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科技创新是支撑和引领建筑业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文章在分析重庆建设科技创新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重庆市建设科技创新工作存在的问题,最后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促进我市建设科技创新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建设科技;重庆市;科技创新;
1.建设科技创新发展现状
1.1 科技创新投入
(1)R&D经费投入。
2012年该市建筑业R&D经费投入为1 322万元,折合全时当量99人/年;而同期北京市建筑业R&D经费投入为161 132万元,折合全时当量6 738人/年;上海市建筑业R&D经费投入为11 383万元,折合全时当量319人/年。
(2)研发机构数量。
该市建材行业有研发机构的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为48家,占该市研发机构总量4.02%;而同期北京相关企业数量为251家,占北京市研发机构总量6.82%;天津市相关企业数量为97家,占天津市研发机构总量4.75%;上海市相关企业数量为86家,占上海市研发机构总量4.68%。
1.2 技术创新产出
(1)劳动生产率。
2015年,该市建筑业按总产值计算的劳动生产率约为310 000元/人,而同期北京市为519 350元/人,天津市为495 814元/人,上海市为445 000元/人,在全国4个直辖市中排名第4位。
(2)技术装备率和动力装备率。
2012年该市建筑业技术装备率为6 756元/人、动力装备率为3.3 kW/人;而同期北京市建筑业技术装备率为20 899元/人、动力装备率为7.7 kW/人,天津市建筑业技术装备率为91 231元/人、动力装备率为15.6 kW/人,上海市建筑业技术装备率为17 453元/人、动力装备率为4.2 kW/人,在4个直辖市中排名第4位。
(3)科研成果。
近5年该市共发布实施地方标准107项;承担了国家和市级技术研发课题150余项,完成建设科技成果350余项,仅有数项科技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授权发明专利、软件著作、工法等自主知识产权500余项,荣获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2项。而同期北京市组织科技成果鉴定项目177项,其中81项达到国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授权发明专利、软件著作、工法等自主知识产权1 000余项;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10项,其中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技术发明二等奖及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
2 重庆市建设科技创新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科研投入力度严重不足
虽然该市比较重视建设行业的研发投入,但与北京、上海、天津等市相比,建筑业R&D经费投入仅为北京市的0.8%、上海市的11.6%;折合全时当量也远低于北京市和上海市。建材行业有研发机构的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也远低于其他直辖市。
2.2 技术创新产出质量不高
该市建筑业劳动生产率尚不及同期北京市的60%、天津市的63%、上海市的70%;技术装备率尚不及同期北京市的32%、天津市的7%、上海市的39%;动力装备率尚不及同期北京市的43%、天津市的21%,上海市的79%;科研成果产出与北京市相比,量多质差、水平不高。
2.3 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缺乏
当前该市建设领域还没有建立有效的制度和评价指标体系,无法系统全面地对成果研究进行评价,导致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科研项目承担单位难以全面系统地对研究项目可行性、风险以及研究成果价值、商业前景进行评估。
2.4 转化中介工作机制不完善
目前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更多的是由各级建设主管部门下属的科技推广部门负责,更多是通过技术认定、评估和发布目录公告的管理形式进行推广,且均属推荐性推广要求,没有起到很好的信息传递纽带作用。
2.5 科技创新环境有待改善
目前该市科技成果产业化投融资市场发展缓慢,以企业为主体,社会、政府相结合的多元化创新投入机制尚未建立。同时该市建设领域企业科技创新活动仍处于一种松散状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建设科技创新投入研发体系尚未完全建成。
2.6 科技创新人才相对缺乏
该市建筑业从业人员结构有待优化,高素质的领军人物与优秀发团队相对缺乏,高端建设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導致该市科技成果产出质量不高,人才队伍总量和素质还不能适应行业发展要求。
2.7 企业主动创新意识不强
建设行业相关单位及单位负责人主动开展建设科技创新意识不强,大多数企业在能够获得现实利益的条件下,不愿意在自主创新方面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存在重引进、轻消化;重模仿、轻创新的现象,长此以往不利于行业技术进步和竞争力提高。
2.8 科技成果转化程度不高
目前建设领域开展的科技课题大多为应用攻关型项目,成果转化率仅为10%,远低于发达国家40%的水平;科技进步对建筑业产出增长的贡献率不足30%,低于农业的56%,化工行业的60%;人均产值30.52万元,仅为欧美发达国家的1/5。
3 促进建设科技创新的对策建议
3.1 建立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机制
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市场化机制,创造一个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格局。例如鼓励规模以上企业每年从销售收入中提取3%~5%作为科技创新准备金,对有潜力有推广应用前景的建设科技成果进行研发。
3.2 建立科技成果评价制度体系
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建设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委托建设科技推广部门等专业评价机构开展科技成果评价工作;重点针对研究成果的可行性、风险和研究成果现实适用性及推广价值前景建立评价制度。 3.3 扩大转化中介机构服务范围
鼓励建设科技推广部门在技术认定、新技术公告和落后技术通告等工作的基础上,深入开展创新改革,发挥其在技术孵化、交易平台、转移代理和技术扩散中的桥梁纽带和技术咨询服务作用,搭建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服务平台,加快先进科技成果推廣应用。
3.4 建立激励机制增强创新动力
加大科研人员股权激励力度,鼓励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通过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方式,调动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在企业各类诚信综合评价标准审定中,突出企业科技创新、技术中心和企业标准的建设,提升技术集成和管理集成水平,在相关考核中加大对创新指标的比重。
3.5 强化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不断充实市建设科技委专家力量,在各专委会下组建技术创新指导小组,并提供专项经费支持,用于指导建设领域各行业技术创新研发工作,制定建设领域年度科研攻关重点领域技术和重点转化的技术成果;支持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联合建立科技创新中心,引进高层次技术创新人才,确保科技成果质量水平和应用性。
3.6 创新建设科研项目管理方式
在市城乡建委科技计划项目安排上,将根据行业的发展需要每年选取一定数量的重大科研课题,以公开竞争方式选择课题的承担单位;对研究任务重、内容复杂且需要多单位、多专业协作配合的科研项目采取大课题带子课题的研究方式下达给相关单位,由大课题牵头单位管理、督促子课题研究任务按时、按计划完成,提高研究效率和工作质量。
3.7 加大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力度
推动出台《建设领域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管理办法》,建立科技成果名录发布制度,要求政府投资项目、市级重点项目以及申报国家、重庆市相关奖项的建设项目,强制使用创新技术成果,并将创新成果应用纳入招投标、设计审查和监督管理环节。
参考文献
[1] 赵秀丽.国家创新体系视角下的国有企业自主创新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3.
[2] 吴松强,陶娴婷.国外建设科技创新协同综合体的经验与借鉴[J].经济研究参考,2014(50):40-44.的思想理念践行于日常的实际工作当中,通过自身高尚的道德情操作为示范楷模。只有如此,方可确保企业员工能够更加积极地接受政工人员的思想指引。
[3] 康妍.新形势下如何发挥企业政工人员的作用[J].现代商业,2011(8):169.
[4] 郝祥钧.企业政工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养[J].商品与质量,2015(41).
[5] 甄延军,姬小飞,雷祥.政工人员在企业班组建设中的作用探析[J].化工管理,2015(36):25.
关键词:建设科技;重庆市;科技创新;
1.建设科技创新发展现状
1.1 科技创新投入
(1)R&D经费投入。
2012年该市建筑业R&D经费投入为1 322万元,折合全时当量99人/年;而同期北京市建筑业R&D经费投入为161 132万元,折合全时当量6 738人/年;上海市建筑业R&D经费投入为11 383万元,折合全时当量319人/年。
(2)研发机构数量。
该市建材行业有研发机构的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为48家,占该市研发机构总量4.02%;而同期北京相关企业数量为251家,占北京市研发机构总量6.82%;天津市相关企业数量为97家,占天津市研发机构总量4.75%;上海市相关企业数量为86家,占上海市研发机构总量4.68%。
1.2 技术创新产出
(1)劳动生产率。
2015年,该市建筑业按总产值计算的劳动生产率约为310 000元/人,而同期北京市为519 350元/人,天津市为495 814元/人,上海市为445 000元/人,在全国4个直辖市中排名第4位。
(2)技术装备率和动力装备率。
2012年该市建筑业技术装备率为6 756元/人、动力装备率为3.3 kW/人;而同期北京市建筑业技术装备率为20 899元/人、动力装备率为7.7 kW/人,天津市建筑业技术装备率为91 231元/人、动力装备率为15.6 kW/人,上海市建筑业技术装备率为17 453元/人、动力装备率为4.2 kW/人,在4个直辖市中排名第4位。
(3)科研成果。
近5年该市共发布实施地方标准107项;承担了国家和市级技术研发课题150余项,完成建设科技成果350余项,仅有数项科技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授权发明专利、软件著作、工法等自主知识产权500余项,荣获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2项。而同期北京市组织科技成果鉴定项目177项,其中81项达到国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授权发明专利、软件著作、工法等自主知识产权1 000余项;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10项,其中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技术发明二等奖及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
2 重庆市建设科技创新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科研投入力度严重不足
虽然该市比较重视建设行业的研发投入,但与北京、上海、天津等市相比,建筑业R&D经费投入仅为北京市的0.8%、上海市的11.6%;折合全时当量也远低于北京市和上海市。建材行业有研发机构的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也远低于其他直辖市。
2.2 技术创新产出质量不高
该市建筑业劳动生产率尚不及同期北京市的60%、天津市的63%、上海市的70%;技术装备率尚不及同期北京市的32%、天津市的7%、上海市的39%;动力装备率尚不及同期北京市的43%、天津市的21%,上海市的79%;科研成果产出与北京市相比,量多质差、水平不高。
2.3 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缺乏
当前该市建设领域还没有建立有效的制度和评价指标体系,无法系统全面地对成果研究进行评价,导致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科研项目承担单位难以全面系统地对研究项目可行性、风险以及研究成果价值、商业前景进行评估。
2.4 转化中介工作机制不完善
目前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更多的是由各级建设主管部门下属的科技推广部门负责,更多是通过技术认定、评估和发布目录公告的管理形式进行推广,且均属推荐性推广要求,没有起到很好的信息传递纽带作用。
2.5 科技创新环境有待改善
目前该市科技成果产业化投融资市场发展缓慢,以企业为主体,社会、政府相结合的多元化创新投入机制尚未建立。同时该市建设领域企业科技创新活动仍处于一种松散状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建设科技创新投入研发体系尚未完全建成。
2.6 科技创新人才相对缺乏
该市建筑业从业人员结构有待优化,高素质的领军人物与优秀发团队相对缺乏,高端建设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導致该市科技成果产出质量不高,人才队伍总量和素质还不能适应行业发展要求。
2.7 企业主动创新意识不强
建设行业相关单位及单位负责人主动开展建设科技创新意识不强,大多数企业在能够获得现实利益的条件下,不愿意在自主创新方面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存在重引进、轻消化;重模仿、轻创新的现象,长此以往不利于行业技术进步和竞争力提高。
2.8 科技成果转化程度不高
目前建设领域开展的科技课题大多为应用攻关型项目,成果转化率仅为10%,远低于发达国家40%的水平;科技进步对建筑业产出增长的贡献率不足30%,低于农业的56%,化工行业的60%;人均产值30.52万元,仅为欧美发达国家的1/5。
3 促进建设科技创新的对策建议
3.1 建立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机制
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市场化机制,创造一个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格局。例如鼓励规模以上企业每年从销售收入中提取3%~5%作为科技创新准备金,对有潜力有推广应用前景的建设科技成果进行研发。
3.2 建立科技成果评价制度体系
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建设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委托建设科技推广部门等专业评价机构开展科技成果评价工作;重点针对研究成果的可行性、风险和研究成果现实适用性及推广价值前景建立评价制度。 3.3 扩大转化中介机构服务范围
鼓励建设科技推广部门在技术认定、新技术公告和落后技术通告等工作的基础上,深入开展创新改革,发挥其在技术孵化、交易平台、转移代理和技术扩散中的桥梁纽带和技术咨询服务作用,搭建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服务平台,加快先进科技成果推廣应用。
3.4 建立激励机制增强创新动力
加大科研人员股权激励力度,鼓励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通过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方式,调动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在企业各类诚信综合评价标准审定中,突出企业科技创新、技术中心和企业标准的建设,提升技术集成和管理集成水平,在相关考核中加大对创新指标的比重。
3.5 强化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不断充实市建设科技委专家力量,在各专委会下组建技术创新指导小组,并提供专项经费支持,用于指导建设领域各行业技术创新研发工作,制定建设领域年度科研攻关重点领域技术和重点转化的技术成果;支持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联合建立科技创新中心,引进高层次技术创新人才,确保科技成果质量水平和应用性。
3.6 创新建设科研项目管理方式
在市城乡建委科技计划项目安排上,将根据行业的发展需要每年选取一定数量的重大科研课题,以公开竞争方式选择课题的承担单位;对研究任务重、内容复杂且需要多单位、多专业协作配合的科研项目采取大课题带子课题的研究方式下达给相关单位,由大课题牵头单位管理、督促子课题研究任务按时、按计划完成,提高研究效率和工作质量。
3.7 加大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力度
推动出台《建设领域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管理办法》,建立科技成果名录发布制度,要求政府投资项目、市级重点项目以及申报国家、重庆市相关奖项的建设项目,强制使用创新技术成果,并将创新成果应用纳入招投标、设计审查和监督管理环节。
参考文献
[1] 赵秀丽.国家创新体系视角下的国有企业自主创新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3.
[2] 吴松强,陶娴婷.国外建设科技创新协同综合体的经验与借鉴[J].经济研究参考,2014(50):40-44.的思想理念践行于日常的实际工作当中,通过自身高尚的道德情操作为示范楷模。只有如此,方可确保企业员工能够更加积极地接受政工人员的思想指引。
[3] 康妍.新形势下如何发挥企业政工人员的作用[J].现代商业,2011(8):169.
[4] 郝祥钧.企业政工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养[J].商品与质量,2015(41).
[5] 甄延军,姬小飞,雷祥.政工人员在企业班组建设中的作用探析[J].化工管理,2015(3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