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把握 分步导读

来源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le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中,读的作用极其重要,但如果让学生漫无目的地“死读”,或全凭教师逐字逐词地咀嚼、逐句逐段的讲解,结果往往事倍功半。笔者在实践中摸索出的“整体把握、分步导读”阅读教学法效果较好。下面以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5课《詹天佑》为例,简要地介绍这种教学方法。
  第一步:初读——紧扣文题,整体感知。看到《詹天佑》这个题目,学生都想知道詹天佑是一个怎样的人。教师不急于解答,而是告诉学生:答案在书中,让他们带着问题快速读课文,并找出中心句。学生找出“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后,教师追问:“课文用一句什么样的话概述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呢?”学生很快从第一自然段中发现了答案:最早在他的主持下,我国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修筑了京张铁路。那么,文章是通过哪些具体事例表现詹天佑“杰出”“爱国”的呢?这一过渡性的设问既是细读、研读的纲领性问题,又激发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第二步:细读——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按照逻辑顺序,全文可以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自然段,为总起段;第二部分是第二自然段,为背景段;第三部分包括3~6自然段,是主体段;第四部分是最后一个自然段,为照应段。这样一篇篇幅较长的文章,教学时不能面面俱到,只能重点突破。教师可以抓住“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是在什么时候、什么环境下进行的?”“在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詹天佑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等问题,指导学生先有针对性地朗读有关语段,然后通过讨论、品评提炼出答案。
  第三步:研读——品词品句,透彻领会。研读是在细读的基础上展开的,主要是抓住重点句段、关键词语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内容和情感。
  就这篇文章而言,可以分三步进行研读:一是指名分层读,抓住每一层的中心句;二是自由朗读,展开讨论,看每一层围绕中心是怎样叙述的;三是分小组读,质疑问难,理解句段的深刻含义,从而突出文章的主题。
  第三步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先抓住“帝国主义国家为什么要出来阻挠、要挟”指导学生精读语段,体会前因。接着围绕“阴谋未得逞之后又耍什么手段”,着重研读“有一家外国报纸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这句话,让学生体会“轻蔑”“还没出世呢”所表现的嘲笑、讽刺、鄙视的态度。然后,研读“面对帝国主义国家的阻挠、要挟、嘲笑,以及地形复杂、山势险峻的恶劣自然条件,詹天佑是怎么做的”。文中用“他毅然地接受了任务”描述詹天佑的做法。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毅然”体会詹天佑毫不犹豫、迎难而上的英雄气概和热爱祖国、决心为中国人争气的自强精神;要抓住“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体会詹天佑的杰出;要通过文中的四个“哪里……”和“一点儿也不马虎”,让学生体会詹天佑一丝不苟的工程态度;还要通过“他总是想”“带头排水”“顺着山势”等词语,体会詹天佑身先士卒的精神。最后,师生满怀激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朗读中,詹天佑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高大、丰满起来。
  第四步:熟读——关联理解,掌握规律。教学至此,学生对课文内容、情感已经有了较准确的把握,但对课文整体结构方面的关联还没有形成清晰的认识。教师提问:“文章结尾段中的‘这件事’指的是哪件事?”學生结合初读时的理解,知道“这件事”就是文章第一自然段所说的修筑京张铁路的事;结合“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知道了“藐视”“回击”分别是针对第二、第三自然段的内容所言。这样,他们就发现了“首尾照应”的写作方法,就对文章的结构规律有了一定的认识。这种认识对学生迁移阅读方法、掌握写作技巧是大有裨益的。
  (作者单位:崇阳县第三小学)
其他文献
让学生通过学校教育找到中华文化自信是“LCC”课题研究的核心目标。为达成这个目标,江汉区红领巾学校组织教师编写了校本教材《文道岐黄》,并依托它组织学生开展社会研学活动。  一、《文道岐黄》的结构与内容  《文道岐黄》中的“岐黄”代指中医药知识,“文道”代指中医药知识(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传统文化(中医药知识)。之所以想到编写这样的校本教材,是因为红领巾学校距离武汉科技馆、武汉中医药学基地不远,便于学
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是近些年来中学语文教学探讨的一个热点。之所以成为热点,是因为文本解读本身就是一个特别需要借助个人经验的过程,而每一篇用来作为例子的文本在各个方向上都有值得挖掘、咀嚼的点。下面,笔者以自己三次执教《汉家寨》的过程为例,试图展示在文本解读基础上的教学内容选择问题。  《汉家寨》是选修教材《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一篇当代散文,作者张承志。作为一篇选修课文,可供参考的资料很少
SMART课程是大兴一实小围绕学校育人目标理性选择和合理建构的学校课程体系。它聚焦“生命”,包含“心智”“阳光”两个关键词。“心智”指向生命的内核,侧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凸显人的综合能力培养。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能根据场景识别判断;二是能根据条件解决问题;三是能根据体验感悟生命。“阳光”勾勒生命的外显状态,指向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其内涵主要有五个具体要素:乐观积极的情绪;专注负
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华文库的瑰宝。成语内涵丰富,表达精炼,意义深远。从成语中,我们可以学到知识,增长智慧,还可以从中找到一些实用的教学方法。  一、通权达变——激发探究欲望  以王江老师执教的《乘法的运算定律》为例。  【课堂实录】  师:从图中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生:信息有5条。1.一共有25个小组;2.每组里有4人负责挖坑、种
《图形中的规律》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的一节综合实践课,本节课教学的核心理念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融入数学思维训练;在讨论交流中掌握数学思维方法;在归纳对比中提升数学思维品质。具体设计如下:  一、情境简约导入,整体感知  先让学生根据三角形的个数和所需小棒根数摆出图形,为学生列出抽象关系式提供直接的经验。再让学生从图形入手,想一想怎样摆可以把所需的小棒根数写成与三角形个数有关的关系式,从而顺
结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恰到好处的结课,或归纳总结,强调重点;或新旧联系,铺路搭桥;或留下悬念,引人遐思;或意蕴深远,令人回味无穷……  一个充满艺术的结尾,不仅能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概括、画龙点睛或提炼升华,而且能拓宽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那么,教师应如何结课,使“课断思不断,语停意不停”呢?  本期,就让我们共同探讨结课的艺术。  如果把语文课比作一首歌曲
“顺生教育”的本质特征是让教育有温度。其内涵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让每个学生都出彩;关心教师职业幸福,催生教师专业成长的原动力,让每个教师都出彩的教育;关注家长的合理期待,尽力让学校教育成为家长满意、社会满意的公平教育。  激发学生潜能,让每个学生都出彩  每个生命都具备发展的潜能,都具有发展的强烈愿望,小学生尤其如此。我们抓住学生发展的正常期待,采取多种方式
练习课是新授课的必要补充和延续,但在平时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练习课目标缺位,比较典型的现象是练习随意性大、练习内容脱离教学目标、目标制订不科学不明确、缺少目标拓展的方法。现结合个人实践与认识谈谈新授课后的练习课目标的拓展策略。  一、厘清练习课与新授课在目标上的逻辑关系  虽然在每个新授课内容之后,必有对应的练习课,但根据新授课的类型和容量,练习课的编排所承载的功能各有不同,其与新授课在教学目标上的
本节课主要是学生从喜欢的网络语言切入,通过几次习作,将自己与家长之间的“代沟”写清楚,最后理解家长的良苦用心。整个写作过程环环紧扣,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充分表达,作文真正在生活中活了起来,是一节扎扎实实的作文课。  唤醒生活  师:有一些语言我们大人不懂(板书:不懂),除此之外,我想我们生活中可能还有一些事情,大人也不太理解你们,(学生点头)谁来跟大家交流一下?这样吧,我们用“我想……可是……”这样的
鄂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选编了鲁彦的《听潮》。文章通过艺术手法,描绘了涨潮前大海波澜不惊和涨潮时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这些描写文字优美、情感丰富,是进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激发兴趣感知美  学生都有一种迫切的探索未知世界的需要,就是希望从自己的视角来探索发现和研究自己想要的东西。美无疑是学生想要发现的东西,教师要抓住学生这种心理需求,通过多种方式调动他们感知美的兴趣。  教学《听潮》时,教师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