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认同视域下的区域武术文化研究

来源 :山东体育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sonlau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沧州地区独特的武术文化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从“文化认同”的角度对其进行系统的关照与研究,提出该文化系统是该地区特定地理与人文环境共同孕育与滋养的产物,是以回、汉两族为主的多民族人民经世代文化交流、互渗、融合而形成的结果,是超越“民族认同”范畴的区域“文化认同”而形成的一个范本与实例。
  关键词:文化认同;河北;沧州;区域武术文化
  中图分类号:G8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840(2016)03-0006-04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identity", the author did a research on unique martial arts culture ecosystem in Cangzhou region, and put forward that the system was a product of the specific geographical and humanistic environment, and also an outcome of cultural exchange, mutual infiltration of Hui and Han ethnicities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It is a model as well as an example of regional "cultural identity" beyond "national identity".
  Key words: cultural identity; Hebei province; Cangzhou city; regional martial culture
  沧州是中国北方的一座历史古城,在其悠久的发展中形成并传承了独特的传统武术文化生态系统。笔者以此文化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从“文化认同”的角度对其进行系统的关照与研究,提出该文化系统该地区特定地理与人文环境共同孕育与滋养的产物,是以回、汉两族为主的多民族人们经世代文化交流、互渗、融合而形成的结果,是超越“民族认同”范畴的区域“文化认同”而形成的一个范本与实例。
  1沧州区域文化构成与“文化认同”
  1.1沧州地域特征与文化建构
  沧州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因濒临渤海以“沧海”之意而得名。其称始于北魏魏平二年(公元571年),公元627年属河北道,宋代属河北东路河间府,元代属中书省河间路,明清两代属直隶省河间府,部分县属天津府,中华民国初属直隶省渤海道、津海道,1928年废道府制,改属河北省[1]。现今管辖的市、区、县包括河间、任丘等四市,吴桥、沧州等10县以及3个市区。
  据1995年人口统计可知,全市一共包括42个民族,其中41个少数民族中的回族共有186 691人,几占河北省回族总人口的40%,因此,该市是全省、乃至整个华北地区回族人口最为集中、数量最多的省辖市之一[2]。
  这一现象绝非朝夕之间所能形成的,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民族迁徙与发展历史。据目前获得史料记载,沧州是河北境内蒙古军队占领最早的地区之一。早在南宋嘉定六年与金贞祐元年(1213),成吉思汗就与其四子托雷率领中军攻破沧州。到了金哀宗正大四年(1227),沧州全境均为蒙古人所管辖[3]。
  据有关地方史志记载,盐山县杨马连村始建于宋代,由杨氏回族所立,名杨家庄。明燕王扫北后,马氏迁来此地立庄,且两村相连,两村后合称杨马连。虽然后经战乱该村的杨姓村民几乎没有了,但是现在依然是回族人民在该村生活。他们是于清乾隆年间从王石桥(属孟村回族自治县)迁来的[4]。
  此外,在元统治者平定中原之后,他们又征服了中亚、西亚等众多阿拉伯国家,并将其工匠和大批无辜民众东迁入元都的所在地——河北,或将他们编入“探马赤军”。立于正定元至正八年(1348)《重建礼拜寺记》的碑文载:“回回之遍天下,而此地犹多,朝夕不废礼,……”[5]。由上述文字与口碑传述可知,早在宋、金、元时期,曾不断有回族人民流入沧州地区定居。
  沧州回族的大量迁入主要是在明代初年。据《明史·太祖纪》记载:“六月,徙山后(今宣化东南延至辽阳一带地方称山后)民三万五千户于内地,又徙沙漠遗民三万三千户屯田北平”[6]。继明初、明中叶有大批回族迁入沧州之后,明末清初也有不少回族陆续迁入,笔者在此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1.2“认同”与“文化认同”
  “认同”是弗洛伊德最先使用的一个概念。关于它的定义许多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相关研究及辞书中都做出了界定。例如在《社会科学大词典》之中,该术语用以“指群体中的成员在认知与评价上产生了一致的看法及其感情”[7]。
  “认同”的形成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影响其形成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例如国家、政治、经济、民族和文化等等。因此也就有了“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等多种“认同”形式。其中“文化认同”是“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不同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之所以形成和系统化的重要标识[8]。
  在人类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文化主要是以民族为载体与基本形成单位的[9],由此而表现出文化之间的差异,这也就是文化的民族性。而当民族及其包含的文化进一步拓展生存领域、放眼其周遭世界的时候,就出现了异文化所包含诸多元素之间的相互认同与吸收,从而不断扩充自身文化的范围,扩大认同的领域。
  这种文化认同感的实现正是今人所见到的、沧州地区地域特色鲜明的武术文化生态系统之所以形成的前提与基础,是在漫长的以汉族与回族为主的民族文化不断接触、交流、吸收与融合的产物。以下,笔者就具体从历时与共时两个维度来梳理与分析两种文化之中的武术文化的接触与发展历史,对该生态系统构建的具体过程与内在机制进行剖析。   2沧州武术文化建构的历时性梳理
  河北沧州是我国著名的武术之乡。这里不仅有品类繁多的武术品种,而且还涌现出数量众多的武术大家。
  明、清时期,沧州曾涌现多位全国著名的武术大家。“仅明、清两代榜上题名的沧籍武科进士、举人就达1 950余人”[10]。明万历年间著名拳家曹振朋是六合拳的杰出代表。清雍正十年(1732)年肃宁的回族人哈攀龙以高超的武功勇夺头名状元。其子哈国兴英勇善战,死后封谥号为“壮武”,事迹被绘图于紫光阁[11]。
  八极拳全称“开门八极拳”,系传播最广、习练者最多的沧州回族武术门派。据该门弟子讲述,清雍正五年(1727),一自称名“癞”的异乡人云游至孟村。因该村习武少年吴钟之仁义厚诚,因此收其为徒并教授拳法。在其离开后的雍正十年(1732),又命其徒名“癖”者再访吴钟,并授其大枪奥妙和赠送八极秘诀。之后,吴钟开门收徒,并命名该拳种为“吴氏开门八极拳”。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八极拳第三世掌门吴溁编著成八极拳拳谱——《沧县孟村吴氏八极拳秘诀之谱》[12]。
  清末王子斌被人称赞为“大刀王五”。其师李凤岗、祖师李冠铭皆是沧州著名回族武师。李冠铭独创成兴镖局,曾以“手攀坊梁,以股夹马起,马拧嘶而不能少动”之绝技艺压外地镖师,从此即形成了各路镖师路过沧州时“镖不喊沧州”的传统[13]。
  民国时期,以沧州青县回族青年张鸿玉为代表的回民摔跤手名扬京、津。他曾击败了在中国大戏院摆擂逞威的沙俄大力士费拉耶夫,摔倒了日本天皇卫队的总教官,从而被盛赞为“一代神跤”[14]。
  建国后,厚重的武术文化底蕴依然称为推动沧州武术高手不断涌现的强大助推力。八极六世掌门吴秀峰自幼学习武术,1956年在京参加全国武术表演赛,连得七项冠军[15]。1986年3月,沧州摔跤运动员康小伟出访日本,分别战胜了日本大学生冠军和全国冠军,饮誉国内外[16]。
  3沧州传统武术文化生态
  沧州武术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技术与文化积淀,而且至今还保存着良好、完整的武术文化生态环境。目前依然在该地区习练的拳械尚包括六合、太祖、太祖连拳、无极、八极、太极、劈卦、功力燕青、螳螂、斗兽、少林、形意、滑拳、通臂等门类和闯王刀、苗刀、飞虎拳、天然直通拳等拳械[17]。而且在沧州地区上述种类多样的武术、拳械基础上还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门派,从而更使传统武术在该地区得到了丰富且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
  随着新世纪以来非遗申报与传承、保护工作的全面展开,河北省及沧州市非常重视该地区武术文化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传承。目前已有沧州市的沧州武术、劈挂拳、燕青拳、查滑拳、通臂拳、苗刀;河间市的左把大奇枪;泊头市的六合拳;沧县的传统武术;盐山县的武术扇;黄骅市的五虎棍;孟村县的八极拳和青县的麒麟拳被批准为省级非遗保护项目。其中沧州武术、燕青拳、劈挂拳和泊头市的六合拳还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8]。
  以其中的八极拳为例。该拳又名“开门八极拳”,是我国传统拳种之一,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的多个省份,南方已有它的踪迹。它尤其以刚烈雄健、朴实简洁的风格和独特的技击特征著称于世。据目前的调查情况可知,河北省沧州孟村是这种拳术的发源地。“八极拳四世之杰黄四海、五世弟子‘铁巴掌’吴全清、六世吴氏直系传人吴秀峰等均在我国武坛上享有盛誉”[19]。该拳法不仅包括丰富、多样的拳法、套路,而且还形成独具特色的拳理,即“拳似流水腰连贯,腰似蛇形脚似钻……”[20]。
  4传统武术在“文化认同”中的作用
  沧州地区传统武术的种类繁多,门派林立。它们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之武术文化不断积淀的产物,共同营造了该地区浓厚的武术文化生态环境,形成了“文化认同”。这种认同已经跨越了“民族认同”的界限与壁垒,成为地区“文化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外在显现与精神内核。经过笔者多方面的调查、访问与深入思考,该现象形成的原因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4.1传统武术能够满足实际生活需要
  沧州位于华北腹地,是全国最大的盐业基地,是山东通往京都的要道,同时也是京畿首屈一指的商业繁荣之地,因此境内有官驿十多处,再加上京杭大运河横穿辖地220公里,直通京城,水陆交通都很发达。这种优势使得该地区成为历来以“善于经商”的穆斯林以及众多汉族商人频繁光顾甚至是居住之地。沧州相应而产生了众多的镖局以及多位有名的镖师,如《武术汇宗》中记述的那样:“沧州一带,最出镖师,高人尽多也”[21]。此外,历史上多次战争也是百姓将武术视为保护自身与家庭的重要手段。这必然极大地促进了该地区武术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4.2传统武术促进该地区文化艺术的发展
  武术在沧州开展的历史较早,因此沧州人素以崇侠尚武闻名于世。明人小说《水浒传》就是根据宋、元以来的口头传说所写。其中塑造了不少沧州的草莽英雄与武林好手。明清以来,该地区的练武之风尤盛,从而形成了门派林立、高手云集、英武汇集的盛况。此种浓厚的武术氛围也熏陶并影响了沧州本地区其它艺术形式的发展。沧州地区的戏曲演员往往即以武术闻名[22]。
  4.3传统武术的拳理符合回、汉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核
  沧州回族武术不仅有着种类繁多的品种,而且还包含丰富的文化精神。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4.3.1重德
  沧州回族武术往往以“德”作为各个种类与门派的基本原则和规范。如在《八极谱规》中就明确规定:“武术者……不可恃血气之勇欺压乡里,尤不可贪图小利,害及同胞”。此外,六合拳门派还明确规定了“十不传”,即对贪财、狂妄、重私、无恒等10种人不能传授其武功[23]。
  4.3.2尚义
  沧州武术界共同的心理即是“侠肝义胆、光明磊落”。这已成为回汉两民族共同崇尚的美德之一。例如王少孚见义勇为,痛打船霸群恶等实例,已经成为传统武术界共同称赞、崇尚的优秀品行。   4.3.3豁达
  胸襟开阔、海纳百川是沧州武术界的又一传统思想。其中的许多品类与门派早已打破门户之见,开展广泛的交流与授徒活动。如“开门八极拳”中的“开门”即是开门交流、汲取众家优长的意思。例如吴钟的女儿吴荣就曾将其夫家的华拳、太祖拳等长拳套路引入八极门。而除此之外的多个门派的拳械套路之中也多存在有重名、同义的情况。
  4.3.4重理
  沧州回汉传统武术界的拳家、拳师们不仅重视发展、完善各家的拳法,而且还非常重视对于技击之中所蕴含的拳理进行深入的挖掘与研究。例如八极拳对于“八极”二字的解读与研究就非常深入。他们认为“八”为阴阳之变,“极”为妙化极远。其拳谱理论就明确提出:“八极变化八八六十四手,巧无边,妙无止,内蕴扶弱御强之奇能”[24]。
  此外还有马凤图、马英图、王子平等众多武术家在武术理论方面均著书立说,做出了重大贡献。上述实践与理论上的突出贡献共同推动了沧州武术的发展与繁荣[25]。
  4.3.5勇创
  沧州传统武术界并没有因为历代拳家所留武术文化的丰厚、武术生态系统的完整而满足,而是在继承既有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着开创、推进武术文化发展的事业。以八极拳为例。吴钟初创时主要有“三拳” 、“三枪” 、“两刀” 和“一棒” 。而吴钟之女吴荣出嫁后,将夫家华拳、太祖拳等多种长拳套路引入八极门并贯以“八极拳理”。到第五世掌门人吴会清则重新改革套路,新增黑虎泉、六合刀等。而第七世掌门吴连枝则将现代力学、人体学等科学运用于八极拳的研究之中,使其理论与技法均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与创新[26]。
  这些鲜活实例在不同的拳种与门派之中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笔者也就不再一一赘述了。但从中所反映出的历代拳家对于沧州传统武术文化之继承与创新的努力与执着却是极为突出与鲜明的,是无法也不能忽略的。这是回、汉传统武术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吸收、相互融合并共同发展、革新的实证,也是该地域武术文化生态系统之所以能够形成并延续至今的关键因素。
  5结语
  由上文对于沧州地区传统武术文化生态系统的系统梳理以及对其成因的分析可以看出,该地区武术文化之所以能够形成系统性状态是该地区特定地理环境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发展条件所共同塑造的。它是以回、汉两族为主的多民族人们经世代文化交流、互渗、融合而形成的结果,是超越了了“民族认同”范畴的区域“文化认同”之所以形成的一个范本与实例。
  此种区域性武术文化类型与品种被该地区成员所普遍认知、接纳、传习与内化,被文化承载者所完整的保持,从而成为生存于其中的成员适应和融入此种文化环境的必然渠道,成为该地区特定思想情感、价值取向与审美观念进一步强化与延续的关键。
  参考文献:
  [1]http://baike.haosou.com/doc/546385-578406.html.
  [2]吴丕清.沧州回族[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29.
  [3]盐山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盐山县志[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29-30.
  [4][5][6]吴丕清.沧州回族[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30-33.
  [7]彭克宏.社会科学大词典[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
  [8]谢新观.远距离开放教育词典[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
  [9]郑晓云.文化认同与文化变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69.
  [10][11][12][13][14][15][16][17]吴丕清.沧州回族[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539-555.
  [18]郭卫东.沧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调查与分析[J].北方文学,2012(4):229.
  [19][20]《武术拳种和拳家》编写组.武术拳种和拳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62-63.
  [21][22]沧州戏曲志编辑部.沧州戏曲春秋[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1:6.
  [23][24][25][26]吴丕清.沧州回族[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540-541,560.
其他文献
摘要:哲学家和社会学家曾经认为,人类精神中存在着一种固有的理性和道德进步的倾向。然而通过对当代世界的了解,这只是人们的一种幻觉,显然是不真实的。就道德和理性的进步而言,在最近几十年中,与其说取得了进步,还不如说出现了倒退。尤其是非理性力量的不断壮大,让迄今统治着社会,赋予我们文化以特有格调的理性群体,突然陷入软弱无能的境地。对待非理性冲动,社会应该建立一种疏导和宣泄的途径,体育运动对于社会中群体或
期刊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手臂录》中的枪术技理与《孙子兵法》思想的相通性进行分析研究。研究得出;《手臂录》中的枪术在“枪识”、“枪技”,“枪训”分别与《孙子兵法》的“知己知彼”、“避实击虚”、“致人而不致于人”思想具有相通性。旨在诠释经典,构建和完善《手臂录》中的枪术与《孙子兵法》思想的相通性。  关键词:枪术;《手臂录》;《孙子兵法》;相通性  中图分类号:G85 文
期刊
摘要:休闲体育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健康及休闲生活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在分析休闲体育旅游区域整合内涵和区域整合开发的背景及条件的基础上,为加强区域利益合作共享,优化休闲体育旅游结构,实施休闲体育旅游资源一体化互惠共生,以淮海经济区为例,提出了努力打造地域特色的休闲体育旅游产品和逐步实施“区域联合、政府主导、企业推进”的休闲体育旅游合作开发战略。研究跨行政区域的休闲体育旅游整合开发,对于加快推进
期刊
摘要:采用历史分析法、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以跨文化传播中的冲突与融合为视角,对现代体育的起源及国际化传播的主要阶段及特点进行了梳理和分析。研究认为:现代体育的国际化传播是不同性别、种族、阶级、国家等各种利益集团权利相互制衡的过程,这一过程受到了全球化发展中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全球流动的综合影响,从18世纪现代体育从英国诞生到现在经历了五个主要的阶段,不同阶段传统与现代、文化侵略与文化抵抗
期刊
摘要:在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设计了体育运动休闲园区消费者满意度测量量表,经过几轮修改和完善后对量表进行了实地预调查。运用统计软件对预调查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了检验和分析后确定最终的正式调查量表。把正式调查阶段收集到的数据样本又进行了验证性因子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体育运动休闲园区消费者满意度影响因素结构模型较好地拟合了观测数据,园区消费者满意度影响因素结构模型得到了验证。由此可见,正式调查量表能较
期刊
摘要:为促进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的新型社区——“村改社”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以“村改社”社区居民体育参与为研究对象,从社会资本的视角,运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研究了“村改社”社区居民社会资本對体育参与的制约机制。运用因子分析法,抽取社会资本的社区关系、社团参与、社会互惠、社会信任和社会规范因子;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发现:社区关系因子和社团参与因子对居民的体育参与有显著影响;社会互惠因
期刊
摘要:侗族斗牛产生于侗族古代社会,能发展和延续至今并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应该有其广泛的内因和外因。侗族社会的经济、人文地理、传统文化,宗教信仰,传承教育等文化生态环境因素对侗族斗牛的产生、发展和运动形式和特点的改变有着深刻的影响和相互交错的关系,同时侗族斗牛在现代社会要进一步发展,必须积极寻求对现代文化生态环境的适应。  关键词:侗族斗牛;文化生态环境;适应;发展  中图分类号:G80—051  文
期刊
摘要:我国普通学校特殊体育教育,作为一门课程,一种教育只限大学,小学和中学的体育教学还处于被动和自发阶段。教育与教学的不连续性,不仅使高中、大学体育教育无所适从,且教育与教学水平总在低水平上徘徊。普通学校特殊群体体育教学的连续性研究,就是在教育与教学过程中按照生命成长、心理发展的历程,在尊重生命的阶段性特点并秉承知识与教育的发展规律基础上,加强小学、中学、大学在教学目标、内容、组织形式、成绩管理以
期刊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我国马拉松赛事的发展态势进行研究。主要结论:我国马拉松赛事分布较为广泛,基本覆盖全国,但主要集中在我国的华东地区,这与华东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速度有着直接的关系;我国马拉松赛事的场次和参赛人数不断攀升,但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相距甚远;对于一些三、四线城市的新办赛事来说,不应盲目的追求国际化,重点应放在赛事的组织与服务工作上;我国马拉松赛事运营的商业化
期刊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通过对巴西和委内瑞拉“雅诺马马部落”的现代生态进行分析,研究认为:体育起源源于:1)基于“恐惧无助心理”之“宗教”;2)基于“满足最低需求”之“劳动”;3)基于“原始‘可持续发展’冲动”之“教育”;4)基于“生物本能冲动”之“争偶”;5)基于“本能安全感”之“求生”。建议:体育起源的研究要杜绝假象,注意逻辑推演的时间的“同一性”;在推演的过程中需找更多的原始部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