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言摘录

来源 :西藏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b20042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艺报》编辑、评论家刘颋:(1)在大多数人的认识中,都存在着一个真实的西藏和一个想象中的西藏,而对于藏地的文化风情往往停留在想象层面。藏地书写,既有想象层面的东西,也有现实中的深刻抒写。所以说,藏地作家具有先天优势,可以作深入书写。(2)塑造一个地方的文化自信,需要持续关注的目光。藏地与边地始终是双中心状态,每个边地都是中心的补充和延伸。既是文化自觉,也是与生俱来 Liu Wen, editor and critic of Wenxi Bao: (1) In most people’s understanding, there exists a real Tibet and an imaginary Tibet. However, the cultural customs of the Tibetan areas tend to stay at the level of imagination. Tibetan writing, both the imagination level of things, but also the reality of profound expression. Therefore, Tibetan writers have inherent advantages that can be written in depth. (2) Creating a cultural confidence in a place requires constant attention. Tibet and the borderlands are always dual-centered and each side is a center of complement and extension. Both cultural awareness, but also innate
其他文献
主持人语:1954年10月7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掀开了新中国屯垦戍边事业新的历史篇章。55年,弹指一挥间,兵团各族人民团结奋斗,艰苦创业,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经济社会发生
生于巍峨里,长在雄风下,雷公山脚下的人啊,有天生的豪气,都已习惯了“开门见山,出村过岭”的生活。所以我对苗岭山乡有着一种不解之缘。  苗乡最美的季节应该是春天了。粉红的桃花,刚吐芽的杨柳,还有低飞的燕子,苗乡的春天便在桃红柳绿中翩翩而来。野外草柔柔,三月风细细。手牵一根长线放飞那充满生机的风筝,随这放飞的还有动听的吴侬软语,踏春的歌声也随处可闻,信手一拈便是一串优美的音符。柔和的春风中,是谁家的廊
<正> 法国的政治哲学在沉寂了数十年之后,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和斗争,终于重返法国的文化舞台,成为1991年法国学术界一个引入注目的新现象。政治哲学的这一变化不仅体现在量的方面:《政治哲学》等许多与此有关的新杂志接连不断地创刊,大量的政治哲学丛书和论著频频问世,有关方面的学术讨论会相继召开;更重要的是质的变化和人们分析问题的方式的改变。它的兴起似乎与马克思主义在法国衰落和社会科学发展的相对迟缓有关。现在,法国的哲学家已把更多的注意力转向了政治哲学,试图用哲学观点和原理来分析和探讨诸如国家、民主
列宁的《哲学笔记》,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奇书。它是一座蕴藏丰富、尚待开掘的巨大思想矿山。《哲学笔记》是一本极为特殊的书,因而迫切需要有一部解释性的著作,帮助人们正确理
我的老家是青海省西宁市,近几年,在发展旅游经济的大潮中,家乡真是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啊,建筑、交通、文化、景点等一些看得见,摸得着,听的说的景象,像雨后春笋,都发生了
作者有话说:我从出道(?又不是明星讲什么出道)开始,跟的第二个编辑就是爱丽丝。我还记得在她手里过的第一篇稿子是讲的“交警跟路痴”。在她手里我也是有进步啦。我很感谢遇
关爱他人,你能提高自己的修养;关爱他人,你能感到幸福天天存在。关爱他人,你能发现生活的乐趣与美;关爱他人——你的心会更宽广,眼更明亮!——题记关爱·修养修养是支撑人格
<正> 20世纪认识论的巨大变革,无疑是人的思维的建构性的揭示。“图式”、“范例”、“格式塔”、“概念结构”、“模式”等等概念一下子涌进了认识论领域,它给了直观的反映论以致命的打击。但是,若认为思维的建构性毁灭了反映论,这又是一种错误。思维的建构性只是引起了反映论的革命,揭示出认识是反映与建构的统一,一方面认识确实是对外部信息的加工,没有外部的信息,认识无所形成;另一方面,认识何以是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就必须到人的思维的建构性中去寻找,它揭示出认识的社会性、历史性和结构性。今天,随着时代的发
“你会不会好好说话?”我严肃地对他说。“我这不正在好好说吗?”他嬉皮笑脸地看着我。  我决定不再理睬他——“好好说话”先生,看他还怎么得意。  1  “好好说话”是个男生,因为他特别饶舌,总给人一种油腔滑调不正经的感觉,所有老师几乎都被他捉弄过,因此在他开口之前就爱先警告他说一句:“好好说话!”时间一长,他就有了“好好说话”这个外号。  不知为什么,“好好说话”特别有学生缘,一下课,他身边就会簇拥
<正> 几年前,看过一篇介绍日本学者小野泽精一等人的《气的思想》的书评,阅后疑窦顿生,何以在气的故土上这类专著尚付阙如而让东瀛捷足先登了呢?如今可以稍解遗憾的是,在程宜山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