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地方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路径探究

来源 :公关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100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产物,培训和践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地方应用型高校作为近几年高等院校教育方式转型的突出典型,其教育理念是“服务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通过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地方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意义,现阶段二者融合的现状与存在的挑战出发,从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实习实训实践育人环节、校园文化建设、新媒体的宣传利用等方面创新性探究二者融合的路径可能,为地方应用型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调高,学校“三全育人”体系构建提供新的可能。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地方应用型高校 课程思政 价值体系构建
  大学生作为社会建设的主力军,高校担负着人才培养、服务社会、文化传承等任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行国民教育和国民价值体系建设中责任重大,是传播中华优良传统文化的主阵地同时也是增加文化自信的主战场,如何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国民教育全过程是全民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地方应用型高校作为近几年高等院校教育方式转型的突出代表,目前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其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地方发展服务、为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任务。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地方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意义
  1.提高地方应用型高校学生文化自信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为各国之间的贸易互联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但随之而来的文化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也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学校阶段的大学生尚处在对于社会的探索阶段,还没有真正的接触社会,这一时期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加上现在高速发展的互联网,获取信息的途径变得更加多样,他们辨别事物的能力还不够,更加容易受到社会中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这些不良价值观念的影响。高校学生高尚品格教育应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时代背景,真正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处理美丽与丑陋、利益与正义、个体与集体、自我与社会、传统文化与外国文化之间的关系,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作为价值统领和发展导向
  大多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的定位主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因此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与其他类型高校相比要长,需要学生既要有理论知识还要掌握实践操作能力,要通过传播、融入、教育、渗透等一系列课堂渠道以及实习手册、认知实习、主题班会教育等载体来引导教育学生,为他们扣好价值观养成初级阶段的第一粒扣子。
  3.二者具有内在统一性
  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其本质是精神文明范畴,综合来说其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高度凝练的结果,传统意义上讲精神文明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习俗、习惯、行为等文化现象;第二层次是社会道德、法律、政治和其他观念;第三层次是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地方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存在的挑战
  1.教育受重视程度不够
  随着网络时代发展,现在的大学生获取信息途径变多,手机游戏的侵蚀使得现在高校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缺乏求知欲,加上现在高校学生大部分是“00”后,年龄普遍低,思想存在很多的变数,缺乏政治意识,喜欢随波逐流却没有自己的主见,喜欢等待并看到别人做出选择,然后再做出自己的选择。看别人不学习自己也不学习,同时同学之间攀比心理较重,也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就作出一些错误的决定,当发现时已经为时晚矣。他们的思想还不够成熟,不能以辩证的想法看问题,现在的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看法大多很片面甚至是不正确的,想当然的认为思政教育课只是为了宣传党的指导方针,方针和政策,是不切实际的课程,还有的学生认为思政课程都是副课,反正考试就是背答案,对自己以后的工作没什么帮助,有的同学甚至将思想政治课堂变成为其他课程的补作业的时间,这就导致老师上课讲的一些知识原理不能吸收利用,从而忽视了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
  2.教育主体能力有待提升
  地方应用型高校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以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为办学目的的高校,大多是最近几年刚刚转型的学校,甚至有一部分高校是从高职院校刚刚升级过来,高等教育资源尤其是教师资源和文化建设资源还不匹配。尽管大多数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强烈的责任心,坚定的政治立场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但仍有小部分教师,尤其是新任教师中仍然存在教学经验不足和课堂设计不合理的问题,甚至还有一部分教师对党和国家的理论理解还不够深入,对社会主义制度缺乏自信,不愿意学习先进的理论知识,不愿了解国家时事就不能够与时俱进,导致上课没有激情、缺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灵魂。还有些思政课老师身兼学校管理工作,忙于学校日常管理和教学工作,没有充分时间备课,导致讲授方法照本宣科,无法提起学生兴趣,课堂管理松懈。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相比于教书,育人显得更加重要,教师作为育人的主体,一旦出了问题将直接影响教育结果的偏差。
  3.学校教育理念有待改善
  在许多大学,特别是地方应用型大学中,以学生的就业率作为判断学校办学好坏的标准仍然是普遍现象。针对某一行业,特异性的培养专门技术人才追求对口就业虽然可以短时间内提高学校就业率,同时对于落实相关企业专岗专才确实有显著效果,但这样的培养模式不符合学生成长成才规律,也不免限制了学生的多样性发展,泯灭了学生创新能力和想象力,导致学生对于理论知识学习的不重视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没有了主动学习的能力。从学生的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这种教育理念是不科学的,它违背了教育法则和学生的成长规律,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教导学生知行合一,思政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引导学生学会利用辩证思想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要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高尚的道德情操等方面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学校对于思政课的考核方式过于单一,部分教师在考试前给学生划好范围,不管平时上课情况,只以卷面成绩的高低作为学生学习思政课程好坏的评判结果,这样不仅打消一部分上课认真听课同学的积极性,还助长了一部分上课不认真甚至不来上课同学的学习惰性,因为只要考前好好背背考试范围就能拿到一个不错的分数。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地方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不同路径
  1.融入课堂,做好“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有机结合
  地方应用型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以价值体系为指导,肩负着培养文化自信的重要使命。首先,高校思政教育课程重要教学内容就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通过思政课程的学习,教学生学会利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思想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帮助学生了解当前国际形势,把握领会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如今,大多数大学生侧重于专业课程和实践,对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不够重视。因此为了有效地使地方应用型大学的价值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兼容,有必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专业课程中,以实现思想政治课程与课程思想政治课程的有机结合,真正实现学校教育“全方位,全过程,全员教育”的实际效果。
  2.实习实训环节是做好实践育人的关键
  一般应用型高校采用“3+1”模式培养人才,既大学前三年进行理论课学习,大四一年开展实习教育,根据专业不同采取顶岗实习或者轮岗实习的形式。真正到社会、企业中生活工作,大学生由于初入社会,无论是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都会遇到不同的挫折。这就要求学生在实习之前就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讲座,使学生能及时调整心态,在实习过程中也要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变化,及时进行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个人层面就是要求学生能够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不能只想着钻研技术、高工资、早晋升。需要弘扬工匠精神,脚踏实地的坚持下去,让学生了解爱岗敬业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
  四、结语
  地方应用型高校通过调高学生对于思政课程兴趣、优化加强高校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改善学校思政教育里面等手段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思政课程教育融合路径,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在实习环节加大爱岗敬业教育,真正构建“三全育人”格局体系,真正发挥地方型应用高校能够立足地方、辐射周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作用,全面阐述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内涵、要求和举措,这对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和建成令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具有深远的影响。
  项目名称:生物技术专业工程实践教育基地(2017sjjd032);宿州学院科研平台开放课题项目(2019ykf12),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示范项目(2019mooc316),食品工程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2018jyxm0589)。
  参考文献:
  [1].孙爱晶,.范九伦..地方普通高校本科培养方案制订的要素分析与实践——以西安邮电大学培养方案制订为例[J]..高教论坛,.2017(8).
  [2].范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现状与展望[J].传媒与教育,2016(01):14-19.[3].姚路明.
  [3].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现象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
  [4].王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培养新时期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价值观[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22).
  [5].李明.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7):72-75.
其他文献
摘要: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对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思想水平和政治立场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很多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高校应将新媒体更好地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并加强对新媒体的管理和建设,从而提高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实效性 新媒体 大学生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更加开放,交流也更加便利
国有企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也是促进社会核心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而国企纪委在国有企业中扮演着监督、监管等角色,通过对国有企业各项工作的监管,就可有效地避免国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违法、违纪等行为。但是,就针对当前国企纪委监管而言,其还存有一定问题,如纪委工作职责不明确、未建立完备的纪检队伍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企纪委监管工作的高效展开。因此,就应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来充分的发挥出国企纪委
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新闻工作、新闻事业伴随着党百年成长发展史,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发展起来,也走过了百年历程。党的新闻工作、新闻事业百年发展史揭示了一个根本道理,即没有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坚持和发展,就不可能有党的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新闻观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要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
郭沫若临终前用尽最后一点力气,说出了“要相信党,相信真正的党”这句话,作为其对亲人的郑重嘱咐。考察郭沫若自参加上世纪新文化运动开始的人生道路与历次重大抉择,都可以清楚看出其对党忠诚、决心跟党走的坚定信念。他曾表示自己愿做“留声机器”“党喇叭”,这的确是郭沫若的心迹袒露和行动追求。其一生的荣辱得失,都与此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后人对此看法歧异,毁誉交集,但没有这种矢志不渝的信念与追求,就不可能有中国现代史上的郭沫若。
1921年2月1日创刊于重庆的《新蜀报》在重庆新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该报共发表有关郭沫若的文章133篇,主要内容有以下五方面:一、郭沫若归国抗战前后的报道,二、郭沫若在渝期间的讲演文章,三、郭沫若五十大寿和创作二十五周年纪念的文章,四、郭沫若历史剧的评论和报道,五、郭沫若赴苏访问的报道。这些资料尤其对我们了解抗战时期的郭沫若具有重要价值。
摘要:依法治校是落实全面依法治国在高校治理中的具体体现,是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当代中国已步入新时代,在互联网背景下,一方面,高校采用新技术、新方式进行教学;然而在另一方面,学校也要经受互联网的考验。近些年来陆续曝光一系列高校教师违反师德和学生违法犯罪的事件,体现出部分教生出现道德滑坡、部分高校法治建设不严的现象。本文试图探讨高校师生法制化约束路径,以进一步
根据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收藏的军事委员会和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的相关档案可以知道,郭沫若在担任第三厅厅长期间曾兼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电影放映人员训练班主任、电影放映队总队长:在担任训练班主任期间,郭沫若在开班当日亲临现场做报告,出席结业典礼并发言;在担任电影放映队总队长期间,请求扩编电影放映队并为之争取编制和经费。1940年9月上旬政治部改组后,郭沫若在辞去第三厅厅长职务的同时,辞去了电影放映总队长一职。
抗战期间,郭沫若在他的诗歌创作中留下了关于日本侵略军对于重庆持续数年大轰炸的历史记忆,以及一段有关西北摄影队的史事,这些诗或者只是一些“不完整的时代纪录”,但却是历
《学习毛主席》是郭沫若面向青年群体的一篇谈话录,郭沫若在文中号召青年们学习毛主席“实事求是地刻苦学习”,在党的领导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党的百年华诞之时,重读此文,对于新时代青年学习并思考如何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面对当前复杂的经济环境,回归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我们破解当前经济迷局有着特殊意义,这就要求在高校教学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教学效果。本文从教学组织体系改革和教学方法创新两个角度出发,结合笔者在教学活动中的一些有益的探索实践和教学思考,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教学方法改革必须围绕提高学生参与度,提升课堂教学效果,锻炼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展开。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