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繫建筑思长远

来源 :荣誉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b55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谭天放先生是为建筑而来的,他是真正将建筑艺术放在心上,从容缜密地研究,並付诸於行动之中的人。他为建筑而思,为建筑而虑,视建筑为使命,以建筑为生命。他在香港率先在建筑领域发起一场“竹子”的运动,构筑起全新的建筑世界,掀起的巨浪再一次将他推向时代的风云之中。他说,时代如此进步,建筑设计以及建筑物条例更应该与时俱进,光在原地踏步,是为开历史的倒车,对於建筑艺术的迈进属百害而无一利。二十年了,建筑物条例並未有过突破性的演变,如何真正回归,值得思考。
  二十年前,五星红旗伴随着振奋人心的国歌声飘扬在香港的上空,那一刻,离家上百年的香港回到了祖国,“一国两制”从此登上香港的历史舞台。
  时代的巨轮滚滚向前,二十年来,於历史长河不过沧海一粟,一方面,他觉得发展与变革需要适度、不可揠苗助长;一方面,他提议“建筑艺术的发展”跟相关条例的改进,与时俱进亦刻不容缓,在看似矛盾的理论中,卻彰显出他谨慎、细緻的思维与智慧。恰如他心中所坚守的初衷,从不改变,又如他在时代中对建筑艺术的独立精神和思想与时代同步一般。在建筑领域投入越多,经验越丰富,他的思索越深入,视野越广阔,道德选择就越准确,越坚定。站在香港回归二十周年的节点上,他看得仔细,想得认真,看他的建筑,聽他的理论,入木三分,给人以豁然开朗之感。
  ——引言
  建筑?改革?使命
  作为一个建筑师,谭天放先生的使命就是倾注心血、把生命注入建筑物之中。他视建筑物为使命,以建筑为生命,他的所思所想所为,都是为建筑艺术而来。
  记者:您从1970年毕业於香港大学建筑专业,之後的事业轨跡一直向着建筑蔓延,至今已经近半个世纪,可以说这半个世纪是建筑业飞速发展的一个时期,亲历这个时期,带给您怎样的感受?
  谭天放先生:建筑是矗立在天地间的艺术品,因此建筑物必须经得起天地的考验。作为建筑师,建造出经得起考验的东西,就是我们对於城市的责任,亦是我们的任务。就以深圳罗湖区的改造为例,三十多年前,深圳罗湖区是改革开放的先锋,而如今,罗湖区又成为老城改造的先锋。这是罗湖区的历史任务,当一个历史任务完成,它将走向一个新的历史任务。
  也因此,“改革”成为了每个时代的必需品,建筑艺术这种处於时代潮流之中的产物,更不例外。
  记者:时代在变化,在发展,您觉得建筑业应当怎样的改革,才是顺应时代之举?
  谭天放先生:如何改革?顺应时代的变化与需求,是改革中最为关键的。换言之,便是要与时俱进,政府需要有与时俱进的气度,建筑师需要有与时俱进的气魄。当建筑领域许多条例仍旧停留在二十年前英国统治时期,原地踏步,本身便是一种退步,是开历史的倒车,对於建筑艺术及技术之进展,有百害而无一利。
  以香港对玻璃幕牆的使用规格为例,香港使用玻璃幕牆的历史已有四十年,对其使用规格的要求四十年前与四十年後的今天並无二致,这便是条例落後於实际发展的表现。我觉得建筑条例需要认準老百姓的需求,顺应时代的发展而适时做出调整。
  再观内地,内地在建筑方面的发展速度快,在香港回归祖国的这二十年时间里,内地的发展可谓一日千里,处於“动态”之中,而香港则处於“静态”之中,如此,便在无形中拉开了香港与国家的距离,让彼此间的接轨难以进行。
  改革也需要时间来验证。这些年来,内地的建筑公司在向香港学习,很多方面都在为彼此间更近一步接轨而努力,其中的关键点在於两地的步调需要一致。香港回归二十年,於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过沧海一粟,这二十年对於香港则是一次检阅,是一次反思,特区政府必须反思这二十年来不完善之处,並在未来的三十年时间里来完善。
  竹藤?人居?环境
  他是率先在建筑领域发起一场“竹子”的运动,是构筑起全新的建筑世界,並掀起业界巨浪的时代风云人物。在建筑领域投入越多,经验越丰富,他的思索越深入,视野越广阔,道德选择就越準确,越坚定。
  记者:与建筑有关的条例需要与时俱进,建筑业本身亦需要与时俱进,在当下大力倡导环保之时,您觉得在建筑领域有什麽创新之处可与环保衔接?
  谭天放先生:我对竹子的研究只有十多年,竹是房屋建造最古老的建筑材料之一,在我看来,当今社会以及将来,竹子亦是十分不错的建筑材料。
  竹子有一般木材所不及的优点,收缩量小,高度的割裂性、弹性和韧性,很好的纹理抗压力和抗拉力,而且竹子具有经济性、灵活性、低技术、安全性、舒适性、耐用性、可持续性、生长速度快等特点。我的办公室就全是用竹子取代木材,充分证明竹材的实用性和环保意义。
  今日,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福建、浙江、湖南、广东、四川、贵州、广西等地纷纷见到初步成效,这亦为竹子可作为建筑材料提供了佐证。然而也有不足之处,儘管已经证明了竹子作为建筑材料的可适用性,然而卻鲜少有人知道竹子合格的标準,竹子至今也未曾作为建筑的官方材料被广泛运用。
  记者:您觉得在推广建筑业以及竹子运动上,应该做些什麽?可以借助哪些外力?
  谭天放先生:当下国家正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这是近年来中国最重要的主场外交,在这场外交中,其中一项合作重点是“设施联通”,指的是透过加强基建规划建设,实现设施互相联通。香港作为中国的一部分,建筑作为基建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亦是大有可为,是个不错的机会。
  建筑无国界,香港的建筑可以乘着这场东风,搭上“一带一路”的列车,将香港优秀的建筑经验输送出去,並将“竹子运动”扩展到更广阔的范围。
  我希望有更多的竹子专家来一起推动竹子运动,推动中国乃至全球竹藤事业的发展,进而达至减少贫困、发展经济、保护环境的目标。
  小结:
  谭天放先生将所有的热情都奉献给了建筑这个他一生锺爱的事业,建筑这门凝固的艺术,是他智慧的结晶,从毕业到入行,近半个世纪,他或参与、或创作了无数经典之作,成为香港乃至其他地方的标誌。如坐落在湾仔北商业区的中环广场、位於中环广场顶部的“丽光时计”、位於王府井核心地带的北京APM……
  他曾说过建筑师是以天与地之间为舞台,展示出来的是一个个艺术和技术的结合体,在这个舞台上,他自己也以此为使命,一次次地演绎着经典,诠释着艺术和建筑生命力的概念。
  谭天放先生对待每一个建筑作品都有着一种纯真而炽热的感情,这份感情促使他不停地、不惧劳累地去创造、去追求不朽的生命……就如同人生从出生一步步成长到老年一样,是一个生命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人不断地去呵护,去关怀,去保养。
  “二十年,是一个新的起点。”谭天放先生说。站在新起点上,他再次迈步於建筑业,向着更广阔处远航,以期为建筑业找寻到新的契机。
其他文献
郑庆明先生  深圳知名雕刻大师。1993年,当三联水晶玉石文化村还是一个古朴村落的时候,他便随台商来到这里雕玉,开启了梦想之旅。二十多年来,他用满脑子天马行空的创意和精湛的加工绝活,创作了一件件精美的、独一无二的玉石精品。他用诚信支撑起事业的桥樑,稳固地立足於整个行业之中。他用责任关注着行业的变化与发展,攻坚克难,携手应对挑战,迎接行业美好明天。  守一颗匠心 做一个匠人  “何为匠人?”即慢工出
期刊
当地时间5月2日上午,中國驻美国大使馆为获得2016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的美国著名气候研究专家约翰·埃·库茨巴赫举行颁奖仪式。  中国驻美使馆教育处公使衔参赞岑建君说,库茨巴赫是世界一流的气候模拟学者,也是古气候模拟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与中国开展科技合作近30年,给中国科学家无私传授学术知识与智慧,帮助中国年轻人才成长和步入国际学术舞台,並推动了一些中美重点国际合作项目的产生
期刊
4月22日来自海峽两岸和俄国的22所著名高校、25名选手汇聚厦门,同台竞技,角逐海峡两岸口译大赛(俄语)邀请赛暨首届中俄高校俄语口译邀请赛,来自莫斯科大学的Байрамова Карина荣膺特等奖。  来自北京大学的吴石磊、厦门大学的吴丹凤夺得一等奖,南京大学孙佳宁、四川外国语大学刘玉、黑龙江大学黄明拓获得二等奖,吉林大学王贺飞、大连外国语大学曾雅琳、厦门大学徐向前、天津外国语大学娄益华、北京外
期刊
第21届Channel [V] 全球华语榜中榜暨亚洲影响力大典於4月20日晚在澳门威尼斯人金光综艺馆盛大举行,共45个奖项在颁奖典礼中颁出。此届《全球华语榜中榜》中,李荣浩、李克勤分获内地与港台地区最佳男歌手,张靓颖、容祖儿获得内地与港台地区最佳女歌手;大张伟和曹格获得内地、港台地区最受欢迎男歌手;谭维维和范玮琪拿下了内地、港台最受欢迎女歌手;内地实力派歌手孙楠得到了“亞洲影响力特别荣誉大奖”,成
期刊
日前,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在怀柔中影数字基地举行闭幕暨颁奖典礼,10座天坛奖盃的归属揭晓。丹麦导演比利·奥古斯特、日本导演是枝裕和與中国导演张艺谋将最具分量的最佳影片奖颁给格鲁吉亚影片《卢卡》。中国影片《不成问题的问题》获得最佳编剧奖和最佳男主角奖两项大奖,主演范伟继金马奖後再度加冕影帝。  今年共有来自19个国家和地区的15部影片入围天坛奖,其中《湄公河行动》和《不成问题的问题》是两部入围的国产
期刊
王觉亮博士  是书法数千年历史演变中的研究者,亦是各时代书法的集大成者,年已七十又六,仍坚持不懈地沿着书法历史演变的长河,从甲骨文、金文到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诸体,细细品味,慢慢领悟,日日研究,在中华文字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中,让书法的異采大放艺术的魅力,並找寻时代变化的蛛丝马跡,供世人欣赏、研究。  幼喜书法 数十年执著如斯  对於书法艺术,王觉亮先生喜欢了大半个世纪,执著了一个甲子多
期刊
梁荫冲先生  澳门建造行业腾飞和发展的见证者,更是其中一位切切实实的参与者。三十多年时光,他与其他参与澳门城市建造的人一起,共同交织出一幅独具特色的城市画卷。在澳门这个城市的文明演变中,他致力於以“建筑”为先锋,投入了智慧和劳动,让文明灿烂登场。2011年,因其在建造业所作出的成绩,他获得澳门特区政府颁发工商功绩勳章。  組织空间 建常青基业  1979年,当香港地铁工程完成,梁荫冲先生回到澳门,
期刊
朱汉邦先生  一生与商界打交道,他是最早进入内地的台商之一,在改革开放初期甘做“拓荒牛”,完成了许多大手笔的商业项目;同时,他也是九十年代带头在越南开设免税店的人……几十年来,他阅历商界风云,身经事业沉浮,一生坦荡磊落,享受丰盛人生。  中西辗转,演绎商界人生  上世纪四十年代,朱汉邦先生出生在广州。“之後,我前往台湾受教育,在美国完成硕士学业後便留在美国工作。”凭借着很强的工作能力,朱汉邦先生在
期刊
6月30日,在赞比亚首都卢萨卡,赞比亚警察总监卡扣马·坎甘加向中国驻赞比亚大使馆武官孙明大校授予“勇敢勳章”,表彰其为赞警方所作突出贡献。  卡扣马·坎甘加说,孙明武官就任以來,有力提升了两国强力部门及赞警方与中国政府相关部门务实合作关係,特别是对提高赞警方执法能力、加强人才培养和建设警航部队等方面提供了大量无私帮助。  孙明武官对此次授勳向赞方表示感谢,称这既是个人荣誉,更是中国军队的荣誉,他将
期刊
近日,由湖南省湘剧院演员陈爱珠、王阳娟主演的《拜月记之双拜月》,获得法国巴黎“中国戏剧之夜”优秀剧目展演金奖,同时,76岁的湘剧表演艺术家陈爱珠,被巴黎市政厅授予“艺术终身成就奖”。陈爱珠是国家一级演员,芙蓉奖获得者。但因年龄、机遇等种种原因,她始終无缘於文华奖、梅花奖等戏剧艺术大奖。  “中国戏剧之夜”由巴黎市政厅、中法文化交流中心、巴黎艺术协会主办,於今年6月6日在巴黎城堡歌剧院举行,是目前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