨光彤、贾永胜、蒋卯卯、黄利春等为徒,同时培养了一批创演兼备、学用兼修的复合型人才。2004年,天津人民广播电台为抢救、挖掘失传曲艺资料,为刘嘉昌录制了《大观园》《目连僧救母》《黛玉葬花》等金派梅花大鼓曲目,同时中国唱片社还出版了《雅韵清歌——金派梅花大鼓专辑》。
2020年正是金萬昌先生诞辰150周年。作为金派后学,我们结集出版了《<金声玉振>——纪念梅花鼓王金万昌先生诞辰一百五十周年金派经典曲目》黑胶唱片专辑,收录金派梅花大鼓新老曲目10段。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姜昆为专辑题字祝贺。在此,我们谨以此文致敬前辈先贤,更坚定我们传承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信念。
(责任编辑/马瑜)
梅花调在清代同治、光绪年间传入天津。至1900年左右,梅花调已成为天津曲艺场所的热门曲种,如忠子良、张小轩、赵西园等就曾分别以七音大鼓、五音连弹等形式在天津松风阁、天泉等茶楼演出梅花调。因其唱腔新颖优雅,伴奏雅昶合拍,很受听众欢迎。
最初的梅花调,与子弟书、岔曲等都属于自娱性的曲种。文人雅士或者贵介子弟只以之遣兴怡情,并未在腔调雕琢上投入太多。但随着传唱之人渐多,改良梅花调、使之更能迎合受众,渐渐成为艺人的追求。据说在金万昌改良梅花调之前,有一位北京人马春圃(相传生活在19世纪40年代),也曾革新梅花调,但可惜相关资料未能流传下来,其唱腔唱法均已不可考。
金万昌(1870—1944),早年拜张德海为师学唱八角鼓,后从韩万祥学唱大鼓,并向文玉森学唱清口大鼓。他和“鼓王”刘宝全,弦师韩永禄、韩永先、苏启元等共同致力于对梅花大鼓进行创造性革新,5位前辈协力,丰富了梅花调的板式唱腔,完善了表演体系,有效提升了艺术丰度。改良后的梅花调成为了唱腔清新、酣畅悠扬、长于抒情的“金派梅花大鼓”,又稱“南板梅花大鼓”。金万昌先生的贡献主要在唱腔方面,他对平铺直叙的梅花调进行“修型”,使之抑扬顿挫,更富有韵律美和节奏感,同时还将梅花调的快节奏改为起手一板三眼后逐渐转为快三眼,再转到二六板、快板、上板,最后放慢节奏,仍然转入三眼一板收尾,奠定了通行至今的梅花大鼓格式。
金万昌先生的先天条件极为优越,嗓音有高有低、有沙有亮、五音俱全,再辅以出神入化的运板,使他的演唱能在“悲脆媚”与“稳准狠”中将“情、境、韵”“板、字、口”六字诀展现得淋漓尽致。1917年,他应邀到天津四海昇平茶社演出,以曲目《大观园》(带“四季”)向天津观众展现了金派梅花大鼓的艺术魅力,得到了极高的赞誉。此后,他经常来天津献艺,名声彰显于京津两地。1924年,《新天津报》的副刊曾有评论:“……今日在津演唱梅花调只金万昌一人耳……”。
此后,金万昌先生频繁来天津演出,他的演出地点多在大型游艺场及上等杂耍园中,如四海昇平(后改为燕乐昇平)、露香园、新世界、歌舞楼(后改为小梨园)、天晴茶园、大观园、陶园、张园、中国屋顶、天祥游艺场、庆云、群英等处,他还与刘宝全、荣剑尘、张寿臣、小黑姑娘、林红玉、赵小福、骆玉笙、小蘑菇等名重当时的艺人同台演出,并在天津、北京等地的商业电台播音,逐渐享有“梅花鼓王”之美称。
在天津演出期间,金万昌先生不断提升自身艺术水平,形成了行腔曲折婉转、韵味醇厚,节奏徐急分明,抑扬顿挫恰到好处的艺术特点。
他的鼓板技艺也可称一绝,在与著名乐师白凤岩、于少章、祁凤鸣、胡宝钧、张荣宝、荣少昌、刘文有、李默生、韩德荣等合作上演五音换手联弹时演奏的【柳青娘】【万年欢】【夜深沉】【马号】等曲牌,更把自身精妙绝伦的鼓板技艺展示得淋漓尽致。1942年12月1日《游艺画刊》就有评论,“观其手式之俏,鼓简之率,鼓音之准,劲头之匀,后来姬人真难梦见。”
金万昌先生的面容端正、身材高大,曲艺艺人郭小霞曾经为他取了“丘吉尔”的绰号,当时的报界曾有评论:“身材高大、举止逗闪,其面部上之表情不时露出一种滑稽幽默的模样,颇能抓住一部分人缘……”(1937年12月23日《银线画报》)“……敲鼓击板的时候,面上依然露出内心微笑,常常将板举过耳际……头总是歪着,表现着十二分得意……”(1943年8月29日《天声报》)。
金万昌先生经过十多年磨砺,使得金派梅花大鼓在天津得到普及,他的唱法被人们称为当时的“最摩登调”,当时有报刊曾赞曰,“仙音正曲玉振金声,引吭高歌九皋鸣鹤”。
金万昌先生的留声,大多数是在天津演出时录制,除最早于1907年在巴黎百代公司灌制的《黛玉悲秋》,《鸿雁捎书》《黛玉葬花》《大观园》《宝玉劝黛玉》《摔镜架》《黛玉归天》《指日高升》等曲目均为1925年到1936年之间于物克多、高亭、百代、胜利等唱片公司灌制发行。
金万昌先生晚年时,嗓音、气力皆不如前,但技艺更加精深,以古稀老叟唱儿女情长,仍然宛转悠扬,游刃有余,佐以溅玉裂帛的鼓板丝弦,一曲歌罢,总能获得阵阵掌声。他晚年时主要在天津大观园、小梨园、群英,北京哈尔飞等大中型曲艺演出场所演出,还参加各种反串演出,如曾经与骆玉笙、司马静敏(雪艳花)、小蘑菇、陈士和、张寿臣等合作《打面缸》《大逛灯》《法门寺》等节目。
1944年3月,金万昌先生最后一次到天津群英戏院演出时已经双目失明,登台还需检场人员搀扶,4月返京,演出于茗园,不久便不能登台。1944年6月17日,一代“梅花鼓王”病逝于北京寓所。
从旧社会上流的游艺方式到现如今深受大众喜爱的曲艺曲种,梅花大鼓在“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过程中没有消失在历史的烟雨中,而是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金万昌先生居功厥伟。他在保留了梅花大鼓文化菁华的同时,更为之注入了活跃灵动的“大众气息”和因时求变的传承因子,所以我们才能在现代看到这门古老而又年轻的艺术。
2020年,我们走访了多位曾经和他同台的前辈艺人或在现场聆听过他演唱的亲历者,意在追溯“梅花鼓王”的艺术风采。如年逾百岁的单弦艺术家司马静敏先生回忆:“20世纪30年代末,我曾一度和金万昌先生于北京哈尔飞戏院同台演出。金先生身材高大,对待同行,无论老幼都很和蔼。但在后台不苟言笑,舞台表演更是精益求精。当时金老已古稀之年,但演唱仍神完气足,字正腔圆,金先生鼓法绝伦,特别是在演奏‘三番’的时候,兴奋之际,左手檀板必高举头顶,鼓板和乐队配合相得益彰,内外行无不称快。” 金万昌先生的弟子传人很多,刘连玉、周麟阁、荣少昌、白玉霞(女)、王玉珍(女)等均名重一时,艺宗金氏的女演员还有张月琴、刘玉芳、金桂笙、姜三顺、花玉霞、小侠君、岳小芬等,而著名京韵大鼓艺人白凤鸣、骆玉笙等反串演出梅花大鼓时,也均以金派唱腔为典范,形成了“梅花无不宗金”的局面,也为后来卢(成科)派梅花大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年届九旬的卢派(花派)梅花大鼓前辈艺人花五宝(张淑筠)先生回忆:“我从邱玉山先生学艺,当时学的都是金派梅花大鼓,包括我四姐花四宝开始唱的也是金派。后来在卢先生的改革下才形成了卢派(花派)梅花大鼓,我在(20世纪)40年代初曾和金先生同台演出,更是受益匪浅,那是真正的梅花鼓王。”而1996年去世的花小宝(史文秀)说地更为直接:“从金万昌先生所唱来说,缠绵悱恻,荡气回肠,堪称独绝,花派是有所不及的。”
金派梅花大鼓的第二代传人中,以刘连玉、周麟阁、荣少昌3位先生最具代表性。刘连玉于1935年拜金万昌先生为师,艺名刘继昌。他行腔运调皆效仿乃师,且嗓音宏大,气力充沛,演出很卖力气,20世纪40年代常在天津表演,曾收金静贞(金万昌先生之孙女)、刘静雯等为徒。荣少昌原名剑昌,得金万昌先生亲传,又擅长伴奏,创排了《六月雪》《剑阁闻铃》等新曲目,曾到南京、上海、北京演出,众多金派女艺人皆出其门下。周麟阁(1902—1976),北京人,是公认的著名曲艺票界前辈,也是最具影响力的金派传人。周麟阁于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研习梅花大鼓,先私淑金派唱法,后方得其亲传。他在伴奏方面也有独到之处,多设萧、笛之类乐器,平添演出的清雅风韵,时人称“妙”。白奉霖先生生前曾多次回忆大哥白凤岩、三哥白凤鸣邀请周麟阁到自家的茗园茶社票演的精彩场景。
当时有声音认为周麟阁是最能继承“梅花鼓王”称号者。如1944年2月15日的《游艺画刊》刊载了著名曲评家戴愚庵先生(娱园老人)的评价,他认为当时梅花大鼓艺人均不能继承金万昌之“梅花鼓王”的地位,而票友周麟阁似为合适。其演唱风格以清雅别致见长,“给人以绝尘、宜人之感”“火候虽不及金老,其余均比金老雅致,最合歌梅花调之身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麟阁受邀参加了全国职工业余曲艺会演、天津市曲艺杂技汇演、首届“津门曲荟”等重要大型活动,他一生致力于梅花大鼓的研究、传承和改革,他在教授周文如、花小宝失传曲目的同时,还曾受邀到天津市曲艺团少年训练队教授金派梅花大鼓,张子修、赵桐光、赵学义、韩宝利、刘春爱、刘长玲等都曾向其学习。他的亲传弟子有侯树茳、王臻、刘维奇、刘嘉昌等,都为金派梅花大鼓的传承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金派梅花大鼓第三代传承人的代表是刘嘉昌先生(1930—2017)。他1947年4月拜周麟阁为师,研习金派梅花大鼓近30年,可以说尽得其艺。2003年以来,他相继收张博、佀童强、杨光彤、贾永胜、蒋卯卯、黄利春等为徒,同时培养了一批创演兼备、学用兼修的复合型人才。2004年,天津人民广播电台为抢救、挖掘失传曲艺资料,为刘嘉昌录制了《大观园》《目连僧救母》《黛玉葬花》等金派梅花大鼓曲目,同时中国唱片社还出版了《雅韵清歌——金派梅花大鼓专辑》。
2020年正是金萬昌先生诞辰150周年。作为金派后学,我们结集出版了《<金声玉振>——纪念梅花鼓王金万昌先生诞辰一百五十周年金派经典曲目》黑胶唱片专辑,收录金派梅花大鼓新老曲目10段。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姜昆为专辑题字祝贺。在此,我们谨以此文致敬前辈先贤,更坚定我们传承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信念。
(责任编辑/马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