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偷走了孩子们的思考力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dblack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戏称,当前我国的小学教育正悄悄演变为“寄生教育”,虽然新课程改革进行了六年,但我国小学教学仍被部分地异化为简单的社会规训:父母希望孩子听话服从,老师希望学生回答正确。在这样的教育生活里,受教育者逐渐习惯了用别人的眼睛替代自己的眼睛,让别人的大脑取代自己的大脑,把别人的思想当作了自己的思想。在这样的“寄生教育”中,孩子的思考力从何而来呢?
  思考力是直达心智与头脑的思维过程,它不是没有灵魂的认知结果的堆积,不是低层次的表面热闹,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思维智能的开发。判断一个人思维能力的强弱,就看他思考问题的速度、深度、广度以及灵活度如何。因此,教育的重点应当放在培养孩子们的思考力上。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走出“寄生教育”的误区,才会形成自己的智慧,为其将来运用知识和创新思维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营造优化的育人环境,促使孩子们主动思考
  
  家长和老师应该是孩子们心灵上的保护神,他们要善待那颗颗善于发问的脑袋,珍视他们思维的与众不同。让孩子在质疑中得到赞美,在发表自己的观点中得到尊重,努力营造一种优化的育人环境,促使孩子们主动思考。同时家长和老师还要及时掌握孩子们的每一个想法,帮他们导航,让他们感觉到“自由思考”的快乐。卢家楣教授说:“人的情感一旦发挥作用,就能创造人间的奇迹,而这一情感一旦进入教育领域,就能产生令人难以置信的优化效果。”营造宽松、和谐的育人氛围,不仅能拉近师生间的情感距离,促使孩子们进入思维自由化状态,还能最大限度地发掘他们的内在潜能。日本著名早期教育专家井深先生来中国考察时讲过一个故事:在日本筑波科技博览会上。展出了一棵西红柿树,引起了轰动。这棵西红柿的种子是从普通的种子中随意取出来的,但由于科学家给这粒种子以特殊的最优环境进行培育,结果,这株西红柿长得又高又大,枝繁叶茂,覆盖面积达12平方米,结果实13000多个,是普通西红柿的数百倍。一株植物的潜能获得充分开发尚如此惊人,何况活生生的人呢?如果家长和老师能竭力为孩子创造最优化的思考环境,鼓励孩子多想、多问、多实践,哪怕孩子的潜能再多开发0.5%,那么这个孩子就能成为“天才”了。
  
  二、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帮助孩子们学会思考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家长选择有思考价值的游戏材料,陪着孩子一起游戏,一同思考,使孩子的手和脑在玩耍和打闹中得以充分运用,这就保障了大脑神经网络系统发育所必需的运动刺激和信息刺激。在游戏内容的设计上既要保证大脑全面发展的需要,又要有一定的难度、层次,使思维智能不断得到挑战,不断得以提高。年龄小的孩子遇到疑难问题,总希望家长给他答案,有些家长就真的把答案告诉了孩子,他们认为这样做不仅解决了问题,还让孩子增长了知识,但从长远来说,这种“寄生教育”对发展孩子智力没有好处。因为经常这样做。孩子必然习惯依赖成人的答案,而不愿自己去寻找答案,更不会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高明的家长,面对孩子的问题,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学习材料,启发他们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看书、思考,独立找到解决疑难问题的途径。当孩子自己得出答案时,他们不仅内心充满成就感,而且思维智能也会不断提高并且产生新的动力。
  如果说婴幼儿时期的思考力开发是思维的硬件——大脑,创造最佳的发育成长环境,促使大脑的神经网络系统充分发育,那么小学阶段的思考力的开发就是在大脑硬件的基础上编制思维的基础软件——思维模式,即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习惯,形成正确的灵活的思维方式。因此,家长和老师要为孩子们提供富有思维含量的学习材料,以促使他们在学习中学会思考。例如,在学习圆锥的体积公式推导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思考,教师根据孩子爱玩的特点,把全班学生分成4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为他们提供以下富有思维含量的学习材料: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各一个,一小桶水,一小盆沙子。
  同学们就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探究新知的活动中去了……
  十分钟后,各学习小组陆续完成了学习任务,老师让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自己小组“玩”的收获。借助老师提供的材料,联系前面学过的知识,各小组都得出结论:通过实验发现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1/3,圆柱的体积是圆锥的3倍,因为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锥的体积=底面积×高÷3。“是这样吗?”教师反问道:“所有圆锥的体积都是圆柱的1/3,所有圆柱的体积都是圆锥的3倍吗?”接下来老师又分别给每个小组发了一个大小不等的新“玩具”,有的是等底不等高的圆锥,有的是等高不等底的圆柱,还有的是既不等底也不等高的圆柱或圆锥。增添了新的“玩具”,带着老师的质疑,同学们再次投入到对新知的探究中去。他们边观察,边实验,通过讨论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三、设置思维的分析路障,引领孩子们智慧思考
  
  问题是思维的引子,经常面对问题,大脑就能积极思考。当孩子爱提各种各样问题的时候,家长和老师要带着极大的兴趣跟孩子一起讨论、解释这些问题,成人的积极主动对孩子思考力的提升影响颇大。孩子长大以后,有的不爱提问题了,家长和老师应该主动提出一些有思维难度的问题和孩子们一起讨论,有时,还要放下架子,虚心向孩子请教一些自己不懂的问题,这些做法,对发展孩子思维智能都大有益处。大家都知道,学习知识不单纯是为了掌握前人的智慧成果,更重要的目的是为了增强自己的智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超越知识,才能驾驭知识,进而创造新的知识。因此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家长和老师不仅要给孩子思考的空间,还要善于设置分析路障,引领他们进行智慧地思考。例如,在学习《尊敬师长》一课时,教师给孩子们设置了这样两个思维路障:(1)在一节语文公开课上,如果你的语文老师写错了一个字,面对后面那么多的听课老师,你会怎么做?请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2)对于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你是怎么理解的?请阐明自己的观点。
  只有善于思考的教师才能引领学生进行智慧地思考,上面那位教师设计的问题是开放式的,完成它,学生不仅需要广泛收集资料,还要脱离对无意义的事实片断的研究。站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巧设分析路障,使学习目标问题化。采用迂回战术。把问题抛给孩子,借助问题的发散,答案的发散以及解法的发散,引领孩子走出“寄生教育”的误区,使他们不仅能大胆发表自己对问题独特的看法,做到不入云亦云,还能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做到敢为人先,不怕失败,从而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独特性和深刻性。
  一言以蔽之,思考是增加孩子们活力与创造力的源泉,教育的目的在于思考力的培养。有人戏称。当前我国的小学教育正悄悄演变为“寄生教育”,对于这种倾向,家长、学校和社会都要给予高度重视,否则不仅会抑制孩子思维智能的全面发展,而且不利于其智力的可持续发展,更不利于其创造力的培养。
其他文献
小学生的认识经验和阅读能力有限,他们阅读文章时,往往只停留在表面,很难完全领略到语言文字的神韵,这就需要老师悉心启发引导。这几年,我在字理实验教学中,认识到汉语是一种以形表意为重要特点的语言。根据这一特点,我除了引导学生运用联系上下文、借助词典、感情朗读等常用方法去品析欣赏语言文字外,还引导学生运用字理进行品词析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请看《揠苗助长》教学片断:  师:通过阅读我们知道了《揠苗助
加德纳在多元智能理论中指出:空间智能是人们生活学习的基本能力,更是人们进行艺术、科学、数学及文学活动的不可或缺的能力。“大千世界,色形而已”,幼儿无时无刻不在面对着各种各样的颜色、形状、空间等。帮助幼儿发展空间智能,是早期教育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本文通过个案进行研究,分析幼儿空间智能的培养策略,以更好地促进幼儿空间智能的发展。  案例:6岁男孩小龙是设计迷宫画的高手。他的每一幅作品,图案丰富,路线
笔者在教学中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课堂中常常会出现一些意外的思维火花。如何把这些带有偶然性的思维引导到必然性的知识结构中去。值得我们思考。下面以笔者对《圆柱体积》的教学实例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案例    为探究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老师让学生动手操作后发表意见。有学生以课本中的拆拼方法推导出公式。  师:谁还有用不同的方法得到圆柱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稍停,一生犹豫地举手)
我曾多次统计,口算全对的人数并不很多,总有部分学生会错一二题,口算错误人数高达60%之多。更不容忽视的是,教师们都存在着认识上的错误,将“粗心”归为头号原因。错误的原因真的单纯是粗心吗?    一、学习习惯是主要因素    无可否认,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确实并不理想,主要表现在:1 思考不够周密,为了追求计算速度,他们做口算时不加仔细思考,急于抢答,信口开河,来一个一知半解。2 注意力分散,很多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能听懂、会说、会记、会拼写单词a blackboard.a bookcase,a classroom。  (2)能听懂、会说、会读、会写句型What’s in…?There’s a/There are some...  (3)熟悉歌曲In the classroom。  2.技能目标:使学生会使用There’s/There are...句型介绍自己所看到的东
《美丽的小兴安岭》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是一篇传统的经典名篇。文章辞藻华丽、意境优美,字里行间显现着小兴安岭的魅力和流露出对祖国的热爱。在教学本课时,我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在读中感知美,在读中感悟美,在读中受到美的熏陶,激发起他们对小兴安岭美的向往。    一、在读中感悟景象美    语文学习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语文学习氛围。一节课的导入非常重
信息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在影响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等各个方面。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技术性、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学生的目光,深受学生的喜爱。当前虽然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別还很大,但国家及地方各级政府近几年加强了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使得农村的信息技术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作为一名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如何搞好这门课教学至关重要。这几年来,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我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建设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知识,体验语文情趣,用语文理解生活、感受生活、装点生活,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使小学语文教学突破“应试教学、应试语文”的束缚而成为“生活语文”,使学生充分体验到现实生活处处有语文,生活时时是语文。那么,如何让语文与生活“链接”起来呢?    一、营建生活化的教学环境    这里的教学环境,主要指教室,也就
中央教科所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是理解文字、体会情感的纽带,所有的创新都建立在读好的基础上。特别是在低段语文教学中读的训练不可忽视。    一、动情诵读,浮华汰尽显本色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古人读书的经验之谈,至今仍闪耀着生命的光辉。如《望庐山瀑布》教学始,学生齐读课题时没有轻重缓急,教师巧妙点拨:“小朋友
“今天,我们要背诵的古诗题目是……”  ——“老师,我已经把这首诗背出来了!”  ——“老师,我也背出来了!”  临近放学时,家庭作业还没等我布置完毕,班上已有几个学生迫不及待地向我汇报他们古诗背诵的情况。听到学生这样的声音,令我欣喜不已,我为班上学生的努力学习感到高兴。这是半年多来学生背诵古诗所养成的良好习惯的最好的印证。回想起一年级下学期刚接触《古诗文》这本书时。我让学生每天回家背一首古诗,第