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而论志

来源 :城色in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jun64224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早的《IN》,在心里,那是2011年。
  当年,遇到一个开发商,出了不少钱,我离开单位,做了另一本,土豪不要《IN》。多少和理想有关,但有差距,太多的美好是用钱买不到的。
  后来,和一个编辑说了这个理想。那时候,还不叫《IN》。她把她的想法写成栏目单。有一些我着实看上了,不过大部分还有点遥远。前思后量的,总是时机不成熟。后来她去了北京,给一家心灵杂志做稿子,叫朋朋。
  再后来,遇到一个颇具杂志天赋的人,lilian。那时候没有《IN》,没有资格和她谈理想。想挖过来,没成功。去了另一本杂志做主编,是个难得的人才。
  这个理想,给一百个人说过,99个人说,“谁看啊?”每年过年,母亲总说要包饺子,我说“谁吃啊!”每次吃的最多的,还是我。家父说,每个人都可以非常轻易地否定别人,毕竟他们不是你。
  做杂志就像谈恋爱一样,和土豪志趣不和,2012年,我们分手了。
  那年,一切归零。


  辗转之中停留在浙江绍兴,一座没有围墙的人文博物馆,生命中第一次留居江南小镇,要留下的代价却是转做它行。纠结思量之后,几个不眠夜,带走了兰亭东湖的雅趣,仍然记得,黑瓦白墙之间,乌篷船游弋,一间雕栏木砌的茶馆,一本好书,一杯青瓷品茗香的无数个午后。
  也许,理想的美好总会在现实中慢慢变淡,感觉杂志离我越来越远,带着最后一丝希望去了北京。
  那是几个曾经的合伙人,我说我需要几个好编辑。在酒店一住就是两个礼拜,各种约见和谈判,最终一顿酒宴之后,七嘴八舌地劝说,方向一致要做商演经纪。次日,倾我所有,后来,血本无归。
  离别,在机场,几个面无表情的拥抱,一番再接再厉的劝慰。我发誓,不再拿着做杂志的理想被别人骗来骗去。家父说,别总说别人骗了你,那些只是让你认清自己的师者,你该明白志不在此。
  2012年春节,大年初二去了厦门。
  儿时随外公一起生活,考学时吹嘘要圆梦厦门大学。后来,梦陨。直至老人辞世,这是第一次离梦想之地如此接近。在厦大后山的南普陀寺,幸遇一位高僧,“走弯路不打紧,最起码你还念记着最初的方向。”
  我取光了存折上最后一笔钱,买了一只梦寐以求的金毛犬。在那个浑浑噩噩的日子里,理想吞噬着情感卷携的金钱消失得无影无踪,我很想有个忠实的陪伴能在岁月中固守下来。它,叫果冻。
  闲碎的日子里,一些七七八八的朋友,些许零零碎碎的活计。日子安稳,有阳光和果冻,还有优哉游哉的闲庭漫步,一本杂志打发一个下午。和果冻出门,随时都有上前搭讪的路人,一个人加一条狗的生活,称得上安逸,只是每日醒来都会倍感落寞。我发誓,如果有机会,要为果冻开一个专栏。
  家父说,我和你母亲想去扬州住。我们得做点不让自己后悔的事。


  2013年,春天。
  果冻在它最喜欢的花园玩球,一个朋友的电话,找我帮忙写点东西,提到了我原先的总编。时间过得真快,一晃就是几个春秋冬夏,我拨通了老领导的电话,第一次从另一个人那里听到和我理想一样的愿景。
  有一种回归,是不可预估的种种磨砺,那是一段转而不折的日子,从一次次失望到绝望中得到新的希望。回头一望,却只是在原点上的又一次征程,好在,我经历了非比寻常的风景。
  第二天,《IN》的模型第一次从另一个人的嘴里说了出来。说得更加美好,更加接近,仿佛触手可及。他称之为《IN生活》。我说,我需要几个好的编辑。结果,一拍即合。
  太多的期刊制作团队大都指望过硬的素材资源、国际图片社、一线明星、大牌广告,但是,这不是我想要的,好在,他也不喜欢。
  新团队见面是在回去第一天的编务会上,和想象中不太一样。
  已经忘记了那个会上我或者她们都说了些什么,反正那个会后来是又从新开过一遍的。那天一夜没睡,回想着整个会议,一个大叔领着一群90后编辑,作为那个大叔,说实话,当时,我有点不知所措。
  我需要一种全新的编务模式,以及一个更贴合这个新锐团队的可执行性方案。接下来的一个星期,白天,我留意每一个编辑的一言一行。晚上,把每个人的喜好、性格、特点记下来。设置每一个栏目,我都需要就像从她们身上长出来一样,反映出每个人与众不同的独特一面。
  2013年5月19日。《IN生活》第一版架构在济南万达一家名叫SPR的咖啡馆,一张紧靠落地窗的小桌子上完成了。很多栏目做了延展性设计,可以跟随编辑日后的发展而做调整,为了避免代沟引起的误差,我还做了备用栏目。
  那一刻,如梦幻般,在六年的期刊生涯中,好似,一气呵成。全刊主要围绕万象、志趣、灵犀、良品四个人文感悟的话题,文字追求入理溯源的归回姿态,期望可以用横平竖直的华夏文明穿插记录下中国人生活的智慧哲学。
  接下来的日子,在数不清的加班和熬夜的时光中,看着编辑们与自己的栏目一同成长。在她们之中,有的天资聪颖,有的知性大方,有的清新可人,每个人都好似一个从书里走出来的姑娘。
  采芃有与生俱来的敏感和细腻,又有典型天秤座权衡利弊的天赋。她做的“礼拜”和“问问”,总可以在两地之间,两物之里找到相得益彰的美好所在。


  冬撷心思缜密却不失活泼灵巧,骨子里透着水瓶座的独立和执着,由她负责的“手艺”和“私伴”每次都能从岁月的婆娑痕迹中找到至真至切的动人情愫。
  绮罗则颇有江南女孩的乖巧和恬静,富有白羊座的真诚和热情,她笔下的“知味”和“吃迷”,抑或是“别处”。每每都能呈现出世间最玄妙的诱人饕餮与华美景致。
  现在,lilian的办公桌就在我的前面,她答应加盟的那天,我睡了一个久违的好觉。我找来了朋朋写稿子,不论她在西藏还是北京,每期稿子都会如约而至。与其说各就各位,倒不如说是百花齐放。她们,在自己的路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
  其实,我也是。
  经过试刊,创刊号大专题我选择了“转而不折”。 抚摸着成品样,家父说,“人生路,曲曲折折,面对与抉择。杂,而明志。”如今,《IN生活》创刊半年有余,六本杂志中写满了每一个人的故事和心境。恰巧遇到这跨年一刊,我和几个姑娘合计着,加点花样,说说杂志。撷来一念,就且称“杂而论志”吧。走走停停,新的一年我们还会继续和读者一起悦观万象,雅赏良品,清谈志趣,静待灵犀。
  现在的《IN》,在你手里,如今是2014年。
其他文献
回流时光  沧沧茫茫女声幽幽唱  琴声铮铮流转琵琶说尽红尘事  三千年来众生相  与其说,这是琵琶曲,不如说,这是诗行,这是画卷,这是故事。  这首专辑中的每一首曲子,都以那唯美的意境,牵动我的思绪,以那娓娓的诉说,让我懂得世事人情。更为难得的是,琵琶音质以珠玉乍碎的轮指声取胜,而这张专辑颠覆了琵琶的传统,从头到尾没有出现轮指,仅仅是最简单的琵琶指法,却描摹出千古的心事,和着那笛声、箫声,流水般的
期刊
A  八月里走了一趟首尔。对我来说,一段旅行的归程,总会感染上几分怅然若失,咦,时间怎么就跑得这么利索,明明才开始怎么就结束了呢?  有人说,旅行像是一场赌博,你希望从中得到快乐的回馈,你就必须为之付出一大堆时间和精力,去完成过程中的每一个大小决策。首先,你会试图给自己容留出足够的时间,不想太匆忙赶景点,避免太疲惫人挤人;然后,你会比较几个酒店的条件和口碑,从早餐口味比较到浴室设备,从地理环境比较
期刊
衣被天下,斑斓锦绣。水袖轻甩,摇曳生姿。在华服的脉络谱系当中,挥洒不去的是万千仪态,避不开的是林林总总萦萦绕绕的色彩光泽。如一张铺开了的宣纸,浓墨重彩却也写不尽这千年传承万世寒暖。蜀锦绣出的山水,江宁织就的花鸟,跃然于这时空无涯的荒寂之中。然而,在淡之淡处,笔锋不经意间轻轻一撇,那抹似有似无的墨痕却坚若磐石,于空灵之中,似多了份禅意,其洁若雪,其性如水,那极尽妍媸之后,那份乖张跋扈于棉却了无痕迹。
期刊
在台湾,有一只粗枝大叶的“喵先生”,却想找到一个标致的爱人。这就是郑智化收录在1990年的《单身逃亡》专辑里的《猫》,歌曲一开头就在唱:“霓虹灯招牌下的垃圾桶,住着一群神秘的猫,我们在遗忘的角落里寻找目标……”  这只住在垃圾桶里的“喵先生”,本来是混世魔王,顽皮而快乐,像极了占着花果山的大圣孙悟空。  可是这一切,却在遇到了那个女人之后,幻影移形了。  人类多么危险  但我知道  我已深深爱上了
期刊
族名:仫佬族(mu lǎo zú)  籍贯:中国  分布区域:绝大多数居住在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忻城、宜山、柳城、都安、环江、河池等县境内,与壮族、汉族、瑶族、苗族、侗族、毛南族、水族等民族杂居。  语言文字:仫佬族有自己的语言,即仫佬语。仫佬语与毛难语、侗语、水语相近,大多数人兼通汉语,部分人还会说壮语;通用汉字。  婚姻习俗:仫佬族为一夫一妻制,可与壮族、汉族通婚。仫佬族青年男女历
期刊
食客问问  Q:你好,食品凝固剂,咱们能认识一下吗?  A:大家好,我是一种使食品中蛋白质产生沉淀、凝固,防止新鲜果蔬软化的物质。其实你们一定都知道我,生活中最常见的豆腐就是靠我们制成的。豆腐、豆花这些美味可少不了我们的帮助。  Q:你也和防腐剂、食用色素一样是个大家庭吗?  A:是呀,我们也是个大家庭,食品中常用的主要分四大类:盐类凝固剂、酸类凝固剂、酶类凝固剂和复合凝固剂。  Q:那你的大家庭
期刊
A  写大千世界的万象,有心有灵犀的触动和意趣盎然的百态;写纷繁复杂的故事,有刻骨铭心的爱情抑或是叛逆难忘的青春。眼前尽是些密密麻麻和眼花缭乱,尽是些纸墨的幽香和文字的灵魂。他,心之所至,记录的是这个时代的精神与品位。偶然的邂逅,一切都是崭新的,恰恰是自己心爱的,用自己的文字,一笔一画,为他添上浓墨重彩。他,只做一个旁观者。而我,由最初的一知半解,经时光荏苒,渐渐融入了他,习惯透过他的视角看待生活
期刊
珍重一份清白,不管多久远  先人精通于技,如四大发明,又奇又妙,只是术之苦,非常人所尝。  熟悉的一位先生,前几日约我写篇文章,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他自己已知天命,仍兢兢业业行走于田野乡间。在电话里真切地焦虑着,他说,我在铅山。  总是这样,好多东西在即将逝去的时候才会唤起人们的珍惜,这次是“千年寿纸”的身世之争。老先生奔波于福建连城与江西铅山,他说,总说清白如纸,这下,纸也不清白了。  老
期刊
与《IN生活》结缘前,我在一本DM杂志做编辑。如同所有商业期刊一样,栏目设定需符合商业需求,编辑行为俨然广告公司文案做派,收效却甚微。因为不是理想的状态,所以选择了离开。  而在这之前,我在一家房地产公司主办的城市文化类杂志做编辑,纯粹的深度和文化味儿曾让这本杂志拥有大批读者。我们称之为老师的主编是大学编辑学教授,在他的指引下我爱上这一行并有了职业兴趣。那时,初入编辑一行的我像偷东西的小人,从其他
期刊
几千年前的水泽河畔,两只水鸟欢愉地呼叫,一雌一雄,鸣声相谐。大片的荇叶浮于水面,那河流里涌动着原始的沉静和生趣。有一个女子在洗荇菜,纤纤素手下,流淌着丝丝缕缕的碧绿,或左或右,漂摇无方。  不知何时,一个男子在岸边驻足,看得呆了痴了,恍然发现了生命的广阔与美丽。胡兰成在《山河岁月》中这样写道:“他忽然爱起那在洗荇菜的女子了,这爱竟来得无因无由……”  几千年过去了,一提到荇菜,似乎人人都能念出那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