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已经进入深水期,但有些初中生及其家长对语文课程学习的认识仍存偏颇,对语文学习总是不如对英数理化等课的学习那么积极有效。他们认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学起来容易,掌握简单,只要会认、会读、会写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学得那么深奥。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最起码是不全面的,是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不了解所致。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它是学好其它各门学科的基础,又是构建整体科学文化大厦的基础之基础,同时也是人类社会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想交流不可缺少的手段。
交际是人类特有的解决社会联系任务的活动。斯大林说:“语言是工具、武器,人们利用它来互相交际,交流思想,达到相互了解。”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或者说语言本来就是因交往的需要而产生的,所以语言运用最主要的特点就应是交际性。文字是语言的书面表达形式,也是进行思想交流的工具。人类借助于语文实现了文化沟通和互动,从而推动着文化发展和创造文化;文化的各个方面主要通过语文反映和传播。通过使用语文从事精神活动和社会活动,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文化,是人类特有的属性。语言、文字是工具,那么教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语文课程必然是工具课。工具性是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
语文的基础工具性还表现在人们凭借本民族的语言文字说话作文、直抒胸臆。语文是人们表达思想、情感的手段,语文学科重在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能力,并在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发展思维、陶冶性情,因此语文是以思维为核心的表情达意的工具。语文课程要重视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要重视在交际中学语文、用语文,要充分体现以文入情、作文达意的学科特点。
语文学科的每一篇课文,学生的每一篇作文,总要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听说读写内容的广泛性决定了语文课程广泛的思想性。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形式共生共存、相辅相成,语文课程除了重视思想教育,也具有审美教育、开拓视野和发展智力的教育功能,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一定的综合性,由此决定了语文课程文道统一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语文课程一方面要重视育人功能,另一方面要寓思想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
语文科是最应该具有人文性的学科。语文科与语言文字结下了不解之缘,而语言文字又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这个民族过去的文化靠着它来流传,未来的文化也仗着它来推进。它既负载着文化也传承着文化,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而且,语言文字本身也是一种文化。汉字既是一种记录语言的推理符号,又是一种以形表意、具有浓郁人文性的象征符号。它积淀了丰厚的民族历史文化现象,深深地铭刻着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鲜明印记。我们可以从汉字形体的分析中透视文化信息,领悟蕴藏在汉字背后的文化心理结构,包括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民族心态以及世界观。中国语言文字的背后是人性美。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要素中最重要的是精神要素,作为文化要素之一的语文,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学语文,既要学语言文字,又要学语言文字所负载和传承的文化信息,所以语文新课程标准才说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接受语文教育,实质上是接受文化教育。而如前所说,人文精神是指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所以说,语文科是最具有人文性的学科。
人文性虽并不为语文科所专有,它是语文科的一般属性,并非决定语文成其为语文并把语文和其它学科区分开来的属性,但从它的价值功能看,人文性恰恰是语文科十分重要的性质,我们的古人都知道通过读书达到“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所以人文性应着眼于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语文课程中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特点的教育。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些培养目标体现了时代要求。
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是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的结合点。语言文字训练应立足于生活,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学习与品味,将文字的音形义、词语的内容和美感与生活体验相联系,从而由文本走向生活世界,体味到生活的美感与情趣,让语文素养的积淀通过生活中的实践性活动加以体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社会交往能力。
语文课程基础工具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初中语文是核心课程,它在各科教学中处于基础地位。当今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应具有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和发展这四种基本能力,自主地创造性地学习是上述能力的核心。而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语言文字又是掌握知识的工具,因此也需要有坚实的语文学习的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为学生学好其他课程和全面发展及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所以在学校教育、各科教学中应确保语文课程的基础地位,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下使其有足够的教学时间。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它是学好其它各门学科的基础,又是构建整体科学文化大厦的基础之基础,同时也是人类社会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想交流不可缺少的手段。
交际是人类特有的解决社会联系任务的活动。斯大林说:“语言是工具、武器,人们利用它来互相交际,交流思想,达到相互了解。”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或者说语言本来就是因交往的需要而产生的,所以语言运用最主要的特点就应是交际性。文字是语言的书面表达形式,也是进行思想交流的工具。人类借助于语文实现了文化沟通和互动,从而推动着文化发展和创造文化;文化的各个方面主要通过语文反映和传播。通过使用语文从事精神活动和社会活动,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文化,是人类特有的属性。语言、文字是工具,那么教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语文课程必然是工具课。工具性是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
语文的基础工具性还表现在人们凭借本民族的语言文字说话作文、直抒胸臆。语文是人们表达思想、情感的手段,语文学科重在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能力,并在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发展思维、陶冶性情,因此语文是以思维为核心的表情达意的工具。语文课程要重视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要重视在交际中学语文、用语文,要充分体现以文入情、作文达意的学科特点。
语文学科的每一篇课文,学生的每一篇作文,总要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听说读写内容的广泛性决定了语文课程广泛的思想性。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形式共生共存、相辅相成,语文课程除了重视思想教育,也具有审美教育、开拓视野和发展智力的教育功能,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一定的综合性,由此决定了语文课程文道统一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语文课程一方面要重视育人功能,另一方面要寓思想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
语文科是最应该具有人文性的学科。语文科与语言文字结下了不解之缘,而语言文字又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这个民族过去的文化靠着它来流传,未来的文化也仗着它来推进。它既负载着文化也传承着文化,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而且,语言文字本身也是一种文化。汉字既是一种记录语言的推理符号,又是一种以形表意、具有浓郁人文性的象征符号。它积淀了丰厚的民族历史文化现象,深深地铭刻着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鲜明印记。我们可以从汉字形体的分析中透视文化信息,领悟蕴藏在汉字背后的文化心理结构,包括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民族心态以及世界观。中国语言文字的背后是人性美。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要素中最重要的是精神要素,作为文化要素之一的语文,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学语文,既要学语言文字,又要学语言文字所负载和传承的文化信息,所以语文新课程标准才说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接受语文教育,实质上是接受文化教育。而如前所说,人文精神是指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所以说,语文科是最具有人文性的学科。
人文性虽并不为语文科所专有,它是语文科的一般属性,并非决定语文成其为语文并把语文和其它学科区分开来的属性,但从它的价值功能看,人文性恰恰是语文科十分重要的性质,我们的古人都知道通过读书达到“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所以人文性应着眼于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语文课程中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特点的教育。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些培养目标体现了时代要求。
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是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的结合点。语言文字训练应立足于生活,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学习与品味,将文字的音形义、词语的内容和美感与生活体验相联系,从而由文本走向生活世界,体味到生活的美感与情趣,让语文素养的积淀通过生活中的实践性活动加以体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社会交往能力。
语文课程基础工具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初中语文是核心课程,它在各科教学中处于基础地位。当今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应具有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和发展这四种基本能力,自主地创造性地学习是上述能力的核心。而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语言文字又是掌握知识的工具,因此也需要有坚实的语文学习的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为学生学好其他课程和全面发展及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所以在学校教育、各科教学中应确保语文课程的基础地位,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下使其有足够的教学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