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叙事的改编策略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lanshaobu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影《夜行动物》改编自美国作家奥斯丁·怀特(Austin Wright,1922-2003)的小说《代寻旧日时光》,该小说作为怀特的最后一部作品,自1993年出版后便引发强烈的关注。此次,汤姆·福特将小说搬上银幕,让观众在重温奥斯丁·怀特惊艳笔触的同时,更看到汤姆·福特不凡的执导功力。影片《夜行动物》讲述了主人公苏珊与爱德华离婚后,两人一直互不打扰,互不联系。然而,19年后的某一天,爱德华突然给苏珊寄来他新作品的手稿——小说《夜行动物》,并强调小说为苏珊而作,希望她提出宝贵意见。爱德华的小说《夜行动物》讲的是主人公托尼一家深夜开车出行,却被雷伊、卢和特克三个流氓逼到空无一人的高速公路边,身心懦弱的托尼无力反抗,他的妻女被残忍地奸杀。侥幸逃脱的托尼决心替妻女报仇,然而法律并没有帮助托尼完成心愿,最终在警探鲍比·安迪斯的帮助下,托尼亲手枪杀了雷伊,但却被凶残的雷伊弄伤双眼,失明后的他在逃生的路上又误杀了自己。苏珊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回忆自己与爱德华的婚姻,思考与现任丈夫霍顿的情感危机以及濒临破产的财务状况,这些问题都加剧了她的失眠症状,她有如一个夜行动物,不敢直面阳光,更不敢直面真我,她在黑暗中感受着托尼的绝望,也体悟着自身的伤痛。
  一、 主题阐释的延伸与升华
  小说《代寻旧日时光》总共分为七章,在结构方面苏珊的故事与托尼的故事交替发展。通过对苏珊深情回忆的刻画,通过作者怀特对托尼较多篇幅的内心独白的描写,读者乐于接受影片对复仇主题的表达——爱德华旨在用一篇深入人心的小说打动苏珊,用出人意料的结局驳斥苏珊对他创作能力的偏见。相比小说主题的单一性,影片《夜行动物》在主题阐释方面却表现得较为复杂与深刻。在一篇BBC的报道中,影片的两位主演艾米·亚当斯与杰克·吉伦哈尔共同表示,影片主题在于强调“悔恨”“遗憾”,如果一个人没有为自己的所爱倾尽全力,那么他(她)一定会后悔。导演汤姆·福特则指出,影片同样传达出刚毅与执着的重要性,我们都应该要有勇气去做出选择,并忠于自己的选择,以及大胆地面对自我选择所带来的任何后果。
  此外,在对小说《代寻旧日时光》改编的过程中,影片《夜行动物》一方面巧妙地安排演员杰克·吉伦哈尔分饰小说中的托尼与苏珊回忆中的爱德华两个角色,另一方面选择将托尼的悲剧穿插进苏珊的情感与回忆,在突显苏珊不能理性地将小说与回忆进行区别的同时,更便于观众把握托尼的悲剧对于苏珊的意义。小说《夜行动物》犹如爱德华谱写的爱情追悼曲,文中托尼的妻女惨遭杀害,映射了苏珊当年的流产与残忍离开,托尼失去家人的打击对应了爱德华当年的离婚之痛,爱德华之所以安排托尼的失误自杀,则意在告诉苏珊:曾经那个无比珍视她的爱德华已经死去。在经过近二十年的精神折磨后,爱德华用小说《夜行动物》祭奠两人曾经的美好与伤痛,它同样表达出爱德华对自己懦弱本质的无奈与痛恨。爱德华选择将自我分裂成“懦弱的自己”与“充满勇气的自己”,小说中的雷伊等人代表着“懦弱的自己”,而警探鲍比则代表着“充满勇气的自己”,鲍比虽然有着嫉恶如仇的性格与高效严肃的工作作风,但他患有严重的胃癌,看似强大却随时都有可能崩塌,这就意味着爱德华的勇气处在极为微弱。小说结尾处,尽管托尼射杀了雷伊——那个“懦弱的自己”最核心的部分,但很快他自己也中枪身亡,可悲的是,这一枪并不包含托尼自感报仇后的解脱意味,反而是在他饱含生存欲望的情况下的失误所为。由雷伊的死到托尼的死,小说中案件的意义已经不再停留于正义是否得到伸张,亦或是伸张正义方法的可行性。托尼是成功的,他用决心和毅力达成报仇的目的;而对于爱德华来说,这一切却是失败的,“懦弱的自己”的死亡暗示了自我的终将毁灭。面对侮辱,面对侵犯,托尼——实质的爱德华,终究没能战胜懦弱,他在一声枪响后留下无尽的自责与无奈。
  二、 故事情节的改编与简省
  如果说怀特的小说《代寻旧日时光》重在对悲苦处境下的托尼进行细致的心理剖析,那么影片《夜行动物》则更多地在于表现悲剧事件带给苏珊的触动与反思。为促使影片结构更精简与紧凑,为增强两个故事的对比度与关联度,导演汤姆·福特对小说《代寻旧日时光》的情节进行了较多的改编与简省。
  小说的背景设置在20世纪90年代,但影片中的故事却发生在科技更为发达的21世纪,导演将手机等现代通信设备植入影片的同时,也注重了现代色彩与时尚元素的融入,使影片在遵循情节合理的基础上,增添了一份对后现代性的追求。影片将原本在大学教英语的苏珊设置为经营艺术画廊的老板,将与子女同住的苏珊设定成拥有更多自由空間的女强人形象,由此将她从繁琐的家务劳动中脱离出来,强化了苏珊这一人物的独立性及孤立状态。影片对爱德华的身份同样进行了改动。小说中,爱德华与苏珊离婚后,与斯蒂芬妮重新组建了家庭,但影片中的爱德华却一直处在单身状态,这种安排模糊了苏珊對于自己与托尼妻子的界定,更加便于苏珊在小说中探寻爱德华的情感指向。此外,苏珊母亲对待苏珊第一段婚姻的态度在小说与电影中是截然不同的:小说中,苏珊母亲认为两人是“完美的结合”,而电影中,这位有着拜金属性的夫人则坚决制止自己的女儿嫁给爱德华,在她看来,性格懦弱的爱德华并不能引领苏珊走向富裕的上层生活,苏珊母亲的态度成为影片中两人分裂的导火索。
  在情节的简省方面,导演汤姆·福特将小说中的多处情爱关系线索进行大胆删减,使影片摆脱了一般剧情片所带有的世俗气,展现了影片独特的叙事结构。小说《代寻旧日时光》以苏珊回忆的视角,对苏珊与爱德华两人的相识、相恋过程以及最后的破裂都进行了细致交代。将苏珊深陷婚姻危机困扰的无助状态真切地刻画出来:苏珊现任丈夫霍顿与秘书林伍德的亲密关系总能带给她愤怒与焦虑,她竭力维持的家庭和睦即将坍塌。然而影片《夜行动物》却用简短的镜头将以上情节表现出来,散点式地呈现在影片中,为进一步突出托尼的故事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影片对于托尼故事最大的删减在于其规避了小说中对托尼情感生活的描绘。小说中,作者怀特借助青年托尼对于性问题的保守态度,借助托尼与女同事弗朗西斯卡·胡顿的暧昧情谊,借助事故后托尼与女研究生路易斯·吉尔曼的相互吸引等情节,尝试从心理学的视角展开对托尼内心痼疾的剖析。早期对“性违背自然”原则的捍卫,使得托尼长期处在性压抑中。而在妻女遇害后,面对肮脏的事发地点,面对雷伊刺激性的言语,托尼无法抹去对妻女受害过程的想象,这种想象致使托尼始终怀着沉重的心情去看待性问题,以及处在欲望漩涡的自己。托尼在非常态的性心理趋势下日渐滑向人格分裂的边缘。而影片却将托尼塑造成一个奔波于为妻女伸张正义的好男人形象,他余生的全部意义都在于抓获真凶,他的受辱,他的绝望,连同他最后的死亡结局都使得这一人物闪耀着忠于家庭的光芒。这种删减虽然埋没了作家怀特对人物心灵感受的细腻摹写,却也避免了影片结构的纷繁驳杂,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影片的艺术魅力。   三、 惊恐氛围的积聚与强化
  影片《夜行动物》对小说改编最出彩的部分莫过于惊恐氛围的强化,小说《代寻旧日时光》结构的编排往往使读者将苏珊的故事与托尼的故事割裂开来,一定程度上减弱了故事主题的深刻性,暗淡了小说的审美意境。导演汤姆·福特则选择通过镜头的推拉,两条情节线的交替剪接等表现手法,凸显暴力事件对人物的伤害与刺激,为影片营造出紧张且惊恐的氛围。
  无论是对托尼一家在高速公路遭遇的呈现,还是对托尼与雷伊对峙场景的表现,影片《夜行动物》并非直白地将暴力与血腥铺展出来。在雷伊等人挑衅性的嘲笑与谩骂中,在托尼妻女的痛苦挣扎中,在托尼的略带保留性的反抗中,故事的惊恐气息逐渐弥漫开来,让人不忍却又不得不继续观看,在屏息间体会托尼带有宿命意味的悲剧。在对托尼与雷伊结局的处理方面,影片省略了两人的打斗场面,在两人激烈的争吵中,在托尼歇斯底里的质问中,在雷伊毫无悔意的讥笑中,虽然一片黑屏省略了最扣人心弦的镜头,观众却依然能够在之后托尼满脸血迹的镜头中感受到那份惊悸与恐慌。导演汤姆·福特同样擅长将极富惊惧力的小细节散落在影片中,从而加剧了影片的惊恐效果。当苏珊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打开包裹时,手指却被锋利的包装纸划伤,虽然伤口很小,但血流量很急,苏珊不得不麻烦秘书帮忙拆开包裹,影片对苏珊流血手指的特写镜头仿佛是对爱德华小说的一种暗示,充满血腥气息的小说对蘇珊来说,或许是一个难以抵御且足以触痛她的攻击。当苏珊与同事在楼道内交谈时,她却在同事的手机视频中看到突然閃现的雷伊的面庞,慌张间摔坏了同事的手机。原本被失眠困扰的苏珊深陷爱德华的小说,雷伊的残暴行为碰触了她的道德底线,她在愤怒之余,也在衡量这个暴徒对托尼一家人的伤害与自己对爱德华的伤害。当苏珊读到警探鲍比开枪打死卢的时候,一只将死的麻雀突然落到苏珊的庭院中,朦胧夜色里,鲍比的枪声抑或麻雀的落地声对于脆弱的苏珊来说,都会加重她的神经紧张,怀着惊恐的心情,她再一次陷入对往事的回忆。此外,影片《夜行动物》以灰色调的景致开场,从苏珊阴沉的妆容到她简洁的家具陈设,从她画馆中印有REVENGE(报仇)字样的艺术品,到她客厅里有关荒野枪击的壁画,都透着令人压抑的气息。节奏单调却总在重复的古典音乐背景更是突出了影片的凝重性,全程将影片包围在令人忧郁苦闷且惊惧失措的情感基调中。
  结语
  电影作为与文学不同的叙事媒介,往往能够在保留文学叙事效果的同时,借助其独有的表现方式,将故事的场景更加逼真地呈现出来,从而实现对故事主题的延伸或升华。影片《夜行动物》称得上一次成功的改编,2016年,汤姆·福特凭借该片获得第73届威尼斯电影节的评审团大奖,这位跨界导演于暴力惊悚中流溢饱满的悲情,使观众在影片《单身男子》后再一次领略到他卓越的执导实力。
其他文献
抗战时期,由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大量人口为躲避战乱内迁,更重要的是,大批文艺界人士的聚集,使得位于西南腹地的重庆迅速成为除上海之外的中国电影、戏剧文化中心。从上海来到大后方的女演员面临着一个全新的空间地理格局,她们作为现代的启蒙者,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和压力,但她们依然展现出不畏强权的勇气和惊人的生命力。  一、 现代“启蒙者”  战争的来临以及一系列政治文化事件的发生,截断了中国社会自然发展进
《罗曼蒂克消亡史》刻画了在一个特殊年代下一群人被裹挟在大时代中跌宕沉浮的故事。影片以黑帮大佬陆先生的故事为线索,牵扯出黑帮三兄弟、忠心车夫、执行暴力人物的马仔二人组、黑帮家族管家王妈、被冷落却依然痴心不改的姨太太老五、美貌风流的交际花小六、渴望幸福爱情的电影皇后吴小姐、日本人妹夫渡部等人物。整部电影采用了多段叙事的非线性结构,加上导演刻意打乱时间线,给观众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观影难度的同时,将观众带回
文学是电影的创作源泉,电影反作用于文学,又进一步增强了文学作品的影响力。美国女作家哈珀·李的《杀死一只知更鸟》曾获得普利策文学奖,该小说1962年被改编成同名电影,获得多项奥斯卡奖和金球奖。这部电影之所以获得很大反响,不仅是因为小说提供的优秀素材,还是因为电影特有的艺术形式,将小说中所要表达的浓厚的种族歧视,成功地演绎成美国南方白人的辩护词,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一、 文学是电影的根基
作为建国后少有的几部以儿童为主角的战争题材电影,《小兵张嘎》以独到的表现手法塑造了聪明勇敢的嘎子形象,讲述了“人小鬼大”的嘎子智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故事,并以此展现了抗日战争时期全民抗战的艰辛历程。  近年来,战争题材电影——特别是抗日题材电影——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一种是写实主义,着力展现冷酷血腥的战争场面,并从中体察人性的复杂。另一种则是夸张的浪漫主义,夸张的情节设计和人物塑造方式甚至
一、 背景概述  2017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八一建军节讲话中强调不忘初心,坚定走中国特色的强军之路,激动人心、鼓舞军心。中国梦也是强军梦。的确,近年来,有关国力与军事相关的好消息不断出现,2017年4月20日,中国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成功发射入轨,宇宙空间的技术能力世界瞩目。作为中国目前的最大飞行器,天舟一号飞行任务将验证一系列技术功能,为中国空间站工程打下坚实基础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和发展,全球的文化发展也出现一种大融合的趋势,在当今时代下,电影已经成为了一种最有效的文化传播方式。在每一部电影的背后,都能反映出一类社会问题,也代表了一类人群的社会诉求。在超级英雄电影系列中,有三类代表英雄形象,他们都有各自的特点,也反映了一个国家中社会存在的一些问题。超人、蝙蝠侠和蜘蛛侠分别是超级英雄电影中的代表形象,在这三种形象中,可以体现出一个国家人民的文化信仰
计划行为理论是从信息加工的角度解释个体理性行为一般决策过程的理论,消费者的观影意向及其观影行为的产生,可以用计划行为理论进行有效地解释。因此,可以将计划行为理论作为理论资源来指导电影的营销传播工作,以提高影片的营销效果。  一、计划行为理论的内涵  计划行为理论中的行为是指个体实际采取行动的行为。行为意向是指个体对于采取某项特定行为的主观机率的判定,它反映了个体对于某一项特定行为的执行意愿。根据计
美国学者拉尔夫·史密斯指出:“由于学校审美教育达到的大部分审美技能有可能继续延续到学生成年后的生活中,从而使正式的学校审美教育成为多数人的一种更有效的教育形式。”[1]在移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进程中,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结合互联网融合发展,在提升大学生审美修养和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智能手机应用的快速发展过程中,高校公共艺术教材建设显得相对滞后,适合非艺术类大学生的艺术选修课教材很少,适合新媒体
勿庸讳言,以数字化引领着的新媒体,不仅为媒体带来了光速的无界传播,同时,也为话语权关系带来了一次伟大的变革,信息以光媒作为织体的无极自由交互颠覆了传统的公共话语权架构,致使传统的公共话语权的权威性、官方性、唯一性等均遭遇了巨大的挑战,从而形成了广播电视、新媒体、民间舆论等三分天下的媒介大势,小而言之对于广播电视与新媒体而言均是一场权力重塑;大而言之首先是一场广播电视的巨大的危机,同时,亦可以将其看
立体广告在广告领域仍然属于新生事物,基于二维平面为广告受众缔造出三维空间,这本身就是吸引眼球的创意之举。然而,对于广告而言,还不足以结出商业化硕果,广告背后的广告创意力能否完美地转换为眼球吸引力,直接决定了广告的成败,将影视创作过程中的成熟思路引入到立体广告的设计过程中来,可以说是一种极大地拓宽创意思路的绝佳设想。一方面,影视艺术中的拍摄技巧与拍摄手段能够为立体广告带来丰富的广告语境;另一方面,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