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鲁敏:我先爱过日子,然后爱写作

来源 :风流一代·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erz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敏,70后女作家,江苏省和南京市作协副主席,江苏东台人。写作十多年,已获人民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等各类大奖。2010年岁末,她的短篇小说《伴宴》获得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鲁敏在作品中表现出的高超技巧,使她得票数排在短篇类第一位,一举摘得鲁迅文学奖这项中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大奖。
  
  工科生走上文学道路
  
  鲁敏没有读过大学,学的也不是与文学相关的专业。
  1987年的时候,中专很吃香。考上中专,农业户口就可以直接转为城镇户口,毕业之后还包分配工作。那一年,鲁敏以盐城地区第四名的成绩考入江苏省邮电学校,学习通信管理专业。那时候,她最好的科目不是语文,而是数学。中考数学总分120分,她考了119分。她参加过物理竞赛、化学竞赛,唯独没有参加过作文竞赛。
  至于后来为什么会拿起笔来写作,鲁敏说,这跟一种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有关。虽然她并未早早在写作上显露出什么天赋,但早年鲁敏的父亲在南京工作,母亲在老家的小学做语文老师,她一个人带着两个女儿生活,比较艰辛。尽管如此,她仍然给孩子们订了各种杂志回来。这些杂志里有《儿童文学》、《少年文艺》等,甚至还有《外国文学》。因此,从小鲁敏就养成了爱读书、勤思考的习惯。后来,一路求学、工作,一切都按部就班地朝前走着。虽然她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也可以当作家,但却一直没有放弃过对生活的思考。她思考着:人在这个社会上活着,不应该仅仅追求现实的物质生活与经济关系,还应该有务虚的精神寄托。
  鲁敏还很真切地记得那一天:1998年夏天的一个黄昏,在南京邮政局工作的鲁敏忙完了一天的工作,便站起来,走到窗前休息一下眼睛。就在那一瞬间,她看到了大街上川流不息的人群。他们匆忙地走着,看上去是那么普通,可是他们应该都有各自的喜怒哀乐、梦想或者阴影吧?鲁敏这么想着,就在这一刹那,她的心里涌上一个念头:我要写写他们,我要挖掘他们的秘密,贴近他们的心灵。
  就这样,鲁敏开始了她的第一篇小说《寻找李麦》的写作。这时候,她的肚子里还孕育着她的女儿。于是,她每天穿着防辐射服,对着电脑开始“倾诉”。鲁敏说的,每一个写小说的人都是一个“倾诉狂”。小说写完,就投给了《小说家》(《小说月报·原创版》前身)。没多久,她就接到主编的电话,要发表她的小说。小说发表后,她又接到《十月》编辑的电话,约她再寄两篇小说,做一个作品小辑……
  今天,走上专业写作道路、获过数项文学大奖之后,鲁敏说:“一个人与一种职业、一种爱好,与婚姻啊、长相啊、性格啊什么的一样,都属于命运之一种,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双重结果。扪心自问,我之所以走上文学写作之路,除却自身的原因,另一个外在的激发因素恐怕更为重要,那就是诸位同行前辈、诸多编辑师友的关注与厚爱。从第一篇小说发表起,我碰到‘好人好事’挺多的,真要列举,那会写出一大串……大部分情况下,我感到我是幸运的,一种知遇之幸,一种逢良之幸。文学是最慈悲的母亲,在她的怀中,兄弟姐妹们相亲相爱,前辈引领后生,此乃人文之大美。”
  
  故乡、城市和她的写作
  
  鲁敏此次获奖的小说《伴宴》,借着一个略带悬疑色彩的爱情外壳,讲述了一个民乐团的生存故事。男主人公仲熙是民乐团团长,为了乐团能发展下去,经常得通过“给宴会伴奏”为乐团找饭吃;女主人公宋琛则保持着对纯艺术的追求,不愿意“委身”市场。
  这篇小说是她的城市“暗疾”系列中的一篇。鲁敏说:“在城市里,大家看起来都很光鲜,荷包在鼓,房子多了几套,但很多人的内心却是紧张的,有种不确定感。我特别想寻找人生中的‘暗疾’”。
  鲁敏虽然年轻,但生活经历却丰富:小时候在乡下生活,11岁离家寄宿,14岁省城求学,16岁父亲去世,18岁开始工作,做过营业员、企业的宣传干事、记者、秘书等不同的职业。这种生活造就了鲁敏极强的适应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也造就了她小说中的两个世界:一个是城市生活,一个是具有乌托邦色彩的乡村生活。
  这个“具有乌托邦色彩的乡村”在鲁敏的笔下就是“东坝”,《逝者的恩泽》、《风月剪》、《思无邪》、《颠倒的时光》等都是在东坝演绎出的故事与情趣、宿命与戏剧。在那片沉默寡言的土地上,有着狡黠、认命亦不乏趣味的人们,有静海深流的情感与故事,有小谎言、小伤感、小爱情以及小而珍贵的“善”。文字的东坝落实在现实中,就是江苏盐城东台。“在那里,有我一切关于人世间的记忆。”鲁敏说。每年春节,她都会回去走走看看。那里有她的乡邻、玩伴,她割过的青草,跌倒过的小沟,上过的小学校。她把这些都带进自己的小说里,并按照自己的记忆和想象,建构出一个文字的乡土来。
  而鲁敏小说中的城市,就与南京有着莫大的关系了。鲁敏说:“从外地出差回来,在飞机上看到南京的报纸,感觉就开始好起来。对我来说,南京永远是世界上最亲切的地方。”在这个城市待到第十八年的时候,鲁敏写了一篇文章叫《南京十八春》,讲述她从14岁到南京以及之后的故事。先在邮电学校上学,后来又在南京师范大学进修,在长乐路一带生活过,在南师附中、古林公园陪孩子玩过,而后又搬家至迈皋桥。在南京这个城市,还有一个地方是鲁敏怀念不已的,那就是芦席营。七二○厂是鲁敏父亲以前工作的地方,但父亲在44岁、鲁敏工作之前就去世了。她毕业后结婚前一直住在那儿。对于个人来说,鲁敏在这里度过了一段艰难的时期。
  虽然鲁敏从没有刻意写有南京标志的小说,但在《白围脖》、《百恼汇》、《饥饿的怀抱》这些代表作里,“用一些自己所熟悉并喜爱之城的元素,总觉得能为南京留下点什么。为我的城市记录人在某条街道、某个小餐馆时的感受,我挺愿意做这种选择。”早些时候,鲁敏故事里的女孩子们常常叫忆宁、怀宁。在这些小说中,所有人物往来的中心,都是南京。鲁敏说:“南京从不显摆,不爆发。它有很好的底子,你需要的时候,随时可以挖掘出深意。”
  
  先爱过日子,然后爱写作
  
  身兼江苏省和南京市作协副主席、作家、家庭主妇等多重身份,鲁敏说,她首先是个想把日子过得特别高兴和舒服的人,对家庭、饮食、运动等一切世俗日常的构成,她都喜欢,甚至要超过对写作的喜欢。
  鲁敏有一个幸福温馨的家,一个生活中体贴她的好丈夫。他们的相识很传统。鲁敏说:“虽然小说中尽可以天马行空、大胆虚构,但生活中我还是一个非常传统的人,就是常说的那种‘不来事’的人,所以我的先生是我同学介绍给我认识的。同学介绍我们认识后,我们就很自然地恋爱了。”恋爱一年后,两人结婚了。先生从事通信物流方面的工作。和大多数家庭一样,他们的日子过得平静、平淡,是最持久最具安全感的栖息之所。
  工作之余,鲁敏买菜、做饭、洗衣、拖地,平常家庭主妇做的事,在作家鲁敏看来,同样也富有情趣,乐意为之。而一般人以为的,作家写作一定是把自己独自关在书房里,在寂静的深夜,开始天马行空。鲁敏却不是这样的。虽然晚上,固定有两三个小时的时间是属于她自己的,或看书,或看碟,或写作,但书房的门,却是从来不关的。女儿时常进去找她,说妈妈,我要干什么干什么。她忙完女儿再继续忙自己的。
  平常上下班,鲁敏都喜欢乘坐公交车或者地铁。因为在这些公共交通工具上,可以看到各种人的生存体验。一上车那种气氛就能感觉到:在一天天行进中,每个人都有他的烦恼和快乐。
  为什么会如此喜欢热气腾腾的日常生活,并全心投入它?因为鲁敏觉得,相较于扎实的、接着地气的日常生活,精神是虚无的,是容易紧张并且脆弱的。鲁敏说:“我先爱过日子,然后爱写作。前者是皮,后者是毛。没皮,我便不存在;但没毛,我会冻死在这人间。”
其他文献
这段时间,网络上又出了一个新词汇:“草地哥”。  人称“草地哥”的是一位山东德州的农民,名叫钟蒙修。他参加辽宁卫视的《激情唱响》节目,他自称是个农民,在家靠干活养鸡挣钱,但他喜欢音乐,偷偷跑来参加比赛时身上只有80多元钱,因为住不起旅馆,只得在城里的草地上睡了一晚。参加比赛时,钟蒙修穿着非常不合身的旧西服,穿着破烂的黑色鞋子,用怯生生的山东口音向评委介绍自己,台下观众和评委都觉得他好笑。当他开始唱
期刊
同一楼层,隔数间办公室,距离,几步远。数年的共事,常碰面,无多往来。这个上午,他推门来,说:“我要回去了。”  说着,放下包鸡蛋。笑说:“留做午餐吧,别只顾忙,饭不能凑合。”  这“回去”,是退休,不再回来。  这位父辈,虽无多交情,于同一楼层,是我心的尊重。一句“我要回去了”,说得一如又要下班了,明天又可谋面。一声轻轻的“留作午餐吧”,仿佛每次临行,父亲说,路上,别忘了按时吃饭。  明天,明天看
期刊
人要与自己友善,而不是与自己为敌。  他虽说只有一只左手,可是他说:“我再不担心有另一只手和它抢东西了。”他全身瘫痪,整天躺在床上,可是他说:“我想我的前世一定是一个贪图安逸、极其懒惰的人,为这个许下了来生连屋子都不用出去的心愿。”他只有右眼能见到光,可是他没有拿它来忧伤,更不拿它来哭泣,而是用它来读书看报,看天地中美景与光明。  他是一个能和自己友善、不与自己为敌的人。即便重度残疾,心灵依旧宁静
期刊
《妹妹》  作者:【英】羅莎蒙德·勒普顿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内容简介:  碧翠丝和远在伦敦家乡的妹妹有着天差地别的生活境况,她在纽约生活优越,而妹妹黛丝只是伦敦一个生活窘迫的艺术院学生,但姐妹情深,她们共同分享着生活中最细枝末节的琐事,虽相隔万里,也没有任何东西能打破她们之间的亲情牵系。日子也许本可以这样稳定淡然地走下去,可黛丝离奇失踪,让碧翠丝迎来了一个令人心碎的噩耗……    推
期刊
每年春节之前,母亲都让我代她回趟老家,给大舅妈、二舅妈家送年货。母亲年纪已届八旬,但仍惦念贫瘠的故乡。家乡多山,那里山石乱流,土地稀薄,许多地方被乡亲们种上了果树,极少的好土地才种庄稼。  大舅妈住得还不错,大表哥在外地打工,年头干到年尾,地里家里全靠大表嫂忙活。离春节还有一个月,大舅妈就开始唠叨了:“归乡的人在路上……”拽着当地民间小调的曲子,往下的声音小许多,家人也听不真切。一向乐观的她,此刻
期刊
父亲没上过几年学,但他在农闲时常常以书本和广播为伴,多年的积累竟也使父亲讲起话来头头是道,许多“名言警句”从他嘴里说出来让我们全家听了一愣一愣的。  “有货不算穷客”便是父亲众多“名言”中的一句。  这句话顾名思义就是说只要手里有东西在,就不算是一个穷人,颇有一种“精神胜利法”的感觉。然而通过一件事,却让我对父亲的这句“名言”有了全新的認识,这还缘于那次亲历的“经商”事件。  那一年的深秋,望着丰
期刊
近日,山东省教育厅要求各地中小学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时应慎重选择学习诵读内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弟子规》、《三字经》等内容。这一报道连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引起人们的热议。  在讨论当下对“国学”等传统文化该持怎样的态度时,有的文化媒体介绍了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的“国学经典学太好,进入社会要吃亏”的看法。有人问钱文忠:“这几年讲国学、讲《三字经》、《弟子规》,你觉得
期刊
90后、裸模、名校、美女、强拆…… 这里的每一个词都足以在网络上掀起不小的波澜,倘若把这些标签叠加在一起,无疑意味着网络社会的一次大风暴。可就有这么一个年轻的女孩儿,她那么笃定地在这些标签的包裹下走进了公众的视野,一时间,网络中烽烟四起,有赞有弹。而她却勇敢地、赤裸裸地诉说着自己的个性,带着几分青涩、几分成熟、几分骄傲、几分叛逆、几分忧伤、几分高贵。她就是苏紫紫,一个用身体诉说自我的少女,她身体的
期刊
2011年1月,河南禹州市农民时建锋因在8个月内套用假军车牌照免费通行高速公路2361次,偷逃过路费368万余元,被平顶山市中院一审因诈骗罪判处无期徒刑。1月14日凌晨,平顶山市中院以出现“新的证据”为由,对该案启动再审,同时相关审判人员也被追究责任。  据称,本已判定的案件出现转机的原因是时建锋的弟弟自首,通过媒体曝了很多“猛料”,其中,最雷的一条是,弟弟称哥哥是替自己顶罪的!在一切需经法律确认
期刊
“我看到绿叶葱葱在眼前晃/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时光交汇/我欣赏一棵树屹立不倒/它坚强,好似昨日的骄阳/一棵树影子变得那么惆怅/我希望不要将它灵魂抹光//一棵树生命奇迹如破竹/看到我最幸福也最糊涂/只是希望我会快乐/像只小鸟一样翱翔/见证我的爱/寻找我失去的光芒/你的叶子挡住了我的忧郁/是你让我不受伤/一棵树你勇敢你坚强”  ——《一棵树》(选自连远诗集《一树花蕾》)    “连远,一个小女生,属鸡,B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