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声玉振 再续华章

来源 :曲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wenzik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梅花大鼓产生于清代道光、咸丰年间,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相传创始人为满族人玉祥、玉瑞。因玉祥别号“梅花馆主”,时人称其所唱曲调为“梅花调”。又因其流行于北京北城,旗人子弟“玩票”时清唱,故也称“北板大鼓”或“清口大鼓”。清末,北板大鼓自北城逐渐传播至南城,首位以之成名的是文玉森先生。随着文玉森名声渐响,学唱的人越来越多。
  梅花调在清代同治、光绪年间传入天津。至1900年左右,梅花调已成为天津曲艺场所的热门曲种,如忠子良、张小轩、赵西园等就曾分别以七音大鼓、五音连弹等形式在天津松风阁、天泉等茶楼演出梅花调。因其唱腔新颖优雅,伴奏雅昶合拍,很受听众欢迎。
  最初的梅花调,与子弟书、岔曲等都属于自娱性的曲种。文人雅士或者贵介子弟只以之遣兴怡情,并未在腔调雕琢上投入太多。但随着传唱之人渐多,改良梅花调、使之更能迎合受众,渐渐成为艺人的追求。据说在金万昌改良梅花调之前,有一位北京人马春圃(相传生活在19世纪40年代),也曾革新梅花调,但可惜相关资料未能流传下来,其唱腔唱法均已不可考。
  金万昌(1870—1944),早年拜张德海为师学唱八角鼓,后从韩万祥学唱大鼓,并向文玉森学唱清口大鼓。他和“鼓王”刘宝全,弦师韩永禄、韩永先、苏启元等共同致力于对梅花大鼓进行创造性革新,5位前辈协力,丰富了梅花调的板式唱腔,完善了表演体系,有效提升了艺术丰度。改良后的梅花调成为了唱腔清新、酣畅悠扬、长于抒情的“金派梅花大鼓”,又稱“南板梅花大鼓”。金万昌先生的贡献主要在唱腔方面,他对平铺直叙的梅花调进行“修型”,使之抑扬顿挫,更富有韵律美和节奏感,同时还将梅花调的快节奏改为起手一板三眼后逐渐转为快三眼,再转到二六板、快板、上板,最后放慢节奏,仍然转入三眼一板收尾,奠定了通行至今的梅花大鼓格式。
  金万昌先生的先天条件极为优越,嗓音有高有低、有沙有亮、五音俱全,再辅以出神入化的运板,使他的演唱能在“悲脆媚”与“稳准狠”中将“情、境、韵”“板、字、口”六字诀展现得淋漓尽致。1917年,他应邀到天津四海昇平茶社演出,以曲目《大观园》(带“四季”)向天津观众展现了金派梅花大鼓的艺术魅力,得到了极高的赞誉。此后,他经常来天津献艺,名声彰显于京津两地。1924年,《新天津报》的副刊曾有评论:“……今日在津演唱梅花调只金万昌一人耳……”。
  此后,金万昌先生频繁来天津演出,他的演出地点多在大型游艺场及上等杂耍园中,如四海昇平(后改为燕乐昇平)、露香园、新世界、歌舞楼(后改为小梨园)、天晴茶园、大观园、陶园、张园、中国屋顶、天祥游艺场、庆云、群英等处,他还与刘宝全、荣剑尘、张寿臣、小黑姑娘、林红玉、赵小福、骆玉笙、小蘑菇等名重当时的艺人同台演出,并在天津、北京等地的商业电台播音,逐渐享有“梅花鼓王”之美称。
  在天津演出期间,金万昌先生不断提升自身艺术水平,形成了行腔曲折婉转、韵味醇厚,节奏徐急分明,抑扬顿挫恰到好处的艺术特点。
  他的鼓板技艺也可称一绝,在与著名乐师白凤岩、于少章、祁凤鸣、胡宝钧、张荣宝、荣少昌、刘文有、李默生、韩德荣等合作上演五音换手联弹时演奏的【柳青娘】【万年欢】【夜深沉】【马号】等曲牌,更把自身精妙绝伦的鼓板技艺展示得淋漓尽致。1942年12月1日《游艺画刊》就有评论,“观其手式之俏,鼓简之率,鼓音之准,劲头之匀,后来姬人真难梦见。”
  金万昌先生的面容端正、身材高大,曲艺艺人郭小霞曾经为他取了“丘吉尔”的绰号,当时的报界曾有评论:“身材高大、举止逗闪,其面部上之表情不时露出一种滑稽幽默的模样,颇能抓住一部分人缘……”(1937年12月23日《银线画报》)“……敲鼓击板的时候,面上依然露出内心微笑,常常将板举过耳际……头总是歪着,表现着十二分得意……”(1943年8月29日《天声报》)。
  金万昌先生经过十多年磨砺,使得金派梅花大鼓在天津得到普及,他的唱法被人们称为当时的“最摩登调”,当时有报刊曾赞曰,“仙音正曲玉振金声,引吭高歌九皋鸣鹤”。
  金万昌先生的留声,大多数是在天津演出时录制,除最早于1907年在巴黎百代公司灌制的《黛玉悲秋》,《鸿雁捎书》《黛玉葬花》《大观园》《宝玉劝黛玉》《摔镜架》《黛玉归天》《指日高升》等曲目均为1925年到1936年之间于物克多、高亭、百代、胜利等唱片公司灌制发行。
  金万昌先生晚年时,嗓音、气力皆不如前,但技艺更加精深,以古稀老叟唱儿女情长,仍然宛转悠扬,游刃有余,佐以溅玉裂帛的鼓板丝弦,一曲歌罢,总能获得阵阵掌声。他晚年时主要在天津大观园、小梨园、群英,北京哈尔飞等大中型曲艺演出场所演出,还参加各种反串演出,如曾经与骆玉笙、司马静敏(雪艳花)、小蘑菇、陈士和、张寿臣等合作《打面缸》《大逛灯》《法门寺》等节目。
  1944年3月,金万昌先生最后一次到天津群英戏院演出时已经双目失明,登台还需检场人员搀扶,4月返京,演出于茗园,不久便不能登台。1944年6月17日,一代“梅花鼓王”病逝于北京寓所。
  从旧社会上流的游艺方式到现如今深受大众喜爱的曲艺曲种,梅花大鼓在“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过程中没有消失在历史的烟雨中,而是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金万昌先生居功厥伟。他在保留了梅花大鼓文化菁华的同时,更为之注入了活跃灵动的“大众气息”和因时求变的传承因子,所以我们才能在现代看到这门古老而又年轻的艺术。
  2020年,我们走访了多位曾经和他同台的前辈艺人或在现场聆听过他演唱的亲历者,意在追溯“梅花鼓王”的艺术风采。如年逾百岁的单弦艺术家司马静敏先生回忆:“20世纪30年代末,我曾一度和金万昌先生于北京哈尔飞戏院同台演出。金先生身材高大,对待同行,无论老幼都很和蔼。但在后台不苟言笑,舞台表演更是精益求精。当时金老已古稀之年,但演唱仍神完气足,字正腔圆,金先生鼓法绝伦,特别是在演奏‘三番’的时候,兴奋之际,左手檀板必高举头顶,鼓板和乐队配合相得益彰,内外行无不称快。”   金万昌先生的弟子传人很多,刘连玉、周麟阁、荣少昌、白玉霞(女)、王玉珍(女)等均名重一时,艺宗金氏的女演员还有张月琴、刘玉芳、金桂笙、姜三顺、花玉霞、小侠君、岳小芬等,而著名京韵大鼓艺人白凤鸣、骆玉笙等反串演出梅花大鼓时,也均以金派唱腔为典范,形成了“梅花无不宗金”的局面,也为后来卢(成科)派梅花大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年届九旬的卢派(花派)梅花大鼓前辈艺人花五宝(张淑筠)先生回忆:“我从邱玉山先生学艺,当时学的都是金派梅花大鼓,包括我四姐花四宝开始唱的也是金派。后来在卢先生的改革下才形成了卢派(花派)梅花大鼓,我在(20世纪)40年代初曾和金先生同台演出,更是受益匪浅,那是真正的梅花鼓王。”而1996年去世的花小宝(史文秀)说地更为直接:“从金万昌先生所唱来说,缠绵悱恻,荡气回肠,堪称独绝,花派是有所不及的。”
  金派梅花大鼓的第二代传人中,以刘连玉、周麟阁、荣少昌3位先生最具代表性。刘连玉于1935年拜金万昌先生为师,艺名刘继昌。他行腔运调皆效仿乃师,且嗓音宏大,气力充沛,演出很卖力气,20世纪40年代常在天津表演,曾收金静贞(金万昌先生之孙女)、刘静雯等为徒。荣少昌原名剑昌,得金万昌先生亲传,又擅长伴奏,创排了《六月雪》《剑阁闻铃》等新曲目,曾到南京、上海、北京演出,众多金派女艺人皆出其门下。周麟阁(1902—1976),北京人,是公认的著名曲艺票界前辈,也是最具影响力的金派传人。周麟阁于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研习梅花大鼓,先私淑金派唱法,后方得其亲传。他在伴奏方面也有独到之处,多设萧、笛之类乐器,平添演出的清雅风韵,时人称“妙”。白奉霖先生生前曾多次回忆大哥白凤岩、三哥白凤鸣邀请周麟阁到自家的茗园茶社票演的精彩场景。
  当时有声音认为周麟阁是最能继承“梅花鼓王”称号者。如1944年2月15日的《游艺画刊》刊载了著名曲评家戴愚庵先生(娱园老人)的评价,他认为当时梅花大鼓艺人均不能继承金万昌之“梅花鼓王”的地位,而票友周麟阁似为合适。其演唱风格以清雅别致见长,“给人以绝尘、宜人之感”“火候虽不及金老,其余均比金老雅致,最合歌梅花调之身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麟阁受邀参加了全国职工业余曲艺会演、天津市曲艺杂技汇演、首届“津门曲荟”等重要大型活动,他一生致力于梅花大鼓的研究、传承和改革,他在教授周文如、花小宝失传曲目的同时,还曾受邀到天津市曲艺团少年训练队教授金派梅花大鼓,张子修、赵桐光、赵学义、韩宝利、刘春爱、刘长玲等都曾向其学习。他的亲传弟子有侯树茳、王臻、刘维奇、刘嘉昌等,都为金派梅花大鼓的传承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金派梅花大鼓第三代传承人的代表是刘嘉昌先生(1930—2017)。他1947年4月拜周麟阁为师,研习金派梅花大鼓近30年,可以说尽得其艺。2003年以来,他相继收张博、佀童强、杨光彤、贾永胜、蒋卯卯、黄利春等为徒,同时培养了一批创演兼备、学用兼修的复合型人才。2004年,天津人民广播电台为抢救、挖掘失传曲艺资料,为刘嘉昌录制了《大观园》《目连僧救母》《黛玉葬花》等金派梅花大鼓曲目,同时中国唱片社还出版了《雅韵清歌——金派梅花大鼓专辑》。
  2020年正是金萬昌先生诞辰150周年。作为金派后学,我们结集出版了《<金声玉振>——纪念梅花鼓王金万昌先生诞辰一百五十周年金派经典曲目》黑胶唱片专辑,收录金派梅花大鼓新老曲目10段。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姜昆为专辑题字祝贺。在此,我们谨以此文致敬前辈先贤,更坚定我们传承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信念。
  (责任编辑/马瑜)
其他文献
京韵大鼓是中华曲艺之林中的一朵奇葩,融合了北方曲艺艺术的精华,其艺术价值之高深受肯定,一直以来也备受曲艺观众喜爱。  抗战时期,曲艺工作者编写大量抗日鼓词,再由曲艺演员创制唱腔、编演鼓曲节目宣传抗日,组织义演,捐助资金,以编新、唱新的方式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群众的抗日热情,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传统文化从那时起就已经包含了创新的元素,传统的说唱形式结合时代主题的内容成为曲艺艺术的一大特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期刊
想研究一门学科,最权威、最系统、最便捷的办法,可能就是阅读教材了。教材从来都是晚于实践的,是学科的理论总结和经验集结。教材对一门学科来讲本应该是最基础的前提条件,但在其他艺术学科建设蓬勃发展的时候,曲艺作为一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却因为自身传袭特点和环境制约等原因,没有及时跟上学科发展的列车,虽然学习从业者很多、受众广泛,但在学科建设特别是教材建设上却落在了后面。这与曲艺的蓬勃的发展态势不相
期刊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也是开国元帅陈毅120周年诞辰,我不自禁想起了近20年前创作《一代儒将陈毅》的过程。那时候,公开出版介绍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书籍及文献较少,有的也只记载了众所周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了全面详细地了解陈毅的一生,我通过各种渠道,从数十部相关著述中摘录出几大本参考资料。每天看着这些密密麻麻的文字,我也在疑惑:到底如何才能在符合历史真实的前提下,用曲艺表现出一个活灵活现的陈毅呢?我
期刊
“全国高等院校曲艺本科系列教材”之《山东快书表演艺术》理论硕果累累,全书新意粲然,作者站在山东快书大师的肩膀上,集前人艺术经验、理论研究总结之大成,面壁5年,呕心沥血,爬梳立论,开创了曲艺表演艺术教材编写的新理念、新思路、新篇章。教材是高洪胜、王连成二位德高望重的曲艺人心血结晶之作,兹能诚心敬意吃透经典、用心良苦精心布局、沉下心来笔耕不辍,为山东快书表演艺术裒然圆梦。  山东快书从单纯地“说武老二
期刊
河北省曲协推出“抗击疫情”文艺作品线上展演  为用曲艺鼓舞抗“疫”士气,河北省曲协从1月19日开始,利用新媒体平台陆续推送一批优秀原创曲艺作品,为河北抗“疫”加油助力,为人民群众增添生活乐趣。(曲讯)中国文联十届六次全委会在京召开  1月16日至17日,中國文联第十届全国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全面总结了中国文联2020年工作,分析了当前形势和任务,部署2021年工作。(曲讯)济南市曲艺团召
期刊
曲艺名家“送欢笑”走进浙江温州  2020年12月17日至18日,曲艺名家“送欢笑”走进浙江温州专场演出分别在温州市鹿城区和瑞安市成功举办,艺术家们用自己精彩的表演点燃了气氛,让演出现场变成了欢乐的海洋。(曲讯)第十二期全国曲艺创作高级研修班在张家口举办  2020年12月15日至18日,第十二期全国曲艺創作高级研修班在张家口顺利举办。本次研修班旨在通过讲解和分析曲艺创作的方法等手段,为出作品出人
期刊
自古以来,曲艺艺术在荔浦就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节庆活动、田间地头都有曲艺等文艺形式的节目为百姓增添快乐。因其有厚重的曲艺文化传统,2010年,广西曲艺家协会授予荔浦“广西文场之乡”称号;2012年,广西文化厅授予荔浦“广西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曲艺)”称号;2013年,中国曲艺家协会授予荔浦“中国曲艺之乡”称号。作为曲艺之乡,在新时代如何发挥地方群众文化的优势,为满足百姓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在活态传承
期刊
扬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装裱、盆景、叠石、玉器雕刻、漆器制作、雕版印刷、剪纸工艺等均以细腻传神而名闻遐迩,而与这些工艺技法一样,扬州评话也以其细腻传神表演风格,在中国曲艺界有相当的地位。一、人物刻画细腻  《三国》是扬州评话的代表性书目之 一,康派《三国》更与王派《水浒》并称,两部书堪称扬州评话界的双璧。这部书在刻画人物心理活动上极尽细致,如“周瑜打黄盖”一段,在《三国演义》原书中被表述得较为简略
期刊
作为文学修辞辞格之一的“夸张”,并不具备致笑功能。比如,当读到“一手遮天”“飞流直下三千尺”“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就像半天里起了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了”“我爱奥菲利亚,四万个兄弟的爱合起来,还抵不过我对她的爱”……这使用了夸张手法的范例,您笑了吗?当然没有。夸张的作用,在于“运用丰富的想象,廓大事物的特征,把话说得张皇铺饰,以增强表达效果”(《辞海》第6版缩印本)。也正如《文心雕龙》所说:“
期刊
燕山大板是20世纪70年代诞生于河北省廊坊地区的一个崭新的曲艺品种。因其鲜明的地方特色、灵活的表演方式、欢快热烈的热烈节奏和高亢激昂的大板之声,在北方广为传唱。本文通过系统全面地对燕山大板的产生、发展及其传承现状进行研究,挖掘其内在的艺术价值,为新时期曲艺事业进一步开拓创新提供经验借鉴。一、燕山大板的形成过程和成果梳理  (一)燕山大板的早期发展  1975年7月,廊坊三河县燕郊中学为全县高中文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