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学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研究主题。探讨其研究主题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发展有重要理论及现实意义。无论是从政治上的需要还是从学科发展的理论需要,人文关怀已经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新主题。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学化;学科建设;人文关怀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开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应用性学科。它是围绕党的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工作需要而展开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主题不同,因此作为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研究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其主题也是变化的。从1978年到1984年,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主题是科学化,即要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学从一种对思想政治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发展成为一门带有规律性的学问;从1985年到2005年,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主题则是学科建设,即形成学科所需的理论体系以及与社会实践需要相符的从本科到博士的完整教育培养体系;从2006年至今,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主题转变为人文关怀,即研究如何在新时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思想政治教育既能教育人、引导人,又能尊重人、关心人。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主题的变迁
思想政治教育学在我国是一门形成较晚的学科。上个世纪70年代末,党内的思想斗争异常尖锐,这个时期迫切需要有一门科学化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学科能够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树立清晰的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于是一门新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开始孕育形成,由此“科学化”也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学最早的主题。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当时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拨乱反正。1980年3月19日,总政治部主任韦国清在总政治部的党代会提出了“政治工作也是一门科学”的论断。1980年4月14日的解放军报评论员文章说:“革命的政治工作同样是一种专业知识,一门科学”。为此光明日报以思想政治工作要科学化为题展开讨论,并于1981年出版了《论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文集。1983年张蔚萍,张俊南合著《思想政治工作概论》,体现了把思想政治工作变成一门科学的努力。1983年7月1日,党中央批转《国营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纲要(试行)》,纲要提出“中央和地方要筹办以培养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干部为目标的政治学校,现有的全国综合性大学,文科院校,各部,委,总局所属的大專院校,有条件的都要增设政治工作专业”。在1978-1984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基本确立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科学化使得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有了理论指导,并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走向了科学化的道路,由此带来了思想政治教育学在此后的繁荣。
思想政治教育学在科学化之后,面临的迫切问题是如何像其他学科一样,形成自身学科的理论体系与教育模式。由此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主题转向学科化。围绕着学科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学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1984-1989,完成学科初创;1990-1996,开展学科全面建设;1997-2004,学科体系基本完成。第一阶段,为了落实中央1983年的国营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纲要,1984年教育部召开了学科专业论证会,确立了专业名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名称“思想政治教育学”,初步拟定了专业的课程设置,专业的招生时间是1984年。这一年标志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确立。1984-1989,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主要工作是教材编写,范畴研究,学科对象研究,理论体系研究,思想品德结构研究等。到1989年,围绕学科建设,全国有62所高校开设了思想政治教育和政治教育两个专业,并首次在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社会主义博士点招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博士生。1990-1996年,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建设进入全面建设期。199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在法学门类政治学一级学科下正式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这两个硕士授权学科专业。全国35个高校获得这两个学科的硕士学位授予权。1996年,国家正式批准武汉大学,清华大学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学位授权点,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原理博士点调整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至此,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学专业形成了从本科到硕士,博士层次的完整的学科体系。在1997年-2005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法学门类政治学学科下的二级学科。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出:“设立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开展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开展思想政治研究,为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指导地位,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提供有力的学科支撑。” 2005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正式确定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其中的二级学科,定位更准确了。
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建立起来之后,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重点就转变到如何有效地为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需要服务。然而面对中国市场经济的深入,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日益加大,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和方法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此时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人文关怀正在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新主题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 这一提法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的宗旨和与时俱进的创新。同时也勾勒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新主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要提高说服力、增强影响力,必须要有形式和内容的创新。“人文”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概念,“人文”与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独立人格、人的个性、人的生存生活及其意义、人的理想和人的命运等等密切相关。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的肯定,对人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 (1)人文关怀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主题是和谐社会需要。有学者认为,以人的尊严、需要、价值以及发展为核心的人文关怀,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需求,必须要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人文关怀理论的支撑。这既是十七大报告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迫切需要。过去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关注的是个人服从集体,强调减少人的个性以适合集体,人文关怀相对缺失。而改革开放30年后,过去那种人文关怀的缺失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个性更加突出,那种谋求以整齐划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教育人的方式不适应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人文关怀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建设工程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二级学科,回归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连接的桥梁就是人文关怀理论。人文关怀的理论来源,首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文关怀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维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宗旨就是追求人类的自由和解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蕴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它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实践方式提供了理论范式和实现途径。人文关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回归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中国传统文化讲求的是人伦文化。儒家对仁、义、礼、智、信的推崇,儒家所提倡的中庸之道,大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思想中重仁轻利、重人轻物、宽厚仁爱的价值观,实质上就是一种传统人文关怀的理念。人文关怀理论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连接西方文化的桥梁。西方近现代的人文主义思潮宣扬人性、人权,反对神性、神权;主张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倡导科学理性,反对蒙昧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方向也是如此。
(3)人文关怀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热点。人文关怀理论体系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迫切需要建构的重要理论课题,30余项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基金集中于此类问题的研究。这些研究集中于三个方面:①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基础的研究;从人学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建构或重构;从人学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和方法论的探讨;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中的马克思主义人学分析。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基本内涵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理论的建构从关心人的基本需要到引导人的终极追求,以人的本质为逻辑起点,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指向,包含关心人的需求、满足人的需要;提升人的精神品位、丰富人的心灵世界;唤醒人的主体意识、塑造人的独立人格;培养人的伦理情操、树立人的道德境界;建构人的精神家园、引导人的终极关怀等多个层面。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涵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创新精神的培养;心理健康教育等。③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实践研究。面对人文关怀的缺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重新审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要充分体现个人价值;同时也要创新教育方法,重视受教育者的需要,增强主体意识,培养独立人格等。有人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要做到:第一,转变教育方式,从听话方式转向对话方式;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重心下移:即从“官本”走向“民本”,从“社本”走向“人本”,从“师本”走向“生本”。也有人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应该体现人文关怀的基本运行机制,主要有:融合、感化、激励、调适、沟通、管理等。
科学化主题使思想政治教育学成为一门科学;学科建设主题使思想政治教育学成为系统化的学科体系;人文关怀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新主题,将会带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进步,使思想政治教育学回归其人文性。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人文关怀理论将与“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关于人的本质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关于灌输的理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一起,共同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尽管目前这一理论还不完善,还面临实践上的一些困难,但以人文关怀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新主题,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对当前的思想政治工作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张耀灿,徐志远.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80, 68-78, 81-85, 83-84, 295-308.
[2]张耀灿.改革开放30年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5):1-6.
[3]《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选选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14.
[4]伍揆祁.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6,232-237.
[5] 俞吾金.人文关怀:马克思哲学的另一个维度[N].光明日报,2001-02-06(11).
[6]王東莉.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思想资源[J].浙江学刊,2005(3):223.
[7]刘大椿.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报告2006[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47.
[8]宋劲松,王 滨.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理论研究综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 24(5):21-25.
[9]万光侠.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基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2.
[10]张耀灿,曹清燕.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述评[J].理论探讨,2008(3):160-163.
[11]王东莉.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容体系建构[J].教学与研究,2005 (2):86.
[12]宋劲松,王滨.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指向[J].天府新论, 2008(2):14-16.
[13]南巾帼.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线[J].教书育人,2006(1):49, 48-50.
作者简介:
马懿莉(1986~),湖北荆州人,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科技与社会,思想政治教育。
朱烜伯(1982~),江西南昌人,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历史哲学,科技与社会。
高杨帆(1968~),湖北仙桃人,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科技与社会,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学化;学科建设;人文关怀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开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应用性学科。它是围绕党的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工作需要而展开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主题不同,因此作为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研究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其主题也是变化的。从1978年到1984年,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主题是科学化,即要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学从一种对思想政治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发展成为一门带有规律性的学问;从1985年到2005年,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主题则是学科建设,即形成学科所需的理论体系以及与社会实践需要相符的从本科到博士的完整教育培养体系;从2006年至今,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主题转变为人文关怀,即研究如何在新时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思想政治教育既能教育人、引导人,又能尊重人、关心人。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主题的变迁
思想政治教育学在我国是一门形成较晚的学科。上个世纪70年代末,党内的思想斗争异常尖锐,这个时期迫切需要有一门科学化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学科能够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树立清晰的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于是一门新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开始孕育形成,由此“科学化”也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学最早的主题。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当时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拨乱反正。1980年3月19日,总政治部主任韦国清在总政治部的党代会提出了“政治工作也是一门科学”的论断。1980年4月14日的解放军报评论员文章说:“革命的政治工作同样是一种专业知识,一门科学”。为此光明日报以思想政治工作要科学化为题展开讨论,并于1981年出版了《论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文集。1983年张蔚萍,张俊南合著《思想政治工作概论》,体现了把思想政治工作变成一门科学的努力。1983年7月1日,党中央批转《国营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纲要(试行)》,纲要提出“中央和地方要筹办以培养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干部为目标的政治学校,现有的全国综合性大学,文科院校,各部,委,总局所属的大專院校,有条件的都要增设政治工作专业”。在1978-1984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基本确立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科学化使得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有了理论指导,并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走向了科学化的道路,由此带来了思想政治教育学在此后的繁荣。
思想政治教育学在科学化之后,面临的迫切问题是如何像其他学科一样,形成自身学科的理论体系与教育模式。由此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主题转向学科化。围绕着学科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学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1984-1989,完成学科初创;1990-1996,开展学科全面建设;1997-2004,学科体系基本完成。第一阶段,为了落实中央1983年的国营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纲要,1984年教育部召开了学科专业论证会,确立了专业名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名称“思想政治教育学”,初步拟定了专业的课程设置,专业的招生时间是1984年。这一年标志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确立。1984-1989,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主要工作是教材编写,范畴研究,学科对象研究,理论体系研究,思想品德结构研究等。到1989年,围绕学科建设,全国有62所高校开设了思想政治教育和政治教育两个专业,并首次在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社会主义博士点招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博士生。1990-1996年,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建设进入全面建设期。199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在法学门类政治学一级学科下正式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这两个硕士授权学科专业。全国35个高校获得这两个学科的硕士学位授予权。1996年,国家正式批准武汉大学,清华大学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学位授权点,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原理博士点调整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至此,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学专业形成了从本科到硕士,博士层次的完整的学科体系。在1997年-2005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法学门类政治学学科下的二级学科。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出:“设立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开展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开展思想政治研究,为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指导地位,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提供有力的学科支撑。” 2005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正式确定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其中的二级学科,定位更准确了。
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建立起来之后,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重点就转变到如何有效地为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需要服务。然而面对中国市场经济的深入,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日益加大,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和方法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此时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人文关怀正在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新主题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 这一提法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的宗旨和与时俱进的创新。同时也勾勒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新主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要提高说服力、增强影响力,必须要有形式和内容的创新。“人文”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概念,“人文”与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独立人格、人的个性、人的生存生活及其意义、人的理想和人的命运等等密切相关。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的肯定,对人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 (1)人文关怀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主题是和谐社会需要。有学者认为,以人的尊严、需要、价值以及发展为核心的人文关怀,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需求,必须要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人文关怀理论的支撑。这既是十七大报告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迫切需要。过去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关注的是个人服从集体,强调减少人的个性以适合集体,人文关怀相对缺失。而改革开放30年后,过去那种人文关怀的缺失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个性更加突出,那种谋求以整齐划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教育人的方式不适应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人文关怀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建设工程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二级学科,回归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连接的桥梁就是人文关怀理论。人文关怀的理论来源,首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文关怀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维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宗旨就是追求人类的自由和解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蕴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它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实践方式提供了理论范式和实现途径。人文关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回归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中国传统文化讲求的是人伦文化。儒家对仁、义、礼、智、信的推崇,儒家所提倡的中庸之道,大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思想中重仁轻利、重人轻物、宽厚仁爱的价值观,实质上就是一种传统人文关怀的理念。人文关怀理论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连接西方文化的桥梁。西方近现代的人文主义思潮宣扬人性、人权,反对神性、神权;主张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倡导科学理性,反对蒙昧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方向也是如此。
(3)人文关怀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热点。人文关怀理论体系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迫切需要建构的重要理论课题,30余项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基金集中于此类问题的研究。这些研究集中于三个方面:①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基础的研究;从人学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建构或重构;从人学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和方法论的探讨;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中的马克思主义人学分析。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基本内涵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理论的建构从关心人的基本需要到引导人的终极追求,以人的本质为逻辑起点,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指向,包含关心人的需求、满足人的需要;提升人的精神品位、丰富人的心灵世界;唤醒人的主体意识、塑造人的独立人格;培养人的伦理情操、树立人的道德境界;建构人的精神家园、引导人的终极关怀等多个层面。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涵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创新精神的培养;心理健康教育等。③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实践研究。面对人文关怀的缺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重新审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要充分体现个人价值;同时也要创新教育方法,重视受教育者的需要,增强主体意识,培养独立人格等。有人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要做到:第一,转变教育方式,从听话方式转向对话方式;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重心下移:即从“官本”走向“民本”,从“社本”走向“人本”,从“师本”走向“生本”。也有人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应该体现人文关怀的基本运行机制,主要有:融合、感化、激励、调适、沟通、管理等。
科学化主题使思想政治教育学成为一门科学;学科建设主题使思想政治教育学成为系统化的学科体系;人文关怀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新主题,将会带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进步,使思想政治教育学回归其人文性。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人文关怀理论将与“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关于人的本质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关于灌输的理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一起,共同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尽管目前这一理论还不完善,还面临实践上的一些困难,但以人文关怀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新主题,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对当前的思想政治工作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张耀灿,徐志远.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80, 68-78, 81-85, 83-84, 295-308.
[2]张耀灿.改革开放30年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5):1-6.
[3]《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选选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14.
[4]伍揆祁.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6,232-237.
[5] 俞吾金.人文关怀:马克思哲学的另一个维度[N].光明日报,2001-02-06(11).
[6]王東莉.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思想资源[J].浙江学刊,2005(3):223.
[7]刘大椿.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报告2006[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47.
[8]宋劲松,王 滨.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理论研究综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 24(5):21-25.
[9]万光侠.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基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2.
[10]张耀灿,曹清燕.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述评[J].理论探讨,2008(3):160-163.
[11]王东莉.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容体系建构[J].教学与研究,2005 (2):86.
[12]宋劲松,王滨.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指向[J].天府新论, 2008(2):14-16.
[13]南巾帼.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线[J].教书育人,2006(1):49, 48-50.
作者简介:
马懿莉(1986~),湖北荆州人,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科技与社会,思想政治教育。
朱烜伯(1982~),江西南昌人,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历史哲学,科技与社会。
高杨帆(1968~),湖北仙桃人,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科技与社会,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